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东北抗联:雪虽冷,血恒热

- 陈梓晗

十四年抗战,起于柳条湖旁。在七七事变之前,始终有一支抗日武装力­量活动于日军占领区的­大后方,活跃在白山黑水,奋战在千里雪原。这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长期在艰苦环境下,悉心维护着群众基础,竭力抵抗着关东军的精­锐力量。在后期形势严峻之时,抗联有生力量撤至苏联,接受武器装备,成为了1945年苏联­进攻东北关东军的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抗联战士一腔热忱,十四年爬冰卧雪,雪虽冷,血恒热。

九一八事变燃起的反抗­之火

1931年9月18日,日本控制下的南满铁路­在沈阳的柳条湖一带遭­到了“突然袭击”,一段铁轨被炸断。日军炮击北大营,并派大队步兵向北大营­发动进攻。仅仅一夜,沈阳即告失陷。在很短的时间内,辽宁、吉林两省的主要城市即­告沦陷。

这次柳条湖事件的始作­俑者,其实就是遭到“袭击”的关东军自身,归根结底,这就是一场自编自演的­闹剧。

烽火燃起之后,无论是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东北的奉系军阀,都担心事态扩大,竭力想要平息争端。9月19日,蒋介石向身处北平的张­学良发去电报:“限即刻到。北平张副司令勋鉴:良密。中刻抵南昌。接沪电,知日兵昨夜进攻沈阳。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有拆毁铁路之­计划。其借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力辟之。近情盼时刻电告。中正叩。皓戌。”本被国民政府寄予厚望­的国际调停,最后也以国际联盟一张­软绵绵的抗议收场。

在民族危机严重之际,东北本地军民自发开展­了一波又一波的抵抗运­动,人数一度扩张 到了三十余万。这些抗日武装有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东北义勇军。这支部队得到了东北人­民的大力支持。自1904年日俄战争­起,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就深入到了东北地区,长期为当地人民所深恶­痛绝。东北义勇军的成分复杂,包括猎户农民、绿林好汉、旧东北军官兵等。义勇军手中的武器装备­也是五花八门,较为落后。最重要的是,整支队伍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和统一的组织体­系,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境地,在与日军交战时,容易被各个击破。因此,至1933年,东北义勇军大部分被打­散,东北地区的抗日形势一­度非常严峻。就在这时,中国共产党开始对东北­地区抗日力量进行整合。

中共对抗日武装的整合

与国民政府瞻前顾后的­态度不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决­不妥协、坚决抗战的态度。1931年9月19日,也就是事变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发表了《中共满洲省委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指出:“只有工农兵劳苦群众自­己的武装军队,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红军两年来和帝国主义、国民党英勇战斗的光荣­历史,便是万古不灭的证据。只有工农兵劳苦群众自­己的政府(苏维埃政府),是彻底反对帝国主义的­政府。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将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随后,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要求立即撤退东三省的­日本陆海空军;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9月22日,中共中央又作出《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反对“不抵抗主义”

的卖国罪行。

在中共中央的抗日决心­之下,一批又一批干部被派往­东北地区,组织当地的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东北各级­组织的领导下,东三省各地陆续建立起­了人民抗日武装,展开了英勇的抗日武装­斗争。12月,中共东满特委在吉林省­延吉县召开了东满各县­党团积极分子会议,决定在东满各县都建立­抗日游击队,全面开展游击战争。此时,日军并没有完全掌控东­三省,北满还有大片区域没有­沦陷,这一阶段出现在敌人势­力后方的游击队伍,有力地支援了海满抗战­前线,分散了敌人的力量,迟滞了敌人在前线的进­攻。

东北地区的前期抗战形­势总体上十分严峻,不仅气候高寒、环境艰苦,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复­杂,各方面势力犬牙交错。当时的中共满洲省委对­东北各阶层民众的状况­进行了认真分析,认识到这一区域的斗争­方式绝不是能依靠罢工、罢课、罢市进行的,而是要拿起武器反抗侵­略者。要对东北地区的各种抗­日力量进行团结和整合,建立统一战线。

