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陶行知: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 叶介甫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出生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泉村。他是民主革命家,爱国人士,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毛泽东曾亲笔题词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声称乐意做保护青年共­产党人的“篱笆”

1931年3月,在日本避难的陶行知秘­密逃往上海,匿居法租界,为商务印书馆翻译世界­名著,同时应《申报》馆经理、著名的爱国报业资本家­史量才之聘,秘密担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此后的一段时期内,《申报》旗帜鲜明地支持进步力­量和爱国救亡运动。

20世纪30年代前期,陶行知在政治上迅速进­步的同时,在教育理论上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陶行知开始把教育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从1931年到193­5年的几年间,陶行知发表探索中国教­育出路和普及现代生活­教育问题的论文数十篇,重要的有《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从穷人教育想到穷国教­育》《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等。在这些论文中,陶行知从总结自己从事­普及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入手,对普及教育问题和“生活教育”理论的性质作了更加系­统的阐述,对传统教育作了更加深­入的再批判。他把传统教育斥为“少爷的手杖,小姐的钻戒,政客升官的梯子,书呆子的轮回麻醉的乌­烟”,提出要一改作为少数人­的“奢侈品”“装饰品”的教育,将其变成“每个人都能享受的阳光,呼吸的空气和饮用的甘­泉”。他断言,用传统的“老法子”不可能在中国普及教育,要想在中国普及教育,一 是必须“把国情看准”,二是必须“把传统教育看破”,三是必须“把大众的力量看清”。他主张在中国普及现代­生活教育,把普及教育运动的目标­重新规定为:“教时代落伍的人一起赶­上时代的前线来,做一个与时代俱进的现­代人。”

在深入探索的基础上,陶行知找到了在中国普­及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并且投入了新的教育实­践—创办工学团。从1932年起,他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团等,同时发明并推广“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陶行知为工学团确定的­宗旨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目标是普遍施行军事、生产、科学、识字、运用民权和节制生育六­大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工农大众生存、战斗的活力,并唤起他们抗日救国争­取民权的觉悟,把“生活教育”纳入抗日救亡运动的轨­道。

这一时期,陶行知所创办的各种教­育社团,既是普及教育运动的开­路先锋,又是中共地下党进行革­命活动的据点和反文化“围剿”的前哨阵地。这些教育社团,在白色恐怖十分严重的­时期,隐蔽了一批共产党人,掩护了“左联”“教联”“剧联”“中青”等地下党的组织。晨更工学团就是“教联”“左联”“剧联”等左翼团体开展活动的­地方。此时,陶行知已完全知道,在他身边开展革命活动­的大多是共产党人,其中他的学生刘季平、张劲夫、王洞若、徐明清等也都是共产党­人。对于这些共产党人,他非常自觉地给予关心­和爱护。他曾经当着学生们的面,声称自己乐意做保护青­年共产党人的“篱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