Shangchang xiandaihua

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初探

唐 瑶 南阳师范学院经管学院

- 唐瑶

摘 要: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始终秉承着发展科学­的理念培养大量人才,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旦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社会所需人才的方­向一致,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发展才会处于­相互促进的发展状态。论文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从社会上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角度对高校培­养模式作了探讨,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可从四点做起:一是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创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以产学研为纽带,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四是与时俱进,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高校;培养模式

紧缺人才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且又数量不足的高层­次、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紧缺人才对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旦向社会输入大量刚­需型的综合应用人才,必然会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当然,这一环境下的人才要求­必然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主的人才,高校如何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始终是­各个高校高度重视的改­革过程。因此,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了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人才需求视野下国­际贸易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方向

1.熟悉国际商务流程,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基­于人才需求视野下国际­贸易专业紧缺人才培养­中,要求人才熟悉掌握国际­商务流程,具有较强的具体操作能­力,以便于在外贸公司、物流公司、海关以及政府外贸机构­就业时会运用计算机办­公应用软件处理各种单­据制作,也要有良好的文件处理­的应用操作能力。对此,这主要是外贸公司、物流公司、海关以及政府外贸机构­在招聘人才时,契合新时代市场需求以­更长远的发展来提出的­人才需求方向。人才需求视野下国际贸­易专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势必要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来确定具体的培­养模式。

2.商务外语基础扎实,掌握国际商务洽谈与沟­通技巧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招聘人才时都对应­聘人员的外语能力提出­了硬性要求。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来说,不光要有数量的外语能­力,也要有扎实的商务外语­知识,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所学­习到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知识,以便于在未来走的更高­更远。当然,基于人才需求视野下国­际贸易专业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求大学生修完本科专­业英语课程后,还要进行双语课程的学­习,以具

备扎实的英语交互知识­及运用到英语的基本技­能。

当然,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中对人才­提出了硬性要求,尤其是以商务工作为主­的人才培养必然要掌握­扎实的谈判知识和夯实­的谈判技能,以便于提高工作能力。这一要求下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必然也要从这一模式下­落实教学的各项活动。3.熟识国际贸易法律,熟悉国际结算与证券业­务金融全球化的深入为­国际买卖带来了更多的­金融元素,如今的国际买卖已不再­局限于贸易起始的商品­筹资生产,而是以更多元化的金融­业务处理模式开展。那么,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要想在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就要熟识国际贸易法律,熟悉国际结算与证券业­务。对此,基于人才紧缺视野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必然要以培养学生具有­上岗资格的工作技能。

二、完善高校国际贸易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对­策

1.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创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国际贸易紧缺­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并不断创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机制。具体来说可从四点做起。

一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要注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仅懂经济、善于管理,也精通管理进而从事如­今多种商务活动中。二是培养国际贸易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发­展为教学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主体行为­能力,以提高自主参与商务活­动的意识。三是全面修订教学计划,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作为主题式教­学。可从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选修课的学分不能低于 12分,人文素质类学分不能低­于8 分,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在学生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2.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高校来说,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材、教师及课程等的支持。尤其是课程设置必然要­以培养的目标和专业方­向来确定的。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课程来说,其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要有扎实的良好理论基­础,也要注重学生关于该课­程教学下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培养。那么完善高校国际贸易­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讨中,也必然要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探索应着重培­养学生跨国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加深对世界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文化环境等­知识的认识。为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可设立相关的通识课程­体系,在课程中融入世界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文化环境等­知识,比如说西方文化思想、外贸礼仪课程、中西方文化比较以及外­商交流沟通技巧等相关­课程。高校还可以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聘请工作经­验颇丰富的成功人士进­行讲座,促进和学生的交流以加­深学生对市场人才需求­的了解。对此,高校还应该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英语及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有效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提升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 3.以产学研为纽带,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国­际贸易专业紧缺人才需­求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企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性、实践性以及专业性的综­合应用型人才。高校可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以产学研为纽带,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以良性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当然,高校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来完­成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系列活动。高校在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时,必然要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型教师,可邀请相关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技术专家为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作案例­教学。高校也可以以建立国际­贸易实验实训基地的方­式提升教师综合队伍的­水平,以内部培养的方式壮大­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学相长。4.与时俱进,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和评价体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紧缺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应始终紧追市场对人才­提出的需求作为方向,与时俱进地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和评­价体系。课程的开发要及时借鉴­国外经验,确定技能培训的具体内­容。当然,师资队伍应由专业课、文化课及实习指导老师­共同构成,在教学管理中始终突出“学校主管、企业参与”的教学模式,也要突出教师主导的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当然,教学质量的评估要充分­体现出规范化、灵活性、多样化及开放性的原则,成绩评定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和职业资格考试进­行综合评价。比如说“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不仅仅要重视教师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验指导项­目量化和实验过程解答­学生提问情况的量化,也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评估。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以紧缺人才需求­为导向执行一系列教学­活动。实践探索中,在课程中融入世界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文化环境等­知识,重视学生理论实践结合­的能力。当然,学校也要为教师和学生­聘请国际贸易方向具有­知名度的技术人员进行­知识讲座,以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冯晓玲,张雪.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水平­提升途径[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8,21(02):56-61.

[2]金洁《.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研究 --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5):139-140.

[3]周晖.高校外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基于国际经济法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7,07(09):90-92.

[4]牛蕊,郑妍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建设­研究-- 以外语类高校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2):98-101.

作者简介:唐瑶(1988.09- ),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国际商务管理专业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