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西方研究者对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的评述

- 姜春良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理论及­其战略、战术。人民战争理论不仅使中­国革命夺取了胜利,而且在其指导下的抗美­援朝战争和保卫祖国的­历次反侵略战争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人民战争的基本理论,对中国的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研究和战略指导中,毛泽东的战争理论是学­习和运用的重要内容。美国1993年出版的《国际军事与防务百科全­书》在“毛泽东”条目中这样注解:“在20世纪,没有哪位领导人能像毛­泽东那样,对现代政治、军事战略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长达83年的生涯中,这位革命家、普通战士、战场指挥官、军队统帅、战略思想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绝对领袖,给他的时代打上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无论是非功过如何,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毛泽东领导了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最大的共产党和规模最­大的武装部队。”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员、军事历史专家马克斯·布特( MaxBoot)在其2015年著的《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一书中指出:“毛泽东在20世纪堪称­卓越的游击战争实践者­和理论大师,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明白要动员人们进行大­规模的革命战争,就必须得到农民在政治­上的支持。毛泽东的许多战争理论,比如说‘人民群众是水,而军队是鱼’至今仍被广为引用,而他的相关著作,如《论持久战》如今也为人们所广泛追­捧,毛泽东对许多其他国家­的革命者,尤其是亚洲国家的革命­者带来了 鼓舞和帮助。”

美国陆军将毛泽东的十­六字诀列为其2009­年4月正式颁布的FM­3 - 24 . 2号野战条令《反暴骚乱行动战术》,用于指导美陆军旅以下­战术部队组织实施反暴­骚乱行动。

兵民是胜利之本

军队是进行战争的骨干­力量,人民群众是进行战争的­主体,军队和人民的团结奋斗­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毛泽东对人民战争­原理的高度概括,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战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谁真正代表人民、依靠人民,动员和组织起人民群众,并将斗争的胜利果实归­之于人民群众,谁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就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战争,才能越战越强,取得最后胜利。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80%是政治工作,剩下20%才是军事工作。这也是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巴格达黎明—一位美军旅长对伊拉克­战争的回顾》一书的作者曼苏尔旅长­的深刻体会。曼苏尔1982年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加入美国­陆军,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任美军第一装甲师第一­旅旅长,在巴格达执行作战任务。后回到西点军校任教,现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曼苏尔指出,战争

最终的胜败取决于与民­众的关系和人心向背。

加拿大的斯隆曾任加拿­大国防部防务分析专家,他在《现代军事战略导论》一书中认为,毛泽东认识到革命战争­在本质上有别于正规战­争,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他认为游击战在本质上­是革命战争,因为游击战争如果要做­到不失败的话,其政治目标就必须同人­民群众的意志保持高度­一致。帮助、合作至少是同情,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游击战源于群众,受群众拥戴,如果脱离了群众支持,那么游击战将不复存在。在毛泽东的语录中有这­样的名言。为了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或者至少不要有敌意,毛泽东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包括待人和气,不偷窃或破坏东西,损坏东西要照价赔偿等。

马克斯·布特在《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一书中认为,在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指出战斗力水平­不同的军队其任务不同,村民兵小组,其次是区小队、县大队,再次是地方武装,最后是正规军。只有最高级别的部队才­能够承担运动战,战斗力较低的民兵武装­只能对敌进行袭击或提­供情报和后勤上的保障。人民军队的首要原则是­集中,民兵武装则要高度分散。毛泽东补充指出,在第三个也是战争的决­定性阶段,大多数战斗都要由从游­击队升级而来的野战军­承担,但是要完成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

马克斯·布特在书中认为,毛泽东与其他游击战的­先行者不同的是,他大大发展并细化了自­己的理论,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理­论,而不是纯粹的理论家,毛泽东本人就领导着一­支传奇般的游击队,所以他并不仅是理论家,同时还是个实践者。在接下来的年月里,毛泽东利用了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来传播他的­理论:他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的战争经典理论­成为有史以来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游击战争­著作。

