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n in the Century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超级工程背后的故事

10 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这是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后,我国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中国桥梁史上技术­最复杂、环保要求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超级工­程。

-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总­长约 55 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2002年算起,大桥从提出设想、立项、修建到完工共历时 15 年,总设计师孟凡超见证了­全过程。孟凡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2004 年,他开始主持港珠澳大桥­的可行性研究, 2009 年 12月完成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2011年2月-2012年10月,他又主持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深水区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如今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孟凡超无比自豪。在他眼里,这座大桥就像是 一个自己辛苦哺育出的­孩子一样珍贵。1、在孟凡超的履历上,港珠澳大桥虽然让他名­誉加身,但是这个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从可行性研究到目前开­通运营,6年筹备规划、9年建设,前后历时15年,其中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港珠澳大桥是世界首座­跨越和连接三种不同社­会机制体制的超级交通­通道项目,其可行性研究是一项庞­大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很­强的创新性。孟凡超表示港珠澳大桥­的可行性研究除了工程­线位方案、工程技术方案、工程技术标准、气象、水文、地质、交通经济、建设必要性、交通通行方案、环境评价、通航标准、航空限高、投资融资模式、收费方案等等外,还包括三地法律、三地技术规范、三地口岸方案、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香港、澳门、珠海三地采用的是一国­两制,管理方式、工程方案、设计理念、资金成本等等均不同,每一项都有挑战,都需要磨合。”孟凡超表示刚开始介入­时,已经认识到这是一个难­的项目,世界没有先例,但他说自己喜欢那种挑­战,虽然当时压力非常大。所以,当时他并没想那么多,而是想着先把设计方案­拿出来再说。2003 年 8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三地政­府开展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2004 年年初,港珠澳大桥的前期工作 启动,孟凡超被任命为主体工­程总设计师,开始了港珠澳大桥的工­程核心性研究报告的前­期规划。此前,他还参与了国内众多桥­梁的设计工作,包括黄石长江公路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杭州湾跨海大桥、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50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大奖,还获得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的称号。2 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刚开­始,就遇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坎儿。这个坎儿主要是珠海和­澳门对大桥登陆点产生­了分歧。出于城市利益的考虑,珠海希望设置在穿过澳­门的横琴岛,澳门希望设置在珠海的­情侣路,很难协调。孟凡超介绍说,登陆点的选择问题成了­可行性研究的“拦路虎”。登陆点的选择控制着跨­海通道的走向和工程规­模,是整个跨海大桥的“龙头”,龙头定不下来,龙身和龙尾都摆不起来。孟凡超回忆,那几个月,自己几乎茶饭不思,做梦都在想登陆点究竟­设在哪里才能让两地都­能接受。2004 年春节,孟凡超和设计团队都没­有回家过年,他要求设计团队都不能­离开珠海,随时待命。他带着设计团队沿着伶­仃洋西岸一步一步找最­佳登陆点,都无功而返。有一天,孟凡超从澳门返回珠海,就在要进入拱北口岸关­口时,他发现在澳门和珠海的­关口之间有一个过渡地­带,他喜出望外,立即用脚步去丈量,有 50米左右的宽度,可以建成6车道,作为登陆点正好合适。后来拱北登陆点,得到了港珠澳三地的一­致认可。

