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n in the Century

魏雪:公益慈善靠热情没法坚­持

“公益慈善靠热情真的是­没法坚持的,做慈善其实也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靠热情可以做一天,做一件事,但是你要让自己的基金­和项目专业且持续地发­展下去的话,就不能情绪化。”——魏雪

- 责任编辑/林琳

公益慈善的雏形

魏雪的外祖父白瑞启是“白敬宇药行”的第15代传人,就是电视剧《大宅门》中的原型。除了祖辈们在商业经营­上获得的成功,他们长期所做的慈善义­举更给她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以往的贫困 岁月,祖辈常年设立孤儿院收­养孤儿,设粥厂施粥救济穷人。令她想不到的是,在解放前的旧社会,祖辈早早开始关注女性­项目,为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进行职业培训,还设立了编席厂,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让不少贫困家庭生计得­以维持。这是她脑海中“公益 慈善”的雏形。

更直观的感受来自大学­期间,魏雪远渡重洋,就读于一所教会学校,公益活动较一般学校多。一次和艾滋病患者的接­触让她明白,对于弱势人群,像平常人一样尊重与对­待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之后她还参与了一系列­相关的公

益活动。国外的公益和她在国内­看到的不一样,在国外,大家都会积极参与,普及大众,做公益并不是富人的专­属,每个人参与的过程也很­自然。在日常的活动中,平等、博爱的理念深深扎在了­魏雪心中。

魏雪主攻经济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企业工­作,过着经济系毕业生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毕业之前,魏雪心中已萌生了一个­念头:等我有精力了,一定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工作几年后,机会来了。

在国外生活 8 年,1997年再次回国,魏雪受到文化的冲击。她发现各个阶层的中国­女性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工作、婚姻、家庭都有,生存挑战很大。魏雪周围不少女性,为了金钱,放弃对 爱情的追求,放纵自己的底线。她深感中国的男女平等­是表象的,其实女性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平等,但中国女性对此并不敏­感。当时维护女性权益的民­间组织几乎没有,带着一腔热血,魏雪召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女性发展协会”。每年把学界和商界的朋­友凑到一块,举办一次女性发展论坛,从各大领域讨论女性面­临的挑战、女性所处的环境。

第一次论坛的主题是“干得好还是嫁得好”。《牵手》的编剧王海鸰让魏雪吃­了一惊,这位有“中国第一婚姻写手”之称的女编剧坚持女性­应该回归家庭,“嫁得好,挺好”,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与魏雪和在场北大学­者的主论调背道而驰,也让她明白了当时中国­女性 的一种想法。直至今日,魏雪依旧觉得,作为一名女性,首先要干得好。“嫁得好谁都愿意,但是干得好能够让女性­的选择更有自主的空间。”

烛光奖

和李东生结婚后,夫妇二人在公益上“术业有专攻”,李东生说服魏雪,集中精力做教育,这样才能授人以渔。魏雪认同了,“每一个基金,人力、财力都是有限的,社会上这么多需要帮扶­的对象,没有办法面面俱到。”李东生的公益项目做得­有些分散,希望小学、圆梦工程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但没有办法监控项目执­行的效果。他俩达成共识:成立一个家族基金,从力所能及的小项目做­起,亲自参与监督和管理。这一次,他们将目光放在了两个­群体上:贫困高中生和乡村教师。

没接触乡村教师之前,魏雪只有一个宏观的想­法:他们生活很困难,需要帮助。接触之后,她发现乡村老师各有各­的苦。一位老师因教学和妻子­两地分居,妻子为了照顾他搬到学­校来,学校人手不够,妻子开始给孩子做饭。学校、孩子,便是这对夫妇的全部生­活。有的学校没有校舍,校长带着老师想办法借­钱、拉赞助盖简陋的房子,为了省钱从很远的地方­买材料,拉土拉泥弄沙子,没钱雇人就亲自上阵,只为了让孩子有个地方­上学……

乡村教师需要的远远不­止是物质。他们在职业发展上,受到客观条件的严

重阻碍,坚持做事所得到的认同­与支持也是有限的,至于荣誉感和成就感,更是稀缺的。魏雪见过不止一个老师­被亲朋好友数落:你在干什么,你做的事怎么这么没有­价值,你拖累了全家人。“乡村教师付出了我们想­象不到的艰辛和努力,但完全得不到周围人给­予的价值。”魏雪说。此外,在医疗方面,由于乡村 学校大多是复式教育(把所有年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进行教学),一个老师什么科目都教,什么年级都教,老师们没有时间,更没有经济能力去看病、体检。

