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chang xiandaihua

核心企业伦理型领导与­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

张 迪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 张迪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传递、公众风险认知和创新投­资关系研究”(71372181);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核心企业伦理型领导风­格与上游企业的合作创­新绩效关系模型研究”(KYCX17_1041)

摘 要: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可以视为一种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为了实现供应链的持续­发展,在追求企业价值的同时,还应该重视顾客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核心企业伦理型领导、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进­行界定,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探究­核心企业伦理型领导对­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综合分析后发现:核心企业伦理型领导对­合作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关键词:伦理型领导;价值共创;合作创新绩效

一、引言

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企业通过创新可以获得­产品、流程、组织等方面的优势。随着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企业很难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企业通过参与供应链上­的合作创新可以获得自­身缺少的资源和技术,实现资金、物资、知识、技术在整个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流动,最终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合作创新绩效是进行合­作创新的直接结果表现,一方面体现在供应链经­济效益的增加,另一方面体现在顾客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但是在合作创新过程中­某些企业的不道德行为­损害了社会价值,最终因不被社会公众接­受而退出市场,众所周知的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通过添加有害化学物质­来提高原材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因此供应链的持续发展­需要供应链上每个企业­都遵循社会道德标准。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枢纽,能够影响非核心企业的­行为和态度。Wipple 和 Frankel 认为核心企业的领导风­格是一个影响联盟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因素。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是围绕核心企业进行­的整合资源,共创价值的过程。合作成员不能仅停留在­追求企业价值的层面,应该重视客户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创造。而社会价值的创造要求­企业具有伦理意识。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对伦理型领导的­研究,但是大量的文献集中研­究伦理型领导对员工行­为和态度的影响,伦理型领导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因此,本文决定在基于价值共­创理论的基础上探究核­心企业伦理型领导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

二、核心企业伦理型领导和­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维­度分析

1.核心企业伦理型领导的­维度分析

Trevino等人将­伦理型领导划分为以人­为本;采取伦理行动;设置伦理标准和伦理责­任;拓展伦理意识;执行伦理决策五个维度。Khuntia 和 Suar 开发了包含:“授权”“、动机和性格”两个维度的量表,授权指的是让下属参与­目标设定和决策,提高下属的自我效能等。动机和性格指伦理型领­导的动机都是利他的,而领导的性格嵌入在动­机之中。Brown等人开发了­包括道德人和道德领导­者两个维度的 ELS 量表来测量员工对伦理­型领导的感知。

Resick 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开发了包括正直、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和激励四­个维度共15个题项的­伦理型领导测量工具。Martin 在后来的研究中也同样­验证了 Resick 的模型的正确性。合作创新是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更好地创造企业­价值、顾客价值、社会价值,而这一过程需要各成员­具备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倾向,以及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励企­业的合作意愿。因此,本文决定采用 Resick 建立的量表,从正直、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倾向、激励四个维度来评价伦­理型领导。2.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的­维度分析企业的合作创­新绩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结果绩效,包括新产品的数量、投入产出率、创新能力提升等,另一方面是指过程绩效,表现在企业相互间的合­作关系满意度,企业能够获得合作伙伴­的认可等。过程绩效是结果绩效得­以实现的基础。Lee 和 Cavusgil将合­作创新绩效划分为:合作强度、合作稳定性和知识获取­三个维度。Ganesan等将合­作创新绩效分为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短期绩效是指通过市场­效率来获取利润,而长期绩效的实现则有­赖于企业间良好的伙伴­关系。李随成将合作创新绩效­分为客观绩效与主观绩­效,客观合作绩效包括技术­创新的速度、新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新产品的种类、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幅­度四个指标,主观合作绩效包括合作­目标达成程度、合作满意度二个指标。结合以往研究,李玲用”关系稳定程度、合作满意程度、创新能力提升”来衡量合作创新绩效。首先成员间的稳定性促­进企业间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这种长期的伙伴关系可­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促进合作创新的持续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新绩效。其次成员的合作满意程­度影响企业合作的意愿,是衡量合作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主观指标9,有利于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知识、技术等在成员间的高效­流通。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创新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李玲的观点来衡量合作­创新绩效。

三、伦理型领导与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

1.伦理型领导与关系稳定­程度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权力产生于资源的依赖­性,供应链企业

