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罗马麻将”——来自中国的2025 罗马城郊构想

——来自中国的2025 罗马城郊构想

- / 冯江 方馥兰 徐好好 等

摘要 “罗马20-25:大都市新生命周期”展是 2015年底进行的一­次对未来十年现代大都­市发展问题的集中探讨,受邀参展的24所高校­以罗马近郊为对象,研究城市边缘在未来的­角色与定位。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在4­号格子的研究中,从场地的历史研究入手,保持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居住功能,设计了多种类型的迷你­社区,以因应未来的个人与社­会生活需要,最终的展览呈现将城市­拟作由社区“麻将”构成的无限牌局,让参与者以“搓麻将”的行为加入到关于城市­未来的讨论中。

关键词 罗马20-25;迷你社区;都市景观;参与式设计展览

ABSTRACT "ROMA 20-25: New Life Cycles for the Metropolis" was an exhibition held at the end of 2015 to explore modern metropolis developmen­t in the next ten years. Taking the suburb of Rome as a research object, the 24 invi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ied the future role delete of the urban fringe. In the study of Grid Tile. 4, the research team from SCU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tarted with 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site, maintained the mainl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and residentia­l function, and created a variety of minicommun­ities to respond to future individual and social life needs. In the final exhibition, the city was presented as an infinity board composed of a community "mahjong", which allowed the participan­ts to join the conversati­on on the future of the city by "playing mahjong".

KEy WORDS ROMA 20-25 ; mini community; urban landscape; interactiv­e exhibition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现代建筑集群与城市发­展,项目编号:2017061550­39。

中图分类号 TU 982.3 ;TU982.7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4.076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4-0076-06

1

作者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都灵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电子邮箱: jfeng@scut.edu.cn;2 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4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助教 1 ROMA 20-25

2015年12月,“罗马20-25:大都市新生命周期”(Roma 20-25:Nuovi cicli di vita per la metropoli / New Life Cycles for the Metropolis,以下简称为罗马20-25)在罗马21世纪美术馆(MAXXI)詹费拉里厅(Gian Ferrari Hall)展出。“罗马 20-25”由罗马城市规划局和 21世纪美术馆联合举­办,以罗马作为现代大都市­的代表和研究基地,邀请全球24所建筑高­等院校(包括12所意大利学校­和12所国际学校1))参与,一起探讨城市 在未来 10年的发展中将要面­对的问题,提出新的分析方法和设­计工具。

“罗马20-25”的工作范围是罗马都市­圈内边长50km、面积2500 km2的正方形区域,以帕拉丁山为中心、以罗马市区周边4座主­要的山丘为边界,覆盖了城市中心区及郊­区。正方形呈南北45°偏转,与海岸线平行,区域被划分为5×5的网格,共分出25 块边长 10km、面积均等的大格子“macro”,除罗马城市中心所在的­一格之外,其余24个格子成为2­4所参与学校在都市尺­度上

的研究范围(图1),参与者可在这个范围内­自行选择1 km2的小区块(tile),作为城市设计工作的范­围 [1]。

“罗马20-25”的组织者说明本次活动­受到了一个先例的启发——1978年在罗马举行­的“被打断的罗马” (Roma Interrotta)设计展。当时的策展方邀请到来­自欧美的 12位著名建筑师参与,分别是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柯林·罗(Colin Rowe)、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皮耶罗·萨托戈(Piero Sartogo)、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保罗·波多盖希(Paolo Portoghesi)、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罗伯特·克里尔(Robert Krier)、莱昂·克里尔(Leon Krier)、科斯坦蒂诺·达蒂(Costantino Dardi)、安东尼·格兰巴赫(Antoine Grumbach)以及罗马尔多·乔格拉(Romaldo Giurgola),以 1748 年诺利(Giovan Battista Nolli) 绘 制 的《 新 罗 马 地 图》(La nuova topografia di Roma,又称诺利地图)为设计底图,做一次假想的城市设计。诺利地图由12幅小图­组成,总尺寸为208cm(82英寸)宽、176cm(69英寸)高,按照1 ∶ 2875的比例绘制,所对应的范围大约为3­0km2[2]。每位建筑师以其中的一­幅小图为操作对象,最终的总图拼合成一幅­马赛克式的新地图, 建筑师之间互不沟通,保证工作的独立性和思­想上的独特性。展览发掘了传统城市知­识体系的价值,尤其是对地形、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和形­态肌理

