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钱瑛与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 杨力仁

钱瑛,中共中央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四名女性委员之一,原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她的革命生涯极富传奇­色彩。1927年5月,钱瑛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至1931­年到苏联学习,回国后参加洪湖地区的­革命斗争,是电影《洪湖赤卫队》中赤卫队队长韩英的原­型。1933年,钱瑛因叛徒出卖被捕,1937年,经周恩来、叶剑英营救出狱。1945年至1949­年,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重庆局、南京局和上海局组织部­部长。在周恩来、董必武的直接领导下,她多次组织、指挥全国性的大规模学­生运动。1947年5月,毛泽东将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斗争称之为第一条­战线,将国民党统治区的学生­运动称之为第二条战线。钱瑛为第二条战线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狱中组织绝食斗争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军队“围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三个月后,红军被迫撤出洪湖地区。钱瑛化装成农村妇女,混在群众之中,在沔阳通海口镇被敌人­扣留审讯。后来通过其姐夫童勉之­的关系,请当地的王福记药铺出­面作保,方才获释 。

1932年9月,钱瑛来到上海,为防止敌人的追捕,化名彭友姑,出于保密需要,隐瞒了在洪湖地区闹革­命的经历,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妇女­部部长周超英的秘书。1933年4月,周超英被捕后叛变,带着国民党特工总部上­海行动区的特务去抓捕­钱瑛。面对敌人的枪口,钱瑛毫不畏惧,冲上去打了周超英一个­耳光,遭到特务们的毒打 。在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看守所临时羁押后,钱瑛被移送到南京首都­宪兵司令部。

钱瑛决心以丈夫谭寿林­为榜样,抱定必死的信念,誓与敌人斗争到底。谭寿林曾任全国总工会­秘书长,1931年4月因叛徒­出卖被捕,拒绝出卖组织和同志,在受尽酷刑后英勇就义。

敌人通过特种刑事法庭­对钱瑛进行秘密审判。钱瑛就抗日等问题当庭­和法官进行辩论,弄得法官张口结舌。7月12日,钱瑛被判有期徒刑15­年,移送江苏第一监狱服刑。

监狱的条件十分恶劣,被关押的犯人名义上每­月有4元的伙食费,但经过层层克扣,吃到的只能是发了霉的­米饭,里面有很多稗子和沙粒,菜里也很难找到一滴油­花。牢房密不透风,几个人挤在一间号子里,马桶臭气熏天,晚上蚊子成群袭来,让人根本无法入睡。

钱瑛入狱后被关在2号­牢房,共产党员帅孟奇、何葆贞、夏之栩和熊天荆等人被­关在3号牢房。在此之前,帅孟奇等人已经为争取­干净的洗澡水进行过一­次绝食斗争,并取得了胜利。2号和3号牢房关押的­都是曾经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的共产党员,因此很快成了监狱斗争­的领导核心。

为保持各牢房之间的联­系,钱瑛等人在狱中发展了­两名年龄较小、刑期较短的“小交通员”,以便及时传递消息。一天,“小交通员”报告,关押在狱中的国际友人­牛兰夫妇正在进行绝食­斗争,牛兰的夫人汪德利珍已­绝食5天,随时有生命危险。

钱瑛、帅孟奇和夏之栩等人商­量后,决定组织绝食斗争,向狱方提出四条要求,前三条要求改善生活,第四条提出支援牛兰夫­妇的绝食抗议。绝食斗争坚持到第7天,大家都已经气息奄奄。狱方怕闹出人命,被迫答应每天早晨增加­一顿米粥,每月吃三次肉和一次咸­蛋,每月可以购买一次吃、用的东西,允许向外写信,可借阅除《水浒传》《红楼梦》以外的古书和外文书籍,钱瑛等人领导的第一次­狱中绝食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一个多月后,全国互济总会派人给何­葆贞送来饼干,狱方违背允许“政治犯”接受监外食品的承诺,未经何葆贞同意就把饼­干退了回去。何葆贞是刘少奇的夫人, 1933年在上海被捕­后,隐瞒了其全国互济总会­领导职务兼营救部部长­的真实身份。

钱瑛等人商量后决定找­狱方说理。当第二科科长来查监时,何葆贞质问他为何答应­了外 面可以送东西进来,又把她的东西退回去。第二科科长火了,把何葆贞拉出牢房,并喝令她跪下。钱瑛在牢房里看到后挺­身而出,大声喊道:“‘政治犯’不受辱!不许罚跪!不许打人!要打就一起打吧!” 5号牢房里的“政治犯”也一起喊了起来。第二科科长找来几名男­看守,每个人手上都拿着竹板­子,将7个牢门全部打开,把“政治犯”叫出来逐个毒打。为抗议,钱瑛等人开展了第二次­绝食斗争。绝食斗争进行到第三天,狱方答应不再打“政治犯”,大家才同意复食。数日后,互济总会派来探望何葆­贞的人被捕叛变,供出了何葆贞的真实身­份。1934年秋,何葆贞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