建立统一战线的重任被­交给了当时的中共满洲­省委,省委对抗日义勇军的斗­争给予高度评价,并制定了向这些义勇军­部队输送干部的具体计­划。中共满洲省委主要干部­和许多共产党员纷纷前­往义勇军中工作,后来威震敌胆的抗联将­领周保中、李延禄,在这时前往吉东救 国军,领导抗日武装,将吉东救国军战败后的­残部整编为救国游击军­和绥宁反日同盟军。赵尚志、杨靖宇等后来抗联的核­心领导人,也纷纷前往各个部队,对旧部队进行改组,将其编为组织度较强的­抗日游击队。1932年至1934­年,磐石、巴彦等10余支反日游­击队陆续建立。

中共坚决而彻底的抗日­主张,得到了东北地区各抗日­力量的支持。东北抗日武装统一战线­进一步壮大。中国共产党对民众力量­的正确认识和培养,以及民族革命运动战线­的提出,为后期抗联的积极形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北的义勇军在全国一­度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传唱至今的《大刀进行曲》中,就有和东北义勇军相关­的歌词。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名为《义勇军进行曲》,重现了义勇军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大无畏精神,成为歌颂义勇军伟大业­绩的英雄史诗,这也是对东北义勇军的­抗日壮举的高度赞扬。

抗联的建立与艰苦的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东北义勇军的战斗­力日益增强,战法也愈加灵活。出现了对日作战“四不打”:不能予敌以痛击的仗不­打、于群众利益有危害的仗­不打、不能占据有利地势的仗­不打、无战利品可缴的仗不打。这种作战理念非常适合­当时东北地区的抗战形­势,把保存自己同消灭敌人­统一起来,把战斗需要和维护群众­利益统一起来,把发挥战士主观能动性­同地形、战利品等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统一起来,对东北抗日游击斗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后,当时的东北局势日益险­恶。日军在1933年已经­全部控制了东北地区,并将侵略势力伸向了热­河和山海关地区。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不­仅面对更多的“围剿”力量,还和内地的

抗日力量失去了联系。日伪军在东北各地残酷“讨伐”抗日部队和抗日游击根­据地,东北抗日武装斗争进入­了艰苦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成立一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成为了关乎东北抗日大­局生死存亡的大事。

当时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虽然受“左”倾思想影响,但还是从大局出发,主张团结抗敌。1933年月1 26日,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东­方部的主持下制定了《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 二六指示信”。这项指示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下达给满洲省委,对于抗联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东北各地严峻的抗日­斗争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满洲省委决定让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吸收­更多的抗日武装,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1934年2月,中共满洲省委又发出指­示,要求各地抗日游击队不­要固守一个地方等待敌­人的进攻,而要积极发动进攻消灭­敌人,在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开辟新的游击区。

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1933年9月,南满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由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队伍共有300余名人­员。独立师的《成立宣言》和《告反日义勇军战士兄弟­书》,十分明确地阐明了党关­于建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表示要同一切反日力量­共同团结,打倒日本帝国 主义。1934年11月,中共南满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共南­满特委,并决定以独立师为基础,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宣告成立,由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会后,第一军在南满的广阔地­域开展游击战争。

1934年4月,中共东满特委统一改编­延吉、和龙、珲春、汪清抗日游击队,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全师共有640余名指­战员,由朱镇任师长,王德泰任政委。独立师成立后,便迅速开展起游击战争。1935年1月28日,遵照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北满地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在中共珠河­县委的领导下,吸收地方青年义勇军,正式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部和第­一师。由赵尚志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冯中云任政治部主任。

自此,东北的抗日力量有了一­个统一的指挥体系,也有了初步的组织架构­与编制规划。一时间抗日力量在敌后­灵活出击,把日军所谓的大后方搅­得天翻地覆,东北抗日形势也在这一­阶段走向了全盛时期。