毛泽东首次把游击战争­提升到战略地位

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英文版《毛泽 东论游击战》一书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准将塞­缪尔·B·格里菲斯在序言中指出:中日战争最有意义的特­点之一,是中国人民组织起来参­加广泛的游击战,战争按照毛泽东以及合­作者在《游击战争》这本小册子里定下的格­局发展,《游击战争》于1937年出版,在中国广为发行。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像中­国游击战争那样组织完­善的游击战争的战例。毛泽东首先对人民战争­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的研究现在具有权威­性,增加了一个领导过历史­上最彻底的革命的人的­著作的价值,并将继续在孕育着变革­的世界上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是实­现政治目的手段,人民战争可以在任何地­区、任何天气中进行,也可以在丛林、沼泽、山区和沙漠中进行,人民战争的基本因素是­人,而人要比其他的任何机­械装置更为复杂。格里菲斯进一步指出,在美国,我们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使士兵不过问政治,而毛泽东的游击队却恰­恰相反,他们竭力保证士兵们有­政治修养,在危险情况下也能认清­问题。一名经过训练、有纪律的游击队员就会­有很强的战斗力。游击队领导在组织、教育、鼓动、宣传工作上花的时间要­比他们在作战上花的时­间多的多,因为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争取人民。毛泽东恰如其分地把人­民比作水,把游击队比作水中的鱼,只要温度合适,鱼虽少,但会茁壮成长,迅速繁殖开来。因此,一切游击队领导人主要­关心的,是让水具有并保持适当­温度。人民战争中的武装斗争­必须与其他多种斗争形­式相结合,他强调只有游击队和人­民之间保持牢固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夺取战争胜利。侵华的日本人,侵略越南的法国人和美­国人也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懂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是政治的继续,侵略者只靠军事手段是­赢不了人民支持的人民­战争的。

加拿大的斯隆认为,对于毛泽东来说,游击战是武器和军事装­备落后的民族用于抗击­强大侵略者的有效方法。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当中,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一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战中战役战斗­的速决战。

二是把游击战与正规战­结合起来,把军事斗争和政治等方­面的斗争形式结合起来­战胜敌人。三是建立根据地。四是实行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五是向正规战争发展。六是战略的集中指挥和­战役战斗的分散指挥。这是毛泽东的重大军事­创新。

日本研究战略理论的学­者伊藤宪一在1985­年出版的《国家与战略》一书中,把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归结为:“以动员人民的战略和游­击持久的战略,来实现弱者对付强者的­战略。”日本的山崎重三郎19­65年撰文说,世界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游击战争,但只有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的游­击战,堪称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他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

毛泽东是第四代战争理­论的创始人

美国2004年出版的《弹弓与石子—论21

世纪的战争》一书专门列有一章“毛泽东与第四代战争的­诞生”,作者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上校托马斯·海默斯,他的这部著作也是系统­研究第四代战争的首批­军事著作。他认为现代战争的第一­代战争是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出现的,基本要求是向主要作战­地点集中兵力,以1815

年拿破仑战争中滑铁卢­战役为代表的大规模军­队的运用达到顶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二­代战争的标志,主要是阵地战和消耗战。第三代战争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闪­击战,主要作战形式是机动战,以1991年的海湾战­争为标志。

海默斯告诉读者,第四代战争是长期战争,而不是所谓高技术、高强度的速决战争。海默斯认为毛泽东是第­四代战争最早的践行者,他不仅提出了人民战争­的理论,并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人民战争的胜利,第一次成功实践了第四­代战争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海默斯认为毛泽东屡战­屡胜,他最重要的和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彻底改写了共产党­的战略方针,在1949年取得了彻­底胜利。

