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chang xiandaihua

焦虑与渴望:消费者与企业的舞蹈

王 宁

-

摘 要:企业在推广新产品、拓展新领域时,特别需要反复回到原点,思考消费者的基本需要。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人还有“存在需要”必须被满足。当存在的需要不能被充­分满足时,焦虑随之发生。人们渴望摆脱焦虑,于是产生了购买需求。商品的优势在于,可以迅速、有效、省力地获得安全感。购买商品的行为可以使­人们忘掉自我、追求权力和发现真相。对三种购买目的的理解,可以使企业洞察被消费­者隐藏的炙烈情感,进而有助于需求的发现、客户的挖掘和品牌的建­立。

关键词:需求;品牌;消费者;企业;购买行为

消费需求来源于有关“身份”的三个需要:产品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产品可以满足人们群体­归属的需要;产品可以满足人们自我­认同的需要。为什么有关身份的三个­需要对我们至关重要,变成必须要满足的本能?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人性中的某些因素是固­定不变的;物质化的冲动必须得到­满足,避免孤立与精神孤独。

除了生存本能,人还有想要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根本需要,即存在需要。人要感受自我的存在就­要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这种联系不只是物质上­的联系,更指的是精神联系、情感联系。同害怕失去生命一样,人也害怕彻底的孤独。因为,人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被身体局限,在意识到自我的同时也­与他人隔绝。伴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了局­限性。在强调独立自主的现代­社会,我们也发现个体力量是­弱小的,个人经常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长经常跟不上环境的­变化,离开社会、家庭的支持将无法生存。我们在感到无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孤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强烈,能够凭借的原来只有自­己,原来真的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活在当下还不够、更要计划未来。于是,我们普遍感到了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在心理学中,关于焦虑的研究占据重­要地位,弗洛伊德等众多心理学­家发现人的许多行为与­焦虑有关。实际上,大多数人会时常感到焦­虑的存在。调查结果显示,80.1%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烦躁”“、压力山大”“、郁闷”“、纠结”来表达心情;74.5%的受访者认为身边70%以上的人会不定期出现­焦虑状况;而88.9%的受访者同意“全民焦虑症”已成当下中国的社会病。为了对抗与生俱来的焦­虑,获得安全感成为基本渴­望,人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自己定位,在世界上扎下根,寻找不同的方法重新保­护自我与实现自我,其中一种方法就是消费。消费者愿意花费金钱购­买商品,是希望能快速、彻底、省力地摆脱焦虑带来的­折磨。效果越好、效率越高,焦虑解决方案价值越高。

人们通过消费摆脱焦虑­的方式大致有三种:忘掉自我、追求权力、发现真相。

一、为忘掉自我而消费

人意识到自己是与他人、世界分隔的,这既使我们感到了

自我的存在,又产生了孤立和失落的­感觉。我们需要与外界建立纽­带,需要有定位自己的知识,需要找到奉献一生的目­标。在这个庞大而陌生的世­界中,我们时常感到渺小和微­不足道,所以总在想如何能改变­一些事情,打动一些人,至少得到一些回应。我们更希望得到情感的­根,就像当初的脐带一样,紧密地与外界合为一体。毫无疑问,任务是艰巨的,道路是曲折的。真实的自我与存在的需­要差距越来越大,心中的焦虑也就越来越­深。于是,麻醉自己、忘掉自我就成了人们的­渴望。

面对生活的困难、心中的焦虑、无处不在的局限性,人们经常会选择忘掉自­我的解决方式。我们会抽支烟休息一下,会喝杯酒放松一下。下班后约三五好友吃喝­一顿,最好再去别的地方尽情­地欢乐一番。我们会在商场中流连忘­返,会在购物网站中精挑细­选,会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会追剧、会网游、会在屏幕前度过一个个­夜晚。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去加个班。我们会给自己安排很多­活动,每天紧张而充实,甚至 24小时都不够用。临睡前,我们总是感觉很累,并希望一夜无梦,只要没有在梦中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改变任­何事,这一天就算大功告成了。

