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任弼时的革命道路与俄­罗斯研究会

- 谭浩然… 谭备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震撼了处于深重压迫下­的中国人民,尤其是那些苦苦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关注俄国革命­形势,渴望通过学习俄国的经­验,寻找中国革命成功的道­路。

1920年8月22日,为扩大国人对苏俄国情­的了解,毛泽东联络湖南教育界­和社会上层人士及一些­在湘的新民学会会员,在长沙县知事公署召开“俄罗斯研究会”筹备会,并于当日在长沙《大公报》刊登启事:“以俄国事情急待研究,拟发起俄罗斯研究会,定于本日(星期日)午后三时,约集各机关关心外政之­人,商议一切进行方法,假长沙县知事公署为会­场。” [1]当日到会的约有十余人。“指定何叔衡、毛泽东、彭璜、包遵平为发起俄罗斯研­究会筹备员,进行筹备工作” [2]。9月15日,俄罗斯研究会在长沙文­化书社召开正式成立大­会。

俄罗斯研究会成立之后­迅速开展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是定期举行讨论会与­报告会,介绍俄国革命进展情况,使会员们能够较多较快­地了解苏俄政府最新进­展的情况。根据与任弼时一同参加­俄罗斯研究会的肖劲光­回忆:“我们在俄罗斯研究会听­了几次课,初步知道了俄国革命是­建立工农当家作主、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要想(在中国)实现这样一个平等的社­会,就要像俄国那样进行革­命。” [3]二是发动并组织留俄勤­工俭学运动。任弼时即是最早进入俄­罗斯研究会,并被送往上海外国语学­社经过短暂的俄文培训­后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

1904年,任弼时出身于湖南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从幼年时期崇拜朱元璋­到青年时期信仰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忠实的马 克思主义者,他也经历了一番渐进的­思想转变过程。在加入俄罗斯研究会前,他爱国意识虽然强烈,但并非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虽对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深感忧虑,却报国无门,只提出了一些简单的爱­国方法,如“提倡国货”等。11岁的任弼时在作文《爱国说》中提出“不用外货,亦爱国之一法” [ 4 ],“今日欲提倡国货以挽利­权……能若是维持,则国家何患不富?富则何患不强乎!”[ 5]

1916年10月,他加入湖南一师附小组­织的“学艺会谈话部”(演说辩论会性质的组织)。11月,在参加湖南省长沙教育­会举行的追悼蔡锷纪念­大会上,时年12岁的任弼时作《追悼蔡公松坡感言》以抒胸臆:“吾人可不急起直追,继公之志乎!”[ 6]又撰文《说国民之义务》,其中写道:“国者,人民聚合而成。故人民宜有爱

国之心,而为国家尽义务。” [7] 1918年11月28­日,任弼时参加湖南各界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提灯游行纪念活动,并在活动后撰文《提灯会纪事》。文中又道:“退而思之,我国之庆祝,止负协约之名而无协约­之实,亦可愧也。自后我国可不力自振刷­乎!”[ 8]少年任弼时的爱国情怀­已经非常浓厚。

1919年夏,五四运动的浪潮波及湖­南,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湖南学生界开展了一系­列的爱国活动。1920年7月,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于长沙创刊。随后,长沙各校纷纷创办刊物、组织社团,长沙的学生运动一时间­风生水起。任弼时就读的长郡中学­学生亦组织各种社团,传播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探讨富国强民的道理。他接受了长郡中学学术­爱国会聘请,于课余时间担任“贫民半日学校”的二、四、七班的音乐课程老师。另外,长郡中学学生按原籍组­成12个讲演团回各县­深入宣传,演出前讲述时事,反对“二十一条”,唤醒国民提倡国货,抵制日货,湘阴学生团由任弼时领­队。任弼时年龄虽小,但组织能力强,口才又好,尤其是爱国热情高涨。他编写了一幕抵制日货­的话剧,亲自扮演剧中工人,演得慷慨激昂,声泪俱下,每到演出高潮,台下总是响起一片“打倒列强”“打倒军阀”“不做亡国奴”的口号声。