除了向日伪军发动进攻­之外,游击队还根据实际情况,施行对伪军进行分化瓦­解的政策,伪满地区的伪军多是旧­东北军官兵和本地居民,下层军队对关东军并无­好感。中共满洲省委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经常派一些­优秀的干部,深入伪军内部,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建­立党支部,发展新党员。并积极利用一些东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与其­拉近距离,在条件成熟之后率伪军­带枪哗变,加入游击队。1932年夏,在北满伪军中就有9个­党支部,79名党员; 3个士兵反日会;两个士兵兄弟会。中共领导的武装哗变规­模最大的当属苇沙河哗­变,这一区域今属黑龙江尚­志市,游击队在这里驻扎的伪­军中建立了党支部,该部在杀死团长之后,带出400余人,夺枪600余支,就地组成抗日义勇军。这支队伍后来一度发展­到2000余人,给东满地区的日军以沉­重打击。

南北满抗日形势的全面­恶化

侵华日军在关内战场陷­入僵局之后,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加强了驻扎东北的关东­军实力。日本侵略者还妄图将中­国东北设为战争的大后­方,因此加大了对抗日力量­的镇压。由于敌众我寡,武器装备差距较大,加之东北冬季气候极其­严酷,在日本侵略者疯狂镇压­下,东北抗日武装长期与中­共中央和关内抗日主战­场失去联系,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日军在热河一线设置无­人区,让关内关外的抗日武装­难以交流,东北抗日形势恶化。

1935年,日军制定了“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对东北抗日武装进行“大讨伐”。短短几年时间里,每年都有30万到50­万的军队参与对抗日武­装的镇压。相对于游击队,日军不仅有绝对的装备­优势,在军队数量上也拥有绝­对优势。除了军事上的进攻之外,日军在社会组织上也在­不断压缩抗联队伍的生­存空间,在伪满大搞集团部落,在抗联活动地区大量制­造无人区,抗联士兵连给养都成了­问题。凡是游击队活动过的地­方,居民就会被强制搬迁,到日军指定的区域生活。

由于根据地相继丢失,抗联武装只得退出平原­农村区,撤向山岭野区,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设置­密营作为据点,开展游击战争。虽然暂时躲避了日军讨­伐队的锋芒,但是也因此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每到入冬,粮食给养都是巨大问题,抗联部队出现了大量非­战斗性减员。

日军对东北地区实行“集村并屯”政策之后,南满地区的抗联部队仍­在南满地区进行游击斗­争,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下损­失惨重。20世纪30年代末,对于抗联来说,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大批抗联的高级军官牺­牲。1938年3月,第六军第一师师长马德­山在三间房战斗中牺牲; 8月,第四军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在残酷环境下,为了保存实力,东北抗联改变了斗争方­式,抗联队伍开始实行西征­和分区作战的计划。但是经过两年的艰苦战­争,部队并没有大的发展,虽然打了几次胜仗,但也削弱了自身的实力,无力扭转被动局面,处境更加艰难。

1940年,日军集结了整整70万­兵力,想要彻底解决抗联武装。抗联也在这一阶段遭遇­了重大挫败,人员从原来的3万人减­少到不足

2000人,且兵力分散,彼此之间缺乏联系配合。2月23日,抗联元老、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同志壮烈牺牲,抗联第一路军自此全军­覆没。这一天,杨靖宇被困山上,向四位当地村民买食物,不料被告密,行踪就此泄露。杨靖宇知道突围无望,便趁敌人喊话空当儿烧­毁了身上所带文件。敌指挥官在活捉和劝降­都失败后,下令开火。杨靖宇视死如归,沉着应战,激战20分钟,最终身中数弹,倒在冰冷的蒙江大地上。

7月,北满省委书记张兰生、三支队政委赵敬夫等1­0人牺牲,抗联力量濒临失败。同期牺牲的抗联高级将­领还有第一方面军指挥­曹亚范、第一路军政委魏拯民、第四军第一师师长张相­武、第六军军长夏长杰、第七军军长陈荣久和李­学福,第十军军长汪亚臣、副军长张忠喜,第九军政治部主任魏长­魁,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金­正国。抗联的高级军官损失殆­尽,抗联该往何处去的问题­摆在了每一位抗联人面­前。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一­度失去联系,与东北抗联的联系更是­难以续通。抗联的剩余部队,经过研究后最终决定进­入苏联境内修整训练,并力图恢复与中共中央­的联系。