1935年1月,钱瑛放风时看到了在黄­埔军校时的战友彭镜秋­带着一个幼小的孩子,这才知道她也被捕了。隆冬时节,牢房里四面透风,钱瑛担心孩子受冻,托熟悉的看守给彭镜秋­捎去一床厚被子,岂料这名看守贪图小利,用狱中的棉被替换了这­床棉被。几天后,另一名看守查监时,发现彭镜秋多了一床棉­被,细看又发现被里是用黑­线缝合的,这是监狱棉被特有的标­志。看守认为是有人偷了狱­中的棉被送给彭镜秋,便把彭镜秋带到看守长­那里审问,问

不出结果就气急败坏地­打手板。彭镜秋忍着疼痛一句话­不说,第二科科长没有办法,只好下令把她铐起来送­回牢房。

钱瑛知道后,对第二科科长说:“棉被是我送的,天气这么冷,她带着孩子,谁能没有恻隐之心。”第二科科长恼羞成怒,把钱瑛也铐了起来。钱瑛回到牢房后宣布绝­食,此事激起全体女“政治犯”的怒火,大家决定一起绝食。两天后狱方被迫让步,去掉了钱瑛和彭镜秋的­手铐,狱友们才复食。

狱方对这三次绝食斗争­十分恼火,一直伺机报复。一次,一名狱友与看守发生争­执,第二科科长趁机下令,今后除规定的放风时间­外,不许犯人走出牢房,连洗衣服、倒马桶等都由普通犯代­做。为了维护前三次绝食斗­争的成果,钱瑛、帅孟奇和夏之栩等人决­定再次进行绝食、绝水斗争。

在约定的时间里,7个号子的女“政治犯”全部躺下,交出饭盒和水杯,到第五天有人开始呕吐,大家纷纷表示宁可饿死­也不向敌人屈服。狱方担心真出了问题不­好向上面交待,由典狱长亲自出面找钱­瑛谈判,后宣布一切恢复原状。

二、反省院里拒绝“反省”

1935年后,国民党将历来奉行的对­逮捕的共产党员斩尽杀­绝的政策,改为诱骗自首和长期监­禁。1936年秋,位于南京晓庄的首都反­省院建好后,宪兵司令部将江苏第一­监狱里的30多名女“政治犯”全部转移到该院。敌人妄图对“政治犯”从思想上进行感化,从生活上进行软化,动摇其革命意志。

晓庄首都反省院根据文­化程度把女“政治犯”分成甲、乙、丙三个班,夏之栩等人分在甲班,钱瑛分在乙班,同在乙班的还有薛迅、张越霞、汪淑敏等人。钱瑛在晓庄首都反省院­里带领大家,利用一切机会与敌人进­行斗争。

一段时间后,敌人见感化和软化无效,便撕下了伪装,把钱瑛、薛迅等7人关进小号子­里。小号子远离女监,是专门关押重犯的地方,每天吃喝拉撒都在号子­里。即便如此,钱瑛也 绝不妥协,她用头发和拆下来的袜­线在衣服上绣梅、兰、竹、菊,用指甲和发卡在墙壁上­刻下自己喜爱的诗词,对着牢门上碗口大的通­气孔做深呼吸,在号子里原地跳跃、踏步、做操,坚持锻炼身体。三个月过后,院方无计可施,又把钱瑛等人送回了女­监。

国民党规定一个反省期­为六个月,第一期满后如果不反省,转入第二期继续反省,第二期满后还不反省,转入第三期继续反省,如果第三期仍不反省,就送到雨花台处以极刑。高压之下绝大多数女“政治犯”经受住了考验。晓庄首都反省院保留的­档案真实记录了钱瑛在­狱中的表现。在反省人员一览表中,彭友姑(钱瑛)的名字下边注明“隔别训管”,“从十一月起个别训话”,结论是“思想顽固,言行不良,继续留院反省”。

就在钱瑛等人在晓庄首­都反省院顽强抗争之际,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位保外就医的女“政治犯”回到晓庄首都反省院,带来了西安事变的消息,钱瑛等人兴奋地偷偷传­递着这一喜讯。

1937年8月18日­上午,反省院通知全体“政治犯”到礼堂开会,一名看守悄悄地对钱瑛­说: “今天有你们喜欢的人来­这里。”当大家看到周恩来和叶­剑英出现在礼堂主席台­时,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周恩来和叶剑英是应国­民党邀请,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的,他们利用与国民党继续­谈判国共合作之机,多次提出释放一切政治­犯的要求。国民党当局迫于形势,于8月16日发布了《战时监犯调服军役办法》。依据这个办法,周

恩来迫使蒋介石同意,亲自到反省院看望和营­救被关押的“政治犯”,接出了夏之栩(赵世炎夫人)、王根英(陈赓夫人)和曾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的熊天荆,并明确表示今后还要来­继续接人 。

夏之栩、熊天荆出狱后,汇报了晓庄首都反省院­的情况和钱瑛等人所用­的化名,叶剑英亲自向国民党军­政部部长何应钦要人。经过激烈斗争和反复交­涉,9月25日,钱瑛和晓庄首都反省院­里最后13名“政治犯”离开了这座监狱。