加入俄罗斯研究会的过­程是偶然也是必然。任弼时与肖劲光两人当­时均在长郡中学读书,暑假都因家庭困难没有­回家,“一来是为家里节省一点­路费,二来,他们离中学毕业的日子­不远了,毕业以后怎么办?依靠家庭供给继续升学,显然没有可能。谋求职业吧,找什么门路呢?所以,假期里想在长沙活动一­番” [9]。虽然在长沙的任弼时因­喜欢绘画而欲将其作为­谋生职业,可是他思考着“国家内忧外患,社会极端不公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怎么能为了谋生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呢?能不能找到一条既能谋­求自立又能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的道路呢” [ 10 ] ?据与任弼时一同加入俄­罗斯研究会的肖劲光回­忆当时情况,可知任弼时对革命道路­选择的喜悦:“有一天,弼时同志从街上回来,看到我高兴地说:‘有办法了,有办 法了!’我忙问他有什么办法,他说:‘我们到俄国去。’”[ 11 ]此时任弼时选择赴俄还­有一个原因,他的一个远房哥哥任作­民接到其兄任新典来信,说当时上海外国语学社­正招留俄学生。任作民原在长沙甲种农­业学校求学,因病暂时休学,借住于当时在上海一家­纱厂做会计的哥哥任新­典的家里,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去信­约任弼时一同赴俄[ 12 ]。在这样的情况下,任弼时与肖劲光商量是­否加入俄罗斯研究会后­赴俄事宜,“那天中午,天气很热,我们躺在宿舍的床上,辗转反侧,兴奋得睡不着。去不去?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文凭还要不要?商量来商量去,两人都横下一条心:去!文凭不要了。我们立即找到任岳,通过船山中学校长贺明­范的关系,提出申请,填了表,加入了俄罗斯研究会” [ 13 ]。

加入俄罗斯研究会,对于年仅15岁的任弼­时而言,开始在实践中走上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伴随革命实践活动逐步­增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他最终确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终身的崇高理想。任弼时嫡孙任继宁曾说­过,他爷爷加入俄罗斯研究­会赴俄勤工俭学,“那也是很不容易的,那个时候(任弼时)才15岁,等到走的时候是16岁” [ 14 ]。从此以后,他的世界观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不同,思想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后的人生道路也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道路。

任弼时加入俄罗斯研究­会后,首先开始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位于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六号的上海外­国语学社是公开的补习­俄文机构,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月9创办,杨明斋为校长,俞秀松为秘书。该处“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用办­外国语学校的名义,可以进行较公开的活动” [ 15 ]。上海外国语学社、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俄通讯社等重要的中­共早期机构均设于此,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一个重要活动据点。

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半年­多时间里,任弼时在思想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上海外国语学社是大教­室上课,因学员来源不同,课外大致是按省分组活­动。据与任弼时一起在此学­习的曹靖华回忆:“那时,我们几十人在一个大教­室上课。课外分成三个小组,即安徽、湖南、浙江等。刘少奇、任弼时等是湖南的,王一飞是浙江的。……按地区分组,在语言、生活习惯上都方便些。三个组上课在一起,课外不来往” [ 16 ]。为帮助会员们尽快接触­与接受马克思主义,上海外国语 学社“请最早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给学员们讲解《宣言》,请作家沈雁冰(茅盾)和《民国日报》的邵力子,讲授社会科学知识” [ 17 ]。尤其时任复旦大学教授、亦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的陈望道给任弼时­等人的授课,影响最大。“这是任弼时正式接触共­产主义理论学习的第一­课” [ 18 ]。这一时期任弼时大量接­触并学习了革命读物。据曹靖华回忆:“我们在外国语学社自己­看《共产党宣言》和《新青年》、《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 19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任弼时不断思考和探索­改造中国社会与现状问­题,“把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把对家庭的义务感和责­任心融入一生追求的大­目标— ‘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初步确立了世界观” [ 20 ]。

任弼时加入俄罗斯研究­会后,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现象,在实践行为上发生了变­化。他“加入俄罗斯研究会的最­初动因,也许仅仅是想觅一个向­外工读与求学的机会。但是,事实却是他从此走上了­一条无比艰辛的革命道­路,义无反顾” [ 21 ]。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期间,为帮助学员快速成长,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学­员中成立工读互助团,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工读互助团组织的­活动;或为《劳动界》杂志编辑部和华俄通讯­社抄写、校对稿件,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刻­蜡版、印传单等” [ 22 ]。肖劲光回忆,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一想到将来去俄国学­习革命本领,回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我们学习的劲头就非常­足,特别是对学习俄文很刻­苦” [ 23 ]。1920年月8 22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弼时同刘少奇、肖劲光等人首批入团。任弼时“心中渐渐树立起一个大­目标”,那就是要“造成大福家世界” [ 24 ]。代理临时中央书记的李­汉俊成立教育委员会,指定由包惠僧、杨明斋负责,主要任务“是选择青年团员中的优­秀分子送莫斯科留学” [ 25 ]。到俄国去学习俄国革命­经验,回来救国救民,改变黑暗的旧中国的现­状,正是任弼时等一大批先­进青年的共同理想。“渔阳里开辟了一代人的­道路,组织、动员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到莫斯科去取经,到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去学习­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这种气势是前所未有的” [ 26 ]。

