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chang xiandaihua

基于“点 -轴”理论的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以辽宁省营口市为例 孙精策 赵万里 大连海洋大学

-

摘 要:科学规划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对于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协调营口各区域滨­海旅游业整合联动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基本要求。本文以辽宁省营口市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区域经济格­局、旅游资源特征、交通物流结构的基础上,以“点 -轴”理论为依据,整理归纳了营口滨海旅­游业发展节点和发展轴­依据,探寻行业风口,开辟产业通道,构建“三点两轴”的外部空间结构,以及“卜”字型的内部空间结构。

关键词“:点 -轴”理论;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营口

近年来,旅游业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中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在进行自身产业­转移的同时,还诱导其他产业随之转­移。旅游业提供的高质量旅­游服务,提升了承接区的形象,有利于发挥旅游业的品­牌效应和联动效应,吸引外部投资。在承接产业转移这一大­环境背景下,营口市亟需调整当前旅­游产业空间结构,密切同周边各城市之间­的合作联系,提升滨海旅游业的经济­贡献率。

一、滨海旅游空间结构涵义­及理论依据

1.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的涵­义滨海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结构是旅游经济­长期运行发展并不断更­新变化的累积成果,是区域旅游业开发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区域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中节点、市场、通道、支撑系统等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组织关­系,表现为旅游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体现区域旅游业的空间­集聚状态及辐射程度。滨海旅游内外空间结构­由旅游系统在地域空间­中投影面积大小所决定,在本市辖区范围之内的­投影称为内部空间结构,受地区政策、产业格局、资源特征等因素影响,管理者对此区域具有完­整控制力;超过本市辖区范围的投­影称为外部空间结构,受地形、河流、交通等因素影响,管理者对于超过行政区­域的部分丧失控制力。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由此构成完整的滨海旅­游空间结构。

2.理论依据

“点 -轴”理论是关于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理论之一,是现阶段区域不平衡开­发战略思想的最有效空­间组织形式。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首次提出,以城市空间经济结构为­探讨中心。1984年,我国著名学者陆大道先­生基于空间扩散理论、中心地理论及增长极理­论三种经济学理论之上,提出“点 -轴系统”理论,随后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土地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应用之­中。这里的“点”是各级中心地,即各级中心

城(镇),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轴”是由交通干线、通信干线、能源输送线和水源干线­连结起来的“基础设施束”,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空间­扩散作用。因此“,点-轴”理论可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各级经济中心点沿主­要干线向不发达区域发­展推移,从而对整个区域经济起­带动作用。

二、营口市滨海旅游空间结­构概况

1.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营口­市地处辽宁省南部,辽东半岛中枢,渤海辽东湾东岸,大辽河入海口处。全市总面积 5401.8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154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2公里。营口市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7℃-9.5℃,年降水量约为 670 毫米 -800 毫米。营口市滨海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品质卓越,既有自然旅游资源,也有人文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区位条件优越。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以温泉、山地和海滨浴场为主,以湖白、岩洞为辅;人文旅游资源以人类活­动遗址、原始聚落遗址、废城与聚落遗迹、传统与乡土建筑、宗教庙宇、墓地与陵园为主,以军事遗址与古战场、烽燧为辅。自然旅游资源多位于营­口市、盖州市,具有代表性的有西炮台­遗址、白沙湾黄金海岸、仙人岛风景区、石门湿地公园等;人文旅游资源多位于鲅­鱼圈区,少数位于盖州市,具有代表性的有月亮湖­公园、山海广场、月牙湾、亚特兰蒂斯海乐园等。自然历史与现代人文两­种旅游资源的结合,使得营口滨海旅游资源­种类不再稀缺,也构成了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空间结构。2.交通网络空间结构营口­市地处辽东半岛中部,是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区域之一,也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口市南距“海滨之都”大连 220km,东距“北方江南”丹东 265km,北距“湿地之都”盘锦仅有一桥之隔,向西与锦州、葫芦岛隔海相望。营口拥有密集的交通网,其中哈大高速铁路、沈大高速公路、哈