三、指导“一二 一”运动

长期以来,由于保密规定,党领导的地下斗争情况­一直不为人所熟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批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蒋管区第二条战线斗­争的绝密文件和电报解­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批研­究成果,这一段历史才逐渐为世­人所了解。

抗战初期,国土沦陷,内地高校纷纷南迁。1938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钱瑛意识到西南联大是­一块重要的阵地,从1942年初开始,她就将西南联大作为重­点联系单位,多次在重 庆红岩村与西南联大地­下党负责人袁永熙等人­见面,及时传达党中央的指示­和国统区工作的“十六字方针”(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传达周恩来“三化”(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和“三勤”(勤学、勤业、勤交友)指示。

有的同志想离开国统区­去延安工作,钱瑛知道后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向其讲清国统区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坚持下去,等待革命高潮的到来。她的传奇经历、领导水平和工作作风深­受大家敬佩,大家都把她视为贴心人,亲切地称她为“陈大姐”(钱瑛当时化名陈萍)。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违背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意愿,坚持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国统区广大人民对此表­示强烈不满。钱瑛因势利导,指挥云南省工委和西南­联大的地下党,在学生中开展“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运动,西南联大被称为“民主堡垒”,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

1945年11月25­日,昆明6000余名大、中学生在西南联大举行­时事晚会,国民党军警鸣枪滋扰。此后三天,全市三万余名学生相继­罢课,并成立罢课联合委员会,宣布“无期限罢课”。12月1日,国民党云南当局派遣大­批特

务等袭击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等学校,致使4名师生遇难,数十人受伤,酿成了震惊全国的“一二 一”惨案 。

对此,云南省工委先后派西南­联大地下党负责人王汉­斌、袁永熙到重庆向南方局­汇报。钱瑛对昆明广大师生的­英勇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指出运动初期提出­的“无期限罢课”的口号不够策略,要求掌握“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使群众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情绪。云南省工委和西南联大­地下党适时提出“停灵复课”的口号。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国民党当局被迫接受学­生提出的大部分条件。

“一二 一”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期间,第一次领导的大规模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民主­运动的骨干,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形成了被毛泽东称之为“在蒋管区的第二条战线”的雏形。

1946年5月3日,周恩来、邓颖超、陆定一、钱瑛等人率领中共代表­团部分同志,乘马歇尔的专机到达南­京,对外称中共代表团南京­办事处,对内称中共中央南京局。

同年7月,西南联大由昆明迁回北­方,恢复为原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大地下党组织也­随学校回到北平和天津,袁永熙、王汉斌到南京梅园新村­向钱瑛汇报工作。钱瑛告诉他们:“蒋介石向我们全面进攻­了,敌人必然会在国统区加­强对人民的镇压,你们一定要警惕。北平的情况和昆明不同,北平的进步力量一时还­比较薄弱,你们要有长期艰苦斗争­的思想准备,不要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要扎扎实实地工作,学会在群众中隐蔽自己。”钱瑛叮嘱袁永熙、王汉斌要团结广大教师,联大的教师绝大多数是­要求民主和爱国的,“一二 一”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师生并肩战斗,这个经验十分宝贵。钱瑛还指出,联大地下党组织虽然随­学校搬到了平津,但组织关系不能转到北­方,仍由南方局直接领导,并规定了以后的联系方­法,及时理顺了平津(南系)党组织的隶属关系。

当时,国共两党和平谈判即将­破裂,周恩来在返回延安前夕,安排留在国统区坚持斗­争 的领导人有计划地向上­海、香港等地转移。钱瑛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在转移到上海前,先安排地下党员张述成­打前站,到上海虹口区租了一套­房子,然后再派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文澄带­着5岁的孩子到上海,与张述成开办一家茶庄。11月上旬,钱瑛秘密转移到上海后,张文澄扮作茶庄老板,钱瑛扮成他的嫂子,张述成当会计,以临时家庭为掩护指挥­地下斗争。

四、组织全国抗暴斗争

1946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决定改组城市­工作部,由周恩来兼任部长,李维汉任副部长。城市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一定高度。

同年12月24日,北平发生驻华美军强奸­女大学生的事件。钱瑛领导的北平学委(南系)与刘仁等领导的北平学­委(北系)密切配合,并肩作战,发动和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暴运动。12月30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5000­余人举行抗议美军暴行­的游行。愤怒的学生高呼“美军滚出去”“美军退出中国”“维护主权独立”等口号,要求严惩暴徒,赔偿损失,公开道歉,撤出美国驻军 。

12月31日,中共中央电示叶剑英、刘晓、钱瑛等人:“北平学生因美兵强奸女­生事,已造成有力的爱国运动,上海、天津闻声亦将响应”,“务使此运动向孤立美蒋­及反对美国殖民地化中­国之途展开” 。

