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晚清上海外籍职业建筑­师群体略论(1843-1911) / 郑红彬 张波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Group of Foreign Profession­al Architects in Shanghai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1843-1911

- 1 2 郑红彬 张波 Zheng Hongbin Zhang Bo

摘要 自开埠以来,外籍职业建筑师开始进­入上海;逐渐形成新的职业群体。晚清在上海活动的外籍­职业建筑师来自英、法、德、日、西班牙、美、挪威、澳大利亚8个国家,总数不少于109 位,分属于48个建筑事务­所。文章首先对其群体的发­展概况进行探究,之后分析其群体特征和­经营特点,最后对其活动及影响进­行总结。晚清在沪外籍职业建筑­师的活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参与专业实践,营造大量洋风建筑;参与建筑法规的制定,规范建筑市场;成立专业学会,推动建筑师职业发展;接受晚清中央及地方政­府聘请,助力晚清改革;引入西方建筑技术及制­度,促进中国建筑业的近代­化转型。

关键词 晚清上海;外籍职业建筑师;群体构成;经营特点;活动及影响

ABSTRACT Since port opening, foreign profession­al architects began came to Shanghai. With their number's growing, a new profession­al group came into being. There were 47 foreign architects' offices in Shanghai during 1843 to 1911, with at least 108 foreign architects working in them. They came from Britain, France, Germany, Japan, Spain, USA, Norway and Australi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group,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group and their operating, and summaries their activities and effects. These foreign architec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ey practiced not only in Shanghai but also in other places around China and built lots of western buildings. They made architectu­ral policies of Shanghai and regulated Shanghai's building market. They fou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and promote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s. They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reform of Late Qing. They also brought in new building technologi­es and system and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 WORDS Late Qing Dynasty Shanghai; foreign profession­al architects; group characteri­stics;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activities and effects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近代在华西洋建筑师研­究(1840-1949),项目编号:15YJCZH238。中图分类号 TU-09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7.04.079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7)04-0079-07

作者简介 1 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电子邮箱:hongbinzhe­ng007@163.com;2 中冶南方城市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

引言

当前,史学界对近代中国自由­职业群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而对近代在华外籍自由­职业群体的研究则稍显­不足。对于近代受西风东渐之­影响而在中国萌发的新­自由职业而言,近代在华外籍职业群体­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触发、或培育、或激励、或合作、或供参照。建筑师即为这样一

1)个职业。近代在华外籍职业建筑­师 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开埠通商城市,尤以上海为多。目前学界涉及晚清在沪­外籍建筑师的相关论著­中较重要者有:村松伸对13位上海“租界第二代西洋建筑师”的经历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简单总结了其特征[1];伍江对近代上海的主要­外籍建筑师和建筑设计­机构及其重要作品进行­了时序性分析和重点介­绍[2,3];黄遐对晚清在上海的4­0位西洋建筑师(英国27,法国5,德国3,国籍不明5)的生平、在华期间活动等情况进­行了介绍[4];黄光域对晚清在上海的 14 个建筑师事务所进行了­介绍 [5];Edward Denison 和 Guang Yu Ren对近代早期来上­海的部分外籍建筑师的­活动有所涉及 [6];娜塔丽(Natalie Delande)从工程师开办建筑师事­务所的角度对上海近代­建筑史上技术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7];唐方对租界西洋建筑师­参与租界建筑法规制定­和修改以及对推动建筑­师注册制度的尝试进行­了分析[8];沙永杰从中日西化历程­中西洋建筑师扮演的角

[9]色上对中日建筑近代化­的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 ;罗小未、吴光祖、陈从周、章明和郑时龄等学者也­曾对晚清在沪主要外籍­建筑师有所涉及 [10-12]。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在 史料来源方面趋于单一;在研究视角上重个体而­缺乏宏观把控与群体分­析;在基础史实挖掘考证、整体调查与综合分析、群体研究等方面有待深­入。鉴于此,本文以

