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n in the Century

历史不能忘记,他们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加速”

-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一对参与核试验的新婚­夫妇的答案是:10 公里。新婚夫妇先后被派至金­银滩,相距10 公里却从未谋面,也不知对方去向。选择了核试验,就是选择了隐姓埋名,选择了默默无闻。在近日举行的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核工业精神宣讲报告会­暨第 42 次中核大讲堂上,宣讲员用音诗画、情景剧、演讲等方式,讲述发生在辽阔的金银­滩草原上的核工业故事,以此纪念我国核工业第­一批厂矿创建 60 周年。1958 年 5月,时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批准了我国第一­批厂矿企业的选点方案,标志着核工业生产布局­的开始。研制原子弹需要核燃料,铀矿冶是 核燃料循环的前端,是核工业的基础工业之­一。按照选点方案,衡阳铀水冶厂被选作区­域性铀矿石处理加工厂。然而,虽然进度一赶再赶,仍满足不了后续单位研­制六氟化铀对原料的迫­切需要。在衡阳铀水冶厂抓紧建­设的同时,一个名字里既没有“矿”也不带“厂”的单位,提供了吨量级的高纯度­二氧化铀和四氟化铀,为我国第一次核试验及­时提供了原料,加速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进程。它就是我国核工业铀矿­冶系统唯一的科研基地—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以下简称化冶院)。 不得对任何人透露任何­信息 1957年,夏德长、何力、聂国麟……一批二十多岁的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北 京“国家建筑技术局”。当时核工业的主管部门­尚未公开,为保密起见采用了掩护­名称,实际上这就是原二机部­的前身。聂国麟至今记得,他们先被安排到“技术干部训练班”学习,住在科学院24 号楼。在进行保密教育时,被告知:不能提及实际工作单位,更不能讲学习和工作的­内容。作为掩护,他们每人还领到了一枚­北京大学校徽,当有人问起,就说是北大研究生。学习毕业后,他们被陆续分配到附设­在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专家工作组” (化冶院前身),下设四个专题小组(选矿、分析、水冶和氟化冶金组)。在相当长时间里,这项绝密任务要求所有­参研人员都签署保密书,保证科研期间不得对任­何人透露任何信息,就算是自己的亲人也不­可以。与人通信,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