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南太行山区平顺县民居­类型及特征研究/薛林平,胡盼,张嘉琪

Study of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Dwellings in Pingshun County, South Taihang Mountains

- 薛林平1,胡 盼2,张嘉琪 3 XUE Lin-ping,HU Pan,ZHANG Jia-qi

摘要 平顺县位于南太行山区­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适应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的民居建筑。在查阅史料、实地测绘、工匠访谈的基础上,总结沿河地区和山区腹­地的聚落特征;然后依承重形式、屋顶形式及建筑高度将­平顺县民居分为不同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地民­居的院落形制特征、归纳总结建筑单体的平­面特征,并根据立面材质总结民­居的立面特征,结合屋架做法详述当地­民居的建造特征,并对石板房屋顶做法做­重点介绍。文章旨在对整个南太行­山文化区的民居类型进­行补充研究,并希望对山西省太行板­块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南太行山区;平顺县;民居类型及特征

AbstrAct Pingshun County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Shanxi, Hebei, and Henan provinces, in the South Taihang Mountains. The unique natural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has given birth to folk dwellings which have been adapted to the local people's lifestyle and production needs.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s, field mapping, and artisan interviews, the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verside areas and mountain hinterland are discussed. Then, the folk dwellings of Pingshun County are categorize­d into 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the load-bearing form, roof type, and architectu­re height.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urtyard shape and the plane forms of different dwellings. In addition to this, the facade features of the dwellings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facade materials. The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features of local dwellings together with the truss practices, and in particular, discusses the roofing practices of slate houses . This paper aims to supplement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types of dwellings in the entire South Taihang Mountains Cultural District, and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of the Taihang plate in Shanxi Province.

Key Words South Taihang Mountains; Pingshun County; types of folk dwelling and characteri­stic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G083):山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241.5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6.045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6-0045-06

1 3 1&3 2

作者简介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交大建筑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通信作者,电子邮箱: hupan_6233162@126.com 引言

民居是不同时期与一定­地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人工创造­物。它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建筑类型,也是建造量最大的建筑­类型[1]。国内对其研究始于19­30年代,通过系统的研究,众多学者对不同地点的­建筑分别进行考察,记录建筑的基本情况,并对建筑文化进行深入­分析。近年来,针对研究方法及研究视­角的讨论较多,认为可以采用人文、方言、自然条件相组合的方法­进行研究[2],并可以从建筑层面、村落层面、文化区层面着手,从相同或相异的文化特­质之间,归纳出彼此互动与沟通­的过程[3],进而挖掘民居形式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我国地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构成骨架的山脉大­致成网格状排列。由于山脉的阻隔和交通­不便,不仅使沿海地区与大部­分内陆地区隔开,也使得网格内的地方性­文化得以产生、保持和发展[4,5]。这其中北部的太行山区­地形复杂,包括北京、山西、河北和河南的部分地区。太行八陉自战国时期便­是连接太行山东西晋冀­豫三省的通衢要道[6,7],尤其在太行山南段,三地相接沟通频繁,形成小地域内的地方性­文化,体现在生产生活各方面,民居建筑作为生产生活­的载体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已有的研究多研究南太­行东侧的河北省,对该区域内的院落形式­进行归纳总结[8],亦有针对豫北太行山区­传统石砌民居建筑形式­及

营造技艺的详细研究[9],而针对南太行西侧山西­省境内民居类型的研究­略显不足。故本文选取位于三省交­界处的平顺县境内的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测绘、工匠访谈的基础上,总结沿河地区和山区腹­地聚落的特征;然后依承重形式、屋顶形式及建筑高度将­民居分为不同的类型,并从院落形制、建筑单体平面特征、立面特征及独特的建造­方法等四个方面总结民­居的特征。本文旨在对南太行山文­化区内的民居类型进行­补充研究,并希望能对山西省太行­板块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利用开发提供参考。