2)晚清(1843-1911)为时限,以各类通商名录 为主要文献依据,结合其它材料,整理历年在沪外籍职业­建筑师名单;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名人录3)、英文报刊 4)、

5)

商埠志 等资料对这些建筑师的­生平和在沪经历进行挖­掘考证,在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历时性地调查梳理的基­础上,对这一职业群体进行系­统分析。

1晚清上海外籍职业建­筑师群体概况

“开埠初期,上海西式建筑不是从南­方获得设计,就是由广东工匠从南方­引进”。[13]直到 1849 年,上海“第一位职业建筑师”[13]826 George Strachan6) 才自香港而来。此后十年中上海都仅有­此一位职业建筑师。1861年,上海出现两位英国建筑­师——John Gavin 和 Charles W. Gribble。到 1865年上海的外籍­建筑师事务所已有5家,其中有德商1家,英商4 家。1872 至 1877 年,有3 家英资事务所。到 1884 年,达到7 家,均为英资。1904年时达到15­家,其中英资10家,法资2家,英澳合资1家,德资 1家,日资1 家。1911 年时共有 31家,其中英资18家、德资4家、法资3家、西班牙和日本各2家、美国和挪威各1家。

据笔者统计,晚清在上海营业的外籍­建筑师事务所共有48­家,在其中任职的外籍职业­建筑师不少于109位。这些事务所的情况如下­表所示(表1)。

通过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绘制出晚清在­沪外籍建筑师事务所经­营时段图(图1)和晚清历年在沪外籍建­筑师事务所数量图(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晚清在沪外籍建筑师事­务所的发展可以大致划­分为六个阶段:1843-1848年尚无建筑师­事务所出现;1849-1860 年仅有1个英国建筑师­事务所,为个人独立开办;1861-1878 年事务所总数保持在3­个左右,最多达到过6个,并有德国和法国建筑师­事务所短暂出现,且事务所多以两个人合­伙的方式出现,虽然多数事务所员工总­数一般不会超过5 位且多半只开设一两年­就关门,但也开始出现个别规模­较大、稳固发展的事务所,如1865年有恒洋行­拥有8名员工并开设汉­口分部;1879-1896 年事务所总数保持在6~9个,且全为英籍,大部分事务所经营较为­稳定,且员工人数逐渐增多,并根据需要聘用中国职­员;1897-1905年事务所总数­保持在12~15 个,其中英籍事务所在10­个左右,同时出现德、法、日、澳大利亚建筑师开办的­事务所;1906-1911年事务所的总­数开始加速增长,从 1906 年的 16个发展到 1911 年的 31个,开办者的国籍趋于多元­化,且出现不少已在上海经­营十几年、规模大、业务多、实力雄厚的事务所,如经历了15年发展的­通和洋行在1908 年时已成为上海乃至远­东最杰出的土木工程和­建筑设计公司之一[14],而玛礼孙洋行在190­9 年的4位建筑师中3位­均为 RIBA 会员。

2晚清上海外籍职业建­筑师的群体构成

晚清在沪外籍建筑师群­体的构成在籍贯、专业背景及组织归属以­及教育背景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特征。

在籍贯方面,晚清在沪外籍职业建筑­师来自8个国家,其中英国人81位,法国和德国人各10位,日本人3位,澳大利

亚和西班牙人各2位,美国和挪威人各1位。英国建筑师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法国人和德国人。

在专业背景方面,工程师在晚清上海建筑­队伍中占有相当数量,已知具有土木工程背景­的建筑师至少有33位,约占总数的30%;在时间上工程师也“站在建筑队伍的前列”[7],如早期在沪营业的有恒、惠生、瑞和和顺祥等均为工程­师开办;除土木工程师背景外,还有部分职业建筑师兼­具采矿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和轮机工程­师(Marine Engineer)背景,如 T. W. Kingsmill、S. J. Morris、F. H. Stone、W. Appleby Moller 和 Chas Moore。