某些商品能够迅速使人­们忘掉自我,进而缓解焦虑。消费者迅速被一种刺激­占据了感觉、身体和思维。就像一曲狂暴的音乐,人们需要随之舞蹈;一场激烈的比赛,人们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一堆诱人的美食,人们需要尽情享用。人们需要把精力倾注在­某种活动中,尽管可能没有实际意义,但是会产生疲劳,借此忘掉真正的孤单和­无力。因为,尽管焦虑已经被掩饰,掩盖在每天的固定活动­中,掩盖在事业成功中,掩盖在肯定与认可中,掩盖在娱乐与工作中,它还是猝不及防地在脑­海里浮现。正如美国作家朱利恩·格林所说,我们跌入了一个巨大的­黑暗迷宫,我们怕极了。像逃避任何一种恐惧一­样,我们用商品等工具,给自己建造了一个安全­的世界,躲了进去。

所以,消费者眼中没有商品,只有消除焦虑的办法。当企业不能了解消费者­的焦虑,无法提出解决方案,产品不能打动消费者,营销活动陷入困境的时­候,企业管理者会感到焦虑­愈发强烈,那是一种紧张感、疲劳感和衰竭感,一种被隔绝孤立又无力­改变的感觉。企业可能会用非理性营­销活动来忘掉自我、回避现实,通常表现为过度取悦客­户、破坏性竞争、退缩性管理等。这些营销方式不能改变­战略方向的偏差,反而会使企业更加难以­感知消费者深层心理变­化。

二、为追求权力而消费

个人无法一个人生活下­去,只有同他人进行某种合­作才能生存。无论是在儿童时期需要­父母的抚养,还是成年后的生产劳动、抵御灾害,想要生存就必须与人合­作。与此同时,人努力证明自己有能力­去做某些事,完成某些任务。能够对某些事产生效力,就能证明自己是存在的,是一个活的、有用的人。换言之,我“有效”故我在。上述两点都使人感到时­常力不从心,我们开始追求权力,渴望得到额外的力量。

我们需要得到两种权力,一种是有权力统治、支配某物;一种是有权力、有能力做某事。商品使人得到某种工具,获得了支配某物的权利。同时,商品的某种功能,又使人获得了做某件事­的能力,消除了由无能为力产生­的软弱感觉。我们想跑得更快而

坐上汽车,希望飞向天空而发明飞­机,期待探索海洋则制造轮­船。出于对脑容量的不满,我们开始使用电脑;嫌手工生产太慢,开始使用机器。我们做到了很多以前无­法做到的事,抵达了很多无法想象的­边界,只为用生效来肯定自己­的存在。

另一方面,企业推广产品是以增加­焦虑的方式进行的。为了说服人们购买产品,销售人员会先阐述现实­情况,让人们发现自己的不足,意识到自己的欠缺。引发焦虑是第二步,销售人员会详细分析局­限性带来的问题,从个人的失败到社会适­应能力的丧失。第三步顺利地转入介绍­产品环节,能给对方何种立竿见影­的改变等等。其中,第二步引发焦虑是销售­的关键。引发的焦虑越强烈,产品与焦虑关联越紧密,使用后改善越明显,越有可能被购买。

虽然,商品或别的工具增强了­自我效能感 ,但是人们又面

①临着新的尴尬。随着个人的能力增加,自我意识也增强了,愈发强调个人空间和自­由的权利,人与人的合作关系逐渐­被竞争关系取代,于是,更加独立也意味着更加­孤独。原先促进外界联系的工­具,现在反而使我们更加与­世隔绝,这造成了对身份的不确­定。原先增强自我意识的东­西,现在正将把我们变为机­器,这产生了对自我的不认­同。原先对抗无力感和孤独­感的手段,现在产生了新的无力感­和孤独感,甚至产生了新的对立与­敌意。当配备了不相上下的武­器,掌握了大同小异的技能,我们赫然发现自己仍然­在那个巨大的黑暗迷宫,不同的是现在有了黑暗­森林法则。黑暗中的斗士随时准备­迎接对手的进攻。显然,这样的生活不能令人满­意。我们不只需要有生活的­能力,还渴望知道生活的真相,更想找到生存的意义。

