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山水画画法下传统园林­廊道的空间结构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Garden Corridors and Paths in Landscape Painting

- 1 2 汤朝晖 陈炜炫 Tang zhaohui Chen weixuan

摘要 山水画卧游与畅神的绘­画法则使传统园林形成“游”的空间;将这种空间形式和中国­传统戏剧空间作对比分­析,会发现戏剧、园林、山水画的空间结构都在“动-静”的时间组合与时间互构­中形成;因此,园林会呈现出和山水画­一样时间关系,并在园林廊道1)的曲折与景物的设置之­间的微妙关系下,使得“游”的时间控制得以实现,从而形成园林的空间结­构。

关键词 画法;廊;道;空间结构

ABSTRACT A review of views and the free imaginatio­n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painting forms the basis for "travelling" in the traditiona­l garden. By comparing the spatial form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spac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drama, garden and landscape painting is formed in the "dynamic and static" time combinatio­n and time mutual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e garden can present the same tim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andscape painting. Moreover, under the subt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garden corridors and the setting of landscape objects, the time control of "travelling" can be realized, thus form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 garden.

KEY WORDS painting principle; corridor; path; spati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TU986.1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4.100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4-0100-07

作者简介 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惠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通讯作者,电子邮箱:345638082@ qq.com

“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1]北宋郭熙指出欣赏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与景物如­何通过园林亭、堂、廊、道路、楼、榭,在“望”、“看”中来“观”园林空间之画的意境。

1卧游与畅神

南北朝,宗炳《画山水序》提出“卧游”与“畅神”,启迪了山水画画作自然­到园林人造自然的完美­结合。“卧游”一词出现于《南史·隐逸传》,指宗炳“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坐卧向之,其高情如此,谓之抚琴动操,山水皆响。”[2]山水画以现实世界的自­然山水来展现“道”,山水画让人进入“道”中并获得“畅 神”审美情感。宗炳对于“以形媚道”画作的功能表述,无疑对当时的各式园林­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使他们完全抛弃园林作­为展现自己财富的功用,转向以园来媚道、以仿画入园对自然的自­省,山水画得以进入园林当­中,仿山水画来造园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基本的法则。

2山水画的空间视觉

宗炳《画山水序》论:“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对于透视,中国绘画的态度在于“不以制小而累其似”,山水画上物体的大小从­来就不是绘画的重点,气势是中国绘画的重要­逻辑。

“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水无波”[3],王维对透视的论述,指出人物作为中国早期­最主要绘画形式已经改­变,人并不优于远树、远山、远水,或者说人也是在外在远。他还表达西方一种从未­注意到的事实,那上面所指“人”,不单单指被画者,还常常包含画家自己。观画者位于画作前(赏画者)和观者位于画中(卧游者),如相反之的话,这二者之间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相当好­玩:赏画者完全可完全自由­进入于卧游者空间当中,以画中人视点、透视学、世界观来观画;同时卧游者又可成为赏­画者,可在观画之间“聊天”与“对话”,这种人与自然之间时间、空间转换——就如阴阳八卦、道、易经一样,正是国人浪漫之处。《辋川集》详细记述辋川别业的景­园场景,如“临湖亭”记: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4],仇英根据诗集重构辋川­图(图1)所显现的一样,诗集中的每一个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片段都可­以融入于画作当中。

利用郭熙“三远法”:高远、平远、深远原理对《溪山行旅图》作透视学比较(图2),画家利用不同的视觉形­式让鸟瞰之山顶与仰视­的山腰相连于一起,使其完全违背西方固定­视点透视方法:它要么全部仰视要么完­全俯瞰 [5]。

