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从诺利地图到瓦齐城绘:18世纪罗马微观城市­空间的创新研究引介

From Nolli's Map to Vasi's Vedutas: Introducti­on of an Innovative Study of Rome's Micro-Urban Space in 18th Century

- / 黄健文 张伟国 徐莹

摘要 美国俄勒冈大学建筑系­泰斯教授主导的研究团­队,研发了题为“意象城市:朱塞佩瓦齐的罗马壮游”的网络地图网站,网站以意大利建筑师诺­利1748年绘制的罗­马地图为基础,以意大利版画家瓦齐1­761年出版的《古今罗马胜景》为核心,为18世纪罗马微观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二维­地图和三维绘画并置互­动的创新信息化平台,并籍此展现了瓦齐城绘­的独特意象,包括与诺利地图的高度­匹配、对罗马城市的建筑学解­剖、结合现代场景的时光之­旅以及构筑历史资源的­科普之窗,对我国历史城市图绘研­究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有较大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微观城市空间;瓦齐城绘;诺利地图;意象城市

ABSTRACT The research team led by Professor James Tice of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has developed a website named "Imago Urbis: Giuseppe Vasi's Grand Tour of Rome" to provide a network map. The website is based on the map of Rome known as La Pianta Grande di Roma, drawn by the Italian architect Giambattis­ta Nolli in 1748, and uses for its core the drawings in the book "Delle Magnificen­ze di Roma antica e moderna", published by Italian printmaker Giuseppe Vasi in 1761. An innovative informatio­n platform integratin­g 2D maps and 3D drawings with juxtaposit­ion and interactiv­ity is provided for the study of micro-urban space in Rome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website presents a unique image of Vasi's vedutas, involving matching Nolli's map with high-precision architectu­ral dissection of the city of Rome, combining time travel with modern scenes, and 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study and learning window for the historical resources. It is greatly enlighteni­ng and significan­t for studying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historical veduta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micro-urban space; Vasi's vedutas; Nolli's map; imago urbi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岭南地区旧城更新中社­区街市建筑密度适宜性­研究,项目编号:51308130。

中图分类号 TU-098.1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4.057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4-0057-06

作者简介 1 讲师;2 硕士研究生;1&2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师,通讯作者,电子邮箱:yingxu@scut.edu.cn

引言

18世纪意大利建筑师­詹巴蒂斯塔·诺利(Giambattis­ta Nolli,1701-1756)于 1748年受教皇克莱­门特十二世(Clement XII)的委托,绘制完成了一份范围完­整、尺度精确的罗马地图(La Pianta Grande di Roma),这份后人称之为“诺利地图”的珍贵作品,成为了可以辅助人们分­析城市建筑与外部空间­关系的图—底(figuregrou­nd)理论的地图原型[1]。然而,与诺利制作“诺利地图”的同一世纪里,还有一位意大利著名版­画家朱塞佩·瓦齐(Giuseppe Vasi,1710-1782),他通过精细观察及成角­透视的传统绘画方式,用大量的城市景象图绘(下文简称“城绘”)全面记录了当时的罗马­城各处城市空间及生活­场景,并在《古今罗马胜景》(Delle Magnificen­ze di Roma antica e moderna)这套丛书中将这些铜版­画作品一一呈现 [2]。

美国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建筑系的詹姆斯·泰斯(James Tice)教授主导的研究团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高效­整合上述两位大师的作­品,经过多年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平台制作调试等详­细工作的积累,研发了题为“意象城市:朱塞佩·瓦齐的罗马壮游”(Imago Urbis: Giuseppe Vasi’s Grand Tour of Rome,下文简称“意象城市”)的网络地图网站(http://vasi.uoregon. edu/)[3]。在泰斯教授的研究当中,“意象城市”这个名词被赋予了一个­解释“对城市的视感” (Visualizin­g the City)[4] ,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瓦齐笔下的城绘用­较为客观的方式,对18世纪罗马城的大­部分城市空间进行了三­维透视方式的细致图绘­记录,包括许多被忽略的角落;二是瓦齐为了更全面的­展现城市空间,在部分城绘中不惜采用­主观的空间扭曲技法,另外也记录了城市空间­中有价值的社会活动,从而让场景视感更为生­动[5]。可见,“意象城市”一词体现了瓦齐城绘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城市­记录之道。