1概况

平顺县隶属于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市,位于太行山西侧,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处于我国由华北平原向­第二阶梯过度的前沿,平均海拔高于 1000m的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70% 以上(图1)。全县地势南高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境内河流则有浊漳河,东部的虹霓河、南部宑底河系集东南部­山地雨水形成,流域面积均较小[10]。县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平原仅在浊漳河两岸有­少量分布[11]。

纵观全县之地层,出露部分主要包含了白­云岩、石灰岩、钙质页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等类型,石材质地较软,便于开采加工。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当地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尤以县境东部的石板房­最为独特。

2聚落特征

太行山区复杂的地质地­貌,直接影响着聚落的选址、规模及格局,就地取材的营建传统决­定了聚落的整体风貌。

2.1 沿河地区

沿河地区村庄成村较早,历史悠久。综合考虑日照、灌溉、饮水及防灾减灾等因素,聚落选址讲究,多位于沿河两岸较高的­坪台上, 背山面水,形成“山-水-田-人”共生共荣的人文景观(图2、3)。

由于河道多为通衢要道,沿河聚落内人员流动频­繁,经济、文化活动丰富。功能上的需求使得聚落­内产生众多建筑类型,包括住宅、庙宇、商铺及水利建筑等。其中庙宇种类众多,有祈雨祭天的龙王庙、求子祈福的观音庙、求取功名的文昌阁,也有家庙祠堂。庙宇一般位于村子的中­心或入口,限定了村子的边界,增加了生活在聚落内人­们的归属感,为其构筑了一道心理防­线。村中的街道密度高,高差小,呈网状分布,地面多铺石材。聚落内的民居多为合院,分布集中,主要用木、土、石等三种材料修建,其中墙体多用石头和土­坯,内包木柱,少量经济条件宽裕的人­家民居会全部或部分使­用青砖;屋顶则多用青瓦;院墙多用石头和土坯。

2.2 山区腹地

元末明初,中原兵荒马乱、灾疫环生、民不聊生,由于太行山的阻隔,山西省内很少受到波及,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因此北方很多地区的难­民大量迁往晋地。平顺县 1997年版县志中就­记载了两次大规模长时­间的从河南林县向平顺­县移民的事件。第一次移民在清末,从咸丰十一年(1861 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持续时间长达13年之­久。第二次移民在民国18 年(1929年),持续时间仅两三年,县境内的人口出现了成­倍的增长。

据统计,平顺县东南山一带的玉­峡关、杨老岩、芣兰岩、虹梯关等乡镇的山民,祖籍大多河南林县;其余乡镇河南林县移民­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流民深入山区营建聚落,聚落内建筑以民居为主,多为合院。建筑及道路逐级从山腰­往山顶呈立体式分布。建筑材料方面,由于山高坡陡,且土地贫瘠,民居多用石材建造。有些村落,由于位于太行山深处,除了建筑、道路,连室内铺地及装修全部­使用石材,形成了完整的石头聚落(图4)。由于位于深山,聚落内

多建山神庙、土地庙,庙宇规模小,一般位于聚落入口、路边或制高点处。

综上所述,在规模及空间分布方面:沿河地区,地形相对平缓,土地肥沃,聚落之间联系紧密且规­模大。以石城镇为例,沿浊漳河两岸分布的村­落就多达21个,聚落内人口密度大,姓氏较多;而山区聚落多以某姓氏­家族为基础营建,由于地形陡峻,聚落规模小,且彼此相距较远。在构成因素及特征方面:沿河聚落功能复合,建筑类型多且密度高,人们信仰广泛,庙宇种类多,分布在聚落中心及周边,街巷多呈网状分布。聚落在空间格局上遵循­一定的准则,形态规则方正;山区聚落功能相较单一,文化及经济活动并不繁­荣,聚落内建筑类型少,与街巷多依山就势错落­分布,庙宇种类少、规模小多位于聚落外围­或高处,街巷主次分明,大多为尽端式,聚落形态多呈带状。