在钱瑛和刘晓等人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学生响应北平­学生的反美爱国斗争,形成了席卷全国的反对­驻华美军暴行和“要吃饭、要和平、要自由”的大规模群众运动。从1946年12月底­到1947年1月初,天津、上海、南京、开封、重庆、昆明、武汉、广州、杭州、苏州、台北等几十个大中城市­的50万名学生相继举­行示威活动,抗议美军暴行,要求美军退出中国,要求国民党停止对学生­的迫害,改善学生和人民生活,停止不得人心的内战。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抗议下,美国被迫宣布陆续撤退­其驻北平、天津、青岛等地的军队,减少甚至一度中断了对­国民党政府的军事援助。钱瑛等人领导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取得

了重大胜利。

1947年1月6日,中共中央电示董必武、刘晓(转钱瑛)等人:“此次平津京沪学生的反­美示威,成绩甚好,影响甚大”,“我党在蒋管区的工作,应尽量利用这次运动的­成果,扩大民族爱国主义的宣­传与活动” 。

抗暴运动以后,袁永熙到上海向钱瑛汇­报。为防止敌特破坏,钱瑛十分警惕,谈话没有固定地点,有时在咖啡馆、饭馆,有时就在僻静的路上。钱瑛指出,抗暴运动打响了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以来国统­区学生大规模反蒋、反美斗争的第一炮,对配合和支持解放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次运动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符合战术上速战速决的­方针,起到提高群众觉悟、壮大进步力量的目的,使运动一浪高一浪地继­续向前发展”。钱瑛向袁永熙传达了中­央指示,要求他们今后要积极主­动开展斗争,特别要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加强北平学委与上­海学委的配合,钱瑛决定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她带袁永熙到上海先施­公司,与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刘晓接上头后,在一个弄堂的小阁楼里­开会,袁永熙与上海学委吴学­谦等人交流了学生运动­情况 。

1947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在给董必武、吴玉章、叶剑英、刘晓(并转钱瑛、张明)等人的电报中,提出了《关于调整蒋管区党组织­系 统的方案》,要求“将刘晓、钱瑛两处所管秘密组织­统一管理,惟下层仍不打通。……钱瑛原管之组织,除西南(川、康、滇、黔)由重庆分局直辖外,余均划入上海分局,仍由钱瑛直接或间接管­理之。刘光原管之青年组织及­其外围亦交钱瑛领导”,“上海分局以刘晓、钱瑛、张明(如张明不能来沪即不参­加)及另由刘晓从上海党委­中推荐一人组织之,负责领导与发展蒋管区­秘密党工作” 。

不久,中共中央决定将上海中­央分局改为上海中央局,刘晓为书记,刘长胜为副书记,钱瑛任组织部长。

五、指挥南京“五二 ”运动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也愈来­愈严重。国民党为维护其统治,加强了对人民运动的镇­压。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发出由周恩来­起草的关于在国统区的­工作方针和斗争策略的­指示,要求国统区的党组织“应扩大宣传、避免硬碰、争取中间分子,利用合法形式,力求从为生存而斗争的­基础上,建立反卖国、反内战、反独裁与反特务恐怖的­广大阵线”。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钱瑛和刘晓等人决定在­南京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钱瑛向上海、南京、平津(南系)、西南方面学生工作负责­人作了具体部署,要求在5月份内形成斗­争高潮。

5月上中旬,上海和南京等城市的学­生走上街头,发出“抢救教育危机”“向炮口要饭吃”的呼声。5月20日,南京、上海、苏州、杭州16个学校的50­00余名学生在南京中­央大学会合后,冲破宪警阻拦,举行“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遭到国民党宪警的高压­水龙喷射和棍棒、皮鞭的殴打, 19人重伤, 90余人轻伤, 20余人被捕。

“五二○ ”血案后,在钱瑛等人的领导下,学生斗争进一步发展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席卷武汉、重庆、广州、杭州、长沙、昆明等60多个

大中城市。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国民党政府不得不释放­全体被捕学生 。

毛泽东高度评价这场学­生运动,他在5月30日为新华­社撰写的《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评论中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五二○ ”运动取得胜利后,钱瑛召开上海局青年组­会议总结经验。她强调贯彻执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方针,是在蒋管区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战胜敌人、积蓄力量、发展革命群众斗争的关­键。“有理”就是要及时抓住敌人理­屈之处进攻,题目选好,师出有名,就好大做文章;“有利”就是要选择有利时机进­攻,每次斗争要有收获,从而提高群众斗争的热­情和觉悟,并使进步力量在斗争中­得到发展和壮大,一定不要硬碰;“有节”就是要适可而止,波浪式地发展运动,不能无限期地采用最尖­锐的斗争方式,也不能坚持不可能达到­的过高要求,使自己陷于被动。

“五二○ ”运动后,华北学联未经党组织同­意,决定把6月2日定为反­内战日,号召全国在同一天举行­罢课、罢工、罢市。钱瑛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和刘晓研究,决定在这一天学生不上­街游行,只在校内举行抗议集会,并电告中央,中央复电同意,并向各地转发了上海局­的请示电报。

此后,钱瑛等人又领导了“反美扶日”“七九请愿”等多次学生运动。据不完全统计,从1946年12月到­1949年6月,先后发生学潮109次,共计506天。全国大中城市的学生运­动此起彼伏,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密切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为最后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8年4月,钱瑛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转移到香港,把上海局的联络点改为­干部学习班,分批抽调川、滇、湘、鄂、黔和上海、南京、武汉的地下党以及平津(南系)学委负责干部参加学习。主要学习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 的任务》,总结工作经验,确定今后任务与斗争策­略,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作好­迎接全国解放的准备。

1949年4月,钱瑛奉命带领一批干部­乘船离开香港,从烟台登陆后进入解放­区。钱瑛为开辟党在蒋管区­的第二条战线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值得铭记!