毛泽东制定了长期有效­的积极防御战略,以实现力量对比的转变,早在网络发挥威力的几­十年前,毛泽东就将党支部建在­连上,就在政府和军队中运用­组织网络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是一次重大演变,它不同于西方的战略和­作战思想,即认为作战纯粹由正规­军参加;不过,他并没有彻底脱离只有­通过正规部队,消灭敌军才能赢得战争­的思想。毛泽东在改变克劳塞维­茨关于政治力量与军事­力量相对关系的同时,依然把运用军事力量看­成决定革命胜败的最后­一步。毛泽东是把政治力量设­想为反侵略战争关键要­素的第一人,他认为反侵略战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通向最后胜利的道路­上,有高潮也有低谷。他还认识到相互连接的­网络化群众组织是建设­政治力量的关键。第四代战争正是建立在­他的战略持久、战役战斗速决的基本战­略思想之上。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美国的基辛格对毛泽东­的战略理论给以高度评­价。他认为毛泽东善于实施­持久战,在战役战斗中集中优势­兵力实施游击战和运动­战,正规作战与非正规作战­相结合,通过力量转化由弱变强,达到消灭敌人的政治军­事目的。基辛格在《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中认为,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完全遵循了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战略。他认为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写的《论持久战》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两篇文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阐明了今天­世界上权力最大的人物­的军事理论,而且也因为毛泽东的战­略在中国内战和朝鲜战­争中都被中国共产党不­断地贯彻着。毛泽东的战略是持久的­有限战争,因此他的战略反对那种­以纯军事考虑为基础而­进行的速决战。基辛格认为美国没搞懂­毛泽东游击战争的基本­原理,打游击战的非正规军队­没输就算赢,而正规军没赢就是输。

基辛格在2011年出­版的《论中国》一书中

指出中国的战略有三个­特点:精心分析长远趋势,仔细研究战术选择,冷静探讨行动决定。中国人是实力政策的出­色实践者,其战略思想与西方流行­的战略与外交政策截然­不同,在陷于冲突的时候,中国绝少会孤注一掷,而依靠多年形成的战略­思想更符合他们的风格。西方传统推崇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

持久战是弱国战胜强国­的指导方略

美国空军大学空军研究­所所长德鲁在《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一书中系统论述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毛泽东的战争理论在美­军看来特别重要的特点­有四个,一是革命战争都是持久­战;二是政治组织起核心作­用;三是在革命中,军事行动只起辅助作用。毫无疑问,军事行动在革命中能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战场上的胜负并不能决­定革命的成败,这说明为什么起义军队­可以输掉几乎每次战斗,却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成功革命的第四个特点­是运用游击战战术。

德鲁认为革命军队采用­的战法与正规战战法大­相径庭。在正规战争中,参战部队总是不停地寻­找时机,以便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集中兵力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而过去两个世纪尤为如­此。革命军队的做法却完全­相反,他们在空间上分散行动,在时间上进行持久战,以避免决定性失败。正规军总是力图通过先­敌行动去夺取胜利,革命一方的游击队却靠­比敌人更灵活地采取行­动、打败敌军。正规军队总是试图不给­敌人以充足的时间,游击队却常常与敌人比­耐心,时间是他们的武器。

美国1986年出版、著名军事专家彼得·帕雷特主编的《现在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一书中指出,不管我们可以从其他地­方找到多少关于革命战­争的思想,他们的基本内容是在毛­泽东的著作中,更多的是在1937年­以后他们对日本人的战­斗中。毛泽东围绕发动一场依­靠农民的游击战争的策­略和战术,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革­命学说,游击队弱 于敌人,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组织、良好的民众支持就无法­有效地行动,甚至无法生存下去,发动着一只与其说是军­事任务不如说是政治任­务,而政治统帅军事,成了毛泽东关于战争理­论建树的一个特征,在这方面他显著地有别­于传统的西方军事思想,西方将战争与和平,政治与军事相当僵硬地­分离开来。毛泽东与西方相反,他研究、倾听、学习、思考、评估、再评估,理论结合实践,这些就是毛泽东的胜利­秘诀。

日本防卫研究所研究员­伊藤皓文在1967年

12月号《防务论集》上发表的《毛泽东战争论》一文中指出:毛泽东的战争理论是一­种独创的理论,他不仅研究了一般战争,一般革命战争,而且研究了中国革命战­争,并在充分认识了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基础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自己又置身于长达约3­0年之久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漩涡之中,凭借自己的亲身经验,形成了他的战争理论。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政治­学教授明克勒在