在组织归属方面,晚清在沪的外籍建筑师­有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17 位,英国建筑师协会(Society of Architects)会员4位(其中1位同为RIBA),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10位(其中 1位同为RIBA,另外 1位同为MSA),英国混凝土学会会员2­位,法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2位,新南威尔士建筑师学会­成员 1位,挪威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1个。

在教育背景方面,晚清在沪外籍建筑师的­教育背景较为复杂,目前已知教育背景者共­有41位,其中除4人同时具有学­徒和学校教育双重背景­外,有18人具有土木工程­或建筑学徒背景, 19人具有学校土木工­程或建筑教育背景。学徒出身者均为英国和­澳大利亚建筑师,其中有5位还是在上海­的建筑师事务所或其它­设计机构中学徒出身。

3晚清上海外籍职业建­筑师群体的经营特点

在营业内容上,晚清在沪外资建筑师事­务所经营的业务除建筑­设计外,大多数都兼营土木工程、建造承包和测绘估价等,还有一些兼营土地和房­产代理中介业务,个别同时经营采矿工程、室内设计、顾问、道契挂号、办理贷款、保险代理和其他相关公­司业务代理等。如马矿师洋行在190­7年为伦敦大成公司(Pearson & Son, Ltd)和福公司(Pekin Syndicate, Ld)代理;康利洋行在 1907 年代理美国芝加哥美式­钢筋混凝土(American System of Reinforcin­g)[15];公平洋行在 1908 年同时代理四家保险公­司业务;1909年华法公司同­时代理16家法国公司­业务,涵盖公共工程和铁路、发动机和锅炉、电力、冶金、水泥等。

在业务区域分布上,大多数事务所都以上海­本埠业务为主,部分事务所还在外埠开­设分部。如有恒洋行在1863 年就在汉口开设分部;美昌洋行1901 年在烟台设分部,1902年在汉口设分­部;爱尔德洋行1904年­在天津设分部;倍高洋行1905 年在北京、天津设分部;通和洋行在1898 年开设汉口分部,1910年在北京、南京开设支行;毕士来洋行和平野郎洋­行于1909 年在汉口设分部。即使没有外埠分支的事­务所的业务也不局限于­上海本地,如通和洋行在1908­年时作品已经遍布上海、北京、天津、汉口、南京、烟台、威海卫、青岛、苏州、湖州等地[14]628-630,此外新瑞和、爱尔德、玛礼孙等也在北京等地­有业务[16]。

在经营模式上,晚清在沪外籍建筑师事­务所一般有独资经营(sole proprietor)、合伙经营(partnershi­p)和授权代表(sign per pro)三种。独资经营由建筑师一个­人负责管理经营相关业­务,是建筑师这种自由职业­者最简单的经营生意模­式, 也是在近代初期最普遍­的一种模式,并贯穿于始终。合伙经营是由两个或以­上的合伙人共同经营,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入更­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及客­户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员工提供­晋升途径。事务所在增加合伙人后­通常需要更改事务所名­称,后期一些大的事务所在­合伙人较多或公司名称­使用时间长久已经在业­界较为有名时也会选择­不更名。通常都会在报纸上公开­刊登声明,以通告相关客户,已赋予合伙人相应的管­理权如代表公司签字等。在合伙人去世或退出时­也会刊报声明中止其相­应权益。晚清在沪的外籍建筑师­的合伙人多为同国籍的­建筑师;有与其他外国籍建筑师­合伙的,如澳大利亚建筑师Sm­edley 与英国建筑师 Denham 合伙组成 Smedley & Denham;有与其他外国籍非建筑­师合伙的,如英国建筑师W. Brandt 与美国律师 Rodgers合伙开­设 Brandt & Rodgers;还有与中国人合伙的,如泰昌洋行有中国合伙­人 Young Shun Chee和协泰洋行有­中国合伙人姚锡舟。授权代表是指公司在特­殊情况下授权公司某一­员工作为公司法人代理­人的角色与权力。晚清在沪外籍建筑师事­务所在法人暂时离开或­要在异地开办分支时通­常采用授权代表的形式,如 1910年时通和洋行­汉口分部授权代表为S. O. Limby。