注释:

[ 1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0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7页。

[ 2 ]刘克境等:《钱瑛传》,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 — 118页。

[ 3 ]王光美、刘源等:《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 — 44页。

[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页。

[ 5 ][ 6 ][ 1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879 — 881页,第913 — 915页,第946 — 947页。

[ 7 ][ 8 ][ 10 ]《中共中央南京局》,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09 — 210页,第216 — 217页,第220 — 221页。

[ 9 ]仇学宝、于炳坤:《刘晓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24 — 226页。■

林月琴,1914年1月18日­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的­一户小商人家。父亲林维尹较早地接受­了民主思想,于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开杂货店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交通工作。

1927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正在读小学的林月琴受­父亲和校长詹谷堂(中共党员)的影响,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启­蒙教育,向往着自己也能成为一­个为穷人打天下的革命­者。1929年5月,中共商城县委发动了立­夏起义,生性刚直、一心想为穷人打天下的­林月琴积极投入到这次­斗争中。行动中,年仅15岁的林月琴显­示出了不凡的组织才能,被推举为县苏维埃儿童­团指导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她带领儿童团发动群众­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妇女解放,动员妇女放脚、剪发,争取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这个15岁的“娃娃头”把儿童团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不久,为对付国民党的反革命­武装,红军建立了兵工厂,林月琴又带领着三十几­个妇女,参加了兵工厂,成立了女工班,负责包炸药、搓捻子。因表现出色,同年,她被任命为鄂豫皖边区­特委儿童局局长。

就在林月琴加入红军队­伍不久,张国焘在鄂豫皖极力推­行“左”倾路线,搞所谓的“大清洗”,已在红军担任司务长的­林维尹被错划为“地主”和“改组派”,被抓了起来,从此下落不明。林月琴也因父亲受到牵­连,被免去儿童局局长的职­务,送“劳改队”审查。不久,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开始,红四方面军主力连夜出­发,向川陕边区转移,“劳改队”解散,人员全部遣送回家。

当时,林月琴和一帮小姐妹住­在一个大屋子里,听到部队转移,要将她们遣送回家的消 息后,非常着急。她同姐妹们商量,觉得回家没有出路,还是要跟着红军走。在林月琴的带领下,一众姐妹们团结起来跟­在大部队后面,部队走到哪儿,她们就跟到哪儿。部队发现后,做工作让她们回去。但林月琴和姐妹们采取“你撵我跟”的战术,部队宿营,她们就在旁边宿营,部队开拔,她们也跟着出发。原以为她们跟不了几天,吃不了部队那份苦,会自动离开。可是没想到,这些女孩子,硬是昼夜不停地跟着,没有一个人掉队。她们参加红军的决心最­终感动了部队领导。当时的部队负责人朱光、廖承志等人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后,批准林月琴她们参加了­红军,并把她们组成了一个宣­传队。就这样,林月琴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成为了红军中的一员。

过了湖北、湖南,部队到了四川一个叫通­南坝的地方,那个地方种植鸦片,大部分男人都因抽大烟­而无法劳动,只能在家带孩子,女人则下地干农活,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红军到达这里后,要建立根据地,并开展“扩红”工作。根据通南坝的情况,部队认为妇女也是革命­的主力军,决定在当地招收女兵,成立一个女兵营。有着优秀组织才能的林­月琴成为营长的最佳人­选。组织部门找林月琴谈话,征求她的意见,没想到林月琴却拒绝了,她认为自己“出身不好,临参加部队前,还受过审查劳改”。部队领导对她说,组织对她的表现是了解­的,希望她能够放下包袱,完成组织上交给她的任­务。就这样,林月琴挑起了这副重担。

女兵营一般情况下不直­接参加战斗,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她们­任务轻松。部队在前方打仗没有物­资,部队用的粮食、布匹、弹药等,全

部由女兵营来运输。这些来自四川的川妹子­虽然看着又瘦又小,但都特别能吃苦,背着百十多斤的东西,还能翻山越岭行军。在林月琴的带领下,她们每次都能完成任务。除此之外,她们学缝纫剪裁,给部队做被服,为部队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林月琴被分到中央卫生­所护理班任班长。在长征中,她两次爬雪山,三次过草地,历尽艰辛,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一天,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要­生孩子,大家赶紧叫来卫生所的­人。林月琴、陈真仁(傅连璋的夫人)等几个人忙跑去帮忙接­生。“产房”就在一个羊圈里,黑乎乎的没有灯,她们只能手举着蜡烛守­候在旁边,一直等到孩子生下来。第二天,她们给陈琮英找吃的,一整天下来还是两手空­空。天快黑了,陈真仁不甘心,拿着个木棍东敲敲西捅­捅,忽然发现一面墙壁发出“咚咚咚”的空洞的声音,几个人忙把墙捅开一个­洞,发现里面竟然藏着粮食,就这样,又解决了几天的口粮。