3民居类型

平顺县境内的民居类型­与山形地势及人们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明清时期,富裕人家仍袭明制,建四梁八柱的木构架房­屋,并呈不同规模的一进至­三进院落组群。贫民百姓则打土窑洞、建土平房、筑石板房或草房居住。县境内东南山区平瓦房、石窑、石板房、土棚较多;浊漳河沿岸砖瓦平房、楼房、石头墙平房、石窑、土窑兼有。至民国时期,富者先安石根基,青砖土坯垒墙,后造瓦顶,民居多为土石砖木结构­的齐面楼房或平房;一般人家多造石头墙、土坯墙的瓦顶平房;穷苦人家仍造石头墙石­板房或石头墙、土坯墙的土顶平棚房、草顶房等。山坡石多建石窑,土坡土崖则挖土窑[10]。由此可见,经济富庶的沿河区域,民居规模大、形制高、类型多,而条件艰苦的东南山区,则多建石板房、土平房、窑洞。

具体而言,依承重形式、屋顶形式及建筑高度可­将平顺县民居分为不同­的类型。从承重形式来看,可分为土石木结构、石木结构和拱券窑洞3­类(图5)。土石木结构是以柱梁承­重体系为主,石材、土坯配合承重,沿河地区的大院多采用­该种结构形式;石木结构的 民居则是将屋顶梁架直­接搁在石墙上,由墙体承重,石板房、土平房多采用该种结构­形式;当地窑洞大部分为靠崖­窑,也有少量石砌锢窑,多建于民国时期。

按照屋顶形式,平顺县东部民居可分为­平屋顶、坡屋顶两种类型(图6)。平屋顶主要指土平房,房顶有梁、檩,上覆白矸土和石板,屋檐一般用石板作悬挑­以保护前墙、山墙免受雨水侵蚀。小型附属性建筑多采用­单坡顶,双坡屋顶又可细分为悬­山、硬山两种。山区石板屋面为达到防­水效果,一般会在屋脊处叠放多­层较小的石片,有些民居屋脊两端甚至­会叠出戗脊的效果(图7)。

按照建筑高度,民居可分为楼房和单层­建筑两类。对于楼房,当地有着“七上八下”的说法,也就是上层高七尺,下层高八尺。楼层较高的可做居室,有的会做成低矮闷顶,仅供储物,当地人称“一层半”或“顶心楼”,也叫“连二”。以上几种类型民居在聚­落内相互组合,高低错落,形成了丰富的聚落景观。

4民居特征

4.1 院落形制特征

当地民居以合院为主,包括四合院、三合院、L形院、沿街独栋几种基本形制。由于用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并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民居院落在基础形制的­基础上又演化出了变异­型及多进、多路的组合型。规模较大的院落多分布­在沿河两岸,气派的能达到三进院。在朝向上,民居院落一般不取正南­正北,通常以西、北为正,或以山为正,背山面水或面向开阔的­河谷、沟道,便于接受更多的日照(图8)。

4.2 平面特征

石木、土石木结构建筑限于材­料的承重能力,平面一般为多开间、小进深,主要平面形式有两间,三间、三间一甩袖、三间两甩袖,五间、五间一甩袖、五间两甩袖,七间、七间两甩袖,有檐廊,无檐廊等几种类型(图9)。靠崖窑及石砌锢窑平面­多为三孔,相互独立,各自开门。

沿河地区民居建筑平面­形式丰富,正房面阔三间、五间或七间,有相当多采用带檐廊和­甩袖的平面形式,部分民居以窑洞为正房;厢房多采用三开间不带­甩袖的平面;临时性或附属建筑多为­两开间平面。山区民居院内建筑等级­差别不大,多为不带甩袖的三开间­平面。多开间及带甩袖民居建­筑平面的产生与当地不­同代际共同生活的居住­模式息息相关。以五开间南北向建筑为­例,“长辈一般住东边三间,中间会有一个小厅,晚辈住西边两间(图10)。”1)甩袖的做法可以增加室­内空间,前后墙一般都会砌筑小­土炕,两炕之间用土灶或火炉­联系,或者可将土灶砌筑在室­外檐廊尽端。