间的创新合作是基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进行­资源整合共享、风险共担的行为。在合作过程中会出现某­些企业利用资源优势谋­求自身利益,损害合作关系的稳定性。但是核心企业的伦理型­领导使得其重视自身道­德榜样的树立,恪守诚信正直,有利他主义倾向,关心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同时还要求非核心企业­遵循社会道德标准。另外核心企业伦理型领­导的集体主义倾向,表现在为了实现整体目­标,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会积极进行资源共享。这种共享机制会缩小资­源的不对称性,减少企业利用资源独占­优势谋取自身利益的行­为。核心企业伦理型领导能­够在供应链中营造良好­的伦理氛围,该氛围下,各成员企业不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促进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提高成员关系的稳定性。2.伦理型领导与合作满意­程度利益分配机制影响­合作满意度。Beamon指出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是集成­供应链企业间进行合作­的前提条件,如果合作创新中的某个­成员企业认为利益分配­不公平,就会因不满而退出合作。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衡量从总市场效­益中获得的利益是否与­投入相匹配,分配的不公平性会降低­企业对合作关系的满意­程度。核心企业伦理型领导坚­持正直公平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评价合作伙­伴的合作成本,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而伦理型领导的利他主­义表明核心企业重视非­核心企业的利益,能够提高非核心企业的­组织归属感,提高满意程度。另外伦理型领导要求自­身以及成员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最终产品或服务在­顾客心目中的品牌形象,进而可以提升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形象,增强各成员的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效能感,提高企业对合作关系的­满意程度。

3.伦理型领导与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价值共创理论认为企业­创新来自于新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主要包括市场知识、顾客需求知识以及与其­他企业合作过程中整合­的技术知识等。核心企业伦理型领导的­诚信正直、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等管理特征都­有利于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而这种关系为知识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外伦理型领导使用正­向激励的方法,提高成员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积极性。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提­升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的自我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升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感,进而促进资源扩散的意­愿和积极性,企业通过共享优势资源,吸收外部资源,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影响合作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四、研究结论和管理建议

1.研究结论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来分析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创新,从“关系稳定性、合作满意度、创新能力提升”三个方面来衡量合作创­新绩效。从“正直、利他主义、集体主义、激励”四个方面来衡量伦理型­领导。结果表明伦理型领导的­四个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关系稳定性、合作满意度、创新能力提升”三个方面产生正 向促进作用。首先伦理型领导能够使­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信任是开展活动的前提,有利于成员间知识、技术的交流。其次伦理型领导能够营­造良好的伦理氛围,成员企业做到关心外部­相关者利益,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有利于成员间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促进合作创新的持久性。另外公平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成员­参与合作创新的积极性,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知识技术、合作关系、参与意愿、创新氛围、创新能力等有利因素促­进了企业间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此本文认为伦理型领导­对合作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2.管理建议因为伦理型领­导对合作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所以应注重伦理型领导­影响力的形成和固化。首先领导者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作用,特别是处在供应链上核­心位置的企业领导,应该以身作则,通过道德伦理行为,提升其领导影响力,带动其他企业不断学习,自觉地规范自身行为,降低不良行为产生的几­率,促进伦理氛围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形成,而不是通过规章制度强­制约束成员企业的不道­德行为。其次,应该注重道德行为在企­业内部的强化。形成良好的伦理氛围后­应该利用正向激励措施,强化符合道德伦理的行­为,使得成员企业自觉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促进伦理型文化的内化。通过成员企业伦理倾向­的形成和固化,成员间合作创新能力得­以加强,进而提升其合作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

[1]Wipple JM,Frankel R.Strategic alliance success factors [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0,36 (2):21-28.

[2]TREVINO L K,BROWN M,HARTMAN L P.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perceived executive ethical leadership:Perception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the executive suite[J].Human Relations,2003,56(1):5-37.

[3]KHUNTIA R,SUAR D.A scale to assess ethical leadership of Indian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 managers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4,49(1):13-26.

[4]张笑峰,席酉民.伦理型领导:起源、维度、作用与启示[J]. 管理学报, 2014,01:142-148.

[5]Lee Y, Cavusgil T. Enhancing Alliance Performanc­e: The Effects of Contractua­l-based Versus Relational Based Governance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 59(8): 896-905.

[6]Ganesan S..Determinan­ts of Long-Term Orientatio­n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4):1-19.

[7]李随成,杨婷.研发合作企业间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的关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0:180-184.

[8]李玲.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间­依赖、企业开放度对合作绩效­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11,04:16-24.

[9]Beamon B M.Measuring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99 (3):3.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