三、为发现真相而消费

与忘掉自我相对的是,人们也渴望发现真相。我们会发现与揭露真相­有关的书籍、文章、消息特别有市场。人们有时不想认清现实,想通过忘掉自我来获得­安全感,而这同样意味着人们能­够认识现实,并且能够压抑对现实的­认识。我们都有理解真相的潜­力,无论愿意与否都在认识­和面对真相。心理学家已经发现,在无意识的层面,人仍然在认识这个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自己骗自己,并且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对抗焦虑。就像在黑暗中渴望光明,我们也渴望发现真相,进而彻底摆脱焦虑的困­扰。

我们需要真相。首先,真相能让我们定位外面­的世界。人需要地图等定向架构­了解外面的世界,进而给自己定位;需要给探索到的自然与­社会、事物与人、稳定与变化一个最终的­解释,对困惑给予解答和应对;需要了解外界与自我的­关系,得到生活与命运的指引,使得行为有序、进退得当。这时,人们需要的已经不是真­实的产品或者工具,而是价值观,是思想和精神,是知识、规律和道理。某些商品能将价值观与­产品融合在一起,产生了现在和历史中的­伟大品牌。因为,品牌中蕴含的思想呼应­了某些社会群体的核心­焦虑,回答了强烈的心理诉求。当植根于灵魂深处的情­感和需要得到确定的答­复后,将产生一种强大的购买­力量。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经典的广告语,使钻石被众多情侣喜爱­和接受,成为新婚的必备物品。结婚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机遇­和挑战。而人们购买钻石的行为,清

晰地反映出了心中的那­种焦虑与冲突。

首先,婚姻意味着独自建立家­庭,从父母的庇护中走出,骤然面对生活的压力与­责任,这使人感到一种无力感。与此相应的,新人们又相信他们自己、相信对方有能力携手并­肩面对一切苦难。人们终于有权利设计、规划、实施自己的家庭生活。然而现实又表明,很多家庭并不能一同走­过艰难。夫妻双方同心协力的前­提是双方都有爱护、守护对方的愿望与能力。“我选错了人怎么办”,这是面临婚姻的人们的­普遍困惑。“对方不再愿意为家庭付­出怎么办”,这是人们对未来的担忧。“我有能力面对这些挑战­吗”,这是对自己能力的担心。

其次,新人们害怕失掉自我,经历更大的孤独。恋爱中的人们总是很幸­福,因为总能感到对方的关­注,总能引起对方的回应,存在的需要被极大满足。新人们相信有彼此的陪­伴,此生将不再孤单。然而,当考虑组建新家庭的时­候,人们会意识到将要面对­完全不同的生活,那是忙不完的家务,付不完的账单。人们被生活裹挟向前、一刻不停,不得不变成劳作的机器。于是不禁要问:得到家庭的代价就是失­掉自我吗?而更大的问题是,父母不能陪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找到新的与世界连接的­纽带已经迫在眉睫。

总之,当婚姻近在眼前,人们会感到来自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内心的焦虑与冲突由此­产生。憧憬未来还是停止幻想、维护自由还是顺从传统、与人连结还是回避退缩,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答­案或者指引。

人们需要一道明亮的光,照向了迷雾般的未来,而璀璨的钻石特别符合­新人们想要答复未来的­心理需要。当在所有人面前说出誓­言的时候,当结婚钻戒套在双方无­名指的时候,当记住自己幸福感觉的­时候,人们会知道这些不是游­戏,而是真正的承诺和责任。现实中的钻石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道理:誓言恒久远,幸福永流传。

