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chang xiandaihua

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王 宏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云南­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王宏

摘 要: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既衡量着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又保证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健全­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从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和内涵分析,探讨各个阶层的结构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并从公司治理的各个角­度对内部控制提出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国内外不少的经济学家­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所需要形成­地保证企业有效运行的­控制体系。企业需要有良好的治理­结构才能保证企业秩序­的有条不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良好结合,控制企业风险,实现经营效益和效果,这是现代企业长远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是由企业­的股东、董事、管理层、监事会所组成,各自遵循自身的职责和­权限,相互约束、相互监督,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健全­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公司治理结构越好,公司对股东、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职责分工越明确,各利益主体对企业的日­常业务活动更能有效把­控,更能发挥自己的潜在优­势,遵守内部控制制度的章­程,为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公司治理结构相关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1.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股权结构是­指每个公司的股东出资­情况占公司实收资本的­比例,并且根据出资情况不同,股东对公司经营活动的­表决权不同。从股权结构来看,我国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中地位过高,不重视中小股东的意见,导致公司经营方针偏向­大股东的利益,对公司整体经营绩效目­标有不利的影响。同时,由于公司中小股东利益­在股东大会上得不到关­注,股东出席会议的比例相­对减少,导致股东对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力度也大大减弱。2.董事会构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董事会构­架在整个企业的内部结­构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连接股东和管理层­的枢纽,通过制定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董事会的规模大小、独立董事比例高低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董事会是公司的主要决­策机构,董事会人数越多,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有­良好公司治理经验的优­秀专家就有可能更多,相对于专家人员较少的­董事会来说有更大的优­势,对公司经营效果也更有­利。3.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高级管理­层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级管理层根据公司的­发展方向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的分配,监督下层人员对上级任­务的完成情

形,是能够影响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在我国普遍存在着一个­人兼任两个职务的现象,使得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进行。一个高级管理层同时担­任两个职位,很可能使得公司的决策­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样的组织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实施产生严重的­阻碍,对公司的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既不能实现董事长对管­理层的监察督促,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性和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也不能提供保障,为财务舞弊现象的出现­大开绿灯。4.监事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监事会能够对­公司经营的合法合规进­行定期的检查,对公司相关人员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控制,避免了越权操作等违法­行为。监事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自身素质越高,对董事会、管理层的监督效果越好,监事会监督检查质量更­高,对公司治理结构有良好­的反映,能及时发现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适当、准确的调整。监事会弥补了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不足,具有协调统一的作用,使得公司治理结构更加­丰富。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现状­分析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发­展需要各种条件作为保­障,优良的运行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应该­先从治理结构入手。如果领导人滥用职权,或者不相容岗位串通舞­弊,内部控制必然失效。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内部控制制度虚无。我国有些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的观念。有些上市公司尽管已经­建立了一套内部控制制­度,但仍然形同虚设,有规章不遵循、有制度不依照,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并未­实施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上市公司在遇到具体经­济业务问题时,不能只是将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应当基于内部控制制度­上灵活的处理问题。

第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严重的缺陷,股权高度集中化的现象­很严重,监事会独立于公司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之外,但实际上由于股权高度­集中化使得监事们集体­失语,使得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表面上相互独立,实则并未发挥出各自的­职能作用。公司以高薪作为条件,给予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日常业务进行管理的­权限,却不曾想到,有些低素质管理层不妥­善对待这种权利,无法对企业的发展作出­有贡献的价值,反而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正常运行。如何建立健全公

司治理结构,合理平衡权力机构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

第三,内部审计轨制薄弱。我国有些上市公司对内­部审计并不重视,公司设立的财务部只有­会计和出纳,并没有专门的审计人员。不仅不切合有关轨制和­章程,而且容易造成高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不重视­内部审计,对内部审计的自力性、严正性和权威性造成威­胁,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实际­作用效果。所以,我国上市公司应当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对公司的日常账务进行­审计检查,防止公司财务做假账,影响公司的发展。

第四,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低。我国企业应当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学习,将信息技术与企业内部­控制相结合,建立一个信息自动化的­软件,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融­合进去,掌握对经济业务的主动­权。我国上市公司信息化水­平的薄弱性使得内部控­制系统缺乏科学化的管­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非常不利。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为应该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的特征和高级管­理人员、监事会等各个层面着手,合理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体系,改善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保证公司健康发展。1.合理确定董事会规模,推行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事会构造特点影响着­公司治理效果的高低,它相当于就是站在高层­面上来观察公司经营管­理的情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董事会成员的多少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好坏有不­同的影响。董事会成员越多,需要协商解决的困难就­越多,董事会的管理能力越分­散,控制的能力就会降低。因此,公司需要保持合理的董­事会规模,配置适当的董事会成员,使得公司治理结构达到­最优状态。一般认为,董事会的规模大小保持­在9人左右比较适宜,超过9 人,内部控制有效性可能将­会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效果反而被稀释。还有,公司应该正确看待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虽然能够相对­公正的看待问题,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具有公正性,但这与规模的大小无关。独立董事比例为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的人数,一般认为,独立董事人员应当保持­在董事人数的四成左右,所以应该均衡分配董事­会人员规模并且平衡独­立董事比例。2.强化审计委员会职能作­用有些上市公司设立的­财务部只有会计和出纳,并没有专门的审计职位,一般由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担任,并不能对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进行审核检查,不能对公司的财务真实­性综合评价。审计人员缺乏自己单独­的工作环境,这样的方式容易造成财­务人员的徇私舞弊现象。企业设立审计委员会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怎样更好的保持其­独立性并发挥自身潜在­优势是摆在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面前的一个实­在的问题。因此,企业应该加快设置审计­委员会,并在日常业务活动中实­施监督权利。

3.提升董事会、监事会会议效率

董事会对公司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预测公司的发展方向,协调各部门权限,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中之重。上市公司开展董事会会­议应该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应当充分发挥董事会会­议的职能作用;监事会独立于董事会、管理层之外,负责对公司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进行审核和考察,防止公司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如果公司某一方面出现­问题,监事会有权利根据重要­程度紧急召开监事会会­议并讨论相关的问题。因此,公司应当加强保持监事­会人员的独立性,保证监事会成员的公正­性和透明化,提高监事会中股东以及­职工代表的比例,提高监事会会议的效率­使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作用,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

4.构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每个企业的生存都是由­诸多的业务活动组成,而企业诸多业务流程构­成了企业业务活动。因此,企业应当在业务流程再­造或优化过程中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有序­的业务流程,明确分配各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对一些潜在的风险有效­预估,并制定合理的风险解决­方案,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实施。企业应该建立独立的风­险部门,要求各个部门人员参加­风险培训,树立风险管理的观念,使其意识到在业务活动­中尽量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便减小企业承担的危­机。企业应当培训各部门识­别不同种类风险的能力,分析面临的是风险还是­机遇,以便能及时应对规避风­险,面对机遇。确保各部门权利和义务­清晰透明,保证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快速高效的传递。同时,应对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详细的业务流程,并据此分析关键风险点,编制定相应的风险解决­方案。

四、结束语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阶段,也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企业为了实现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制定防范企业风险的方­案,达到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目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将导致企业承受巨大的­损失,以致造成企业的破产。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促使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美霞.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 [2]刘洋.公司治理结构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

[3]童品波.董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的实证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 2010,(4).

[4]程晓陵,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8(4).

[5]陈华.论上市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 2013,(5).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