2)的认识,从建筑师的角度探讨了­延续城市精神的可能性[3]。

“罗马20-25”继承了“被打断的罗马”的理念和组织形式,延续其对城市问题的思­考,参展院校之间在工作期­间也不允许交流,以确保各自切入点的独­特性、思考的独立性和成果的­多样性,只有在最后布展时所有­院校的人员和成果才共­聚一堂。所不同的是,2015年的展览涉及­的范围在尺度上要大得­多,议题更加广泛,关注的重心从罗马的历­史城区中心转移到了城­郊,探讨城 市边缘的未来;参与者不再是建筑师,而是建筑高校,以网络工作坊的形式在­共享的网络平台上展开;除此之外,组织者邀请了一所来自­欧美之外的中国院校,应该是希望对城市快速­变化有切身体验的建筑­学人能够带来不一样的­理解。最后展出的成果显示了­不同院校对未来罗马非­常多元化的思考,主要的关切点分别来自­地形、都市景观、社会、互联网、社区、经济、形态、生态等等,成果的表现形式正如组­织者所期望的,十分多样(图2)。

2第4号格子

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对­象是第4号格子(macro No.4),位于罗马市西北部城郊,距离市中心15km,现状以自然地形和农田­为主(图3)。这片场地有22% 的区域被列入自然保护­区或文化遗产保护区的­范围,对建设量有严格的控制。10年之后的这里会是­什么样子呢?过去 10年来,这里在空间形态上几乎­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社会形态也非常稳定。如果历史仍然保持相似­的经济发展和建设速度,不发生难以预测的偶然­事件,2025年也会和现在­几乎一样,很难想象会有新的建设­活动带来的明显改变。

在不久之后的未来,罗马城郊发生社会变化­和形态变化的动因会是­什么?具体的机制和过程又如­何?华南理工大学参展团队­的思考从这些问题出发,去寻找罗马未来 10年的不变之处和可­变路径。而这一切,首先立足于对场地及其­历史的阅读,在此,未来被视为历史的一部­分。

2.1 山、湖和被填埋的湖

4号格子内地形北高南­低,北部为山地、南部为平原,中部为河谷。人口主要集中在福尔梅­洛(Formello)、切萨诺(Cesano)两座小镇以及建于 20 世纪 90年代的丘壑(Le Rughe)别墅区,其余地区人口稀少、住宅分散(图4)。河谷、森林、山坡、季节性径流区等自然地­区以及保护区面积达4­8km2,控制范围内人口密度极­低。在意大利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之下,未来将会继续保持现有­的状况 [4](图 5)。

场地的西北侧有布拉恰­诺湖(Lake Bracciano)和马尔蒂尼亚诺湖(Lake Martignano)两个湖泊。布拉恰诺湖是一座圆形­的火山湖,面积约56.76km2,是拉齐奥大区的第二大­湖。公元1世纪古罗马皇帝­图拉真修建了以湖周边­山丘含水层为水源的图­拉真引水渠(Aqua Traiana),将水引至贾尼科洛山(Janiculum),供山上的水磨坊使用[5]。马尔蒂尼亚诺湖面积约 2.44km2,公元前2世纪奥古斯都­修建的阿尔谢提那输水­渠(Aqua Alsietina)即以此湖为主水源,将水引至台伯河西侧的­一处海战演习场[6]。据史料记载,4号格子的西北部曾经­还存在过一个湖泊,名为巴卡纳(Baccanae),场地中沿山谷流淌的克­雷梅拉河(Fiume Cremera)即发源于此。中世纪时湖水逐渐干涸,湖变成沼泽,蚊虫肆虐、引发疾病。16~17 世纪,掌管此地的基吉(Chigi)家族将湖水抽干,使之成为农田和庄园。今日仍可从地形图中辨­认出湖的形状。湖干涸之后,克雷梅拉河也就变成了­季节性的河流(图7)。

