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1942中共香港大营­救

- 黄… 磊

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人士滞留香港,在此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地扛起了营救重任。在毛泽东、周恩来的亲自指挥下,香港的地下党组织想尽­一切办法,动用各种力量,成功完成了这次被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抢救”的海外行动。

灭顶之灾

1941年12月8日­凌晨,沉睡中的香港突然被凄­厉的空袭警报声惊醒。紧接着,日本飞机向这座“东方之珠”投下了无数颗炸弹,爆炸声响彻全岛。当天,大批日军越过深圳河,冲向九龙。十几天后,英国总督杨慕琦在港督­府扯起白旗宣布投降,香港沦陷。

香港这个战时的“世外桃源”,随着日军炮火骤至已不­复存在。聚集于此的数百中国内­地文人、学者、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本来是为逃避国民党顽­固派的迫害而来此地,如今再次落难,随时面临着日军的蹂躏。

香港战事之前,日军就派遣了大量特务­到这里,秘密侦察中国内地人士­的活动行踪。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封锁海面和港九陆­路通道,禁止任何非日军船只、车辆和人员出入,并在街头张贴布告,限令目标中的人士限期­到日军司令部报到,否则格杀勿论,对于屈服者,将送往内地的沦陷区,为营造“大东亚共荣圈”服务;对于那些不屈者,等待他们的只有集中营­和死亡。

然而,这批文化名人到港时间­都不长,大多无本地亲朋,社会关系单一,加之又是社会名人,很容易在街市中暴露身­份。面对生死存亡,他们无可奈何,只好东躲西藏,或者不停 地更换住处,要想自行逃离虎口,简直比登天还难。这批中国社会的精英如­遭不测,将是中华民族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特急电报

中共中央十分关注这批­民主人士的命运。12月7日,受党中央指示,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两次急电香港工作­的负责人廖承志、潘汉年、刘少文,要求他们迅速做好应变­准备,设法将聚居在港的这批­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人士抢救出来,转往后方安全地带。

廖承志是革命元勋廖仲­恺、何香凝之子,共产党员,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潘汉年是八路军办事处­的中共中央代表,兼中央情报部华南情报­局局长;刘少文是中央交通局驻­港澳办事处处长。三人肩负着为党开展国­际统战联络工作、情报工作和秘密交通工­作的重任。

12月8日,在延安的毛泽东亲自给­周恩来和廖承志、潘汉年发去电报,指示他们立即组织香港­文化人、党的人员和交通情报人­员向南洋和东江撤退。

12月9日,周恩来第三次致电廖、潘、刘三人,对大营救的行动路线作­出具体指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估计菲律宾将不保,新加坡或可守一时,上海交通已断绝,香港人员的退路只有广­州湾、东江和马来亚。”当日,他再次电告廖承志等人:“香港已成死港,如有可能,先至澳门转广州湾,然后集中桂林。”同时询问了撤退安置情­况以及同新加坡、菲律宾的联络情况,吩咐派人帮助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梁漱溟等人离开香港。

随着香港战事的发展,党中央和南方局对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