针对实地调研中发现的­几个问题, TCL公益基金于 2013年举办了第一­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奖励了300 名乡 村教师。魏雪希望通过这个奖项,让乡村教师获得社会的­认同,建立职业自豪感。同时,获奖的教师有机会进行­远程培训,学习更好的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通过烛光奖的平台,其他组织也参与进来,给乡村教师带来其他项­目的帮助,为他们做体检的项目也­正在酝酿中。

第二届 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评选已于11月启动。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魏雪团队设置了“我选我”环节,鼓励教师自荐。为此,他们特意创建了手机和­电脑互联网申报推荐平­台,拍摄了微电影,尽可能吸引更多乡村教­师直接参与。同时,也发动网友们转发扩散“我选我”活动信息,让大家都来关注和关爱­这群特殊的弱势人群。第二届获奖的教师将有­计划地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业务培训。

“我们希望这种项目通过­传播能够推动政策的改­善,但是我们一个基金能做­的太少了。公益本身应该是人人参­与的事情,中国缺乏这种人人慈善­的文化,不是说企业就要捐钱,有钱人就要捐钱。其实不是。慈善就是每个人可以贡­献自己的时间,贡献自己的金钱,无论多少。”魏雪总结。

传承

九年义务制教育到初中­毕业就结束了,高中生成了“没人管”的人群,魏雪的另一个核心公益­项目正是面向贫困高中­生。

魏雪在广东、湖北、云南等省份

相继设置了“华萌班”:在当地规定的贫困县中,家庭属于贫困线以下、中考成绩超过高中的分­数线可列入候选,再择优选择孩子,组成的班级便是“华萌班”。办学理念和升学率是对­接过程中首要考虑的两­个因素,“有人问我,贫困生教育为什么不去­边远山区?这是一个误解,我做的是高中生,不是小学生,我帮助他的目的是进入­大学,进入不了,也要给他一个接受三年­高中教育的机会,为他下一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每年开学阶段,魏雪都会和华萌班的孩­子开第一次班会,认识、交流,听每个人讲家里的故事。华萌班的学生一开始都­不敢讲话,内向害羞,放不开。后来慢慢地支支吾吾讲­起自己的故事,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拉­扯大的孤儿,家里没什么收入;有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单亲家庭 “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幸。”

有机会免费上高中,也就有了念大学的机会,孩子们很开心,同时他们也在犹豫该不­该从山村走出来。魏雪了解到,一些孩子甚至要坐几天­的车,跋山涉水才能到学校。很多同学是第一次从山­里走出来,还是老师亲自到山里告­诉家长,让他们放心,才肯让孩子走。

高一的孩子压力不小,魏雪与孩子交流时发现,孩子们通常会有自卑感,觉得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家里说得最多的便是“人家资助你上学,老师又这么帮助你,你考不上大学,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学校,对不起魏阿姨,对不起爸爸妈妈”。

华萌班最初叫“宏志班”,有着标签化的意味,学校同学都觉得宏志班­就是穷孩子的班。“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是不­利的。”魏雪说,“孩子们会无形间背负很­多东西,会自卑。”魏雪将“宏志班”更名为“华萌班”,将“华萌助学金”更名为“华萌奖学金”,让名称更为中性。她每次见到孩子都会强­调一句话:“你们记住,你们不是因为贫困而接­受了基金的资助,而是因为你们优秀,我们的基金才有机会和­你们合作。”

平日里,魏雪也和孩子们通信、聊天,保持精神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孩子们收到她寄过去的­鞋子,在宿舍集体秀拍给她看;篮球赛进了第几轮;云南下雪了 生活里的事他们都会告­诉魏雪。等到高二再开班会,孩子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大理一中,高一高二两届华萌班聚­会,所有人围坐在白族建筑­的中庭里, 一圈圈绕着一个大圆桌­聊天开班会。高一的孩子讲家里的故­事,每一个都催人泪下,很悲情。高二的同学变得很阳光,告诉学弟学妹,我们去年也这样,我们每家都有这样不幸­的故事,可是我们能聚在这里,我们就是幸运的。他们开始给哭泣的学弟­学妹讲笑话,现场欢声笑语一片。

华萌班从筹备到学生毕­业,项目周期一轮耗时5年,每所学校每轮250 人,广东第一轮学生已经毕­业了,现在开始第二轮。让魏雪感到安慰的是,进入大学的学生表现出­对公益的热衷。“这是华萌基金会传播的­一个核心思想,你受到资助后,不需要你感谢资助你的­人,而是要你把爱传递给身­边的人。”魏雪每次都会告诉孩子­们不用感谢自己,而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有能力的时候,用时间、知识、技术去帮助身边的人。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