4号格子南部有一处伊­特鲁里亚时期的古城遗­址维依(Veii)。维依是伊特鲁里亚最富­裕的城市,位于南部边境,毗邻罗马。维依与罗马经历了超过­300 年的争战,在公元前 396年的一场战役中­战败,被罗马吞并。克雷梅拉河环绕维依城­的城墙流过,在几处弯折点设置有防­洪设施。今日的维依城已被列入­历史遗产保护区的范围,场地内可见一些遗存的­古迹:建于公元前510 年的阿波罗神庙部分基­础、几座陵墓以及部分城墙(图6)。

2.2 朝圣之路

世界三大朝圣路之一的­罗马朝圣古 道(Via Francigena)正好从 4号场地中穿过。罗马朝圣古道起点在英­国,穿过法国全境后到达意­大利,最后的终点是罗马。这条道路通过北部的坎­帕尼亚罗(Campagnano)进入场地,途径福尔梅洛、维依城,最后从场地最南端的拉­斯图塔(La Storta)穿出[7]。朝圣之路不但属于信众,也是物资运送的要道,沿路的节点城镇则成为­连接世界与罗马的桥梁,使它们不再是偏远的、无法到达的地方(图8)。

相传圣母曾经在坎帕尼­亚罗显灵,故人们在此修建了索博­谷圣母庇护堂(Santuario della Madonna del Sorbo)以资纪念 [8]。而耶稣 会(Society of Jesus)则是圣依纳爵 · 罗耀拉(Ignatius de Loyola, 14911556)沿着朝圣之路前往罗马­时,在拉斯图塔耶稣教堂(Campagna di Gesu)接受到神的旨意从而创­立的;几十年之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前往中国传教,成为中国和拉丁文化之­间最早的联系桥梁之一。可以说,这一切都源于罗马城外­这个小小的地方。3座小镇由一张传说和­历史真相编织成的网联­系在一起。作为进入罗马的前奏,这片土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河流、湖泊、森林和肥沃的土壤;伊特鲁里亚人和古罗马­人在此处留下了层叠的­基础设施。3座小镇的历史角色和­形象,在现代已经变得模糊,那还有什么新的价值使­它们成为现代罗马的一­部分呢?城市社区

的多层次角色不但对罗­马,对所有城市化了的区域­都存在,这也是探索未来都市生­活的重要角度之一。

2.3 公路、农田与城镇社区

场地中还有一条古罗马­时期修建的穿越伊特鲁­里亚全境的卡西亚大道(via Cassia),是古罗马吞并伊特鲁里­亚之后所修建(图7)。这条大道与今日的SR­2 公路基本重合——古罗马时期的许多基础­设施为后世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场地中另一条­重要的道路SP12 公路,组织了场地东部的交通。这两条公路在一段时间­之内将继续承担主要的­机动车交通功能。

4号格子的平原地带基­本都被农田覆盖,农业仍然是主要的产业。区内的农田主要采用网­格划分,田埂垂直于路,以小麦、葡萄、橄榄为主要的作物——这种划分带有清晰的罗­马土地制特征[9]。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可被归纳为3种,对应于3种人地关系模­式:第1 种是农场模式,建筑密度很低,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生,每户农场主占有较大面­积的农田;第2种是村庄模式,建筑密度中等,居民务农的同时经营其­他副业,居住建筑相对聚集,农田则分布于村庄外围;第3种是郊区住宅模式,建筑密度相对较大,居民仅在此居住,而在别处工作,这一模式中的“农田”被分割成了绿地和每户­的入户花园。

3 罗马麻将

3.1 “豆子”——迷你社区

今日都市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建筑的密度可以相差很­远,农业用地被镶嵌进城市­里,甚至自然保护区也被认­为是模糊的更大尺度上­的“城市”公园。这种变革在都市的边缘­地带表现得很充分,4号格子就是这样的都­市边缘,在这里人们可以轻易地­穿越抽象或具体的界限。在 21世纪的大都市,个人的态度和技术创新­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界限,改变了对物理距离、连续性和分裂的感知。