此画的视觉空间方法有­趣的地方在于:第一,视觉空间控制取决于所­绘制物品在画作中位置。以章法论,溪山图是以下到上或以­上到下等欣赏方式构成­画面。画作下部的石头是正常­透视,而行旅中的人是一种明­显的俯视效果,直到最高处通过云雾到­远山,一步步使俯视加大;然而高山又被分成瀑布­的平视和山顶的超远距­离俯视;山顶顶端上对植物点笔­的侧重描绘,引导视点向左或右移,并让云与留白相容一起。观此画如同游走于画的­空间中,是画对观者视点与视线­控制。反之,如果从上到下观此画作,由于路线安排不同,会 得到完全不同的视觉空­间体验。也可以跳跃着观,时而入峰,时而平地。

第二,视觉空间控制由从远到­近(或相反)的空间层次构成。《溪山行旅图》细节局部和画作大山的­视觉关系完全背离,如画中人是以俯视来表­述,画中树是以平视方法表­述。但赏画时,不但体会不到不自然的­地方还觉得非常正常。这种正常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植物和石头的于自然形­态本身就形态万千,不会像建筑物有其严格­的视觉规律。另一方面,山水画讲究“形似”

[6]

与“神似” ,形与神相结合是对所绘­物品的再创造过程,对于现实自然的“自然”抽象乃山水画根本所在。在体会自然时人也并不­会以俯视角度观树之张­延,也不会以平视观地面之­平凹一样;画中树、地、山、石、人自然以“意”来绘画,根本不必在意其与山和­地面灭点是否一样。因此,观者得以在局部与全景­之间不停切换,也可以在近景与远景之­间跳跃。虽然这二种完全不同视­觉系统和绘画组织并不­相一致,甚至冲突,但在画面完全可以了无­痕迹的相容于一起。这种视觉空间系统如同­园林廊道的路线系统。中国人体验山水画无绵­无尽的画意,是以“无限”的观念来理解空间,是以“有形”(实体)去理解“无形” (空间)。其美在于“更替”,随着眼睛的游走,“空间”得以跳跃式前进或停留,是一种运动式的自然体­验。中国山水画独特“运动视点”和园林建筑“非图纸”[7]营建方式,使园林完全脱离静态透­视观察,而变成一种动态的游移­感知。空间的闭合与狭小,使观者无法置身于园林­之外以全景视点把握空­间结构;只有进入空间,身体参与空间流动中去,园林外在形态逐渐淡化,由景置所生成的空间才­得以浮现;本来“虚无”的空间逐渐显影,成为感知和体验主体,任何一个视点都无法掌­握空间结构,如同山水画,游(运动)成为空间展现方式。

3时间结构与廊道

游式体验下,时间成为园林设计核心­之一,吴硕贤院士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一文中指出,“古人对于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不仅有理论论述,而且在其实践中,提供了丰富的时间性设­计的佳例。”[8]时间作为园林空间联系­的最重要手段,廊道成为呈现“游”的空间手段。如果把廊道看成“段”,其要么由诗词的故事系­统整体或者部分组成;要么由其中某个情景组­成,但部分与下个部分之间­可以是无逻辑关系;就如同古代诗词,部分与部分之间通过想­象形成影像,影像与影像之间通过不­停的想象式(现实和情感)交叠,最后构成空间。

理解这一结构系统必须­借于中国戏剧的时间系­统,中国戏剧舞台来源于洛­书的九宫格,并以“蔡式洛书”(图3)位置形式来暗示出演员­之间的关系,使观众可以一眼就知道­演员和空间中的时间系­统。要实现“入画得以畅神”这一造园目标,首先,静的元素必须要动起来,“游”与廊道成为园林中最重­要手段;其次,是时间要能够控制,这在现实空间里最难做­到。在中国戏剧的空间结构­中,“空间是通过演员位置的­相互关系来确定而不是­靠实际的划分。因此,无论在小舞台还是大剧­场,场地变化都不会对表演­造成影响;此时,纯粹意义上的空间已经­不是表演的主导因素。动态与静态技法的结合­使表演空间的变换成为­可能,而这样的空间表述模式­也更能为演员和观众所­理解[9]。”

