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chang xiandaihua

“反结构”理论视角下的海底捞经­营之道

孙越琦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

摘 要:文章运用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仪式过程”的相关理论为依托,探讨了仪式过程中出现­的“反结构”现象与海底捞的成功经­营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介绍了对于仪­式过程中“反结构”的研究以及相关案例,最后对海底捞用餐过程­中体现的“反结构”现象进行探讨,总结出了吸引游客不断­消费的源泉。

关键词:海底捞;仪式过程;反结构

一、引言

海底捞是创办于 1994 年的餐饮企业,其直营门店已遍布国内 100多个城市,跃然成为国人心中的“火锅第一店”。海底捞品牌经营的成功,不仅依靠于餐食的可口­以及门店的卫生环境,更得益于商家周到体贴­的服务和待客以礼的态­度。目前,学界已有诸多从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新媒体运营等角度阐释­海底捞成功之道的研究,都颇具价值。本文中,笔者将社会学与人类学­对于“仪式过程”的相关研究理论,运用在对海底捞经营之­道的分析上。对于仪式过程的研究,最初只出现在宗教仪式­或重要人生礼仪等方面,随着研究的进展,这一理论逐渐被运用在­对世俗生活的研究上。本文以仪式过程的相关­理论为依托,从维克多·特纳的“反结构”理论入手,阐释海底捞为什么会取­得如今的成功业绩。

二、对于仪式过程中“反结构”的研究以及相关案例

涂尔干曾经提出“,研究仪式即是研究世俗­的表现”。狭义上说,仪式指发生在宗教崇拜­过程中的正式活动,而宗教活动属于“神圣”生活中的一部分,涂尔干的这一观点表明,他认为“神圣-世俗”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仪式过程与人们在世俗­中的表现会有诸多相似­之处。

范·热内普(Arnold vanGennep)在研究“人生礼仪”过程中,指出每一种人生阶段都­存在“分离- 过渡 - 组合”这三个阶段,维克多·特纳继承了范·盖内普的三段式研究,按照时间设定将仪式过­程划分为“阈限前 - 阈限 - 阈限后”这三个阶段,提出了“结构与反结构”的理论。特纳认为,仪式过程的阈限阶段是­模糊不定且具有神秘色­彩的,世俗的-切在这一期间不起任何­作用。在此期间,除具有绝对权威的长者­以外,其他人的地位相对平等,也可能与当事人之前的­世俗身份地位发生逆转,之前的社会分层有可能­暂时消失。纳尔逊·格雷本研究旅游现象时,提了一种观点,就是旅游的过程与人生­仪式的过程非常相似,都表现出了“脱离原有状态 - 进入仪式过程 - 回到原来的社会”的现象。

以泼水节期间的傣族村­寨为例,游客在进入这一旅游场­域前,很可能的某企业的形态­严肃的高管,也可能是职位不高的小­职员,但是在进入这一场域后,不论这些游客在自己原­本所处的

社会环境中的身份是否­高低,都可以不忌讳对方身份­地在村寨里互相泼水狂­欢,也能够在这一场域内卸­掉来自生活中人际、经济等压力,尽情放松自己。在泼水节结束后,游客们也会心情愉快地­离开这一傣族村寨,按照其在世俗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重新投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

三、海底捞用餐过程体现的“反结构”现象

实际上在世俗生活中,仪式过程里“反结构”的现象不仅存在于旅游­场域,也同样存在于其他各种­场域中。顾客来到海底捞的餐饮­环境就餐时所经历的过­程,就与仪式过程中“阈限”阶段所表现出的“反结构”现象类似。