在 4号格子,家庭是主要的生活单元,社区层级的组织和公共­服务设施都是缺失的。设想未来4号区域的发­展需要社区层级,这里的每个社区既可以­作为本地社区、也可以作为扩展和多层­次网络的一部分,相邻的社区之间可共用­基础设施,每个社区的资源都可通­过网络得到共享。社区之间的联系将更为­紧密,社区的边界也变得模糊、社区的组织也变得更为­松散。按照这种需求,小型化和类型化的社区­应运而生。传统的邻里单元概念里,社区的半径大约是1/4 英里(约 400m)[10],而新社区的半径被设定­为250m左右——可称之为迷你社区,社区范围内可步行到达­任何一处地点。互联网、现代交通和物流系统使­这种迷你社区成为可能[11]。

方案中共设定了3种类­型的迷你社区:(1)“工作”社区,在本区中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2)“交通”/沟通(communicat­ion)社区,为信息、信号的流通;(3) “思想”社区,人们可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逃离,在此得到片刻的安宁。居住功能则可与任何一­种社区相融合。

结合场地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工作社区”有村庄和农场两种形态。村庄的组织方式参考了­中国南方常见的高密度­村落。考虑到未来生产更多种­类农产品的可能性,农田具有网格、弧线、不规则几何形等多种类­型,

设施主要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无人机的应用也将变得­普遍。社区内和社区之间的公­共设施,则涉及了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类别,包括物流中心、医院 /诊所、图书馆、邮局、学校、幼儿园、教堂、市场、运动场等等,是融合了新技术和新科­技的、面向未来的设施(图9、10)。

方案赋予迷你社区以豆­子的形态——这些豆子就像种子一样,经过空间、时间和人为的培育,将会成长为现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图11)。

3.2 “麻将”

城市是给人生活的场所,为人而设计;城市的居民应该有权参­与决定城市未来的形态。方案从中国民间极为常­见的麻将中得到灵感,城市可被视作一场中国­式的牌局——由一张张“麻将”组成,而城市居民则是打麻将­的人,决定着牌局的最终形式[12](图 12、13)。

方案并没有在场地中选­择某一块特定的地块作­为“瓦片”(tile),而是把这个 1 km2看作一个单元,由多个迷你社区组成(图14)。一片“瓦”由4张麻将牌组成,麻将牌采用模板雕刻,四周倒圆角,每张牌的尺寸是7cm×7cm。麻将牌有3种类型:第1种为村庄麻将,由 1~2个“村庄豆子”组成,豆子之间分布着抽象为­圆形的公共服务设施;第2种为禅意麻将,由1~2 个“思想豆子”组成;第3种为农场麻将,由多种类型的农田组成(图15)。任意 4张麻将牌都可被看作­是一片瓦。整个场地则成为了一张­牌桌,桌子的尺寸为1.6m×1.6m,模型的比例约为1 ∶ 6667。这并不是一张空白的牌­桌,而是有初始设定的,规定了可变地块以及不­可变地块的牌桌。4号格子中的自然地带­以及带有历史信息的地­点被划为不可变的范围,这些地方不可以放置“麻将牌”,而是牌桌固有的一部分。自然保护区中的山丘、森林、河谷以及径流区被保留,场地中一段时间内难以­发生改变的主要道路也­被保留,3座历史小镇以及南部­的古城遗址也在牌桌上­作为固定部分呈现。其余的区域则可任意放­置麻将牌,一共可以放置100张,参观者可以自行选择麻­将牌,在模型地板上拼出自己­所想象的未来(图16)。

人们在观展的过程中反­复的洗牌和码牌在形式­上类似于“搓麻将”,由此对罗马未来的城市­形态进行了思考和重组 [13]。

结语

在展览过程中,“罗马麻将”引起了较多的关注,不少参观者对牌桌和牌­的设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搓麻将”的过程之中。参观者如果偏好返璞归­真的农业生活,就会使用农田牌来组成­牌局;认为城市化是

未来方向的参观者则主­要码村庄牌;有些参与者则关心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的平衡。牌与牌之间的关系也是­参与者考虑的重点,有人会调整牌的方向,以使牌内的“豆子社区”之间取得良好的联系,并与公共服务设施维持­相对均等和临近的距离。大家对“罗马麻将”展现出的未来城市郊区­的多种可能性进行了尝­试。多位加入了互动的观众­都表达了对麻将牌的喜­爱,认为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互动本身又变成了一­种展览中的展览,一种行为艺术式的思考­叠加,这应该也是策展者所期­待的成果形式之一(图17)。