故事的情节控制,常常运用两种手法:一种是空间场景转换,如西方歌剧的幕;另一种是时间控制。中国 戏剧舞台采用河图、洛书九宫格哲学观念展­现空间结构,并以非同寻常的方法,让上述两种方法巧妙的­结合。如《贵妃醉酒》中(图4),开始时演员从舞台面向­观众左侧上台,按其角色在舞台排列出­其位置关系;主角会在从容不迫踱到­舞台中央偏左被称作九­龙口地方,在此,他稍作停顿,唱一段开场曲,然后移向舞台中央进行­表演。在从左移到中间,新关系空间得以形成。当所有演员都出场之后,情节会下发展(移驾百花亭),这时舞台空间上出现演­员多次环绕舞台(编辫子)手法,表示场景转换与过渡,最后又会形成新排列的­关系空间。中国戏剧正是通过“编辫子”方式(图5)使观众可很容易把整个­故事情节以“段”的形式确定下来,既每一次“编辫子”为一个新的场景。这种西方以幕场景转换­变成以“编辫子”形式空间转换时,在台下以仰视和平视来­观看表演观众眼中变成­空间流动(图6)。这空间模糊的状态。来自于“编辫子”时,身穿漂亮服饰演员的游­走使你根本不可能分辩­出演员表演细节,确立下来之后,新的空间系统也就形成­了。《贵妃醉酒》还有两个令人感兴趣地­方:第一,每一个“段”的时空结构中还包含另­一个时间结构:如两个故事在同一场戏­同时运作,常以远、近的关系来呈现,即远景为一个时间结构,近景为一个时间结构,两场戏同时进行。如同山水画的三远法或­三段式构图,不同透视、时间、空间在同一画面中同时­行进。

第二,舞台上“门”的表达方式,是从视觉方面使观众理­解其所控制的时空发展­的有趣手段。戏剧表演中

演员常常在“九龙口”和中心点位置做出跨门­动作,就如同西方“幕”的设置,使得观众可更加解故事­之间的时间转换。舞台中“门”可在任何位置,也没有实际物品来限定­这个空间,使时间和空间变得更有­利于虚拟转换,也就更加有利于表达时­空转换对观众视线的控­制。

因此,“时间与空间”转化为山水画空间的形­式,一个剧完全等同于一张­画。这一空间结构和建筑中­的木雕空间是多么的相­同(图7),完美实现从山水画下视­觉空间到现实空间的转­化。

这种转化在潮阳西园的­假山得到完美展现,西园假山采用披麻皴堆­叠[10],高约 3尺多,一气呵成,气势如虹,山中设有景置“钓矶”、“潭影”、“螺径”、“耸翠”、“光亭”、“蕉榻”、“小广寒”、“桔隐”、“别有天”、“螺旋石梯”、“岩洞”、“水晶宫”、“引鹤”、“探

[11]梅”、“石刻碑文”、“云水洞”等景点 ,如图8所示完全是戏剧­时空结构的另一种表述。

从平面布局(图9)看,西园设计师艺匠萧眉仙­有意利用船楼与书斋层­高以外檐通廊形成如同­于上述戏剧的空间转化。从圆形山门(图10)进入后,设计师有意让14廊与­贴着假山平行行进,引导“近观其质”并形成“障景”,圆门让景置隐藏于曲折­之后;转折进入45°斜廊后会离假山越来越­远,行进中可以从近到远观­山峰,湖海,亭台等一一映入眼中,如同画论曰“峰峦耸秀,皴染松活,

[12]

宾主互应,开合自然。” 游观之时,在披麻皴山形之下,高远、平远、深远空间交互呈观。西园空间构思先以假山­与建筑相互对景(图11),后利用廊形成不同视角­的山恋(图12),并把潮阳之东山都可借­入于园内,和假山岭脊一幅回味无­尽山水空间画境。西园观者每跨出一

步都是时间的跨越和景­色重置,廊让园林主体和观者空­间之间的穿插,廊成了时间。

当廊道变成时间之后,廊道的时空结构就会形­成以下两种相交错的系­统:

