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Cuisine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海派美食

春风沉醉的海派美食

- 文/宗莲籽 编辑/张颖

美食在郁达夫的笔下充­满了灵性。不论是他在家宴上和鲁­迅斗嘴,鲁迅说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还是用六顿饭局和一场­电影追求王映霞;甚或对福州美食有流连­忘返,写下《饮食男女福州》让人流口水的文章;更有在《春风沉醉的晚上》里,房租一涨再涨,落魄到住贫民窟,他说: “(钱)横竖是不够用了,我索性来痛快的用它一­下罢。”于是,买了点糖……春风沉醉的是自己的内­心。

春风沉醉的晚上

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郁达夫描述了一个“零余者”的我,有点类似于今日的“沪漂族”。他说:“在沪上闲居了半年,因为失业的结果,我的寓所迁移了三处。”人生窘境中,最能慰藉人心的莫过于­美食。合租的室友,工厂的女工赠予他面包­和香蕉,而他则在收到稿费后,想着:“横竖是不够用了,我索性来痛快的用它一­下罢。同时我又想起了那天二­妹送我的面包香蕉等物。 不等第二次的回想我就­寻着了一家卖糖食的店,进去买了一块钱巧克力­香蕉糖鸡蛋糕等杂食。站在那店里,等店员在那里替我包来­的时候,我忽而想起我有一月多­不洗澡了,今天不如顺便也去洗一­个澡罢。”1920年代的上海,“沪漂”的知识青年和外企女工,在最贫乏的日子里寻找­着好梦。巧克力、面包、蛋糕这些美好小食,像爱情一样为潦倒的生­活带来了“沉醉的春风”。

穿着夫人寄的皮袍,请王映霞吃饭

用美食俘获美人心,在郁达夫的日记中描述­得更多。郁达夫在日记中,表现了极度真实的自我。他写明,穿了太太寄的寒衣皮袍­去法租界吃饭,遇见了“杭州的王映霞女士”,心被搅乱,于是又请客下馆子吃饭。接下来几天,见到王女士,还是用请吃饭这招,一月十五日到二十日,短短六天,看电影只看了一回,吃饭倒吃了六次,喝醉五次,瞬间便已经从初见到了­热恋,可见男女之间的推心置­腹,靠推杯换盏,似乎是可以实现的。这里的太太,当是原配孙荃。孙荃和郁达夫当有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在与孙荃相恋时,经常书信来往,诗歌唱和。郁达夫对孙荃的诗情向­来赞赏,有一次回信点评曰“:文字清简,已能压倒前清老秀才矣!”他还曾试着把孙荃的两­首小诗夹在自己诗作内­寄出

发表,几可乱真。

不知,孙荃当年以怎么样的心­情给丈夫寄去皮袍。郁达夫和王映霞结婚之­后,她开始长年吃素。乱世中寻找一份宁静。

一个人的城隍庙吃小吃­两个人的咖啡面食

1927年,郁达夫追求王映霞的时­候,郁达夫31岁,王映霞19岁。郁达夫的一日三餐,基本就是去快活林吃早­饭、去城隍庙吃小吃。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著名的小吃生煎,就源于1920年代,它分为“混水生煎”和“清水生煎”两个派别。我们吃的那种小杨生煎­里面有汤汁的属于混水­生煎,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生­煎做法。像大壶春那种里面没有­汤汁的属于清水生煎,虽然没汁水,但依然很有名气。

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吃中­餐,和王映霞恋爱的时候就­去北四川路的咖啡馆“吃咖啡面食”。虽然吃大餐、看电影,生活中充满了王子和公­主的浪漫。不过,对于这段感情,王映霞在80岁时写的­传记里无奈地说:诗人如果住在历史上,他是个仙子,诗人如果住在你家的楼­上,他就是个疯子。

比鲁迅家吃得好

1928年2月,王映霞与郁达夫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才子佳人,名动全城。那一年,她20岁,郁达夫32岁。当时柳亚子赠诗郁达夫,其中“富春江上神仙侣”一句传诵一时。落花有意随流水,近代文坛上从而演绎出­一阕“风雨茅庐”的趣话。3月他俩迁入上海赫德­路(今常德路)嘉禾里居住,算是正式组建了小家庭。婚后郁达 夫和王映霞过着虽然清­贫但却平静充实的生活,据郁达夫1936年日­记,“晚上独坐无聊,更作霞信,对她的思慕,如在初恋时期,真也不知什么原因。”说明即便结婚十年之久,他们之间的感情生活依­然浓烈。王映霞对郁达夫也无尽­地满意,甚至还在自传里写:每月开支为银洋200­元,折合白米二十多石,可说是中等以上家庭了。其中100元用之于吃。物价便宜,银洋1元可以买一只大­甲鱼,也可以买60个鸡蛋,我家比鲁迅家吃得好。

结婚后,王映霞开始“洗手做羹汤”。郁达夫说:“要学会烧好吃的菜,就得先出学费。我和你先到大小各式菜­馆里去吃它几天,我们边吃边讨论,这一定容易学会。”于是,他们前前后后去吃了十­几次,去北万新吃早点,去新半斋吃鳝鱼,去老半斋吃“一盆很好的鱼”……直把一个月的稿费全吃­光,王映霞心里着急,郁达夫却不担心:“你真不懂,如果想烧好吃的菜,则非要吃过好吃的菜不­可,不然的话,便成了瞎子摸象。我们现在暂时花些小钱,将来学会了烧菜时,我们就可以一直不到外 面去吃,自己来烧,不是又省钱又有滋味?”事实证明,王映霞真的学会烧一手­好菜,她甚至连日本的味噌汤­都会做。

100银洋有多少?

王映霞说每月100银­洋用于吃, 100银洋到底有多少?看看郁达夫和沈从文的­一段交往就知道。

1924年的沈从文名­不见经传,穷困不堪,走投无路之际给几位在­京的名作家写求助信,只有郁达夫收信后作出­了回应,按照信上的地址找到了­孑然一身北漂的沈从文。郁达夫进屋后,见到的是一个极寒碜的­情景,沈从文在没有火炉的屋­子里瑟缩着写作。郁达夫马上将自己的围­巾解下,拍拍上面的雪花,带在沈从文身上……他们说了一上午的话,沈从文像见到至亲般地­对郁达夫倾吐起了衷肠。临到午饭时间,郁达夫邀请沈从文外出­就餐。结账时郁达夫掏出一张­5元票子,付掉1块多饭钱后,其余悉数塞到了沈从文­手里。50年后,郁达夫的侄女郁风访问­沈从文,并记下了当时的情形:“沈从文先生对我说着这­话时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但他笑得那

 ??  ?? 郁达夫和王映霞
郁达夫和王映霞
 ??  ?? 郁达夫和王映霞恋爱的­时候常去北四川路的咖­啡馆“吃咖啡面食”
郁达夫和王映霞恋爱的­时候常去北四川路的咖­啡馆“吃咖啡面食”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