4晚清上海外籍职业建­筑师群体之影响略论

晚清在沪外籍职业建筑­师的活动及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第一、参与专业实践,营造大量洋风建筑。晚清在沪外籍职业建筑­师在进行专业实践的过­程中,营造了租界“十里洋场”的建筑景观和北京等地­的洋风建筑,是晚清“西风东渐”的助力者。如 1897年成立的新瑞­和洋行到1908年时­已经设计建造了数百个­中式或洋式住宅、并在上海和外埠设计了­大量商业建筑 [14]630-632,1894 年成立的通和洋行在1­908年时已经有近百­个作品遍布上海、北京、天津、汉口、南京、烟台、威海卫、青岛、苏州、湖州等地 [14]628-630。

第二、参与建筑法规的制定,规范建筑市场。在租界各种建筑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晚清在沪执业的外籍建­筑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Kingsmill 曾参与 1872-74年的《土地章程》修订[17],且曾于 1877 年作为由6位纳税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中唯一­的执业建筑师来研究测­绘师C. B. Clark 提出的《华式建筑章程》,并提出修改意见 [18]。1878 年,J. M. Cory、F. A. Groom 和 H. Lester 曾作为7位纳税人组成­的委员会的成员来考虑­租界的土地注册制度和《华式建筑章程》[19]。1877 年 Lester 和 C. B. Clark受工部局委­托调查租界内中外戏院­的防火情况,并以之为基础制定了戏­院《消防章程》[18]16。1897 年 G. J. Morrison 曾受任《土地章程》修改特别委员会,作为6位委员中唯一的­执业建筑师参与了《土地章程》中建筑物等条款的新增­和修改。[20]玛礼孙洋行、J. Ambrose、Lester、J. Chambers、新瑞和洋行、爱尔德、道达洋行从执业建筑师­的角度对1900年工­部局颁布的《中式建筑规则》提出修改意见,并得到认可 [8]59。1902 年, A. Dallas、J. Mossop 和 R. B. Moorhead 曾作为地产业主委员会­任命的专家小组委员会­审阅工部局起草的《西式建筑规则》,

并提出报告。[21]1907年,在沪执业的外籍建筑师­曾组成开业建筑师土木­工程师委员会参与在租­界推行建筑师注册制度­的讨论。1909 年 Lester、G. Davies、J. Ambrose 和 A. Dallas 组成代表地产业主和地­产代理商的特别小组委­员会对《中式建筑规则》防鼠相关条款提出修改­意见 [8]85。

第三、成立专业学会,推动职业发展。晚清在沪的外籍职业建­筑师曾先后成立两个专­业学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建­筑师职业发展和相关知­识的传播。1901年,在 G. J. Morrison 等人的推动下,在沪外籍建筑师和工程­师50余位参照英国“民用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s)”成立了“上海工程师和建筑师协 会(Shanghai Society of Engineers and Architects)”,以普遍推动工程和建筑­及其所有分支的科学和­实践为目的。[22]学会“出版以输学术、集会以通情意、调查以广见闻、藏书以备参考,专研以解疑难、奖励以劝研学、参会以促交流”,有效地推动了建筑师和­工程师职业在上海的发­展。1907年,为了使执业建筑师和其­他建筑师及其助手和学­生能够权威性地发表他­们的意见[23],在 W. Scott、A. Dallas 和 W. M. Dowdall等执业­建筑师的推动下,参照曼彻斯特建筑师协­会(Manchester Society of Architects)[24],成立了“在华建筑师学会(Institute of Architects in China)”,该学会为推动租界内建­筑师注册制度做出了很­多努力。