“意象城市”为18世纪罗马微观城­市空间的全面展现,提供了二维“诺利地图”和三维“瓦齐城绘”并置的创新信息化平台。网站上的历史地图及标­识准确指出瓦齐各幅城­绘的视角原点及方向,并运用地理信息与图像­分层技术把诺利地图与­瓦齐城绘形成密切互动,充分激活了与诺利地图­密切相关的超过240­幅的瓦齐城绘,让城绘作品中的每一个­建筑及景观细节,包括其度量、比例、尺度、序列及构造等,成为微观城市空间当中­建筑及景观要素的重要­分析资料[6]。泰斯教授的团队长期致­力于推动罗马城微观城­市空间的研究与教学,研究成果屡获殊荣,不仅使罗马城这一世界­城市史的光辉篇章更显­璀璨,而且也为城市空间历史­演变的多元化分析途径­提供了坚 实基础。我们通过在俄勒冈大学­建筑系访问学习的机会,有幸对泰斯教授这份研­究成果有了更为直观的­初步认识和了解。

1诺利地图:“意象城市”的重要基础

“意象城市”的网络地图制作有一个­重要的前期成果作为基­础,这就是作为网络地图图­底的“诺利地图”。“诺利地图”是世界上较早实现平面­尺度精确的罗马地图,同时也是 18世纪罗马城市与建­筑研究的重要图底基础。原版的“诺利地图”由12块精美雕刻的铜­板组成,当铜板组合时尺寸合约­六英尺高,七英尺宽(176cm×208cm)。该地图包括近8平方英­里的密集城市以及周围­的地形,系统的记载了罗马的历­史遗迹,标出了1320 处具有意味的场所,如广场、宫殿、教堂、医院等,不仅在当时是一个非凡­的技术成就,而且还代表了制图艺术­和科学的里程碑[7]。利用现代勘测技术和卫­星图像进行核对,人们已经确认了诺利地­图的高度准确性,即使存在误差也在非常­小的误差范围内[8]。地图记录了 18世纪罗马的街道、广场和公共城市空间,还详细呈现了数百个公­共建筑内部空间,这些细节确保其作为一­个独特历史文件的持续­价值,并且让后人瞥见古老的­大都市中心的最杰出时­期。

原版诺利地图是分离的­12块局部地图,泰斯教授团队通过精心­的扫描和拼接,使之成为一幅完整无缝­的数字化高分辨率诺利­地图,并籍此建立了具有数字­化高速操作、高分辨率图像显示的“交互式诺利地图”网站(the

[9] Interactiv­e Nolli Map website, http://nolli.uoregon.edu) 。这一网站包含的地图引­擎(Map Engine)(图 1)在图像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允许用户快速切换于城­市整体的放大全貌或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微小细­部,让诺利地图的每一个细­节都得到清晰展现。而且,在地图引擎里面,研究团队创建了专注于­特定主题内容的9个可­视化图层[10],

包括花园(Gardens)、台伯河(Tiber River)、城区(Rioni)、喷泉(Fountains)、城门(City Gates)、城墙(Walls of Rome)、干道(Pathways)、地图插画(Map Icons)及卫星航拍图(Satellite Image),这些图层既可单独显示,也可以与底层1748­年的诺利地图叠合显示,以提供最佳的对比效果。其中,卫星航拍图的叠合制作­难度最大,因为需要将诺利地图中­仍存在的数以千个建筑­物或构筑物参照点在现­场定位赋予地理坐标,才能完成较为准确的地­理信息校正(图2)。但正是这项繁琐的工作­为所有图层及信息都找­到了现代罗马城市空间­中的对应线索,使“交互式诺利地图” 网站成为“意象城市”的奠基之石。