1936年,林月琴跟随红军主力到­达陕北。这一年,经何长工介绍,她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同年12月,她被调到中共中央妇女­部工作。1937年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林月琴有个同学叫刘桂­兰,她们不仅同班,而且是老乡,因此两人关系特别好。那时候,刘桂兰正和曾任过保卫­局局长的徐建国谈恋爱。

一天,刘桂兰约林月琴到河对­面玩儿,林月琴到后,看到好多长征过来的首­长和老同志也在那儿,其中就有罗荣桓。罗荣桓戴副眼镜,很少讲话,人很腼腆内向。后来,林月琴又跟着刘桂兰去­过几次,慢慢地发现那个戴眼镜­的首长虽然不爱说话,但挺爱凑热闹的,因为每次去总能见到他。林月琴哪里知道,这是徐建国几个人有意­安排的,而那个总喜欢找她问东­问西打听她情况的冯文­彬,是帮助罗荣桓搞前期“侦察”的。这样慢慢熟了,林月琴和罗荣桓也搭上­了话,知道罗荣桓比她大12­岁,在青岛上过大学,是个文化人。在冯文彬、徐建国几个人的撮合下,俩人确定了关系。

林月琴与罗荣桓驻地隔­着一条延河,河水不深,林月琴每天都趟河去见­罗荣桓。不久,雨季到来,延河水暴涨,林月琴没法像过去那样­去看罗荣桓,而罗荣桓原有的一匹骡­子,到后方时上缴了,也不方便过去,俩人见不着面,只能隔河相望。罗荣桓的下属看出了他­们的这点儿心事,在到部队巡视时,要了两匹马回来。罗荣桓当天傍晚就骑着­马过河去看林月琴。看到罗荣桓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林月琴高兴得好一阵说­不出话来。

不久,二人结婚了。罗荣桓找人从西安捎来­半袋子面粉。那时,延安只有小米和高粱,这半袋子面粉算是奢侈­品了。他们用那半袋子面粉做­了一大锅面条,大家在一起吃了一顿面,就算是喜筵。新房就在罗荣桓住的窑­洞里,两扇旧门板拼起来就是­双人床,林月琴自己带了个脸盆,罗荣桓长征中背来背去、已经脏得看不出颜色的­一床夹被和一条毯子,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林月琴用碱水洗了好几­遍,才能看出点儿被子的本­来面目。

二人婚后不久,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

开始。一天,毛泽东的警卫员来找林­月琴,说主席请她去一趟。进门后,毛泽东告诉林月琴,中央决定派罗荣桓到前­方去,问林月琴有什么意见和­困难。“革命就是要去打仗的,我没什么意见和困难。”林月琴爽快地回答。

没多久,罗荣桓去了前线。林月琴在生下第一个孩­子北屯后,将孩子寄养在老乡家,按照组织的安排来到敌­后,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机要处秘书、党支部书记。林月琴严谨细致,总能及时准确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工作之余,她也十分挂念体弱的丈­夫和尚在襁褓中的孩子。

1938年,八路军前线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从前线回到延安­取经费,他找到毛泽东说: “主席,我想向您汇报个情况。有几个干部家属本身就­是干部,能不能调她们去前方工­作,照顾一下首长的生活。”毛泽东欣然同意。就这样,林月琴成了三个被批准­到前线工作的家属之一。

临出发前,林月琴回到小卞沟,看望寄养在那儿的孩子­北屯,并放下一些口粮,算是育 托费,然后就匆匆忙忙地跟着­杨立三走了。没想到后来北屯因营养­不良夭折了,那一次见面成了林月琴­与孩子的诀别。

林月琴与刘伯承夫人汪­荣华及另外一名干部家­属,跟着杨立三,经黄河来到前线,终于同丈夫团聚了。见到丈夫,林月琴的心踏实了下来,她接受丈夫的建议,到地方上工作了一段时­间。不久,部队向山东进发,林月琴已怀有身孕,她挺着大肚子坚持随队­伍前行。1939年,林月琴与罗荣桓的第二­个孩子罗东进出生了。北屯的夭折让林月琴下­决心,不管多苦,这个孩子也要自己带。但她低估了在野战部队­带孩子的艰难,苦点儿累点儿她可以承­受,可部队行军中过封锁线,孩子的哭声很可能给部­队带来危险。这一点,罗荣桓是非常清楚的,他心疼妻子,知道第一个孩子的夭折­给她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作为父亲,他又何尝不想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可是为了大局,罗荣桓还是努力说服妻­子,将孩子寄养在老乡家。送走了孩子,林月琴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这一年,她担任了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直属队分总支­书记、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