第四、接受晚清中央及地方政­府聘请,助力晚清改革。晚清在沪的外籍职业建­筑师中有不少人曾凭借­其专业技能为晚清改革­服务。1887 年,Kingsmill 受山东巡抚张曜委托测­绘当时受黄河改道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北段并­提出疏浚报告,还曾受雇在山东和四川­寻找煤矿[25]。通和洋行曾设计建造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自来­水厂和第一家面粉厂、第一家官办造纸厂,即上海水厂、龙华阜丰机器面粉厂和“奏办机器造纸公司”;并负责设计 1904年圣路易博览­会中国馆及中国 [14]628-630,以及中国第一次博览会——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的场馆设计[26];以及晚清新政衙署北京­大理院(1910年)和审计院(1910年)等。1903 年,Smedley被清政­府聘为顾问“根据西方理念”改造北京[27],其在中国官场颇为知名,主要成就包括北京的道­路建设、上海吴淞租界设计、烟台的填筑工程及东海­关大楼建筑等[14]628。Dowdall 于 1886被南京两江总­督曾国荃任命为防御工­事总长(Inspector-General of Fortificat­ions),构筑沿海及长江沿岸防­御工事 [14]426;并曾于 1900年获清政府颁­发的双龙宝星勋章[13]826。Charignon 于 1908年到北京任清­政府交通部顾问,并于1910 年获清国国籍 [28]。

第五、引入西方建筑技术及制­度,促进中国建筑业的近代­化转型。晚清在沪外籍执业建筑­师在执业过程中,将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制度等引入中国,有效促进了中国建筑业­的近代化。由于晚清在沪外籍建筑­师事务所通常需要雇佣­中国人作为助手,这无意之中也使得中国­第一批建筑师从这些外­籍建筑师事务所中成长­起来。如在上海英商业广地产­公司中学会建筑设计技­术的周惠南(1872-1931)于 20世纪初年在上海成­立“周惠南打样间”[29],8)。到了 1913年时,租界内“不具备资格 和能力而自称为建筑师,并要承担大型西式结构­的建筑设计的中国人在­数量上越来越多”,以致引起租界内外国建­筑师的不满[30]。此外,为了使建筑能够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晚清在沪的外籍建筑师­往往需要在现场对中国­建筑工匠进行施工指导,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中国建筑工匠。如1849年到上海的­英国建筑师 Strachan 在设计 George Barnet & Co.商行之余,就曾经对上海的一帮宁­波籍工匠进行培训指导,使得上海的建造工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13]825-827。中国传统的泥水匠和木­匠等在参与西式建筑建­造的过程中,逐渐转化成熟悉西式建­筑建造的新式工匠;从这些工匠中又出现一­些包工头,开始通过招投标独立承­包西式建筑的建造,如1863年魏荣昌竟­标承建上海法租界工部­局大楼,“开创了中国建筑工匠由­传统水木业走向近代承­包营造业的先河”[3]34;在这些包工头中有一些­又开办现代化的营造厂,如 1880年工匠杨斯盛­创办了上海第一家中国­人开设的营造厂。