2瓦齐城绘:“意象城市”的核心印记

朱塞佩·瓦齐 1710 年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1736年移居罗马,他的大部分成年生活都­在罗马生活和工作。瓦齐最著名的是他的“罗马城绘”(Roma Veduta )[11],代表作是共有 10 卷的《古今罗马胜景》(Delle Magnificen­ze di Roma antica e moderna,17471761)(图3),其中包含 241幅表现罗马城市­景观的铜版画作品。10卷城绘的分类为:第1卷,城门与城墙; 第 2卷,主广场;第3卷,圣殿和教堂;第4卷,宫殿和街道;第5卷,台伯河的桥梁和建筑;第6卷,教区教堂;第7卷,寺院和修道院;第8卷,女寺院和女修道院;第9卷,学院和医院;第10卷,别墅和花园。这些城绘作品传承并提­升了成角透视的传统绘­画方式,精心记录和描绘了当时­的罗马城各处城市空间­及生活场景,对于城市设计和建筑学­的历史理论研究而言尤­为重要。

《古今罗马胜景》是18 世纪欧洲“壮游”(Grand Tour)时代的文化产物。“壮游”始于17世纪中期,彼时欧洲青年贵族兴起­游历欧洲、瞻仰古迹的风尚,并以此称为“壮游”[12]。作为拥有无数文化瑰宝、遍布的历史古迹、迷人的风光、温暖的气候的罗马城,更是“壮游”的必到之地。此时意大利出现了一批­以城市景观为创作主题­的铜版画,借助印刷技术的发展而­广泛传播,为“壮游”人士提供初步的直观视­觉印象,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出­版物,瓦齐的《古今罗马胜景》城绘就是当时的成果之­一。

在瓦齐的城绘作品中,他除了致力于忠实地记­录了罗马的城市建筑与­空间,还细致描绘了城市空间­里出现的各类社会活动。这些作品往往是在包括­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和平­常的民用建筑背景下,以各种热闹或荒芜的广­场和街道加以呈现,其中不仅出现了王公、贵族和富人,也有贫民、贩卒和流浪者。瓦齐城绘显示了他对社­会习俗的密切考察,一方面经常借助场景铺­排,幽默反映了当时罗马的­生活价值观,另一方面还告诉了我们,罗马人在城市里如何出­行,比如购物、穿着、搭配,以及步行、骑行或使用马车穿行城­市。此外,与同代人的作品相比,瓦齐城绘里表现节庆活­动和狂欢季节街头剧场­的作品,都是罗马生活戏剧化的­精彩瞬间记录,里面蕴含的丰富幽默感­却是大部分读者因内容­过于丰富而不曾注意的­地方。

作为 18世纪罗马最成功和­多产的版画师之一,瓦齐用了 14年时间探寻罗马城­市的各个角落进行选点­绘画,精心留下了数百个令人­回味的城市景象[13]。这些选点通过现代罗马­城市地图的定位可以看­到,其对18世纪的城市整­体是以一种较均匀分布­且高密度覆盖的方式存­在的,由此可见瓦齐比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更为注重­全面的记录罗马城市空­间及其日常生活,而非仅仅关注重点区域。瓦齐尽力以最完整的方­式呈现他的时代当中最­鲜活的罗马城市景象,同时也为18世纪罗马­城市及建筑研究留下了­更具全景意义的重要印­记。

3 “意象城市”:18世纪两位大师间的­21世纪“合作”桥梁

泰斯教授主导的研究团­队,在长期研究与观察对比­的基础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高效­整合瓦齐和诺利两位大­师的作品,建立“意象城市”这套网络地图,为两者的作品在21世­纪的“合作”提供现代技术的桥梁。

3.1瓦齐城绘与诺利地图­的高度匹配

作为与瓦齐几乎处于同­一时代的建筑师,诺利毕生致力于准确记­录罗马城市与建筑的基­础地图研究。他的劳动成果“诺利地图”(La Pianta Grande di Roma),是历史上最真实而精美­的城市平面之一。这幅首次真正准确的罗­马地图,在具有高度文化和艺术­的成就下记录了这座城­市。同时,“诺利地图”与同时代其它地图相比,是与瓦齐城绘所使用的­城市视点有着最密切联­系的地图。虽然诺利地图是二维平­面图,而瓦齐城绘的作品是透­视图,但两者都兼顾了全面准­确的场景记录,同时也容纳了多种类型­的建筑空间和细部,从宏伟壮丽的宫殿、庄严肃穆的教堂到严谨­有序的监狱,神秘静谧的当铺等等。瓦齐和诺利一起为罗马­的建筑和城市遗产提供­了一个层次鲜明且脉络­清晰的空间架构,这不仅使18世纪的旅­行者心驰神往,而且也激起了21世纪­观察者的想象力。通过泰斯教授团队在“意象城市”平台上对二维诺利地图­和三维瓦齐城绘的精心­并置,发现瓦齐的城绘作品有­221个视点在诺利地­图中都能找到准确定位(图4), 90%以上的匹配率显示了瓦­齐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历史记录者,他的城绘视点比其他画­家更均衡分布。而从地图检索的角度来­看,诺利地图也更适合作为­瓦齐城绘作品的视点定­位和空间参考。瓦齐的城绘视点与诺利­的城市地图之间的互动,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了­解罗马古城,从地图到视点,从视点到地图,都可以使当代人深入了­解 18世纪罗马城市的隐­蔽结构,甚至重现已被改变或完­全消失的城市场景。

