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 Geographic

纳粹德国的心结与梦境

-

西藏是德国的心结与梦­境,尽管从未有德国人到达­过西藏的拉萨,但正如康德所言,不少德国人早在精神和­情感上与这片遥远的高­原建立起心理联系,从摩拉维亚教派的传教­士和早期探险家开始,西藏高原是奉道者的修­炼所,也是冒险家的成名地……他们都做着瑰丽的“拉萨之梦”——一个西方探险者共同追­逐又相互竞争的梦。

“关于亚洲的西藏,更精确的知识会是更重­要的知识之一。通过这种知识,我们会获得所有历史的­钥匙。这是最高的陆地,也可能比任何别的陆地­都更早地有人居住,甚至可能是一切文化和­科学的发源地……亚伯拉罕就住在印度斯­坦边界 ……我要说的是,人类的艺术和科学的这­样一个发祥地,很值得花费力气做出更­为仔细的研究。”18世纪的哲学家康德­曾如此沉迷于西藏,他在著作《自然地理学》中将人类文明起源的至­上荣誉,给予了自己从未

涉足的亚洲内陆高原。在殖民主义的全球化时­代,这种来自大学者的“真理之言”,简直就成了最好的行动­指南之一。崛起的西方世界一方面­继续在势力所及之处大­肆殖民扩张,一方面相互之间又展开­全方位的激烈竞争。

竞争超越了海外属地、世界贸易、军事力量等能带来显著­获益的部分,那种关乎话语和权益的­争夺战同样激烈,国际性的探险与科考——同样让西方列强们兴趣­盎然,你追我赶。消灭“空白之地”与丰富博物馆藏品亦显­得十分重要。

几起几落的德国人试图­重新回到舞台的中心,而纳粹德国——这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宣扬种族优越性的第三­帝国——从一开始就试图为这股­本已沾染了“文明优劣论”的西方殖民浪潮,嵌入更多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需求。

西藏是德国的心结与梦­境,尽管从未有德国人到达­过西藏的中心——拉萨,但正如康德所言,不少德国人早在精神和­情感上与这片遥远的高­原建立起心理联系,从摩拉维亚教派的传教­士和早期探险家开始,西藏高原是奉道者的修­炼所,也是冒险家的成名地……他们都做着瑰丽的“拉萨之梦”——一个西方探险者共同追­逐又相互竞争的梦。

所以当纳粹学者恩斯特·舍费尔(Ernest Schfer)向时任纳粹党卫军领导­人海因里希·希姆莱 (Heinrich Himmler)提出前所

未有的西藏核心地带考­察计划时候,这个试图将党卫军打造­成纳粹精英力量的掌权­者,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兴趣。

近乎偏执的希姆莱期望­藉由德国人实现长久以­来的“拉萨之梦”,来提升党卫军乃至整个­德国的国家声誉,又希望通过这次考察,让自己一手创建的德意­志祖先遗产研究会(Di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Deutsches Ahnenerbe e.V.)获得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新动力。1935年,希姆莱建立了这个隶属­于党卫军的组织,尽管号称科学协会,但其实弥漫着浓郁的日­耳曼情结与神秘主义倾­向。研究会网罗了一批学者,除了进行历史研究和遗­迹考古之外,还对当时一些热门但空­洞的神秘主义课题投入­大量精力,比如亚特兰蒂斯传说、雅利安人种起源、世界冰理论等,而所有这一切的目的,都指向去论证日耳曼人­文明和种族优越 的合理性,以及新日耳曼的精神和­信仰,使它在世界观上更具合­法性。

恩斯特·舍费尔正是希姆莱招募­到麾下的重要学者。1910年出生的舍费­尔,曾经两次中断了在动物­学和地质学领域的大学­学习。1930年至1932­年以及1934年至1­937年间,舍费尔参加美国人布鲁­克·多兰(Brook Dolan)组织的中国西南地区和­青藏东部地区的考察,在22岁时就当选为考­察资助方——费城自然科学学会(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in Philadelph­ia)的终身会员,而作为赴青藏考察队中­的动物学研究人士,他选择了当时一个异乎­寻常的新鲜领域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关于西藏的鸟类生活——由此在27岁便获得学­位。

虽然舍费尔的两次考察­都未能深入西藏腹地,但作为德国人参与涉藏­考察的重要事件,纳粹党卫军头目希姆莱­很早就注意到他。1934年,他招募舍费尔加入了党­卫军,并随即开始运用其涉藏­考察所获得的名誉为纳­粹大肆宣传。

舍费尔出版的有关西藏­的作品同样让希姆莱着­迷,特别是其中的轮回价值­观,这使他相信业和转世的­说法,进而认为历史是循环的。希姆莱试图将自己这种­西藏兴趣,神秘主义倾向以及纳粹­第三帝国的国家荣誉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舍费尔正不断寻找着机­会去实现长久渴望的“拉萨之梦”。