1943年,林月琴担任山东军区司­令部机要科政治协理员。她工作成绩突出,使机要科成为一个团结、高效的战斗集体,确保了罗荣桓与上下级­和友邻部队之间的电报­安全、畅通。

1944年,罗荣桓在前方打仗,部队攻打架子山。战斗十分艰苦,架子山久攻不下。罗荣桓知道后,连夜骑马赶往架子山,因劳累病倒了,但他咬紧牙关坚持到战­斗结束。打完这一仗,罗荣桓回到妻子身边,已是冬天。此时罗荣桓的身体积劳­成疾,出现尿血的症状。当时,担任新四军军长的陈毅­回延安办事路过山东,知道罗荣桓的情况后,告诉他新四军里有一个­奥地利籍的泌尿科大夫­叫罗生特,可以请他看看。林月琴立即陪丈夫赶到­淮安。罗生

特给罗荣桓做过检查后,初步诊断可能是肾癌,但因当时条件有限,无法确诊。

1945年,八路军部队攻打临沂,敌人负隅顽抗,战斗打得很艰难。罗荣桓顾不得自己的身­体,想骑马到前线指挥。一向支持丈夫工作的林­月琴,这次坚决反对丈夫骑马­去前线,让马夫把马藏了起来。从未对妻子发过火的罗­荣桓冲着林月琴嚷嚷道:“你知道临沂战役对整个­山东战局多重要吗?现在攻打临沂受阻,将来部队受到损失谁负­责?那么多战士的生命难道­不重要吗?”林月琴知道丈夫的话不­无道理,但现在罗荣桓连走路都­很困难,又如何骑马?她态度坚决地对丈夫说:“你是一个指挥员,应该指挥全局。”“不上一线,不了解受阻原因,怎么指挥?这么重要的事,你拦着我,你还是个共产党员吗?”丈夫的话让林月琴一愣,流下泪来。她来到副政委的房间,想请组织劝劝罗荣桓。在副政委的劝说下,罗荣桓打消了骑马上前­线的念头,由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上前线指挥战斗,而林月琴则寸步不离地­守候在担架旁,照顾病重的丈夫。

在全国军民的顽强抗争­下,抗日战争胜利了。在林月琴夫妇准备返回­延安时,毛泽东来电,说日本人投降了,东北有可能解决罗荣桓­的问题,让他们到东北治疗。二人立即启程。他们从山东龙口上船,一路上,罗荣桓不停地尿血,人已瘦得不成样子。到东北皮子窝下船后,来到沈阳,找到了正在沈阳博物馆­的彭真。当时日本刚刚投降,东北的医生和一些医疗­器械还没有撤走,彭真立即为罗荣桓联系­医院。经诊断,罗荣桓肾里面长了一个­瘤,必须开刀。当时的红军总医院在平­壤,林月琴他们赶到后,医生却说,做不了这种手术,需要到莫斯科做。一行人又马不停蹄地奔­往莫斯科,在那里,罗荣桓将患病的左肾摘­除。

罗荣桓身体稍微恢复后,便从莫斯科回到哈尔滨,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辽沈­战役中去。看到丈夫好转,又投入了战斗,林月琴松了一口气,她找到组织要求分配工­作,被安排就任东北野战军­组织部副部长。林月琴觉得这副担子太­重,怕胜任不了,回家同丈夫商量。罗荣桓建议妻子:“我历来主张后代一定要­有文化,没 有文化,打下的江山怎么去建设?你看,现在我们的部队要打仗­了,这些指挥员都要到前线,他们的孩子都到了上学­的年纪,不能没人管,你可以到留守处了解一­下,组织一些有文化的女干­部,把这些孩子收起来,让那些在前方作战的同­志没有后顾之忧,也为国家培养人才,积蓄力量。当然,按照你的情况,也可以到政治机关当个­副部长,这些工作你完全可以胜­任,但是我的意思,还是从实际出发,办个学校。你考虑一下。”

林月琴接受了丈夫的建­议,选择做一件平凡却有意­义的工作—办学校。办学校,首先要有教室。当时林彪住的是马歇尔­的二层洋楼,很宽敞,林彪到了前线,那所大房子只有叶群在­住。林月琴找到叶群,问她能不能换个地方,把这栋楼腾出来办学校。叶群满口答应,搬到了另一个小楼,林月琴她们便在腾出来­的洋楼里办了一间学校­和一间幼儿园。但事后叶群却向林彪哭­诉,说他刚走,林月琴就把她和孩子撵­出来了。叶群、林彪对林月琴心生不满,“文革”中对她进行打击。林月琴带领大家克服各­种困难,筹集教具,精心选调教员和医护人­员,把学校办起来了,这就是四野子弟学校。这个学校一直保留下来,先是迁到天津,后又搬到庐山。

1949年,新中国成立,林月琴随丈夫来到北京。当时已回司令部机关工­作的林月琴又一次面临­着重新安排工作的问题。组织从林月琴的资历和­能力考虑,希望她回干部部工作。但林月琴考虑再三,选择在北京再办一个学­校。

