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chang xiandaihua

“身份”的价值———从需求的产生到品牌的­形成

王 宁

-

摘 要: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想­要得到利益,还会遵循“适当性逻辑”。身份与情境会强烈影响­人们的决策,消费者行为也会发生适­应性的改变。消费需求来源于有关身­份的三个需要:产品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产品可以满足人们群体­归属的需要;产品可以满足人们自我­认同的需要。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产品,长期、排他地保护消费者特定­维度的身份,被称为品牌。品牌的重要性在于,在外作为群体归属的标­志,在内成为现实自我的防­火墙。在市场愈发拥挤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发现新需求、创造新客户、建立新的商业和盈利模­式。从身份的角度,深入思考消费者心理变­化,可以使企业更高效地分­析市场、定位自我与创建品牌。

关键词:消费者;消费需求;购买需求;品牌

2016 年 5 月 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华为公司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在发言时表示,华为正步入行业的无人­区: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任正非称,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

经过四十年的狂奔,中国经济已经冲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然而,随着挡在身前的背影逐­渐稀少,前方的视野开始清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却感­到焦虑和迷茫,那是一种进入太空的感­觉,前后左右都是路,但也仿佛是无尽黑暗的­深渊。

行业领航者承受着与跟­随者截然不同的压力,更大的不确定性,不能停顿、无法后退。因为来时的路已然拥挤­不堪,他们不得不独自向前,发现新需求、创造新客户、建立新的商业和盈利模­式。这样的企业会关注两个­关键问题:(1)消费需求是怎么产生的;(2)品牌是如何形成的。

一、消费需求是怎么来的

消费者购买产品时的心­理过程是完全封闭的,又称作“消费者黑箱”。企业无法提前了解消费­行为与意向,只能机械地将人看作是­完全利益导向的,购买行为来源于人与生­俱来的需要。这是因为,我们解释他人行为原因­时,会倾向于将行为与个性、人格相一致。比如我们会将微笑与友­善联系,高声交谈与粗鲁、暴躁联系,幸运与善良联系等等。

我们会固执地将注意的­焦点放在人的身上,而不太注意周围环境,因为情境很难看见和了­解;低估甚至忽视情境的影­响,将行为归因于个体内在­特质,这种心理误区被称作基­本归因错误。就像我们通常会认为,演奏家比普通人多了一­些“艺术细胞”,忽略了家庭长期影响和­平时专业的训练;乐队指挥只是在台上换­着花样打拍子的人,演奏乐曲完全依靠乐器­演奏者,而实际上指挥往往才是­整个乐团的灵魂。

企业不能将消费行为全­部归因于人,并且认为人是利益导向­的。然而,凡事计算“利益”得失恰恰是商业人士的­思考方式。当把注意力集中到消费­者身上,又无法了解消费行为背­后的逻辑时,商业人士将自己对利润­的渴望投射向他人,认为商业行为就是一种­等价交换,购买行为会发生只因为­商品能带来利益,满足了人们在特定方面­的需求。这种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被­称为投射效应,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于是,在利益导向的框架下我­们认为,消费者以“最满意”的前提下评价、选择商品,期待得到产品带来的利­益。

然而,被营销界长期忽视的问­题是,消费者还要遵循“适当性逻辑”,购买行为要遵循与身份­相一致的规则并符合一­定的情境。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考虑“,我处于什么情境”,“我是什么样的人”,“像我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情境下会如何行动”。我们会在工作结束后犒­赏自己一顿大餐,为即将到来的聚会选购­衣服,立即在家长聚会后为孩­子预约几个课外辅导,这种“适当性逻辑”说明,消费者不会单纯从自身­方面考虑,社会情境同样产生着重­要影响。很多研究发现,情境因素是解释消费行­为改变的主要原因。情境,不论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孤立的或是与相关情境­牵连的,都能够深刻地改变我们。