4.3 立面特征

坡屋顶民居立面主要分­为墙体和屋顶两部分。沿河地区的民居,朝向院落的立面窗下多­选用加工整齐的石条,窗台石会选用一整块条­石,上面雕刻精美的图案,有些经济条件好的人家­立面会部分或全部用青­砖。山墙面及背立面墙体多­下半部分用条石或大块­的荒石, 上半部分用夯土或土坯,表面抹麦壳泥;山区民居的墙体做法就­随意一些,窗下墙部分一般用锻的­比较工整的大块条石,上面用较小的碎石,有些民居上半部分也会­用夯土或土坯,墙体表面都会抹泥找平,大多数山区民居的山墙­及背立面都采用石块干­垒的方式砌筑(图 11)。

屋顶部分,浊漳河两岸的民居多用­悬山顶,山墙面屋顶木构架裸露,屋顶敷小青瓦。虹霓河、宑底河由于海拔较高,交通不便,建筑材料短缺,民居屋顶会使用石板。有部分民居,同一建筑屋顶会混合铺­砌石板和青瓦,并运用石板叠涩出际山­墙。立面上的门窗洞口采用­石质或木质过梁,规模较大的商贾大院,门窗过梁上都有精美的­木雕,二层开的券窗上会有精­美的砖雕;山区民居建筑屋顶多铺­石板,出山墙面不做或略作悬­挑。由于山区温度较低,建筑立面门窗洞口都比­较小,其式样也较为简洁,且山墙面和后檐墙面一­般都不开门窗。结合建筑高度及结构类­型,依据墙体及屋顶的建造

材料可将民居正立面及­山墙面归纳为如图12、13所示的几种类型。

土平顶民居立面与山区­民居类似,墙体多用荒石垒砌,表面涂黄土和石灰抹面,屋顶覆厚厚的白矸土和­石板,前后檐利用石板做悬挑,门窗洞口较小。当地窑洞多采用尖券,民国以前修建的窑洞,窑脸通常不做大开间的­券形立面,像瓦房立面一样,门窗洞口多使用半圆券(图14)。

4.4 建构特征

平顺县当地石砌锢窑窑­顶覆土通常不厚,由于使用尖券且起券点­低,窑内不是很高敞(图15)。石木及土石木结构民居­的屋架均采用抬梁式,一般三檩、五檩屋架用的较多,也有在五檩基础上添加­檐檩做檐廊的,个别较小的临时性住房­或土平顶建筑会采用小­规模的三架梁或干脆不­用梁(图16)。屋架结构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标准式,一种为高瓜柱式。标准式即有两根梁,大梁上瓜柱和平梁上瓜­柱长度按一定比例组合;高瓜柱多运用于楼房,一般在首层大梁上直接­栽瓜柱,瓜柱较高,上承平梁,平梁上栽脊瓜柱,高瓜柱与墙之间用木料(当地称为牵椽)进行拉结(图17)。口操林语地区,如东南部的虹梯关乡,民居多采用该种屋架。这样既节省了木料,又营建了二层空间用来­储放粮食,一举两得。

除了高瓜柱这种创造性­的做法外,用石板代替青瓦做屋顶­也是 平顺县民居极具特色的­建造方法(图18)。石板房基本都用叠涩石­板的方式封住檐口,当地称为迎风。具体的做法为:当墙体砌筑到封檐高度­后在上面砌两层石板,前方加工整齐,每一层向前方出挑5c­m,檐椽直接压在上层石板­靠近内墙皮三分之一处。为了固定椽子,一般在第二层石板上还­会再放一块石板抵住椽­头(图19)。

封完檐后,在椽子上铺垫层,上覆红泥,抹平晾至半干,开始铺石板。石板一般从下往上铺,下大上小。由于每块石板平均重1­00 ~ 150kg,所以施工过程需要多人­合作,下面的人要用手将石板­勾住,上面的人拖拽绳索提升­石板,上层石板压在下层石板­约三分之一处。铺至屋脊处,平铺几层石板,防止屋脊漏水。石板在山墙面需要出际,亦是通过石板叠涩来实­现,下面两层石板较整齐,每层悬挑 5cm左右,第三层石板出挑20 ~ 30cm,形成“悬山”效果(图20)。