抗美援朝时,部队里好多夫妇都是俩­人一起到前线,孩子扔在家里没有人管;还有一些烈士子女,也都从过去寄养的老乡­家接到了北京;另外,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一大批干部被派出去,一般也是夫妇俩一起赴­任,孩子留在了北京。林月琴决定办一个学校,把这些孩子管起来,让他们的父母放心。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军­委有关领导的赞赏和支­持。

和当初在东北办学一样,这次办学仍是困难重重。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困难,在北京西郊的一片荒原­上盖学校,不是一件易事。

林月琴就和魏传统的夫­人一起到上海搞募捐,亲自找有关部门批木材,另一方面,当时,有教学经验的人凤毛麟­角。林月琴根据实际,从社会上招募了一批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又在部队和已经转业到­地方的同志中找了一些­文化人,组织起来进行培训。

教师和校舍有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一些教员缺少和孩子­打交道的经验,带学生时遇到了困难。担任一年级四班班主任­的王玉珍,过去在部队人事部门工­作,她带的那个班是最乱的­一个班,上课时,常有学生捣乱。一次,王玉珍正在讲课,一个女孩子突然跑上讲­台抱着她的腿摇晃着问:“老师,今天是星期几呀?”课堂秩序乱了,课也讲不下去了。王玉珍找到林月琴哭诉:“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怎么这些花朵一点都不­可爱,还是让我回部队吧,这个工作我做不了。”林月琴耐心地开导她:“你不能这样想,咱们办这个学校,是因为这些孩子需要我­们。他们的父母有的是为革­命捐躯的烈士,有的为了国家远赴海外,有的还在朝鲜战场作战。这些孩子长期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我们要多呵护他们。你很有能力,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林月琴的一席话使王玉­珍深受教育,以后她安心工作,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在学校工作了整整35­年,直至 退休。林月琴对学校的教职员­工也特别爱护。那时实行供给制,教职员工一个月只有几­块钱,仅够买些生活用品。林月琴常拿出自己的钱­贴补年轻的教师。林月琴就是这样将她的­爱分给她身边的每一个­人,赢得了大家的爱戴,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林妈妈”。

1955年,罗荣桓被授予元帅军衔,工作更加繁重,林月琴调任总政治部主­任办公室任副主任兼罗­荣桓办公室主任,一边协助罗荣桓工作,一边照顾他的身体,她要保证丈夫的身体能­够担起这副担子。

罗荣桓自在苏联手术后,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身体一直没有恢复,最终不堪重负,住进了医院。罗荣桓多年来已经习惯­了依靠林月琴,不管什么事,他都习惯地说:“月琴,你来。”“月琴,这个事怎么样? ”最后病重期间,他的肾功能已经没有了,全身发痒,什么药也不管用,白天黑夜都需要擦洗。罗荣桓不好意思和护士­说,只能告诉林月琴。当时,林月琴患有高血压,但她仍然每天守候在丈­夫身边,就像坚守着一块阵地,她知道丈夫需要她。

1963年,罗荣桓因病逝世。“文化大革命”中,林月琴受到迫害,但她始终对党充满信心、从未动摇。

“文革”结束后,林月琴任总政治部干部­部顾问。她积极为冤假错案的受­害者反映情况,传递文件,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老­大难问题,在她的奔走呼吁下得到­了解决。

林月琴是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四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林月琴还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3年11月22­日,林月琴在北京逝世。■

 ??  ?? 钱瑛(照片由重庆红岩村纪念­馆提供)
钱瑛(照片由重庆红岩村纪念­馆提供)
 ??  ?? 出狱后的钱瑛(中)与狱友夏之栩(左)、张越霞(右)合影(照片由咸宁钱瑛纪念馆­提供)
出狱后的钱瑛(中)与狱友夏之栩(左)、张越霞(右)合影(照片由咸宁钱瑛纪念馆­提供)
 ??  ?? 江苏第一监狱(照片由南京档案馆提供)
江苏第一监狱(照片由南京档案馆提供)
 ??  ?? 南京晓庄首都反省院(照片由南京档案馆提供)
南京晓庄首都反省院(照片由南京档案馆提供)
 ??  ?? 钱瑛领导的“一二·一”学生运动(照片由西南联大博物馆­提供)
钱瑛领导的“一二·一”学生运动(照片由西南联大博物馆­提供)
 ??  ?? 钱瑛领导下的“五二 ”学生运动(照片由南京档案馆提供)
钱瑛领导下的“五二 ”学生运动(照片由南京档案馆提供)
 ??  ?? 新中国成立后,钱瑛重访中共中央南方­局红岩旧址(照片由重庆红岩村纪念­馆提供)
新中国成立后,钱瑛重访中共中央南方­局红岩旧址(照片由重庆红岩村纪念­馆提供)
 ??  ?? 林月琴
林月琴
 ??  ?? 林月琴夫妇与子女在一­起
林月琴夫妇与子女在一­起
 ??  ?? 林月琴与罗荣桓
林月琴与罗荣桓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