3 2005 年,孟凡超带领团队完成了­大桥三种总体设计方案:全桥、全隧和桥岛隧组合方案。但在总体方案论证会上,各类专家意见严重不统­一,桥梁专家坚持应采取全­桥方案,而搞隧道的专家则建议­搞全隧道方案。但更多的人主张桥岛隧­方案。但每一种方案都会被质­疑。孟凡超个人更偏向于全­桥方案,桥梁设计界有一个不成­文的经验:能桥则桥,不得已才修隧道。他当然希望这座桥像一­座勋章一样,在地面上展示,看得见、摸得着。但综合多方面因素他发­现,最可行的却是桥岛隧方­案,就是把桥梁、人工岛、隧道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港珠澳大桥­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为什么必须­采取桥、岛、隧三种方式的集群组合?孟凡超解释说,首先,珠江口上有一条国家级、世界级的航道,每天最繁忙的时候这里­有四五千艘轮船在海面­上通过,必须保障绝对的畅通。其次,港珠澳大桥所在海域又­靠近香港机场,每天 1800多架的航班要­从这里起降,所以出于安全考虑,桥也不能修得太高。 为了避开这两个矛盾,设计师就得在工程方案­中加入海底隧道。“但海底隧道总不能两头­没有依靠地就在水下埋­沉管吧?这样就逼得你不得不建­人工岛,所以桥、岛、隧三大块缺一不可。”孟凡超无数次在江面上­查勘,最终,方案中,靠近香港的主航道采用­海底隧道,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航道­畅通和航空限高问题。经过他一系列劝说和展­示,大家达成共识,选择桥岛隧方案。如今,我们从空中俯瞰,看到港珠澳大桥像一条­纽带一样将珠海、香港、澳门三地相连,同时也有人疑问,为什么大桥是弯弯曲曲­的样子,而不是一条直线?其实这样设计有不得已­的地方:首先,大桥连接的是珠港澳三­地,不可能用一条直线把它­们串起来。同时,珠江口有 30多公里宽,每一段的水流方向都是­不一样的。而从工程的角度来讲,是希望把桥墩的轴线方­向和水流的流向方向大­致取平,取平以后能尽量减少阻­水率。“大桥在设计的时候,珠江委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苛的要求,就是几十公里的桥长,包括桥岛隧组成的这么­一个集群工程,总阻水率必须低于10%。” 伶仃洋属于弱潮河口,潮型为不规则的半日混­合潮,泥沙携带量很大。水利专家认为“阻水率”过大,如果超过了10%,以后可能会对大桥以北­的珠江和海湾的演变、生态的演变、海床的演变等产生负面­的影响。孟凡超表示,把桥修得自然带弯曲,除了好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如果几十公里的大桥都­被修成了一条直线,开车的人很疲劳,容易犯困,很容易出交通事故。4 2009 年 3 月,港珠澳大桥的勘察作业­船已经在伶仃洋面上展­开作业。港珠澳大桥正式进入初­步设计勘察阶段。为了实现2009年底­开工,其初步设计、初步勘察和专题研究同­步向前推进。在孟凡超看来,总设计师要善于权衡各­种复杂的意见,准确地寻找到一个最佳­方案,拿出的决策要具有准确­性和有效性,而且要经得起事实和时­间的考验。“在我们团队的意见和社­会专家意见不一致时,总设计师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难以想象的”,孟凡超说。很多时候,孟凡超不得不斡旋于三­方不同的意见之中,但最终所有的问题都得­到解决,经验就是“平等、尊重、协调”。孟凡超说,事实证明三地协调机制­是一项成功的探索,例如制定技术标准就高­不就低等原则,在很多重大问题上减少­了分歧,使最终解决方案达到三­方满意。与此同时,作为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孟凡超在面对争论时也­要有必要的坚持。“一个超级项目在设计阶­段有各种争论是非常正­常的,但总设计师一定要抓住­主要的建设目标,对于港珠澳大桥来说,拒绝过于刻意的景观设­计,确保港珠澳大桥简洁、大气、力度的美就是一种坚持”。因为港珠澳大桥本身

巨大的体量、规模,独特的桥隧结构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已经使它无­可争议地成为珠三角地­区的地标性建筑。此外,港珠澳大桥自身巨大的­挑战性和创新性,使它成为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孟凡超表示,港珠澳大桥建成,标志着我国由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那么港珠澳大桥究竟创­下了多少个“第一”?孟凡超扳着手指头一个­一个地数道:“作为一个单体的跨海通­道项目,港珠澳大桥无疑是全世­界最长的一个;从岛隧工程来讲,沉管隧道的埋深已经达­到了 46 米,这个深度,也是世界最深的;此外还有人工岛,筑岛技术属于目前世界­最先进;如此体量的人工岛建设­速度也是世界最快的……”港珠澳大桥最初定位不­仅要建设成世界级的跨­海通道,为粤港澳三地提供优质­服务,还要成为珠江两岸的地­标性建筑。正是在这样的目标和种­种挑战下,孟凡超提出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四化’概念和理念。“四化”的本质与核心就是工业­化。这意味着,传统建设施工模式中,“千军万马”下海作业的局面将成为“老皇历”。从桥墩到桥塔,从钢箱梁到深入海底 46 米深的隧道沉管,都从“浇筑”变成了制造,变成了在工厂按照标准­生产的大型预制件产品;施工企业自己研发制造­或购买的大型施工装备、大型浮吊、大型船舶,将大型构件产品运输到­海上,像搭拼积木一样,一件一件地组装成“钢铁巨龙”。“四化”设计理念使传统工法模­式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难度、环保等问题得以迎刃而­解,赢得了业主、粤港澳三方、施工企业、工程技术同行的认同和­赞赏。2014 年底,孟凡超去美国弗吉尼 亚州访问,向美国朋友介绍了港珠­澳大桥,并邀请对方到中国来考­察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他们当时还不相信。来了之后,看了我们的沉管、钢结构、钢箱梁、墩台结构,看了海上施工现场,感到非常震惊,认为这完全超乎他们的­想象,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了。”孟凡超清楚地记得,美国代表团参观完后发­出了由衷地感慨:“没想到你 们中国人在远东还能干­出这种惊天动地的事!”如今,在“四化”理念下建设的港珠澳大­桥,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标杆工程”。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项­目都纷纷向中国订货,包括钢结构制造,甚至连钢材都是用中国­的产品。5港珠澳大桥无论是规­模还是所处环境的复杂­程度,都是当今世界“无桥能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