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Newspap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绿叶扶疏绽尚花 杏林春暖沐云霞

———记上海市名中医尚云教­授

- 郁东海 王富文 汤树庆 王清华 张春朝

上海市名中医尚云教授­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工作后师从唐思义先生,曾参加“全国首届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学习,师从金明渊先生。 1984 年尚云教授参与创建南­汇县中医医院,历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 1989 年他主持筹建南汇县光­明中医医院。 虽然他行政工作繁忙,但始终坚持临床一线工­作。 1992 年因“连续五年放弃星期天休­息日义务门诊” 其事迹被南汇县委、县政府评为南汇县百件­好事。1995 年其获“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提名奖,2007 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医院优秀院长” 称号。 尚云教授 2012年退休后积极­参与社会办医, 创建了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上海平复堂中医门诊部。

尚云教授勤求古训、博采众长。 他受南汇地区明清医学­家李中梓注重脾肾、化源论、别证、知机、明治等学术思想的影响,同时推崇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李东垣脾胃论、王清任气血理论,并继承唐思义、金明渊老师的学术经验,在长期临证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因以时变,病以因变;内伤脾胃,痰瘀为患;以时为枢,审势辨证”的学术观点。 几十年来,他扎根基层,悬壶济世,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医,创新发展中医,为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社会办医作出了有益­探索。

、 ,

一 师古而不泥古 创新发展学术思想

尚云教授虚心好学,师古而不泥古,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从宏观到微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他认为医学发展大致经­过 3 个时代,存在 5 种模式,这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更与不同时代背景和生­活特征引起的疾病谱变­化密切相关。 他指出疾病谱是以病因­的改变而变化,而病因又具有时代特征。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 形成了当今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特点,其中饮食、劳逸、七情已成为主要的致病­因素。

尚云教授重视脾胃学说, 认为脾胃学说虽成于东­垣,但古今亦有所异。 在东垣时期,饥饿、劳役、忧愁是造成脾胃内伤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正气不足、人体升降出入的气化功­能发生障碍, 总体表现为“虚”证,于是“百病由生”。 而当今时代,物质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不节、多逸少劳、思虑过度为时代主要特­征。 饮食不节,营养失衡,而劳脾;多逸少劳,消耗过少,而困脾;思虑过度,七情所伤,而伐

脾。 伤及脾胃,影响其“升清降浊”“转味而入出”等生理功能。 脾胃既伤,则正气不足,血行不畅,而成气虚血瘀;脾胃运化失司,则痰浊内生。 他指出当今内伤杂病主­要为饮食不节、多逸少劳、思虑过度引起,以虚、痰、瘀为病理因素的正虚标­实的脾胃内伤,且虚、痰、瘀病理因素在疾病过程­中互为因果。 在这些病证错杂因果中, 形成了内伤杂病病因 (饮食不节、多逸少劳、思虑过度等)、病位(脾胃等)、病性(虚、痰、瘀等)、病势(以时为枢)多环节考量的辨证论治­框架。

尚云教授提出在论治时­应重视 “时间”变量,大致体现在三方面:顺四时,天人相应;适年龄,体自盈虚;遇疾病,审势辨证。 对于“内伤脾胃,痰瘀为患”,治以扶正祛邪,贵在疏通。 扶正侧重于调治后天,常用平胃散、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化裁。祛邪侧重于祛瘀蠲浊。祛瘀常用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大黄广虫丸等灬廿

化裁;蠲浊常用二陈汤、温胆汤、三子养亲汤等化裁。

在临证实践中,尚云教授自拟的蚕蝉止­嗽汤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固本蠲饮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内托消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 和胃健运汤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平衡补酸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黄芪系列方(黄芪保心汤、黄芪舒心汤、黄芪脉通汤、黄芪脑通汤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其中黄芪保心汤于 2010 年被浦东新区卫计委 (现浦东新区卫健委)评为浦东地区十张名方­之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