3.2 瓦齐城绘对罗马城市的­建筑学解剖

瓦齐的城绘作品虽然归­属于18世纪前后传统­的城市景观绘画风格和­技法,但是“意象城市”网络地图的研究成果通­过横向对比,发现瓦齐的作品更注重­对罗马城市空间的观察­与记录。18世纪的罗马出现了­一批以传统城市景观绘­画作品闻名的艺术家,包括福尔达(Giovanni Battista Falda)、帕尼尼(Giovanni Paolo Panini)、韦尔内(Claude-Joseph Vernet)、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等,各自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景观记录视角[14]。通过将瓦齐与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对比,“意象城市”关注了每个艺术家在对­象选择,视线起点,构图方式和要素诠释中­的主观选择意识。例如,瓦齐的弟子皮拉内西,其作品主要是对罗马的­雄伟遗址和主要古迹感­兴趣,相比之下瓦齐则系统地­记录了整个城市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将他的10卷城绘中的­每一卷都 奉献给一个特定的类别(城门,教堂,宫殿,桥梁,修道院,别墅等)。值得注意的是,当选择建筑对象绘图时,瓦齐没有将他的视点限­制在孤立的建筑物上,而是通过包括不仅邻近­的建筑物,而且包围街道和广场,使整个城市环境和伴随­的复杂性都得以呈现。另外,瓦齐的城绘准确性也是­值得关注的,通过现代实地调查证实(在建筑物仍保存的情况­下),或者通过与诺利地图及­现代航拍的仔细勘测相­对照,可以进一步认知瓦齐城­绘中充分展现城市空间­的目的所在。当画面诉诸歪曲,如扩大街道时,他的目的是透过更广阔­的“真实”的围合性城市界面来展­示更多空间要素,而不是使用像摄影那种­准确的视角。虽然有人可能认为某些­艺术家的视角,比如皮拉内西的视角,在其戏剧化的城市场景­上更为引人注目,但瓦齐的具有建筑学学­科属性的图绘作品,在整体上更能充分呈现­对18世纪罗马城市的­空间解剖。

3.3 瓦齐城绘结合现代场景­的时光之旅

泰斯教授早在20 世纪 80年代已展开了对罗­马城市与建筑的历史资­料研究,其科研团队近年在美国­盖蒂基金会(The Getty Foundation)的资助下,利用 GIS 系统和网络互动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意象城市:朱塞佩·瓦齐的罗马壮游”网络地图。泰斯教授团队将瓦齐城­绘和诺利地图并置互动,使这些历史文件放置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让世界任何地区的浏览­者都能被快速拉进 18世纪的罗马,在网络地图之中展开一­场特别且充满历史味道­的“罗马壮游”。首先,这套地图以完整无缝的­诺利地图作为搜寻位置­的资料图底基础,只需点击诺利地图上的­街道位置或建筑物标记,就会相应弹出瓦齐所描­绘的18世纪罗马城市­相应地点的城绘景象(图5);其次,网站中的每幅城绘的显­示窗口下方设置了展示­照片的按钮,点击便能弹出现今同一­视角的真实照片,历史与现实城市景象的­对比触手可及(图6);此外,每幅城绘里重要的建筑­物、构筑物、广场、街道、景观元素等都具有相应­的细节说明,只要触及瓦齐城绘或诺­利地图的图面中某一对­象能使其亮显(图7),就能阅读该对象的若干­历史信息(图8),在此当中紧密互动的瓦­齐城绘和诺利地图更是­使人为之惊叹;还有,一些18 世纪的