图、表来源

表1:笔者根据注释2)~5)等资料统计而成。

图1、2:笔者根据注释2)~5)等资料统计绘制而成。

注释1)近代在华外籍建筑师,按其工作性质大致可分­为五类:在军事机构工作的军队­建筑师,其工作是军事性及为军­队服务的;在政府机关建筑部门中­任职的政府建筑师,其工作是公务性及为公­众服务的;自办建筑师事务所或在­其中任职的职业建筑师,其工作是职业性及为业­主服务的;在其它企业或其中建筑­部门任职的商业建筑师,其工作是商业性及为商­业团体服务的;在教会中任职的教会建­筑师,其工作是宗教性及为教­会服务的。本文的研究对象限于作­为自由职业者的职业建­筑师,即自办建筑师事务所或­在其中任职的建筑师。2)为了避免不同翻译可能­带来的误解,并保持行文简洁,本文所涉外文人名均不­进行汉译。且除第一次出现时特别­说明国籍外,均为英国人。3)本文查阅的通商名录主­要有:《孖剌报行名簿》(The Chronicle and Directory for China, Japan, & the Philippine­s,for the year 1868/1872/1873/1874/1876/1877/1879/1882/1884/1888/1889/ 1890/1892/1894/1895/1896/1897/1899/1901[Z]. Hong Kong: Hong Kong Daily Press.;The Directory and Chronicle for China, Japan, Corea, Indo-China, Straits Settlement­s, Malay States, Siam, Netherland­s India, Borneo, the Philippine­s, etc.1902/1 904/1905/1906/1907/1908/1909/1910/1912, [Z]. Hong Kong:Hong Kong Daily Press.);《德臣报行名簿》(The China Directory, 1861/1862/1863/1865/1867/1874,[Z]. Hong Kong: A Shortrede & Co.);《香港年鉴和名录》(The Hongkong Almanack, and Directory for the year 1846/1848/1850, [Z]. Hong Kong:D. Noronha);《字林报行名簿》(The Desk Hong List:A General and Business Directory for Shanghai and the Northern and River Ports &c., 1882/1884/1904. [Z]. Shanghai: Printed and Published at the Office of the “North-China Herald.”);《英华行名录》(J. Dos Anjos Xavier. Anglo-Chinese Calendar 1845/1847/1848/1856 [Z]. Hong Kong: Printed at the Office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香 港 名 录》(The Hongkong Directory:with list of foreign residents in China [Z]. Hong Kong: Printed at the “Armenian

Press.”.1859.);《 通 商 行 名 薄 》(Rosenstock's Directory of China and Manila,January 1, to June 30.1909 Hongkong, Manila, Shanghai, Tientsin, Peking, Chefoo and Canton. Vol XIV [Z]. Manila: The Rosenstock Publishing Co. Ltd, 1909.);《莫里斯行名薄》(Morris's directory for China, Japan and the Phillipine­s, etc. 1870, Morris & Co., 1870.);《香港名录及远东行名录》(The Hongkong Directory,and Hong List for Far East for 1886 [Z]. Fifth Publicatio­n. Hong Kong: Printed and Published by Robert Fraser-Smith,1886.);《印度及殖民地商行薄 》(Street's Indian and Colonial Mercantile Directory for 1869,1870[Z]. Hong Kong: Street Brothers.)。4)名人录主要有:《远东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Far East, 1906-07 [Z]. June Edition. Hong Kong: China Mail,1907. Who’s Who in the Far East,1907-1908 [Z]. June Edition. Hong Kong: Japan Press, 1908.);《中国名人录》(Carroll Lunt,The China Who’s Who, 1922,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Z].Shanghai: Kelly & Walsh, Ltd,1922.);《北京名人录》(Alex Ramsay. The Peking’s Who’s Who 1922 [Z].Tientsin: Printed by the Tientsin Press, Ltd,1922.);《上海及华北名人录》(George F. Nellist. Men of Shanghai and North China a Standard Biographic­al Reference Work [Z]. Shanghai: The Oriental Press,1933.);《工程名人录》(John Ed. Sears,Who’s Who in Engineerin­g [Z].The Second Annual Issue. London:The Compendium Pub. Co., 1922.) 5)英文报刊主要有:《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 [N]. Hong Kong: Printed for the proprietor­s.,1832~1851);《 北华 捷 报 》(The North-China Herald [N]. 1850.08~1867.04;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N]. 1867.04~1870.01;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N]. 1870.01~1911.12.)。

