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Newspap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痒!痒!痒!老年人的冬令瘙痒症如­何是好?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中医­皮肤科宋勋

-

一朝秋凉气候干,遍体无痕痒难当。老来肤萎尤为甚,日夜抓挠不能安。切莫频频洗浴忙,油膏濡润应日常。对症治疗宜有度,中西结合可除烦。很多人有类似生活体验, 一到秋冬季节,明明没什么毛病,却总是浑身瘙痒难当,可仔细看皮肤,又发现不了什么异常。 痒起来抓心挠肺,一抓就停不下来,恨不得抓破出血才罢休,严重时彻夜难眠,影响生活质量, 老年朋友尤其是生性好­洁的人更为明显。 这种情况,需要考虑为冬令瘙痒症,发生于老年人也可以称­之为老年瘙痒症。

瘙痒具体产生机制还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各种因素刺­激神经末梢, 通过从皮肤到脊髓的痒­觉神经传入纤维, 经过一系列环节, 投影神经元信号通向大­脑各区域,引起强烈搔抓欲望的不­适感觉,是最常见的皮肤病症状。

其原因复杂, 内在因素主要是一些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肝胆疾病、肾脏疾病、恶性肿瘤、神经性疾病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外界因素与气候、温度、机械摩擦、化学刺激、药物、蚊虫叮咬等情形有关。 本文提及的情形主要指­狭义的老年瘙痒症,定义为发生于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排除药物、系统性疾病等明确因素,而且没有原发性皮肤损­害的单纯皮肤瘙痒。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同样是过冬,为什么老年人远比其他­年龄层次的群体更容易­瘙痒,程度也更严重呢?

这需要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说起。 衰老是难以逆转的正常­生理现象, 老年化后皮肤变薄而透­明,弹性和物理强度下降,皮肤屏障功能减弱。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新陈代谢变慢,激素水平下降,皮肤诸多腺体

分泌减少,而皮脂膜主要是由皮脂、汗液和乳化的角质形成­细胞组成, 具有锁水和免疫净化的­作用。 皮脂膜的破坏使得皮肤­变得干燥,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没油性”,表皮菌群的变化可能诱­发皮肤免疫的改变;雌激素有对抗皮肤老化­的效果, 可以促进皮肤胶原、弹力纤维、透明质酸和酸性黏多糖­的合成, 还可增强真皮厚度、 弹性和保湿性。老年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逐步下降,对应的皮肤屏障效应减­弱。

具体而言,老年状态下皮肤会发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老年人表皮中运输水和­甘油的膜蛋白显著减少, 表皮水合作用减弱,影响皮肤代谢,间接引起 pH 值升高。 正常皮肤需要的弱酸性­环境趋于碱化,影响诸多蛋白酶的活性,而部分蛋白酶本身属于­致痒介质,可直接引起瘙痒。 紧密连接皮肤结构的蛋­白质减少,引起皮肤松弛,结合真皮萎缩,不易锁水保湿。 同时新生角质形成细胞­减少,脂类物质流失,引起皮肤屏障功能减弱。

总而言之,老年人皮肤老化,各种改变造成皮脂膜破­坏,诱发致痒介质的释放,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后, 神经末梢更容易受到刺­激,从而产生瘙痒。 而干燥的气候、热水烫洗、温暖的被窝、衣物摩擦等,可以显著加重以上情形, 也是诱发老年人冬令瘙­痒症的重要因素。

在老年人冬令瘙痒症的­治疗上,需要针对其病理生理特­点,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 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出汗、出油减少, 皮脂膜受损, 老年人本身皮肤变薄,角质层和真皮的屏障功­能均有退化,皮肤神经末梢更加敏感。 所以无论何种原因的瘙­痒,修复皮脂膜、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始终­要放在首位。

老年人要注意皮肤的护­理, 减少微生物和致敏原对­皮肤的刺激, 但保持皮肤洁净的同时­也要保持足够滋润。 建议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 10 分钟以内)、频率不宜过高(一周 2~3 次甚至更少)、水温不宜过高( 40℃以下),还要避免使用肥皂等碱­性刺激性洗涤用品, 推荐使用偏弱酸性的洗­浴护理产品。

部分老年人习惯用热水­烫洗来止痒,殊不知越洗反而后续越­容易瘙痒, 一时的舒爽反而加重皮­肤屏障功能的受损, 陷入恶性循环,务必加以避免。同时加大皮肤屏障保护­剂如润肤霜的使用, 尤其是滋润程度更强的­油包水相的制剂, 可以每日多次外涂。

皮肤屏障保护剂多含有­尿素、 维生素、甘油等成分,可以保持皮肤湿润和调­节皮肤 pH 值;部分含樟脑、聚桂醇和薄荷醇等成分­的外用制剂本身也可以­止痒杀菌。老年人的贴身衣物和床­上用品应选择刺激较小­的纯棉或丝绸制品, 衣物柔软宽松不宜过紧, 避免毛料和化纤制品直­接刺激皮肤(如衣领、袖口等部位)。

对于瘙痒明显的患者,单纯护理可能很难控制。 对于组胺依赖性的瘙痒,第一、二代的抗组胺药应用非­常普遍,尤其一代抗组胺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引起嗜­睡,对于一些瘙痒彻夜难眠­的患者比较适合,但也有一些口干头晕的­副作用,对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等基础疾病­的人不大适用。对于顽固难治性的老年­瘙痒症患者,其瘙痒神经通路已经敏­化,常规治疗往往疗效甚微,有研究显示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抗惊厥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有着不错的效­果。以上药物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选择,并遵医嘱使

E用,不可随意滥用。

中医学认为,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肝肾不足, 不能滋润肌肤, 而致阴血亏虚生风, 风性善行而数变,表现为皮肤干燥无光泽,未见皮疹但瘙痒难当。

治疗宜祛风养血、滋阴润燥,常用药物如生地黄、熟地黄、龟甲、当归、黄精、麦冬、玉竹、防风、乌梢蛇等内服,真正达到“由内而外,远离瘙痒”之目的。

除去内服调养,有条件的也可以尝试中­药药浴加淀粉浴,比如用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牡丹皮、黄柏、艾叶、地榆等煎汤外洗,现代药理研究提示, 此类药物多具有抗炎、抗菌、抑制致敏介质等作用,从而发挥止痒的效能。 一般也是每周外洗 1~2 次,水温不宜过高,药浴后需要及时注意润­肤保湿。

除此之外, 老年人也需要丰富社交­活动,在家人的陪伴下,多做一些自己爱好的事­情, 分散注意力, 心理学上称之为 “移情”,以免不良情绪加剧瘙痒­的感觉。总之,理性对待,加强护理,中西结合,规范用药,本病可以减轻甚至基本­得到缓解。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