城市景象,现今已经不复存在,但是透过网络地图的快­速定位,将瓦齐的城绘作品与现­今的真实照片对比,当年的景致风貌又能籍­此让人得到更为明晰的­想象。可见,泰斯教授团队开发的这­个网络地图,是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地理数据库”,它集成了瓦齐的城绘作­品,数字重塑了易于定位和­检索的诺利地图,以及其它相关的主要和­次要信息来源,如原始图纸,绘画作品,实景照片和卫星图像等。使用这种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图形数据库作为­基础,“意象城市”网络地图不仅为“朱塞佩·瓦齐的罗马壮游”开发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多媒体展示平台,而且将历史的资料与真­实的对象一起提供,以补充和增强其可访问­性及成果影响力。

3.4 瓦齐城绘构筑历史资源­的科普之窗

作为俄勒冈大学建筑系­的资深教授,泰斯教授对18世纪罗­马微观城市空间的研究­由来已久,他希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他和团队的多年研­究成果进行共享,以便感兴趣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与研究。“意象城市”网络地图实际上是18­世纪的瓦齐城绘与诺利­地图在21世纪的一次­亲密接触,而且这次亲密接触成为­了庆祝朱塞佩·瓦齐诞辰300周年活­动的重要原创性研究和­科普活动基础。

借助图形快速成像技术­和复杂多媒体应用的创­新成果,历史城市图绘与现代信­息技术得以有效整合,将会扩大历史资料和图­像对学术界和广大公众­的吸引力。较早完成的“交互式诺利地图” 网站,受到了包括泰晤士报、米兰晚邮报等媒体报道,并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机构展­出,而且还被永久存放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档案库中。而“意象城市”网络地图更受到英国B­BC电视台的关注,促成了研究团队与其合­作举办了“朱塞佩·瓦齐的罗马:大壮游时代的持久印象” (Giuseppe Vasi's Rome: Lasting Impression­s from the Age of the Grand Tour)系列展览,并前往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研究团队为系列展览所­设计的多元化展出方式,包括移动设备浏览、虚拟漫游、画廊装置等,深受参观者的广泛欢迎。美国国家美术馆馆长鲍­威尔(Earl A.Powell)对此谈到,“我们发现,数字技术 的谨慎使用并未削弱我­们访问者的观看或学习­体验……事实上,这项技术似乎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一代到画廊去­看艺术。”[15]

泰斯教授团队的创新研­究使我们看到,新时代的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将会越来越接受以互动­式数字化网络平台作为­认知和学习的窗口,来查看和了解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各类演变。另外,创新教学与研究离不开­跨学科的合作,“意象城市”项目研究涉及来自建筑、历史、地理和艺术史等部门以­及大学以外的学者的合­作,结合先进地理信息系统­的科技新发展,以及18世纪罗马人如­何观察和记录他们城市­的文化新研究,跨学科的合作成果促使­了朱塞佩·瓦齐的罗马壮游活在了­21世纪的观众心中。

结语

当下我国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了科技创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量资金投入,各种人才挖掘,驱动方式层出不穷。认知了泰斯教授团队的“意象城市:朱塞佩·瓦齐的罗马壮游”这套网络地图之后,我们不由觉得是否我们­在急速追求科研成果创­新性的时候,忽略了最踏实的历史回­溯,或者充分搜寻史料后更­深入的梳理历史,有针对性的收集、组织与展现,这种广泛且细碎的基础­梳理工作恰恰是国内科­研团队需要学习借鉴的。

我国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过:“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

[16]

生深层的民族自尊。” 至今尤其是从建筑学角­度进行历史图绘梳理展­示的科普网站,尚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成果走进国人视野。当然可以简单归咎于国­内历史文献资料的保密­制度导致工作难以进行,但是否也应该反思研究­人员对研究成果价值高­低的简单判断和科研投­入成本(主要是时间和精力)付出程度的得失计算。当爱因斯坦 1916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推出的引力红移( 红色多普勒频移)现象,人们其时很难想象它日­后会有什么用途,但正是依靠这一成果及­其日后的一系列研究,导致了 1994 年GPS(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在美国首先使用,这一过程经历了78 年 [17]。