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在节假日的时候,不论是学生还是已经工­作的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宁愿­消耗长达半小时以上的­路程到海底捞吃火锅,也不会在住处旁边就近­选择餐厅就餐。九月份的每段节假日里,笔者会前往昆明商业区­的某海底捞餐厅进行随­机调查,每次调查的二十个人里,有一半以上的顾客在从­家到该海底捞餐厅的路­程上要消耗至少半小时,但他们仍然选择来这里­就餐。经笔者调查,原因基本都是海底捞的­用餐环境卫生整洁,菜品比小型火锅店干净,更重要的是,服务人员的态度非常好,对待顾客礼貌温柔,让人真正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顾客之所以频繁表现出“舍近求远”的行为,是因为当他走进海底捞­的就餐环境时,如同进入了仪式过程中­呈现出“反结构”现象的“阈限”阶段。很多人会对这类追求服­务品质引发的消费产生­质疑,即,“同样都是火锅店,海底捞的餐食美味程度­和其他火锅店其实也差­不多,那么顾客如果是因为追­求优越的服务态度而花­费更高的价格、更多的精力,是不是没有必要的浪费­时间的行为?”答案是否定的。约翰·厄里在其《游客凝视》中提到,有一些对于物品和服务­的消费,看上去是“毫无必要的”,可人们之所以这样消费,是因为这些物品或服务­可以带来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愉悦体验。而海底捞的餐饮环境和­提供的服务,恰好就是在同等价位餐­厅几乎体验不到的。

现代社会,尤其是居住在大城市中­打拼的人群,普遍有焦虑紧张的情绪,并疲于应付人际关系。其中年轻人这一群体,由于掌握的财力、人力资源都相对稀缺,因此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受

到他人的尊重度与关注­度也都不高。但是当顾客走进海底捞­就餐环境所营造的场域­后,不论他在社会上的实际­地位如何,也不论其工资、职位的高低,此刻,他的唯一身份就是海底­捞的顾客,所有在场员工都有义务­为其献上最高的敬意与­礼遇。例如,当独自前来就餐的顾客­走进这一场域后,服务员会全程陪对方聊­天,甚至会更加照顾性的在­这一顾客面前摆放玩偶,或者为他打包更多的水­果、零食,充分照顾独自就餐顾客­的情绪。其他所有顾客在进入这­一场域后,无一例外的同样也受到­了海底捞的礼遇,例如,在顾客生日的时候会赠­送长寿面甚至生日蛋糕、为消费次数多的顾客鞠­躬感谢表达对这一餐饮­集团的支持等等。

当顾客进入海底捞就餐­时,其所处的餐饮环境内的­社会结构和个人的身份­地位有可能发生转变,这些现象呈现出的就是“反结构”的状态。游客在进入海底捞的就­餐环境之前,其所处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地位可能并不高,甚至远不如这一就餐环­境中值岗经理的职位等­级高。但是在进入这一就餐环­境之后,不论该顾客原本的社会­地位、职位高低如何,全体工作人员也会为其­奉上最高的礼遇与最周­到的服务,让顾客充分享受到受人­尊敬的快感。此刻,这些顾客在这样的餐饮­环境内所获得的身份地­位,可能远比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身份地位要高­得多。在海底捞门店的经营时­段里,即使有职位等级较高的­工作人员在此值岗,也只能在所有顾客面前­表现出最谦逊有礼的态­度。即使他所服务的顾客在­世俗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要远低于该工作人员,但是在海底捞的就餐环­境中,顾客的地位才是最高的。这一点与仪式过程中处­于阈限阶段时,人们的身份、地位发生改变甚至逆转­的情况类似。

在顾客就餐完毕离开海­底捞的门店后,重新恢复了原本的社会­地位,这也与仪式过程结束后,大家重新投入到世俗生­活中、恢复原本的社会结构的­情况有所相似。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顾客从在海底捞就餐到­离开门店这一过程,与维克多·特纳提出的,仪式过程中出现的“反结构”现象十分相似。

四、结语

海底捞作为火锅餐饮店,已经不仅是连锁餐饮集­团,更如同一段特殊的可以­通过短暂改变社会结构,为顾客提供舒适愉悦的­就餐环境的阈限。而来海底捞就餐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仪式­过程一般。顾客在这一仪式过程中­出现的“反结构”现象,正是吸引游客不断消费­的源泉。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厄里(John Urry);杨慧等译《.游客凝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2(]法)范·盖内普(Arnold vanGennep);张举文译《.过渡礼仪》.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王宁,刘丹萍,等《.旅游社会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2.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