不仅营销人士会忽视适­当性逻辑的作用,消费者也会否认环境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一项针对英国超市中红­酒销售的调查显示,播放不同音乐对人们的­购物选择具有很大影响,然而大多数消费者却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有86%的人认为音乐对他们的­选择没有任何影响。在市场调研中经常会发­现,消费者的实际行为与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不符,消费者否认广告或其他­社会情境对其消费行为­产生了影响。出现这种矛盾的原因,首先可能是因为“广告逆反心理”。人们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和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当广告宣传过度时,人们有一种自身选择被­剥夺的感觉,从而常常会采取相应的­心理防御。

此外,我们期望成功,有保护和提高自尊的需­要,所以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与努­力,而忽视外部因素的影响,这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消费这种事,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在同类产品众多、竞争残酷的现代社会,消费者更是被企业奉为­上帝和衣食父母。消费者理所当然地认为­消费行为是自己的选择,社会情境或广告的影响­都会被忽视甚至否认。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选择­被人影响与控制,也没有人高兴地接受其­实自己只是个木偶。尤其在市场调查时,在被问到是否意识到广­告或情境会影响购买选­择时,消费者感觉就好像要承­认自己是个穿着皇帝新­衣的笨蛋。

适当性逻辑是某种身份­的人处在某种情境下的­思维方式。所以,决策研究领域大师詹姆­斯·马奇认为,任何背景下的任何决策­都是由身份和适当性逻­辑形成的。身份的核心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是对自我的认知,是对所处情境的识别,是与他人的情感联系、关系定位及行为规范,是自我和社会相连接的­桥梁。以前,我们认为身份是给定的、不变的。现在,人们发现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在身份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某种缺乏,产生了改变的心理倾

向,于是就产生了需要;如果有某种产品可以满­足需要,购买需求就产生了。购买需求来自与“身份”相关的三个方面。1.需求来源于单纯的生存­需要人需要空气、水、食物、御寒衣物、药物等来维持生命存在。当作为人的身份受到威­胁时,我们会产生强烈的身体­和情绪反应,并迅速行动做出改变。例如,寒冷的空气会刺激皮肤,这种刺激会传递到大脑­中的两个位置。一方面,刺激将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认知性感觉,换句话说我们会感觉到­冷。另一方面,刺激将传递到杏仁核,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然后不愉快的情绪性神­经反应再投射到大脑皮­层,产生为有厌恶态度的不­愉快情感。这样,我们就形成了完整的感­受,既有对刺激的感知,又有对刺激的情感。于是,我们就有了穿上衣服的­需要,来解除寒冷带来的既厌­恶又痛苦感受。2.需求来自于对所属群体­的不确定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有一种被喜爱的基­本需要,所以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自我进行归类,把自我与他人按照群体­内和群体外的方式进行­划分。与自我存在相同或相似­特征的群体被划分为内­群体,存在明显差异的被划分­为外群体。对自我进行归类有利于­认识社会和自身,所以人们需要确认自身­身份的归属。在学校在产品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过程中。同质化严重的产品将中,学霸和学渣是两个不同­的交际圈子;浏览娱乐频道,经常能不能成为品牌,如果只满足人们单纯的­温饱等生存需要,有太多看到不同粉丝群­互相指责;在赛场上,我们有自己支持的队伍,的产品可以选择,随时可以被替代的产品­不会使人产生稳定的随­着他们的胜利与失败感­受着欢乐与悲伤。我们是群体性生物,购买行为。然而,当人们发现普通产品中­普遍存在某种有害物相­互依赖才能抵御威胁,得到鼓励就会更加努力,观点一致便产质,某种产品可以有效去除­这种健康危害,保护了人们的生存需生­共鸣,面对异族则一致对外。当进行自我归类时,我们发现期要,这种产品必将得到广泛­认可。“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利望的群体身份与现­实的群体身份一致时会­感到愉悦;而当两者于健康的油”是鲁花花生油的承诺。鲁花的核心技术可以完­全去之间存在偏差时,就会产生失望、抑郁、紧张、焦虑等情感体验,除花生油中的黄曲霉素,满足了消费者使用安全­食品的需求,使就会出现要求改变的­态度和行为。当有产品可以完成这种­自我“鲁花”成为中国小包装花生油­行业的第一品牌。截至 2019 年,归类的时候,人们就产生了消费动机。还记得那句经典广告语“鲁花”已经连续15年上榜中­国 500 最具价值品牌。吗?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3.需求产生于人们对自我­的不认同在我们心中有­一个关于理想、追求的自我,被称作理想自我;还有一个关于责任、义务的自我,被称作应该自我。我们经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比较自己实际的­行为方式和想要的方式­及应该的行为方式。非常遗憾,在比较中,我们经常发现自己并不­合格。这时就会出现痛苦的情­绪体验,随后我们就会主动行动,以寻求改变这种不一致。当有产品可以改变这种­不一致的时候,人们就产生了消费动机。我们会遵守与身份相关­的各种规定、标准、规范,要求自己达到某种指标,设定近期到远期的目标,制定自己的操练计划,控制阻碍进步的行为,开发加速改进的工具或­产品。一些人喜欢上了这种状­态,思考与行动高效运转的­体验,是一种准确、可信和协调一致的感觉。同时,另一些人则认为生命应­该超过某种限制,人不能像机器一样生活­和工作,“自我”还存在于拿起相机捕捉­真善美的感动瞬间、穿上战靴追求梦想的激­情时刻,像信徒一样去完成那些­心中的使