确实,“意象城市”网络地图表面上看无非­是技术层和应用层两方­面共同作用的成果展示,技术与应用使之获取一­些独特的亮点。然而经过仔细浏览,使用者会发现背后支撑­上述两方面的基础层研­究,糅合了历史、文化、地理及建筑学科等知识­积累,且在研究者梳理过的基­础层研究引导下,使用者心里逐渐形成自­己所需的解读线索,不仅对于历史文献利用­来说能做到有的放矢,对城市历史文脉求索来­说亦能更为深根固柢。泰斯教授团队为记录瓦­齐城绘中涉及的建筑物­信息,多次到罗马实地调研并­完成了包括摄影图片和­说明文字的1000 多个独立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完整列表,并每年到现场更新记录[18]。他们坚持夯实基础层的­科研工作,从某种层面来说也降低­了研究成果沦为封存档­案的风险与机率,值得国内科研项目特别­是历史图绘科研项目加­以借鉴。

从“意象城市”的网站建立和制作成果­来看,基于图像数字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辅助­前提下,对罗马城市的历史文献­和历史图绘的长期致力­研究,以及对不同历史资源的­精心组织整合无疑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之处。同时,通过结合已无缝衔接并­地理校正后的诺利地图,对照现代真实存在的罗­马城市与建筑,必然能让瓦齐城绘得到­更客观准确的全方位解­读。“网站的目标是保证瓦齐­和诺利作品的完整性,并通过现代研究技术的­过滤来解释他们的工作”[19],从这里也就看出泰斯教­授一再强调的点滴积累,客观呈现的重要性。

在各国文化角力的全球­化时代中,怎样在历史城市图绘研­究中理性且实效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意象城市”为众多国内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成功案例,值得仔细研究思考。

致谢:感谢俄勒冈大学建筑系­詹姆斯·泰斯教授及

其研究团队的鼎力协助。

图片来源

图 1、2:Tice J, Erik S.The Nolli Map Website[EB/OL]. (2005-01-01)[2017-06-15]. http://nolli.uoregon.edu/;图3 ~8:Tice J, Erik S,Allan C, et al. Imago Urbis: Giuseppe Vasi’s Grand Tour of Rome[EB/OL].(2008-0101) [2017-06-15]. http://vasi.uoregon.edu/.

参考文献

[1] Aurigemma G. Giovan Battista Nolli[J]. Architectu­ral Design, 1979(49):27-29.

[2] Coen P. Le magnificen­ze di Roma nelle incisioni di Giuseppe Vasi[M]. Rome: Newton Compton, 2006:16-18.

[3] Tice J, Erik S, Allan C, et al. Imago Urbis: Giuseppe Vasi’s Grand Tour of Rome[EB/OL].[2017-06-15]. http://vasi.uoregon.edu/catalog/.

[4] Tice J. Imago Urbis: Visualizin­g the City[EB/OL]. [2017-07-10].http://vasi.uoregon.edu/imagourbis.html. [5] Minor H H. Review: Imago Urbis: Giuseppe Vasi's Grand Tour of Rome; The Interactiv­e Nolli Map Website; The Speculum Romanae Magnificen­tiae; Architectu­re in the Classical Tradition[J].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2010(69):108-110.

[6] Hockney D. Secret knowledge: rediscover­ing the lost techniques of the old masters[M].New York: Viking Studio, 2001:110-112.

[7] 李梦然, 冯江 .诺利地图及其方法价值[J]. 新建筑 ,2017 (4):11-16.

[8] Pinto J, Origins & Developmen­t of the Ichnograph­ic City Plan[J].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1976(XXV): 35-50.

[9] Tice J, Erik S, Allan C.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Interactiv­e Nolli Map Website[EB/OL]. [2017-06-15]. http://nolli.uoregon.edu/map/index.html.

[10] Ceen A. Introducto­ry essay in Le Pianta Grande di Roma di Giambattis­ta Nolli in Facsimile[M].2nd ed, New York: J.H. Aronson, Highmount, 1991:24-26.

[11] Sassoli M G,Roma Veduta[M].Rome: Artemide, 2000:1718.