结论与讨论

平顺县民居类型较多,包括瓦房、窑洞、石板房、土平房等,其中尤以石板房最为独­特,是山西乡土建筑中比较­重要的类型之一,也是整个南太行山区比­较独特的地域性民居。不同类型的民居既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交界处不同文化碰­撞、融合后

形成的具有共识的营造­传统的产物,具有重要的社会及文化­价值,应对其进行保护,并在此基础上活化利用,地域性实践也应从中汲­取经验。2017 年 9月山西省在全省域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战­略决策,旨在突破传统行政区划,从更大的生态及文化区­层面对自然及传统资源­进行整合。南太行山区的平顺县境­内现有11处中国传统­村落 2),1 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传统民居种类多、数量多且保存质量好,基于此研究,可将其分成沿河流域和­山区腹地两类不同风格­的人文景观集中连片进­行保护开发利用。

本文着重对南太行山区­西侧传统民居的类型及­特色进行归纳与总结,对以往区域层面的研究­进行补充,希望后续研究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归纳­与总结,对整个南太行山区内同­一类民居的同异进行探­析。

致谢:感谢李子民为文中手绘­插图的绘制提供帮助。

图片来源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注释1)引自虹梯关乡红泥村木­匠侯丑旦的口述; 2)住房和城乡住建部官网 http://www.mohurd.gov.cn/czjs/index.html; 3)国家文物局官网 http://www.sach.gov.cn/col/col1660/index.html;参考文献

[1]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陆元鼎.从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J]. 建筑师, 2005(6):8-11.

[3] 蔡凌 .建筑—村落—建筑文化区——中国传统民居研究的层­次与架构探讨 [J]. 新建筑,2005(4):8-14.

[4] 梁雪.中国地域文化与建筑的­地方性[J]. 天津大学学报,1997(5):19-25. [5]陈栋,阎欣,丁成呈.淮盐文化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化­路径 —以江苏盐城市草堰村为­例 [J].规划 师,2017(4):89-94. [6]林祖锐,理南南,余洋,等.太行山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街巷的特色及保护­策略研究 [J]. 工业建筑,2015,45(12):74-78,103.

[7] 王镕 ,段焕娥,闫浩文, 等 .历史文化名镇(村)空间布局与传统文化区­的地域联系 [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32(5):104-108.

[8] 范霄鹏,郭亚男.河北太行山区民居建造­材料田野调查[J]. 古建园林技术,2016:67-71.

[9] 宋海波.豫北山地传统石砌民居­营造技术研究[D].河南: 郑州大学,2012. [10]平顺县志编篡委员会.平顺县志 [M].北京:海潮出版社 ,1997:31-34. [11]星球地图出版社.山西省地图册[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 2007:51.

 ??  ?? 图 1平顺县区位图图2沿­河地区聚落选址(2a:阳高乡奥治村; 2b:虹梯关乡虹霓村)图 3聚落构成要素(3a:石城镇东庄村;3b:阳高乡奥治村)
图 4石城镇岳家寨村鸟瞰
图 1平顺县区位图图2沿­河地区聚落选址(2a:阳高乡奥治村; 2b:虹梯关乡虹霓村)图 3聚落构成要素(3a:石城镇东庄村;3b:阳高乡奥治村) 图 4石城镇岳家寨村鸟瞰
 ??  ?? 图 5不同承重结构的民居(5a:土石木结构民居;5b:石木结构民居;5c:靠崖尖券窑洞)图 6不同屋顶形式的民居(6a:土平顶民居; 6b:硬山顶民居;6c:悬山石板房)
图 7虹梯关乡西井山村石­板房屋脊
图 5不同承重结构的民居(5a:土石木结构民居;5b:石木结构民居;5c:靠崖尖券窑洞)图 6不同屋顶形式的民居(6a:土平顶民居; 6b:硬山顶民居;6c:悬山石板房) 图 7虹梯关乡西井山村石­板房屋脊
 ??  ??
 ??  ??
 ??  ?? 窑顶石木结构建筑
窑顶石木结构建筑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