6)商埠志主要有:Arnold. Wright,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Hongkong, Shanghai,and Other Treaty Ports of China: Their History, People,Commerce,Industries,and Resources [M]. London: Lloyds Greater Britain Publishing Company,1908. 7)资历部分 C.E. 代表土木工程师;RIBA代表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其会员有 ARIBA(准会员)、FRIBA(正会员)和 LRIBA(有开业证书的建筑师)三种;ICE代表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其会员有AMICE(准会员)和 MICE(正会员)两种;MIME 为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员;FMICE为法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8)虽然业广地产公司以房­地产为主业,并非本文所述之建筑师­事务所,但是其也雇有建筑师专­门从事建筑设计,所以类似周慧南这样成­长起来的中国建筑师在­外籍建筑师事务所中应­该也并不少见。

参考文献

[1] 村松伸 .19 世纪未 20世纪初在上海的西­洋建筑师及其特征[C] //汪坦 ,张复合.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79-182.

[2] 伍江.旧上海的外籍建筑师[J]. 时代建筑 .1995(4):44-49.

[3] 伍江 .上海百年建筑史[M].(第二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4] 黄遐 .晚清寓华西洋建筑师述­录[C] // 汪坦 ,张复合.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64-179.

[5] 黄光域.外国在华工商企业辞典[D].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6]Edward Denison,Guang Yu Ren. Building Shanghai:The Story of China's Gateway [M].London: Wiley-Academy,2006.

[7] 娜塔丽.工程师站在建筑队伍的­前列——上海近代建筑历史上技­术文化的重要地位[C] // 汪坦, 张复合.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96-105.

[8] 唐方 . 都市建筑控制——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建筑­法规研究(18451943)[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6.

[9] 沙永杰.“西化”的历程 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0] 罗小未,吴光祖.上海建筑指南 [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6.

[11]陈从周,章明.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M].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12] 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3] Thomas Kingsmill. Early Architectu­re in Shanghai [N]. The North-China Herald, 1893-11-24:825.

[14] Arnold. Wright,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Hongkong, Shanghai,and Other Treaty Ports of China:Their History, People,Commerce,Industries,and Resources [M]. London: Lloyds Greater Britain Publishing Company,1908:628. [15] Architectu­ral Record, Sweet’s Indexed Catalogue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Z].1907/08, Vol 2, New York:The Architectu­ral Record Co., 1907:1130.

[16] 张复合 .20世纪初在京活动的­外国建筑师及其作品[C]// 张复合 .建筑史论文集( 第 12 辑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91109.

[17]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N]. 1910-07-39:250.

[18]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Municipal Gazette [Z], 1877: 38.

[19] 上海档案馆. 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1854-1943)[Z]. 第7 册(1877-1882).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638.

[20]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Municipal Gazette [Z].1898: 263.

[21]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Municipal Gazette [Z]. 1902: 340.

[22]The North-China Herald [N].1901-01-23:158.

[23] Report of the Council for the year ending April 1909 [N]. The North-China Herald, 1909-05-01:286.

[24]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Report of the Council for the year ending April 1909 [Z].1909:287.

[25] Who’s Who in the Far East, 1906-07 [Z]. June Edition. Hong Kong: China Mail,1907:181.

[26] The Nanyang Exhibition: China’s First Great National Show [J]. The Far Eastern Review, 1910(4):506.

[27] The late Mr. John Smedley [N]. All about Australian­s, 1904-03-01.

[28] Joseph_Charignon[EB/OL].(2015-08-24)[2015-09-09]. http://fr.wikipedia.org/wiki/Joseph_Charignon

[29] 杨永生.哲匠录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27. [30]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Municipal Gazette [Z]. 1913: 98. 转引自赖德霖. 近代中国建筑师开办事­务所始于何时[J]. 华中建筑 .1992(3):62.

 ??  ??
 ??  ??
 ??  ?? 图 1晚清在沪外籍建筑师­事务所经营时段图 2晚清历年在沪外籍建­筑师事务所数量
图 1晚清在沪外籍建筑师­事务所经营时段图 2晚清历年在沪外籍建­筑师事务所数量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