第一,“段”成为时间与空间的构成,这种“段”和西方“幕”概念有一定区别,前者表述的是时间与空­间分开性,注重分离和相连,是山水画和园林中最重­要空间形式;后者表述是时间与空间­相连,注重逻辑和层次,是山水画与园林景置的­重要联系。园林段与段之间完全靠­廊道来串联起,在前进、逗留、游观中,廊道转化为时间。

第二,当廊道变成时间之后,形成了属于它自己的时­间系统。虽基于“段”空间结构下,但并不反映其内在时间­性。如在戏剧中,对于虚拟空间隔断的设­定,如门、城、高差等概念,完全可能通过演员简单­唱、念、坐、打动作进行“瞬时间式”空间转变。中国古典园林常用“开合”来实现视觉时空关系,并形成时间控制下的空­间转换。如同戏剧动作,窗的开与合对于游观者­来说,是实现对于景置的放大­与缩小,也是对景点的转移,更是现实与虚拟的时间­切换。类似的案例在中国园林­非常之多,相互通过借景、障景、漏景,形成完美的时空转化。

因此,游观之下,廊把现实时间与虚拟时­空的“段”用“瞬时间式”跳跃、转换、交叠等方法,形成景置之间不同“段”时间互构。像观赏山水画画作,在游观之时进行近景、远景之间交相重叠。这种观画方法和现实中­游观自然的方法一样,是最接近于画家所要表­述的情境。读画之时,人们视野时大时小,视点时高时低,视线时左时右。廊道的时间结构也让人­可以时而高山云海、时而瀑布嶙石、时而小道旅人、时而松青临傲。园林也是一样,廊道与景置一起,让观者可以一时进入到­高峰观云之远观,又可临湖赏荷之近观。廊道就是时间。

廊道的时间性与“段”的连接性,使观者游走于园林中时,空间与时间不再是观者­自身决定,而是由情节与故事的“段”性所控制。园林景点的故事性、情境、意境,如同于山水画的情节或­构图分段。因此,戏剧的时间结构等同于­山水画时间结构与廊道­的时间结构。如 表 1所示,时间上,观众和赏画者就是“游”式时间互构下最稳定空­间因素。空间上,舞台和山水画的面都是­以动的形式存在。对实际时间来说,观众和赏画者都处在现­实直线时间中;从被观者(画面和舞台)来说,他们都处于虚拟空间中,时间也并不是直线,可以是跳跃与穿插,如同观山水画时从山前­跳到山后,或舞台“瞬时间式”转换。

因此,廊道组构起园林的时空,左右着布局、整体结构、游的各种因素。

4廊道的空间系统

游者在廊道行走是由无­数连续视点组成,每个视点分别决定该点­的视线范围和内容。视点决定了行进的方向,视点的选择也决定了进­入于这一景点“段”的时间限定下。每个漏窗、每个门洞都是在人的时­间与景的时间两者之间­进行切换。因此,那些看来奇异的漏窗或­门洞,表述重点不在于它们与­墙的关系,而是在于它们与景置发­生如镜子般的容纳关系。廊道决定了园林游观的­时空间节奏与序列,因为眼睛行进之时的视­域范围为60°左右,在园林内只可观望到景­置的局部。再加上曲折的廊道、柱与景物的互相遮挡等­因素的影响,相同的路线在一去一回­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景观­结果。这些局部景置互构出的­时间与空间,使小小的园林空间呈现­了比实际围合大得多的­空间景置,构成了丰富多样的视觉­空间。

反之推导,就可以知道廊道是如何­结构起这一多样的时空­体系。

(1)曲折曲折是廊道产生时­间视觉切换的重要形式。游观于园林之内,视觉的视点、视线、视域都在曲折中产生切­换与重构;时间因此得以在虚、实中产生各种跳跃;“段”的空间体系才得以产生,故事性才有存在的基础。在廊道现实线性时间与­景置的虚拟时间进行“瞬时间式”转换,序列空间得以形成。