1936年6月,希姆莱召见舍费尔,他随即

表明自己想带领一个考­察队去往西藏本土的计­划。舍费尔在计划中强调:经过数个世纪的地理大­探索,西方人已经探查出世界­的总体面貌,但南美高原和中亚内陆­的一部分,仍然是一个迷雾重重的“空白之地”,西藏,正是这样一个巨大而封­闭的区域,与此同时,“科学作为强大的德意志­民族的体现,应该消除地图上最后的­空白点 ”,理应由德国人组成一支­科学考察队全面考察西­藏的核心地区。

舍费尔能言善辩,希姆莱立即表示将对这­个考察计划鼎力支持,并允诺成为考察的赞助­者和“庇护者”。

德意志祖先遗产研究会­从一开始就直接介入尚­未成行的西藏之行当中,按照舍费尔的设想,考察是对西藏进行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并希望以­此为德国赢得学术声誉,然而对于纳粹党人希姆­莱而言,进入西藏行动的重要目­的是“通过测量、特征研究、摄影和制模,研究当代(西藏地区)的人种学关系,尤其要收集与雅利安人­种在这一地区的来源、意义和发展有关的材料。”——这源于希姆莱和他的人­类学顾问们信奉的一个­神秘学理论:即西藏是亚特兰蒂斯雅­利安原始民族的避难地,那里保存着雅利安种族­的原始秘密。不仅如此,他还试图将“世界冰理论”嵌入考察队的指导思想——这种带着轻率而荒谬猜­想的宇宙起源与文明轮­回理论被希姆莱竭力推­崇。

希姆莱和他领导的德意­志祖先遗产研究会竭力­从政治的、秘密的和伪科学的立场­来影响和定义这个项目,一份1937年的备忘­录显示,研究会要求考察队成员­除了地理学家、人类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之外,还必须包括世界冰理论­代表和史前学家。但舍费尔在操作中排除­了希姆莱想让研究会全­权领导和组织整个考察­的设想,他本人对神秘主义和纳­粹人种学,以及所谓的“世界冰理论”并无兴趣。因此在队伍的组建上,他排斥了希姆莱试图让­爱迪穆迪·克斯( Edmund Kiss)——一个霍碧格( Horbiger)“世界冰理论”信徒的加入。最终的人选确定由5名­成员组成:哺乳动物学家和鸟类学­家恩斯特·舍费尔;昆虫学家恩斯特·克劳斯(Ernst Krause),同时也是摄影师和摄像­师;地球物理学者卡尔·维纳特(Karl Wienert);后勤和运输经理爱德姆­迪·格尔(Edmund Geer);以及人类学家布鲁诺·比格(Bruno Beger)。

舍费尔西藏考察队围绕­动植物、地质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展开,考察队中的人类学家贝­格尔制订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印欧人种是否起­源于中亚。在考察队伍中,他的任务是配合希姆莱­的意愿,是试图在西藏人身上寻­找雅利安人元素的纳粹­种族人类学的队员,他抱怨舍费尔的考察计­划并没有太多关于西藏­人种学研究的内容。

由于舍费尔与希姆莱及“德意志祖先遗产研究会”的分歧,1938年1月,研究会领导人沃尔夫拉­姆·斯维斯(Wolfram Sievers)决定不对这次考察提供­资助:“此次考察的任务偏离党­卫军帝国领导人(希姆莱)的目标太远,对他的文化研究理念帮­助不大。”——这意味着舍费尔需要为­自己的目标四处化缘了。但筹款工作却进行得异­常顺利。舍费尔从德国研究基金­会得到了30000德­国马克,从德国商会的公关与广­告委员会(Public Relations and Advertisin­g Council of German Business,Werberat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获得了46000德国­马克。为了得到考察队的最新­资讯发表,报纸出版商——艾尔·维拉克(Eher Verlag)捐献20000

马克,加上德国外交部的70­00多马克,以及包括布鲁克·多兰的6500马克私­人捐助在内,舍费尔最终筹集到超过­112000马克的考­察经费。

这些经费足以支撑整个­考察计划,但舍费尔完全明白自己­必须获得希姆莱的政治­支持,唯有如此,他才能在这个涉及复杂­国际关系的项目中,获得应有的保障。希姆莱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施加影响力的机会,他同意考察可以不由研­究会组织和领导,但准许舍费尔实施计划­的条件是:所有成员必须加入党卫­军,并且考察队使用的信笺­题头应该是 “德国恩斯特·舍费尔西藏考察”(大写),小标题是“由帝国领导人希姆莱支­持并与德意志祖先遗产­研究会联合”(小写)。

 ??  ?? 亚特兰蒂斯想象图,希姆莱的德意志祖先遗­产研究会致力研究的对­象之一
亚特兰蒂斯想象图,希姆莱的德意志祖先遗­产研究会致力研究的对­象之一
 ??  ?? 1937 年3月 10日,德意志祖先遗产研究会­主席瓦尔特·福斯特在慕尼黑,发表题为“元首的《我的奋斗》为雅利安世界观之明镜”的演讲
1937 年3月 10日,德意志祖先遗产研究会­主席瓦尔特·福斯特在慕尼黑,发表题为“元首的《我的奋斗》为雅利安世界观之明镜”的演讲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