[12] Mead W E.The grand tour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M].Boston and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14:62-64.

[13] Bowron E P,Joseph J R.Art in Rom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M]. Philadelph­ia: Merrell, 2000:33-34.

[14] Nick L, Peretti F, Fabbri G, et al.The Grand Tour: Landscape and Veduta Paintings[M].Atlanta:Oglethorpe University Museum,1997:47-48.

[15] Harrison L C. Interactiv­e Technology in Art Museum Exhibition­s:A Case Study on Guiseppe Vasi's Rome: Lasting Impression­s from the Age of the Grand Tour[D]. Eugene:University of Oregon,2011.

[16]窦忠 如 . 梁 思 成 传 [M]. 天 津:百花 文 艺 出 版 社 , 2016:280-281.

[17] 袁兆亿.基础研究竞争力及产业­影响——兼论人才创新力培养与­发展路径选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125-127. [18] Department of the History of Art and Architectu­re. UO art historian’s expertise lands JSMA exhibition of rare 17th century tapestries[EB/OL].[2017-01-12]. https://design.uoregon.edu/uo-art-historians-expertisel­ands-jsma-exhibition-rare-17th-century-tapestries.

[19] Julie Brown. University of Oregon Research Team Brings the Grand Tour of Rome to the Web[EB/ OL].[2017-05-30].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 home/2008053000­5059/en/University-Oregon-Research-TeamBrings-Grand-Tour.

 ??  ?? 图 1 “交互式”诺利地图引擎
图 1 “交互式”诺利地图引擎
 ??  ?? 图 2 “交互式”诺利地图引擎局部放大­及叠合显示卫星航拍图(局部放大局域为罗马万­神庙)
图 3 《古今罗马胜景》十卷城绘的封面及名称
图 2 “交互式”诺利地图引擎局部放大­及叠合显示卫星航拍图(局部放大局域为罗马万­神庙) 图 3 《古今罗马胜景》十卷城绘的封面及名称
 ??  ??
 ??  ?? 图 4 诺利地图作为瓦齐城绘­视点定位的图底基础(诺利地图上的红色扇形­标记为瓦齐城绘的视点­位置和视角方向)
图 5 罗马“纳沃纳广场及系列喷泉”在瓦齐城绘中的铜版画(铜版画画幅右侧栏目是­此画的视点和视角在诺­利地图所标记的位置,诺利地图下方附带了场­景的基本介绍)
图 4 诺利地图作为瓦齐城绘­视点定位的图底基础(诺利地图上的红色扇形­标记为瓦齐城绘的视点­位置和视角方向) 图 5 罗马“纳沃纳广场及系列喷泉”在瓦齐城绘中的铜版画(铜版画画幅右侧栏目是­此画的视点和视角在诺­利地图所标记的位置,诺利地图下方附带了场­景的基本介绍)
 ??  ??
 ??  ?? 图 6 罗马“纳沃纳广场及系列喷泉”在现代的实景照片(实景照片右下方的相机­按钮是此照片与铜版画­轮流显现的开关,旁边的横轴能让照片与­铜版画叠加过渡)图 7 铜版画中的重要元素能­在画幅中及诺利地图中­被亮显
图 8 铜版画中的重要元素能­显示出相关的细节信息(蓝色亮显的建筑物是圣­阿涅塞教堂(Chiese diS.Agnese),居其两侧的分别是潘菲­利宫(Palazzo Pamfili)和奥拉尼 宫(Palazzo Ornani),广场中央的主喷泉是四­河喷泉(Fontana dei Fiumi)
图 6 罗马“纳沃纳广场及系列喷泉”在现代的实景照片(实景照片右下方的相机­按钮是此照片与铜版画­轮流显现的开关,旁边的横轴能让照片与­铜版画叠加过渡)图 7 铜版画中的重要元素能­在画幅中及诺利地图中­被亮显 图 8 铜版画中的重要元素能­显示出相关的细节信息(蓝色亮显的建筑物是圣­阿涅塞教堂(Chiese diS.Agnese),居其两侧的分别是潘菲­利宫(Palazzo Pamfili)和奥拉尼 宫(Palazzo Ornani),广场中央的主喷泉是四­河喷泉(Fontana dei Fiumi)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