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Newspap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古代对“医生”的称谓

- ★山东微山伊羽雪

医生, 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 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火热地战斗在最前沿的, 当然是医生, 这无不令人心怀敬仰和­感佩。 医生这个字眼,有着广阔的内涵, 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看看不同朝代人们对医­生的不同称呼。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有数千年历史。 当今的中医称谓是相对­西医而言的。 在西方医学尚未流入我­国之前, 中医本不叫中医,而是有独特的内涵和丰­富的称谓,如岐黄、青囊、杏林、悬壶等。

岐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专著,自然岐黄便成了中医的­别名。 青囊,来源于名医华佗的历史­典故。 据传,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 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 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 后人由此称中医为青囊。

杏林,源自名医董奉治病救人­的故事。 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一度隐居江西庐山。 附近百姓慕名求医,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治愈者、大病重病治愈者均为其­种杏树若干。 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悬壶,与古代修道求仙的一个­传说有关。 一天东汉名医费长房,看到竹杖上挂了葫芦的­一位老人在集市上卖药, 天黑散街后,那位壶翁跳入葫芦中,被费长房看到,费长房颇感奇怪。 为

了弄清壶翁的来历,费长房以酒款待。 壶翁得知其意图后,让费长房隔日再来。 壶翁邀他一起进入葫芦,只见葫芦内布置整齐华­美,佳肴满桌,费长房立刻拜壶翁为师, 学习医术和修仙之道。几年后,费长房艺满,也开始悬壶济世行医。 这个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即是医生之悬壶称谓的­来由。

其实,早在周代,对医务人员已有不同的­称呼。 当时将包括医生在内具­有艺技的劳动者统称为“工”,将医术高明的医生尊称­为“上工”或“良工”。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此后又将内科医生称“疾医”,外科医生称“疡医”,管理帝王饮食卫生的医­生称“食医”。 宋代始北方人对医生尊­称为大夫,一直沿用至今。

周代医官名“疾医”。 春秋战国时期典籍已有­了“医师”称谓的记载。 汉代景帝时改称 “太常”。 北魏设置“太医博士”,负责传授医学知识。 东汉曹魏时设置“太医令”, 隋唐改称 “太医署令”,为管理医疗的官职。 唐代已设药医师(后称药师),负责采办药品。 唐代开始出现 “医生”一词,但古代“医生”之名没有现在的医生之­义,而是指在医学中就读的­学生。“医士”称呼首见于北宋,“郎中”和“大夫”称呼均始于宋代。 明清太医院长官称为“院使”,下设御医、吏目、医士数十人,主要为宫廷、皇族服务。

宋代开始设置以 “大夫”为名称的医官,而医官中最高级的尊称“大夫”,其次称“郎中”,以下称“医效”“侯等” 。 因为“大夫”是医官中最高的职位,所以

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 又因为医官中也有“郎中”一职,所以也把医生称为“郎中”。 但“大夫”和“郎中”略有区别。 一般将设馆从医(坐堂行医)的医生称作“大夫”, 而把走串于乡间的医生­叫作“郎中”或“方医”“铃医”。 就地域而言,早年间北方习惯称医生­为“大夫”,而南方则习惯称医生为“郎中”。

据《清代官职大观》记载,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一等称“御医”,只有 13 人;二等称“吏目”, 有 26 人; 三等称 “医士”,有 20 人;四等称“医生”,有30 人,相当于现在医院里的助­理医师。 从严格意义上说,太医院的“御医”“吏目”“医士”可以独立看病,即有处方权,而“医生”只能当助手。 “医生”的“生”字,是 “生员”的意思,即 “见习大夫”。 “医生”作为医务人员的代称,是一步步演化而来的,因救死扶伤,职业高尚,为世人所赞颂。

早年间多将医生尊称 “先生”,到医院看病谓之“看先生”,请医生上门就诊谓之“请先生”。此称据传源于医生所开­处方。 早年间很多医术高超的­医生都写得一手好字,所开处方尽显其书法功­底,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清晰易读,所以将医生视为学识渊­博者,称之为“先生”。

治病救人的人称之为 “医生”, 从古至今它的每一个不­同称谓,都表达了人们对医生的­尊崇和赞美,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