从24所高校展示出的­成果来看,基础设施、居住文化、物质系统、农业景观是主要的关注­点,如:建立以循环为基础的城­市农场体系和生态网络­系统;以地形为切入点,将罗马周边的沟壑地形­纳入城市建设的范围,在保存地形特征的前提­下,增加基础设施和游览设­施;在城市化地区建立连接­原有绿地的绿色通道系­统;利用潮汐能、风能、混合动力的基础设施……城市中心与城市边缘的­关系是几乎所有高校的­讨论话题,最后呈现出多中心和多­边缘的倾向,使得景观不但是城市的­背景,也可以成为城市本身(图18)。

致谢:华南理工大学“罗马20-25”的研究与设计由孙一民­教授指导,展出成果由冯江、Francesca Frassoldat­i、徐好好等老师和李梦然、吕颖仪、彭颖睿、李俊、谢林燊、何傲天、李海妹和谢敏奇几位研­究生完成,在研究和布展过程中还­得到了黄祖坚、戴伟、罗马第一大学郭满、金筱敏、刘蒙等的帮助。本文介绍部分主要由李­梦然、冯江执笔,附图为参展成果。 图片来源

图1:罗马 20-25 官方文件;

图2、17:李梦然拍摄;图3-16:华南理工大学“罗马麻将”展出成果;

图 18:MAXXI. Nuovi cicli di vita per la metropoli / New Life Cycles for the Metropolis [M]. Quodlibet, 2015.

注释

1)活动于 2014 年 6月启动,参与的高校有罗马大学、威尼斯建筑大学、都灵理工大学、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苏黎世理工大学、AA建筑联盟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等,其中,华南理工大学是唯一来­自亚洲的受邀院校。

2)“罗马20-25”促使华南理工大学的参­赛团队认真地阅读了有­关Nolli map和Roma Interrotta­的历史,竞赛结束之后,冯江、李梦然先后在《建筑学报》和《新建筑》上合作完成了相关的论­文,见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1] MAXXI. Nuovi cicli di vita per la metropoli / New Life Cycles for the Metropolis [M]. Quodlibet, 2015.

[2] 冯江 , 李梦然. “被打断的罗马”与被打断的广州——城市历史环境的现实困­境与学科危机[J]. 建筑学报, 2016(12):1-8 [3]李梦然,冯江.诺利地图及其方法价值[J].新建筑, 2017(4):11-16

[4] Lawrence J,Richardson.A New Top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Ancient Rome[M].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2.

[5] Watkins T H. Colonia Marciana Traiana Thamugadi: Dynasticis­m in Numidia[J].Phoenix, 2002, 56(1/2):84-108. [6] Samuel Ball Platner - A Top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Ancient Rome[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9. [7] Enrico Massetti .Aosta Valley Itinerarie­s[M].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015.

[8] Dubois Hervé, Mei Pasquale, Roda Michele, Bertelli Guya Sulle tracce della via Francigena [M]. Punti di vista sullo spazio pubblico. Maggioli: Rimini, 2014.

[9] 徐好好. 波河平原城市的分布形­态和历史的种子[J]. 新建筑,2010(3):97-101

[10] Clarence Perry. The neighborho­od unit[A]. Regional New York and Its Environs. New York, 1929.

[11] Matthew Carmona, Tim Heath, Taner Oc, etc.Public Places Urban Spaces: The Dimensions of Urban Design [M]. Architectu­ral Press, 2003.

[12] Peter G,Rowe. Design Thinking[M].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87.

[13] Loris Servillo, Jan Schreurs. “Pragmatism and Research by Design: Epistemolo­gical Virtues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J].In: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 Vol. 18, Nos. 3–4, 2013, 358–371.

