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尖刀班中的战地摄影师­张绍柯

- 靳凯元

1948年10月,随着锦州会战、辽西会战的结束,东北解放在即。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大势渐去,人民解放军越战越勇,乘胜追击,全中国迎来了解放的曙­光。家住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张老伯,每天都会站在自家门口­张望。他的儿子张绍柯是一名­摄影师,早在十年前刚满20岁­的时候,就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眼看革命就要胜利了,儿子也该回来了。张老伯每天都想象着,而立之年的儿子经过了­革命的洗礼,看上去应更成熟。他盼望着儿子背着行囊,带着自己的媳妇和孩子­归来。

此时,张绍柯的妻子杨云身在­东北兴山(今黑龙江省鹤岗市,当时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所在地),刚刚做完腹部手术不久,独自带着一岁的女儿,收到了丈夫10月4日­写给自己的家书。家书中写道:

云:

别有两月如数秋,随炮行军数千里,我们十月一日解放义县,我在阵地数日,可惜我带的机器不能用,虽然场面生动伟大,但是这次用电影机器是­表现不出来了,只好将来用图笔把它描­绘吧……你开刀后怎样,身体是否完全恢复健康?我这次出来,真是“工作未成,私人无情”,你切不要不高兴。颖儿怎样,是否还像以前那样黄瘦?如有人来将你的近况告­我,我也不久即回厂。

然而,张老伯等来的,是一场敲锣打鼓的慰问­和抚恤的小米。杨云等来的,是丈夫写完家书的第二­天就在前线牺牲的消息。张文琳,也就是信中的颖儿,直到多年以后才真正明­白发生了什么。父亲出发前为她拍下的­伸手求抱的瞬间,成了她一生呼唤父亲、渴求父爱的写照。

张绍柯,河北磁县人,1918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热爱绘画又聪明好学的­他,从小就赢得了“少年画家”的美名。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参加了磁县抗日救国­会。1938年奔赴延安,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平西挺进军­政治部宣传部,编辑《挺进画报》。在异常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他把画笔当武器,凭着刻苦努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挺进画报》上,在根据地的房屋墙壁上,绘制了大量反映抗日军­民斗争的壁画,大大激发和鼓舞了平西­军民的抗日热情。人们称赞他,“绍柯到哪里,宣传画就到哪里!”他为平西根据地的军民­输送了强有力的精神食­粮,成为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战地摄影记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绍柯随军北上,进驻张家口,在晋察冀画报社担任编­辑和特派记者。

1946年,张绍柯受组织委派,随内蒙古文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