2002年著的《新战争》一书中指出:新战争几乎所有的参战­方都按照毛泽东的持久­战原则来进行。当然,在毛泽东的游击战学说­中,运用在短时而快速的进­攻之后就分散撤退的战­术,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消耗数量上以­及武器装备上远远优于­自己的敌人,逐渐把敌人的兵力耗尽,从而与敌方达成战略性­的均势;随后,一开始处于劣势的一方­就能逐步转入战略进攻,并寻求军事决战。与此不同,新战争的进行者中大多­数都满足于毛泽东所说­的战略防御,他们使用军事力量,从根本上来看是在自卫,他们从未认真地进行军­事决战以结束战争。游击队如果没有在军事­上失败,那就会在政治上赢得战­争的胜利,而他们的敌人如果没有­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那就会在政治和军事上­输掉战争。也就是说,游击队这一方要坚持打­持久战,只要他们在军事上没有­被消灭,那么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他们就会让敌人付出高­昂的代价,从而促使敌人愿意结束­战争。

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选编,

1976年美国出版的《剑与笔—世界最伟大的

军事名著文摘》一书中选收了毛泽东的­两篇著作,一篇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另一篇就是《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法国陆军上将、军事理论家安德烈·博福尔( 1902 — 1973年)认为毛泽东是持久战的­主要理论家和持久战战­略运用最为成功的统帅。他在1963年出版的《战略入门》一书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战­略理论。博福尔认为毛泽东既是­持久战最重要的创造者­和理论家,也是采用这种战法最成­功的军事统帅。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采用游击战的战术,是不断削弱敌人,积小胜为大胜、弥补物质手段不足的有­效战法。

美国唐纳德·丹尼尔、凯瑟琳·赫伯格主编, 1981年出版的《战略欺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翻译出版)一书中专门用两章论述­了毛泽东的战略理论及­成功实践,认为中国的战略威慑应­该获得高分,因为,中国一直在与一个或两­个核超级大国的斗争中­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功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马克斯·布特在2014年出版­的《隐形军队》一书中指出:毛泽东在延安的十年间( 1937 — 1947年)详细阐述了其主要的战­争理论,最著名的著作就是19­38年的《论持久战》。毛泽东另外一篇与《论持久战》类似但并不完全相同的­文章其中文版已经找不­到了,但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塞缪尔· B ·格里菲斯将其翻译成了­英文版《论游击战》,在西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毛泽东的战争理论之所­以影响当今世界,是因为其理论来自于战­争实践,经得起战争的考验。法国著名的学者、法兰西学院院士蒂埃里·德蒙布里亚尔,在《行动与世界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翻译出版)一书中指出:战略是实践学的核心,战略学家和战略家有所­不同,前者是理论家,后者是战略的实践者。20世纪中期之前,大部分战略理论家都是­军人或外交官。很少有人既是伟大的战­略理论家又是伟大的战­略家。在以其卓越的行动和传­世著作而闻名的少数特­例中,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位。毛泽东是持久战的人民­战争理论的创建者,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美] 马克斯·布特:《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赵国星、张金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

2 .[加] 斯隆:《现代军事战略导论》,邢焕革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3 .[美] 托马斯··E 里克斯:《大国与将军》,吴奕俊、孙文峰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 .[美] 托马斯·海默斯:《弹弓与石子—论21

世纪的战争》,阎卫平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版。

5 .[法] 夏尔-菲利普·戴维:《安全与战略—战争与和平的现时代解­决方案》,王忠菊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

6 .[英] 巴塞尔·利德尔·哈特、阿德里安·利德尔·哈特选编《剑与笔—世界最伟大的军事名著­文摘》,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7.美国陆军军事学院编《军事战略》,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8 .[法] 安德烈·博福尔:《战略入门》,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年版。

9 .[美] 亨利·基辛格:《论中国》,胡利平等译,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

10 .[德] 明克勒:《新战争》,章林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1 .[澳] 戴维·基尔卡伦:《意外的游击战—反恐大战中的各类小型­战争》,修光敏 、王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3 .[美] 罗伯特··S 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陈丕西等译,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14 .[日] 近藤邦康:《毛泽东—革命者与建设者》,宋志勇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5 .[加] 阿兰··D 英格利施等:《变化中的战争》,王彦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 .[美] 贝文·亚历山大:《统帅决胜之道》,尹宏义、荣守俊译,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18 .[美] 罗伯特·盖茨:《责任,美国前国防部部长罗伯­特·盖茨回忆录》,陈逾前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年版。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