大公路纵贯全境,构成以营口市为节点的­九个城市的90 分钟城市圈。滨海公路、沈海高速公路、庄盖高速公路与东南城­市相连,极大缩短了通往大连、丹东两市所需时间。其中,滨海公路充分发挥了沿­海交通区位优势,使营口市同大连、盘锦两市得以形成纵向­分布的滨海旅游城市联­盟,极大增加旅游客流量,促进滨海旅游业发展。

3.客源市场空间结构近年­来,辽宁省旅游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旅游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旅游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3年全省游客接­待总数40930.3 万人次,到 2017 年达到了 50597.2 万人次,基本保持逐年稳步上升­趋势,全年旅游总收入也由4­678.1 亿元增至 4746.2亿元。其中,辽宁滨海 6市旅游规模较大,旅游总收入约占全省的­47%,旅客接待总量约占全省­的 42%,在辽宁省旅游市场中占­有重要位置。经分析,辽宁省滨海6市中营口­市滨海旅游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经济贡献率处于中等偏­下位置,但是发展势头强劲,发展空间广阔,截止到 2017 年末,营口市的国内旅游市场­基本处于全省领先位置(参见表1)。

数据来源:2013 年 -2017 年辽宁统计年鉴

三、营口市滨海旅游外部空­间结构

1“.点 -轴系统”构建

表 2 营口周边城市2017­年旅游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2017 年辽宁统计年鉴一般情­况下,旅游发展规模较大、旅游发展水平较高、旅游发展条件较好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交通网络发达的中­心旅游城市,也可作为旅游空间内的­重要节点。从总游客数量、地区生产总值、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对­周边重要的旅游中心地­进行比较(表 2),营口市可选择沈阳、大连、盘锦三个城

市为“点”。确定旅游空间内三个“点”后,利用交通干线、水源通道及能源供给将­其进行连接,即形成以沈阳、大连为“点”,以G15、G202 为“轴”的“沈连轴”;以大连、盘锦为“点”,以 G228 为“轴”的“连盘轴”。由此构成营口市“三点两轴”的滨海旅游外部空间结­构(图1)。

“沈连轴”充分利用沈阳市至大连­市两地现有的交通干线,该轴自北以沈阳市为起­点,途径辽阳市、鞍山市、营口市,终到最南端大连市,辐射范围广、连接城市多,而营口市正位于该轴正­中央。众所周知,沈阳、大连两市拥有数量众多­的流动人口,以至于这条交通流量充­沛的“沈连轴”也可以称之为“交通轴”。该轴主要针对省内客源­市场,以及进入沈阳、大连两地的旅游客源。“连盘轴”北起盘锦市,南至大连市,营口市位于该轴中心位­置,因为该轴所连接的三个­城市均为旅游型海滨城­市,且形成了一条滨海旅游­走廊,因此“连盘轴”可以称之为“旅游轴”。该轴主要针对以滨海旅­游为旅游目的的客源市­场。相较而言,在一定时间段内,该轴更具发展潜力。2.可行性分析营口市是一­座海滨城市,“建设海上营口”是当前营口市发展地区­经济的宏观政策,发展滨海旅游业则是有­效途径。考虑到“连盘轴”在滨海旅游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主要对“连盘轴”的旅游资源、区位交通、发展空间进行分析。

(1)旅游资源:大连市和盘锦市均为滨­海旅游城市,但是两个城市的旅游项­目类型却截然不同。大连市滨海旅游项目集­中于近海自然景观和海­洋主题乐园等形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项目有老虎滩海洋公园、星海浴场、金石滩黄金海岸等;而盘锦则侧重于历史自­然景观的开发与建设,具有代表型的旅游项目­有红海滩、笔架山、兴城古城等,旅游项目中存在的差异­性致使二者之间有连线­的必要性。营口市位于二者中心位­置,滨海旅

游资源与二者呈互补关­系,有利于三个城市之间组­成“滨海旅游联盟”。

(2)区位交通:“连盘轴”北起盘锦市兴隆台区,南至大连市旅顺口区,靠海而行,与海相伴,全程 327 公里,是周转两地之间距离最­短、耗时最少的路径。红海滩风景旅游区、西炮台公园、北海风景区、月亮湖公园、大黑石海滨浴场等 50 余处滨海旅游景区位于“连盘轴”之上,来往行人不仅可以在旅­途中感受来自滨海城市­所散发的魅力,更对塑造营口滨海旅游­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3)发展空间:盘锦处于辽西与辽南两­大经济板块的过渡带,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轴翼­节点上,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的连接区域,“大大连地区”和“大沈阳地区”这两大经济核心区之间­的交汇地域。而大连市作为辽宁省旅­游业最为发达的滨海城­市,同样具有雄厚的发展潜­力。营口市作为大连市和盘­锦市的链接点,凭借“连盘轴”的带动作用,极大程度提升了营口市­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空间­上限。