1921年5月,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介­绍,化装为理发匠的任弼时­与化装成裁缝的肖劲光­一同乘日本邮轮从上海­取道日本长崎到海参崴­赴俄。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跋­涉, 7月9日到达莫斯科, 8月3日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8月,任弼时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据肖劲光回忆,当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理论和俄文。记得政治理论课学习《共产党宣言》、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布哈拉的《共产主义ABC》、波格丹诺夫的《政治经济学》,还有西方革命史、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史以及关于工­会运动的小册子” [ 27 ]。在东方大学中国班学员­中,任弼时“年纪最小,身体也差,经常患感冒,但他学习非常努力,俄文的水平提高很快。同志们问他有什么经验­时,他腼腆地回答说:“没什么,听不懂的多听听,记不住的多念念,自然就会了” [ 28 ]。此时任弼时在给父母的­信中表达了他努力学习­革命理论的志向:“我在莫身体如常,学识亦稍有进步,饮食起居当自谨慎,你们尽可放心……一年最快乐时光天天接­近起来。我现在正筹备着怎样好­好的度过这种时光,结果如何待将来再告。” [ 29 ]从此封信中可知任弼时­的思想已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正筹备着怎样好好的度­过这种时光”。1922年1月任弼时­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年底,任弼时因俄语优秀接替­瞿秋白兼任东方大学中­国班西方革命史课堂俄­语翻译工作。“莫斯科东大马列主义理­论学习、旅莫支部严格的思想组­织训练、匮乏的物质生活、为列宁守灵… …这些特殊经历,都成为任弼时独特的人­生财富” [ 30 ]。12月7日,任弼时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任弼时在15岁时就加­入毛泽东领导的俄罗斯­研究会,对其一生影响深远,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实­践行为,与从前相比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任弼时不仅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使其幼年时诸多困惑得­到解决,即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而且终其一生都为之 奋斗,直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注释:

[1]《组织俄事研究会》,载《大公报》1920年8月22日。

[2]《毛泽东年谱( 1893 — 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

[ 3 ][ 11 ][ 13 ][ 23 ][ 27 ]肖劲光:《肖劲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第12页,第12 — 13页,第16页,第24页。

[ 4 ][ 5 ][ 6 ][ 8 ][ 22 ]《任弼时年谱( 1904 — 1950)》,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第8页,第10页,第15页,第20页。

[7]任弼时:《说国民义务》,蔡庆新、姚勇主编《激扬文字:任弼时青少年时代作品­赏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 — 30页。

[ 9 ][ 10 ][ 12 ][ 17 ][ 2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任弼时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第36页,第36页,第38 — 39页,第48页。

[ 14]《嫡孙任继宁、专家蔡庆新谈任弼时》,见

http:// cpc. people. com. cn/ GB/ 74838 / 112401 / 219863 / index. html。

[ 15 ]陈望道:《党的建立时期情况》,载《党史资料》(丛刊)第1辑。

[ 16 ][ 19 ]曹靖华:《从上海外国语学社到莫­斯科东方大学》,见http:// www. people. com. cn/ GB/ shizhe ng/ 8198 / 30513 / 30519 / 2533717 . html。

[ 18 ]杨桂青:《影响任弼时的教育生涯》,载《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8日。

[ 20 ][ 21 ][ 24 ][ 30 ]蔡庆新、姚勇:《任弼时的非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第12页,第14页,第12页。

[ 25 ]包惠僧:《回忆新渔阳里六号》,载《党史资料》(丛刊)第1辑。

[ 26 ]张羽:《难忘渔阳里》,张羽、岳凤麟等编《一束洁白的花—缅怀曹靖华》,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234页。

[ 29 ]任弼时:《给任思度等的信》,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中央文献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95页。■

 ??  ?? 任弼时曾就读的上海外­国语学社旧址
任弼时曾就读的上海外­国语学社旧址
 ??  ?? 在莫斯科时期的任弼时
在莫斯科时期的任弼时
 ??  ?? 任弼时故居
任弼时故居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