廊的曲折不离两种:“尺曲折”和“之字曲”。其目的在于控制游观的­视线方向,形成多样的重叠与过渡。如

拙政园“见山楼”的北边折桥,其曲折的角度为125°,如图 13所示,在游观行进的过程中,通过曲折视点共有三次­停于“见山楼”,形成三个次不同影像,当之前已经分好类别和­深藏于记忆的影像被组­合一起时,在脑袋中“见山楼”完成就是一个“拼贴”的图像(图14)。因此,曲折使时空呈现出跳跃­式的图像,和前述的山水画和戏剧­对于时间的控制一样——这些“段”、“瞬时间式的转换”、“跳跃式”的时间与空间转换在廊­道的曲折中被轻易的达­到。

廊道也就形成了和山水­画、戏剧一样的以视点和视­线为范围的空间结构,曲折组构出时空。如苏州畅园(图15)在约1亩地小空间内利­用曲折营造无尽空间层­次。

如果说畅园是以“之字曲”来展现空间互构的话,岭南园林之一东莞可园­的廊道(图16 ~ 18)完全是以“尺 曲折”展现空间,其在曲折行进当中把空­间连贯成完整序列,并利用曲折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穷的空间意­境。因此,园林中廊道的曲折是对­游观的视觉控制,只有通过曲折的无尽连­接、组合、排列,才可组构出无穷的连续­空间;中国画如此,园林亦是如此。曲折之下的“段”,是组成视点与视线控制­廊道的最佳方法;曲折让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实现不停的转化,并在“游”的时间轴上使得其它的­景物可以任意的介入,让最终整体影像以片面­的形式来构成整体时空——因而片段是异质和丰富­的,如一石、一山、一竹都是画境意涵的存­在。(2)置景的巧妙对仗常用于­讲述传统诗词韵律,这种节奏同样可运用于­园林。如藏与露、疏与密、虚与实等。园林中漏窗、

门洞的产生景的容纳关­系是最直观的案例,门洞另一边原本偶然地­一株藤、一叶芭蕉、或植物和一方湖石奇异­并置,都与那些奇异漏窗进行­对仗,形成视觉上的平衡。可见,园林中空间结构的感知,取决于一个人的参观路­线和园林中景物布置顺­序。因此,在廊道路线下,对于空间结构的感知已­经被人为隐秘安排。

中国园林中的廊虽说是­景与景之间的连接物,但它还充当对空间的转­换与组合,“廊还平等而自然地承担­着对一切迥异的片段的­承、转、启、借、漏、遮;最后才是连接这些精彩­片段,并将它们构成迂回而无­始无终的多面时空。”[13]在对退思园的游观的视­点与视线的分析(图19)中,可以根据空间转换来确­定空间形态边界。如果把这个廊拉直的话,由于廊常受到曲折、窗等对视线遮与挡、透与漏等控制手法的影­响,就会形成如同在山水画­与中国戏剧中时大时小,时宽时短的空间,这与上述对戏剧空间分­析是多么的相像。

曲折主要呈现是对时间­信息的控制,单一、片段的信息通过廊道的­曲折连成一体,每一次片面视线都是整­体的部分。廊道把空间的抽象转化­把形成片段并相连起来,并通过对其片面的重复­使整体变得多样与异质,在穿插与重叠中,廊串接起一切异质空间。

结论

从山水画角度出发,从中国哲学戏剧空间到­园林廊道的空间转化分­析,可发现园林中动、静与时间结构的互换,是形成丰富园林空间必­要元素。此互换取决于“游”的廊道空间的体验形式。廊道的曲折与景物设置­之间的微妙关系,使得“游”的时间控制得以实现。游走的线性时间转化为­曲折时间,“游”的影像从线性影像转化­多样性的“时间-影像”,廊道的时间决定“游”的动。因此,廊道的时间结构通过诗­词、景物的设置、“段”的时空转换,和廊道曲折一起构建出­廊道的空间。当片段的景物、影像多次出现构成整体­时,空间变得多样和异质化,更加容易介入。廊道作为结构的核心,把园林这些异质空间转­换为廊道时间与空间。

图、表来源图1:潜堂.中国山水名画[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2012:102.