命与承诺。

二、品牌是什么

需求来源于人们对现实­身份的不满。人们通过购买和使用产­品,强化自身的归属范围、提高对自我的认可程度、延长生命的存续时间。品牌就诞生于这个过程­中,是一类被消费者认可的­优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对消费者­身份提供保护。

当一首乐曲触动心弦的­时候,当一个场景引起共鸣的­时候,当一句广告语戳中痛点­的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回味­一下,然后对自己说“:嘿,这句话说得真不错”。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通过“沟通”影响他人的效果如何,在于收到信息后的那个­人对自己说了什么。自我对话可以使人们产­生信念,转变对待事物的态度,进而引发消费行为。当这些过程都指向一个­产品时,购买倾向就变得主动和­稳定,这时的产品被称为品牌。最终这个品牌的理念被­人们完全认同,直至内化为价值观,作为指导行为方式的基­石。品牌的重要性在于,在外作为群体归属的标­志,在内成为现实自我的防­火墙。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讲“,可口可乐是装在瓶子里­的美国之梦”,“喝可口可乐是向自己灌­输或让自己吸收美国的­精神”,即活力、激情、创造、享受等美国精神的象征。对远在异国他乡的美国­人来说,当看到当地随处可见、极为熟悉的可口可乐招­牌时,几乎就像是得到了一张­回国机票一样,感到异常亲切;即使在美国本土,尽管可口可乐广告牌在­无数个盛夏的热流冲击­下已经褪色,却能把一个美国人带回­到他充满理想和幸福的­童年时代。

三、与生存相关的品牌

四、成为群体标志的品牌

在我们的经历中,总会在某个阶段特别钟­爱某种品牌。这种产品从外形到气质­都能与我们完美融合,身边的朋友也是人手一­件,能拥有最新款式是一种­幸福。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一双帆布鞋,可能是 converse 或是回力,那是年轻人的标志,穿上它的人好像随即进­入了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许多品牌都成为了某个­群体的标志物,甚至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2018年,苹果公司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家市值破万亿美元­的美国公司。苹果公司的成功不只源­于科技创新和独特的商­业模式,还在于其产品可以定义­使用者的身份。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G­izmodo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和美国经济研究局­曾共同合作,对消费者及他们的消费­行为、媒体消费和人口信息(包括个人财富)进行了相关性的研究,研究指出,苹果手机是一个十分稳­定的判断个人收入水平­的工具,拥有 iPhone 和 iPad 的用户,更容易被人认为是“有钱人”。

五、制定标准的品牌

人们有一种追求准确的­需要,所以会寻找事物的正常­指标,为自己设定各种可衡量­的及格线,作为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现实中有很多产品帮助­人们完成对自我的矫正,比如教育机构、培训课程等。一些企业深谙话语的力­量,热衷于推广各种标准规­范,在不知不觉间定义消费­者的应该自我。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