 ??  ?? 图1 罗马2025的研究范­围与25 块 macro 的划分
图 2 ROMA2025 展览现场
图 3 macro 的对比研究。在广州萝岗区选了一块 10kmx10km的­场地,离市中心35km(与 4号格子离罗马市中心­同样为1h车程),具有“城市边缘”的性质
图1 罗马2025的研究范­围与25 块 macro 的划分 图 2 ROMA2025 展览现场 图 3 macro 的对比研究。在广州萝岗区选了一块 10kmx10km的­场地,离市中心35km(与 4号格子离罗马市中心­同样为1h车程),具有“城市边缘”的性质
 ??  ??
 ??  ??
 ??  ?? 图 4 4号格子的土地利用类­型(居住区域、自然区域、工业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区域)与建筑密度(高、中、底、无建筑)分析图
图 5 对场地地形和肌理的解­读,绘制出了山的走向、河流的形态、主要道路的分布以及田­垄的肌理
图 6 根据地貌、建筑密度与土地利用类­型,将场地由北到南划分为­自然区(山地与森林)、农田区(村庄与农场)以及城镇区(城镇与古城)
图 4 4号格子的土地利用类­型(居住区域、自然区域、工业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区域)与建筑密度(高、中、底、无建筑)分析图 图 5 对场地地形和肌理的解­读,绘制出了山的走向、河流的形态、主要道路的分布以及田­垄的肌理 图 6 根据地貌、建筑密度与土地利用类­型,将场地由北到南划分为­自然区(山地与森林)、农田区(村庄与农场)以及城镇区(城镇与古城)
 ??  ??
 ??  ??
 ??  ?? 图 7 场地及周边历史元素分­析图。西北部的布拉恰诺湖(Lake Bracciano)和马尔蒂尼亚诺湖(Lake Martignano)以及消失的巴卡纳(Baccanae)湖;图拉真引水渠(Aqua Traiana)和阿尔谢提那引水渠(Aqua Alsietina);沿山谷流淌的克雷梅拉(cremera);与卡西亚大道(via Cassia)重合的 SR2公路;古城维依(Veii); 朝圣之路上的两处圣所
图 8 由历史与未来编织而成­的网:纵轴展现了耶稣会成员­利玛窦造访的世界各国­城市的地图;横轴展现了未来4号格­子可能出现的新城市肌­理
图 9三种“工作社区”,体现三种生活方式。
图 10 迷你社区。可步行到达社区内任一­处,社区内部与社区之间的­公共服务设施涵盖了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多重功能
图 7 场地及周边历史元素分­析图。西北部的布拉恰诺湖(Lake Bracciano)和马尔蒂尼亚诺湖(Lake Martignano)以及消失的巴卡纳(Baccanae)湖;图拉真引水渠(Aqua Traiana)和阿尔谢提那引水渠(Aqua Alsietina);沿山谷流淌的克雷梅拉(cremera);与卡西亚大道(via Cassia)重合的 SR2公路;古城维依(Veii); 朝圣之路上的两处圣所 图 8 由历史与未来编织而成­的网:纵轴展现了耶稣会成员­利玛窦造访的世界各国­城市的地图;横轴展现了未来4号格­子可能出现的新城市肌­理 图 9三种“工作社区”,体现三种生活方式。 图 10 迷你社区。可步行到达社区内任一­处,社区内部与社区之间的­公共服务设施涵盖了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多重功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11 以 3种农田类型为基础,衍生出的无数种“豆子”
图 12 将场地的地形、道路与河流进行网格化,得到一张抽象的“牌桌”图 13 4号格子的一种可能性。红色为保留的场地中原­有道路,蓝色为河流,其余为各种各样的迷你­社区
图 14 “瓦片”由多个迷你社区组成,图中为一种可能的组合
图 15 3种麻将牌
图 16牌桌模型。山谷、山丘、林地、径流保护区与遗产保护­区为不可改变的区域,其余部分可放置麻将牌
图 17 “罗马麻将”展区
图 18 24所高校的总图拼合­成一幅马赛克式的地图
图 11 以 3种农田类型为基础,衍生出的无数种“豆子” 图 12 将场地的地形、道路与河流进行网格化,得到一张抽象的“牌桌”图 13 4号格子的一种可能性。红色为保留的场地中原­有道路,蓝色为河流,其余为各种各样的迷你­社区 图 14 “瓦片”由多个迷你社区组成,图中为一种可能的组合 图 15 3种麻将牌 图 16牌桌模型。山谷、山丘、林地、径流保护区与遗产保护­区为不可改变的区域,其余部分可放置麻将牌 图 17 “罗马麻将”展区 图 18 24所高校的总图拼合­成一幅马赛克式的地图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