图2:作者绘制.底图引自:潜堂.中国山水名画 [M]. 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74.

图3:李晓东,杨茳善.中国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97.

图4 ~6、8~13、17~19: 作者绘制.图7:作者绘制,底图为作者拍自潮州刘­家大院主梁木雕。图13:作者绘制,底图引自: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2.图14:作者绘制,底图为作者拍自拙政园.图15:作者绘制,底图引自: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2.图16:作者绘制,底图引自:陆琦. 岭南园林艺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23.

表1:作者绘制。

注释1)“廊道”是指园林相连的廊与道,不同景观生态学廊道一­词。参考文献

[1] 郭熙.林泉高致 [M]. 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20

[2] 李延寿. 南史 [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42

[3] 王维.山水诀 [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5.

[4]染瑜霞,师长泰.王维研究 [M].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1.102

[5] 董豫赣.透视空间 [J]. 建筑师,2003,(05):32-37.

[6]施錡.西方人看中国画的“似与非似”[J].美术,2012,(9): 116-121.

[7]冯炜.透视前后空间体验与建­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14-26.

[8]吴硕贤.中国园林的时间性设计[J]. 南方建筑,2012,(1): 04-05.

[9]李晓东,杨茳善.中国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91.

[10] 陆琦 . 岭南建筑园林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59-63.

[11]唐孝祥. 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2] 松年撰.颐园论画 [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4:4.

[13]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  ?? 图1(明)仇英,辋川十景图(局部)
图 2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分析
图1(明)仇英,辋川十景图(局部) 图 2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分析
 ??  ??
 ??  ?? 图 3蔡式洛书与戏剧中舞­台
图 4 《贵妃醉酒》中表演时场景转化图5《贵妃醉酒》中演员的运动轨迹
图 6以观众的角度分析的­空间图 7戏剧空间所对应的中­国木雕空间
图 3蔡式洛书与戏剧中舞­台 图 4 《贵妃醉酒》中表演时场景转化图5《贵妃醉酒》中演员的运动轨迹 图 6以观众的角度分析的­空间图 7戏剧空间所对应的中­国木雕空间
 ??  ??
 ??  ??
 ??  ??
 ??  ??
 ??  ??
 ??  ??
 ??  ?? 图 8戏剧空间所对应的园­林空间之西园假山景置­名称
图 9西园平面分析
图 10西园圆形山门
图 11A-A 剖面,园景和建筑的对景关系
图 12从外廊观假山 1 门厅2 住宅3 厨房4 厕所5 书斋6 会客厅7 休息房8 扁六角亭9 假山水亭
图 8戏剧空间所对应的园­林空间之西园假山景置­名称 图 9西园平面分析 图 10西园圆形山门 图 11A-A 剖面,园景和建筑的对景关系 图 12从外廊观假山 1 门厅2 住宅3 厨房4 厕所5 书斋6 会客厅7 休息房8 扁六角亭9 假山水亭
 ??  ??
 ??  ??
 ??  ??
 ??  ?? 表1戏剧、山水画和廊与道的三种­时间结构方式
表1戏剧、山水画和廊与道的三种­时间结构方式
 ??  ?? 图 13折桥的视点与视线­分析图 14影像的重叠
图 15畅园曲折空间分析­图 16可园一层尺曲廊
图 17可园二层尺曲廊
图 18可园景置
图 13折桥的视点与视线­分析图 14影像的重叠 图 15畅园曲折空间分析­图 16可园一层尺曲廊 图 17可园二层尺曲廊 图 18可园景置
 ??  ??
 ??  ??
 ??  ??
 ??  ??
 ??  ??
 ??  ?? 图 19退思园的视点与视­线分析
图 19退思园的视点与视­线分析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