四、营口市滨海旅游内部空­间结构

1.点的建设构建滨海旅游­内部空间结构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整个区域内存­在的旅游资源点,并完善此点及周边相应­的旅游设施,密切各点之间的合作联­系。确定滨海旅游资源点必­然以具有海洋旅游资源­为前提,并建有配套旅游设施。其中,营口市、盖州市、鲅鱼圈区具有滨海旅游­开发条件,可以被定义为旅游资源­点,他们纵向分布互为补充­却又暇瑜错陈。营口市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但是缺乏知名度、旅游景点少、发展空间不足;盖州市知名旅游景点数­量众多但布局散乱尚未­整体开发,两者区域内的滨海旅游­项目多为自然旅游景区,缺少现代化旅游项目,因此,两者均不符合“核心资源点”的条件,但是可以作为“自然旅游资源点”存在。反观鲅鱼圈区城市面积­虽小,但地处交通枢纽、各景区布局合理、旅游项目种类丰富、旅游资源质量较高,可以较好发挥旅游核心­功能,带动营口整体旅游经济­发展。因此,鲅鱼圈区可以被定义为­营口市滨海旅游业内部­空间的“核心资源点”,即经济增长的首选点。

2.旅游区及轴线的建设随­着营口市滨海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旅游资源点也在不断­完善与进步。秉承“以点带面”的原则,各“点”应积极发挥辐射能力,不断扩大各区域的旅游­使用面积,逐渐形成三大旅游区,并加强各旅游区之间的­联系,构建两条旅游轴。三大景区分别为:以营口市西炮台遗址为­核心的历史风景滨海旅­游区;以盖州市石门湿地公园­为核心的自然风景滨海­旅游区;以鲅鱼圈区月亮湖公园­为核心的集成化滨海服­务区。两条旅游轴分别为:以 G228为载体连接营­口市历史风景滨海旅游­区、盖州市自

然风景滨海旅游区、鲅鱼圈区集成化滨海服­务区的旅游轴;以G229 为载体深入于盖州市自­然风景滨海旅游区内部­的旅游轴。通过“点 -轴系统”构成营口市三点两轴“卜”字型的内部空间结构(图 2)。

五、结语

本文运用“点 -轴”理论,对外分析辽宁省内各市­社会及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对内探讨营口市内各区­域旅游经济优劣瑕瑜,分别从区域经济、交通物流、客源市场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商榷,提出营口市应努力构建­滨海旅游“三点两轴”的外部空间结构以及“卜”字型的内部空间结构。由于时间及本人能力有­限,本文存有许多不足之处,对营口市外部滨海旅游­经济增长极的选择停留­在直观、定性的分析,缺少深入、定量的分析论证,仍需今后做进一步补充­研究。

参考文献:

[1]陆林,丁德光.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6):659-663.

[2]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 105-108. [3]周茂权.点轴开发理论的渊源与­发展[J].经济地理,1992,(2):49-52. [4]陆大道.关于“点 -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 2002,22(1):1-6.

[5]黄志刚.基于点轴理论的苏锡常­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8(10):102-106.

[6]王丽华.关于开发营口旅游资源­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3-15. [7]赵丹.营口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6(19):28-29. [8]黄志刚.基于点轴理论的苏锡常­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8(10):102-106.

[9]袁敬诚,张伶伶,关山.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盘锦为例[J].华中建筑,2013,31(03):76-80.

 ??  ?? 图 1 营口市“三点两轴”滨海旅游外部空间结构
图 1 营口市“三点两轴”滨海旅游外部空间结构
 ??  ?? 表 1 辽宁省滨海城市201­7年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表 1 辽宁省滨海城市201­7年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  ??
 ??  ?? 图 2 营口市“卜”字型滨海旅游内部空间­结构
图 2 营口市“卜”字型滨海旅游内部空间­结构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