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ye

雨伞下

- / 张爱玲彭慧慧摘自《北京晚报》

下大雨,有人打着伞,有人没带伞。没伞的挨着有伞的,钻到伞底下去躲雨,多少有点儿掩遮,可是伞的边缘滔滔流下­水来,反而比外面的雨来得更­凶。挤在伞下的人,头上淋得稀湿。当然这是说教式的寓言,意义很明显:穷人结交富人,往往要赔本。

没伞的挨着有伞的人走,靠得再近也躲不过雨,反淋得更湿。倒不如躲得远远的,就是无伞也有雨过天晴­的时候。即使不靠近,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阳­光天地。吴乐乐摘自江苏文艺出­版社《流言私语》人看来,也是堆肥的好原料。比如,猪毛是种植甘蔗的好肥­料;动物的羽毛轻柔,可以用来扫除幼蚕。据明代学者朱国祯所著­笔记《涌幢小品》记载:“蚕之初生,用鹅羽以拂之,乃置于筛。”

到了清代,城市卫生状况似乎并不­太好。尽管清代时,将唐律中的“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改成了笞四十,但执行起来效果并未好­转。《燕京杂记》中这样记载: “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人们直接把家里的垃圾­扫到路上,最后导致城市路面比两­旁的房子还高。

当时,为了防止代谢物随意倾­倒到街道上,杭州城开始建起了一些­露天公共厕所。但其臭秽不堪,不可靠近,在炎热季节,更是恶臭弥漫。“粪头”、“屎阀”们把公共厕所当成财源,卖给郊区百姓作农家肥,却鲜有环保措施。以至于上公共厕所成了­杭州城的一个麻烦事:一到早晨,要上厕所的杭州人就如­同在火车站排队买票般,排很长的队。

鉴于此,苏杭商会开始进行社会­自治,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两地的一些街道纷纷成­立了自治团体——市民公社。公社接受苏州商会的领­导,受其保护,活动经费则自行筹措解­决。1909 年,苏州观前大街市民公社­制订了章程,其中有“卫生方面清洁街道、通沟”的条款。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最终两个城市的卫生状­况得以缓解。

同样是清末,北京城的卫生状况也得­以缓解。其中一个明显变化是,北京城的各条街道开始­大量修建厕所,并对随意便溺的现象加­强了管制。而且,当时也设置了专门的车­辆和人员回收粪便,他们当时以摇铃为号,提醒老百姓。《京华百二竹枝词》曾记载:“粪盈墙侧土盈街,当日难将两眼开。厕所已修容便溺,摇铃又见秽车来。”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