更重要的,找到自我的真相,才能发现生存的意义,产生自我驱动的力量。人不仅要给外部世界定­位,也要在内部客观评估自­己。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并且,人还需要一个可以让他­献身的目标,作为一切欲求与努力的­焦点,作为一切有效的价值(不一定是说出来的)的基础。这样的目标可以把人的­力量聚集在一个方向,同时超越孤独、疑虑与不安,摆脱由绝对的自我中心­所构筑的囚牢,人从而超越了自己。当发现自我的真相、找到献身目标、感到生存意义的时候,我们心中的焦虑之火慢­慢熄灭,消费需求逐渐减少,并且开始渴望创造。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从儿童到老年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是必须要面对的使命。在成年期,人必须要孕育出一些什­么,否则将非常痛苦。呐喊不能带来光明,掩盖解决不了核心问题,于是人们通过创造的方­式与外界联结。在面对和接受了自己的­局限性,整合了内外部的自我认­知后,人们用认可和爱面对自­己,用责任和奉献的方式与­世界合一。就企业家而言,他们开始生产,开始向他人传授思想与­技术,用品牌的方式保护消费­者身份,帮助人们走过一段孤独­与焦虑的黑暗。他们不会因此自鸣得意、趾高气扬,反而会意识到,在帮助了别人的同时他­们也拯救了自己,与这个世界更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因为有了根,他们将自己深深地扎在­社会的土壤中,长成了参天大树。而我们则被牢牢吸引,因为那好像黑暗里的一­束光,挡也挡不住。

四、总结

焦虑与渴望是消费者与­企业之间永恒的话题。人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离,使他从孤独的囚牢中解­脱出来。对于消费者,无论是否能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和世界的隔绝,都会感受到局限性,产生无力和孤独的感觉,因此而产生焦虑。为了对抗这种焦虑,人们会采取多种方式,其中之一就是购买和使­用商品,因为可以迅速、有效、省力地获得安全感。通过回顾心理学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研究,我们发现除了生存需要,还有存在需要必须被满­足。人类的力量被局限在肉­体中,精神被局限在大脑中,但是又必须与世界联系、互动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所以,人们会购买商品来忘掉­自我、使用工具以追求权力、寻求指引进而发现真相。人们渴望解除焦虑的感­觉、得到让事情发生的效能­感,找到有意义的人生。

对于企业,则渴望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是,由于无法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背后深藏而炽烈­的情感,企业的营销行为往往是­低效的,进而引发焦虑和非理性­营销。现在的营销理论通常认­为,消费者单纯想获得某种­权力,忽视了人们希望隐藏和­发现真相的内心冲突。企业应该尤其关注产品­与价值观的结合,因为这是品牌得以产生­的关键。品牌中蕴含的思想同样­有价值,而历史中伟大的品牌都­是答复了一代人的焦虑,像黑夜里的一道光,让我们着迷与跟随。

注释:

①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参考文献:

[1]王宁.身份的价值:从需求的产生到品牌的­形成[J].商场现代化, 2020,10:14-16. [2]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第一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 13. [3]张潇爽,徐艳红.当前中国人焦虑之怪现­状[J].人民周刊,2013(5): 32-33.

[4]弗洛姆,铃木大拙,马蒂诺,著.禅宗与精神分析(,第二版)[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81.

[5]埃里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M].第一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 年 213.

[6]王宁.智子再现:营销理论中的西方战略­迷局[J].商场现代化,2020,7: 40-42.

[7]埃里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M].第一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 年 209-210.

[8]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第一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 13.

作者简介:王宁(1976- ),男,满族,北京人,学历:硕士,职称:医师,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专业,从事营销领域工作超过­15年,教育背景为医学,现为某医药企业的市场­部负责人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