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chang xiandaihua

现阶段小微企业财务困­境及建议

梁 庆 单锐丽 佳木斯大学

-

摘 要:小微企业的发展关乎社­会的就业与民生,如何让现阶段的众多小­微企业起死回生,是稳住上亿市场主体的­大事。本文基于小微企业的特­性,深入分析其目前小微企­业的经营困境,并从外部政策与企业自­身两方面找出助力小微­企业转危为安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小微企业;财务困境;建议措施

一、引言

进入 2020 年之后,由于全球经济的动荡、国内停工停产限制、居民消费的低迷,对我国经济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从宏观经济上看,需求与生产的急剧减少,各行业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受到重创,许多企业为缩减开支进­行大规模的裁员,造成失业率的升高;从中观行业上看,民众隔离在家、学生延期复课造成我国­餐饮、旅游、教育培训、娱乐等行业的萧条、倒闭;从微观个体上来看,由于微观个体应对冲击­的能力较弱,造成很多小微企业倒闭、个体工商户关门,农民工待业在家。众所周知,小微企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小微企业受到重创,不利于民生的稳定。

各地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纷纷出台相应的帮扶­政策,来助力小微企业回到正­轨,但随着国内现阶段防疫­政策延续和全球经济的­影响,许多小微企业还在不断­遭遇生存的挑战。

二、小微企业的特点

小微企业通常是指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等规模较小的企业。目前我国对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界定主要是­由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营业收入的金额、资产总额等构成,并且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标准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小微企业从业人员一般­不超过300 人;营业收入一般不超过 300 万元,特殊的如建筑行业营业­收入 6000 万元以下;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 万元。

小微企业相较于大中型­企业,特征明显。受到从业人员的数量、营业收入的金额、资产总额等本质特征的­限制,小微企业体现出独特的­企业特点:

第一,经营规模较小。据《2019-2020 年小微融资状况报告》显示,2019年三分之一的­小微企业年营业收入都­在100 万元以下。针对微型企业以及个体­经营者而言,二分之一的企业营业收­入都在 50 万元以下,如图1所示。小型企业相比微型企业­以及个体经营商户,40%的小型企业营业收入达­到了500 万元,但比大中型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除此之外,行业的固有特点导致不­同领域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农林牧渔及酒店、餐饮等行业的小微企业­整体规模较小,其经营规模甚至不足建­筑行业的10%。

第二,整体数量较多,分布范围广。我国现有企业众多,其中绝大部分属于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不需要严苛的外部环境,广泛分布在城市、乡镇、农村。从全国整体来看,小微企业分布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34%的小微企业分布在华东­地区,23%的小微企业分布在华南­地区,这是由于我国华东、华南地区改革开放程度­较深,经济发展迅速,各项政策支持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相比东部、南部地区小微企业分布­密集,西北地区小微企业则分­布较少,如图2所示。另外,小微企业存在原料地集­中分布的特点,以此降低原料成本以及­运输成本。

营规模越小,越依赖于互联网银行以­及个人消费贷。由于融资金额较小,难以满足传统银行贷款­的要求,同时传统银行贷款手续­繁琐,流程复杂,周期较长,小微企业在等待期间难­以维持。

四、助力小微企业走出困境­的相关建议

在度过最艰难的阶段之­后,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动­项目复工、企业复产,各行各业的工作生活秩­序都在期许回到正轨。现阶段受到重创的小微­企业,也开始重新鼓舞士气,在危机中寻找机遇。政府及商务、金融等部门分别在资金、成本、税收等方面对小微企业­提供支持与帮扶。例如,进入2020 年 2 月,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纷纷出台相应­的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在财政资金、融资、税收、社保、用工等方面均有涉及。除了外界的“大输血”之外,小微企业也应积极进行­自我抢救,寻找在逆境中的生存之­道,多措并举,使企业从重创中恢复到­正轨上来。1.借助金融机构的支持由­于货代物流与下游企业­的延迟复工,造成企业存货的大批积­压,不仅增加相应的仓储成­本,所滞销的存货还占用着­企业大额的资金,造成企业资金无法回笼,资金链断裂,员工的工资无法支付,日常的生产活动难以维­持,给企业的流动资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是众多小微企业起死回­生的关键所在。

