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Newspap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试论中医与翰墨文化的­交融

- ★上海 史悦含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中华文化这一川龙脉,在东方沃土上已盘亘千­年。 在传统文化浩浩荡荡的­发展历程中, 中医与书法文化的交融­更是数不胜数, 尤以养生方面为最。 笔者深知书法既为艺术­之大成,亦与中医息息相关。 今尝试以多年习书之心­得,谈文化交融之道,将中医与书法二者关联,浅析它们的交融。

哲出同源,以文为先

若要谈中医与书法文化­之间的关联,我们不得不从源头谈起。 作为华夏文明的两朵并­蒂莲,书法与中医可谓是师出­同门。中国文明之所以传习数­千年而魂魄不散,历灾厄而能重生, 莫不是因为中华文明的­独立性与独特性。 相较于自古希腊哲学兴­起的以实践为主体西方­哲学, 中国哲学更深邃神秘而­独具特色。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中医文化与书法艺­术, 自然有着非同寻常的默­契。“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所重天人相应者,书法亦有之。书法家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认为要在大自然的无穷­变化中,感悟书法的真谛。 中医学家认为, 人体在阴阳平和的时候­最为健康,此即为中庸之道。 书法在练习过程中,尤其讲究藏锋,“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更是将中庸平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幅上乘的书法作品,可以体现刚柔相济、阴阳相生、虚实得宜、神韵流动、气势不凡的精神。 一张好的处方,往往体现知常达变、标本兼顾、动静得宜、章法有度的风范。这就是中医与书法同源­而生的最好佐证。

笔墨纸砚,与医会同

中医与书法都承载着中­华文脉的魂魄。 书法家最爱的莫过于文­房四宝,有了文房四宝, 一幅好的作品在书法家­手中便应运而生。 细细想来,文房四宝与中医文化也­息息相关。 毛笔作为四宝之首,不仅是中医诊断开方的­必备工具, 也衍生出来许多中医趣­谈。 比如,中医开方后,通常不套笔帽,流传的说法是, 套了笔帽之后就不再有­病人找其看病。 许多大医家开出的方子­字体都赏心悦目, 更证明了文房四宝与中­医的紧密联系。 而“墨”与中医药的关系更是不­言而喻,古人多以松烟墨入药,在《本草纲目》中称墨为乌金、陈玄、玄香、乌玉块。 中药也入墨制墨, 得中药入者, 一般较为名贵。 至于纸砚, 对于中医来说更是不可­或缺。 中医药文化技法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离不开纸砚作为传承载­体。

养生之法,书医无别

我们可以将书法与中医­在养生方面的观点总结­为和于阴阳、 恬愉为务、 移精变气、形与神俱。 我国素来有“书者寿”“墨花翻飞,寿出笔端”“善于书法者,俱寿考而身强健”之说,历代书法家长寿者不乏­其人。为什么说书法可以养生­呢? 在笔者练习书法的过程­中, 切身体会到了书法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 相传晋代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书圣王羲之也说:“学书要精进,尽身之力向背,臂归指,指迄于尖,摄管悬臂,而后运笔。 运之既久,使臂腕如铁,指尖坚劲,运笔如飞,纵横收放,心不知有手,手不知有笔焉。”书法练习讲究悬腕,书写时绝虑凝神,心沉意静, 静为阴;臂腕运笔,力达笔端,动为阳。 书法心手相通,以手的动作带领全身的­神经紧张起来, 可以达到创作一幅作品­汗流浃背的效果。

中医认为情志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练习书法也有益于情­绪的调节。 周星莲《临池管见》曰:“作书能养气, 亦能助气,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数百字;行笔,作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 ”刘熙载《艺概·书概》道:“学书通于学仙, 练神最上。”练字亦是静心,亦是修行,在这一段路中,我们可以通过呼吸调节­心境,让自己和缓下来,形成精神、动作、呼吸三者的一致性,有益于身心健康。

书法作为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记录者,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活性与独特的性格。譬如周代大篆遒劲凝重,秦代小篆委婉圆通,西汉隶书方整尔雅,西汉章草简约温厚,东汉今草又称小草含蓄­圆润, 晋代行书舒展流畅,唐代狂草又称大草奔放­简省,每朝每代的书法都有不­同的风骨, 就像历朝历代的大医家­的身上都能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

中医与书法在中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未曾缺­席,二者一为载事之体,一为救人之本,相辅相成。 作为一名中医,可好好研习一下书法文­化,让岐黄传人多一分厚重,多一分古朴。 中医人有要追求德艺双­馨的境界,那么一手好字将是最直­接的体现。

 ??  ?? 》》》》详见第12版
》》》》详见第12版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