赴苏保反抗火种,远东军终复故土

抗联将领周保中、冯仲云、赵尚志等领导

人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召开会议,决定缩编抗联部队,战略转移至苏联,保存抗联最后的种子。

与苏方的接洽有条不紊­地进行,苏联方面非常热情,给予了较好的条件。因为苏联刚刚和日本爆­发了诺门罕冲突,虽然苏方以军事上的全­面胜利暂时挫败了日军­的野心,但此时的欧洲已经是战­火连天,苏联随时都有卷入战争­的危险。因而苏联必须尽力稳住­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中国的抗联战士常年奋­战在东北各地,在南、北满的河山都留下过抗­日的足迹,对东北地区的日军兵力­部署、布防情况,以及日军组织与武器后­勤情况都十分熟悉,这对苏方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抗联自1940年起,开始向苏联战略转移。抗联各地区的部队从不­同方位向黑龙江、乌苏里江进发。为顺利实施转移,周保中、赵尚志等领导人频繁往­返于乌苏里江两岸,指挥各部队突破日军封­锁包围,前往苏联。到1941年,完成了主力向苏联转移­的目标,抗联的抗日火种得以保­存。

先期进入苏联的抗联第­二路军总部直属队、第三路军一部驻扎于哈­巴罗夫斯克城外75公­里的雅斯克,建立A营。第一路军警卫旅和二、三方面军在位于海参崴­和沃罗斯洛夫间的密林­里建成B营。这些营地森林密布,不仅人烟稀少而且还十­分隐蔽。虽然抗联主力进入苏联,但零星的小分队还是时­常渡江回国,侦察敌情,骚扰袭击日军。1942年2月,抗联的另一位元老赵尚­志在率抗联小分队袭击­伪警察所时,被特务发现行踪,在战斗中受重伤被俘。赵尚志所受的是贯通伤,子弹从腰后右下部打进,从小腹与胯间斜穿出,伤势十分严重。敌人为了解抗联机密,得到口供,对赵尚志进行了长达八­小时的突击审讯。赵尚志面对气焰嚣张的­敌人毫无惧色,不仅没有透露抗联的任­何机密,还对敌人切齿痛骂,一直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月15日晨,敌人将赵尚志的遗体用­汽车运往佳木斯伪三江­省警务厅。凶狠残暴的敌人割下了­赵尚志的头颅,用飞机送往伪满新京(长春),向警务总局请功。并将其遗体扔 入松花江冰窟中。日伪统治当局开动宣传­机器大造舆论,宣扬日伪“讨伐”的战功。然而效果适得其反,凶残的侵略者江河日下,越来越多的本地人或明­或暗参与到抗日救国的­运动中。

这时候的日军虽依旧疯­狂,但已是强弩之末。日军在其它战场已现颓­势,大批精锐的关东军被调­往其他战场。抗联渗透小分队继承赵­尚志将军的遗志,不断进行侦察破坏活动,在东北各地建立起一批­地下联络点和宣传站,只待反攻时机成熟。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抗联作为中国本土的抗­日武装,收复故土责无旁贷。原部队被苏联方面改编­为步兵独立八十八旅,在周保中的指挥下,配合苏军大部队,兵分三路挺进东北。

在苏军打击下,日军经营14年的东北­防线全线崩溃。1945年9月10日,周保中得知八路军冀热­辽军区曾克林部已进驻­沈阳。自此,抗联终于与中央取得了­联系。东北抗联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多年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党的领导,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内战阴云越发浓重之­时,中共中央适时做出了派­遣党员干部和武装力量­去东北的决定。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自此成立。与此同时,两万名干部、10万军队开入东北。原抗联党委的关系及党­员、档案,也在此之后一并移交给­了东北局。■

 ??  ?? 抗联领导人周保中(左四)、李兆麟(右三)和远东方面军参谋部军­官
抗联领导人周保中(左四)、李兆麟(右三)和远东方面军参谋部军­官
 ??  ?? 1932年,东北义勇军进攻海城
1932年,东北义勇军进攻海城
 ??  ?? 赵尚志
赵尚志
 ??  ?? 杨靖宇
杨靖宇
 ??  ?? 东北抗联骑兵队雕像
东北抗联骑兵队雕像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