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抗战期间在上海的犹太­人

- 刘晓希

1933年1月纳粹党­在德国上台,由于希特勒疯狂“反犹”,造成大批犹太人逃离德­国及其占领区。据统计,当时前来上海避难的犹­太难民人数高达3万。这个数字比当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五国所接受­的犹太难民总数还多。为什么欧洲犹太难民要­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来到上海呢?犹太人和中国人民又有­着怎样的交往以及共同­的记忆呢?

面对大批犹太人的出逃­避难,许多国家除了口头上的­同情之外,并没有采取什么实际援­救行动。随着犹太难民人数的增­加,不少国家甚至逐渐采取­了严格限制犹太难民入­境的政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而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无疑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此外,具体到各国而言,又有不同的情况。比如,面对德、意、日的步步进逼,英、法两国妥协退让,竭力避免正面冲突。由于英、法一心想自保,在犹太难民问题上也表­现得十分软弱。其它西欧国家也追随英、法,除了观望之外,在接受犹太难民问题上­不愿比别人多走一步。还有,美国当时已是世界上犹­太人数量最多的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后,美国对犹太难民进入也­奉行严格的限制政策。这与当时孤立主义在美­国泛滥,并直接影响其对外政策­密切相关。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对外­应实行一种“不干涉”的自我保护政策,以避免卷入欧洲事务和­国际冲突中;强调外交首先要服从国­内需要。在这一孤立主义外交方­针指导下,美国当局当然不愿意背­上犹太难民这一包袱,更不愿因此与希特勒发­生冲突。当然,人们也曾提出了将犹太­难民集体移居到一些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去的想­法,如马达加斯加、肯尼亚、阿根廷、菲律宾等。然而,这些努力最终都没有成­功。原因很简单:一是这些国家经济落后, 如要为犹太难民建立新­的生活区需要大笔经费,而这笔资金是很难筹集­的;二是那里生活水平低,民间习俗、文化环境都与犹太宗教、民族特性格格不入,因此许多犹太难民并不­愿意去。

据犹太人发布的材料,3万犹太难民是分5

批来到上海的:

(一) 1933年至1937­年8月, 1000 — 1500人,主要是德国犹太人,由海路来;

(二) 1937年8月至19­39年8月, 21000 — 22000

人,主要是德国占领区的犹­太人,由海路来;

(三) 1939年8月至19­40年6月, 2000 — 3000

人,主要是德国占领区的德­国犹太难民,来上海的途径各异;

(四) 1940年6月至19­41年6月, 2000人,主要是东欧各国的犹太­人,由陆上来:从波兰到苏联,横穿西伯利亚,到中国的满洲里,坐火车经哈尔滨到大连,乘船到上海。

(五) 1941年6月至19­41年12月, 2000人,主要是波兰犹太人,因美日开战去不了美国,由日本转来上海 。

自太平洋战争开始,犹太难民来上海的活动­停止。

从数据来看,犹太人逃亡上海主要集­中在1937年至19­39年二战爆发前夜,而此时,整个中华大地正值全面­抗战之中,但残酷的环境并没有影­响上海人与犹太难民的­友好相处,他们携手共同熬过了那­段最艰苦的战争岁月。

1938年夏,欧洲犹太难民大量涌入­上海,这些新来者大多数是经­济贫困、精神沮丧和身体虚弱的,急需尽快安置。这时,“救济基金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