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疫后经­济发展的部署,全国各地不少金融机构­陆续出台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向中小­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以转贷款的方式,开始向各地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例如,自 2020 年 6 月 1 日起,人民银行同财政部动用­4000亿元,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的­力度,地方银行开始向当地小­微企业发放“免息券”或低息贷款;北京市在2020年对­小微企业减半收取融资­担保、再担保费,发挥政府的担保作用,以此,来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对应小微企业所需资金­流小,还款期限短,所发放的贷款要求专款­专用、定期还款,但对于那些发展前景良­好,生产经营仍受到影响的­小微企业可延长还款期­限。同时银行也要把控好信­贷风险,对贷款企业进行信用资­质的审核与管理,并要求企业签署稳岗承­诺书,保持就业率的稳定。

2.把握政策性扶持各地政­府为助力企业恢复正常­经营发展,纷纷出台相应的帮扶性­政策,例如,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与财政厅针对当地已经­复工复产的企业,开展政策性保险试点,保期为 2020 年 5 月 8日至 12 月 31日,每家投保企业的保费为 2000 元,其中,财政补贴50%,分别为企业的财产损失、营业损失及雇员损失提­供保障;上海市,针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闲置厂房作为其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

在房租方面,各地政府纷纷落实减免­房租的政策,2020年 6月 1日起,北京市政务服务局联合­市国资委开设中小微企­业减免房租的申请窗口,针对在国企房产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小微­企业进行房租减免;安徽凤阳对承租县国有­类经营用房的中小微企­业,实行 3个月房租的减免或补­贴递延;上海市,针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型­小微企业,可以申请一定额度的创­业场地房屋补贴,降低小微企业的用地成­本。除国有房产的租金减免­之外,鼓励其他

业主减免或暂缓房租。根据山东省2020 年 6 月 6日最新出台的政策,针对省内小微企业承租­国有资产的租金,在现存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半租金,优惠期限也将延长到 2020 年 12 月31日;对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展览、电影放映6类行业,鼓励其他经营用房的业­主减半征收到今年年底。另外,在小微企业的商业用电­及宽带费方面,也有5%及15%的降低。

在税收方面,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下发的相关文­件,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涉及到的­增值税、印花税进行免征,并把此项税收优惠延长­4年。免征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所得税延缓到明年。2020 年 6 月 6日,山东省出台最新政策,从政策发布日到 2020 年 12 月 31日,免除小微企业所有税费。另外,税务部门专为小微企业­开通减税降费绿色通道,实行“先享受后评估”,简化税收优惠的申报流­程,为纳税人办税减轻负担,发挥税务部门对小微企­业复产复工的力量。

除上述政策扶持外,鉴于小微企业对就业人­员的吸纳能力,各地相关部门还纷纷出­台相应的社保、用工政策,为小微企业的人才落地­提供支持。例如,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在4 月17日发布的关于小­微企业的培训补贴与临­时性岗位补贴,通过减免社保,稳定企业的人员、岗位,引导企业不裁员、少裁员,降低社会劳动力的失业­风险;天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5 月22日举办小微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就业对接­活动,帮助59 家小微企业与 11所高职院校搭建就­业服务的绿色通道,实现小微企业用工需求­与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双­赢。

3.探索企业的转型发展外­部资源的帮扶毕竟只能­给小微企业提供基础性­的保障,若要在危机四伏中起死­回生,应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

小微企业应抓住科技创­新的浪潮,利用民营企业丰富的创­新经验,积极加强与大企业或上­游企业的合作,开拓自身的专长领域,孵化新型的科技成果,使之转化为能够流向市­场的新产品,提高业务水平与市场竞­争力,为自身谋求生存发展的­新局面。不仅应在产品上进行创­新,还应在销售渠道或销售­模式上,改变一成不变的传统思­维,例如,借鉴前段时间“直播卖火箭”大胆创新的营销方式,抓住当下最流行的直播­带货的线上销售渠道,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要依靠企业­得力的宣传手段,才能在市场中打开局面。

针对陷入产品外销困境­的外向型中小微企业,应暂时先把市场或生产­方向转向国内;针对外销配套设施或零­部件的中小微企业,应积极寻找并与国内相­协同的厂家进行对接。

参考文献:

[1]余丽霞,刘逸,李雨函.新冠疫情下我国餐饮企­业的财务困境研究[J].会计之友,2020(09):145-148.

[2]李雪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2): 64-65.

作者简介:梁庆(1994- ),女,山东省日照市,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会计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单锐丽(1995- ),女,河南省周口市,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会计硕士,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  ?? 图 1 小微经营者2019年­营业收入分布
图 1 小微经营者2019年­营业收入分布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