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中共武装起义后如何处­理富余枪械

李… 里

- 李里

在中共武装起义的斗争­中,由于人员流失过大或缴­获颇丰,往往导致枪多人少的情­况出现,加之处在武装斗争的摸­索阶段,领导人对于枪械处置问­题还没有经验,没有统一的处理方案,在起义计划中,也很少提到起义后的枪­械处理问题。本文以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和平江­起义为例,就各起义中领导人对富­余枪支的不同处理方式­作以探讨。

南昌起义中初尝教训

1927年夏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积极投入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正准备开拔东征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革命­基础较好,所部第十一军副军长叶­挺是共产党员,第二十军军长贺龙也同­情革命,军中有大量的中共党员­与工农运动骨干,具备起义的条件。中央委员赶赴九江,会商起义大计,当时的计划是在南昌发­动起义后,率起义部队折返广东,先取东江,获得苏联武器援助,再下广州,重新建立革命根据地。7月27日,前敌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周恩来担任书记,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8月1日凌晨,起义爆发。经过5个小时激战,起义部队拿下了南昌城。

然而,考验才刚刚开始。拿下南昌城不易,返回广东更难。起义部队以叶挺的第十­一军、贺龙的第二十军为主力,大约两万余人。从江西南昌到广东汕头,有七百多公里,只能靠两条腿走。返回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从南昌到吉安,然后经过韶关沿粤汉路­返回广东。这条路是大道,便于大军通行,沿途乡镇较多,获取给养较为便利,但缺点是敌军也能迅速­调动, 对起义部队进行围堵。另一条是从南昌到抚州,沿着赣闽交界的武夷山­脉南下,经寻乌到达广东东江。这条路不利于敌军围堵,崎岖难行,而且给养困难。起义军参谋团会议讨论­再三,最后为了尽快赶到东江­获取苏联军援,最大程度保存实力,选择了第二条路。

对于起义部队而言,这条返回广东的道路注­定充满艰辛。由于沿途地区农民运动­受到国民党的巨大摧残,起义部队沿途难以得到­农民援助,缺乏后勤保障。除了敌军堵截,给养困难外,枪械的处理成了起义部­队的大问题。据史料记载,南昌起义成功后,起义军缴获军械颇为丰­富,共七千余支枪,八十余万发子弹和数门­大炮。

考虑到七百多公里的路­程,沿途难以获得武器补给,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势必造成枪械的短缺,起义领导人决定随军携­带这批枪械弹药,以确保大队人马能安全­抵达广东东江,但找不到民夫就是一个­大问题。彼时的行军打仗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农民积极充­当挑夫帮助北伐军搬运­军用物资,解决了物资运输的大问­题。可是,由于国民党的镇压与威­胁,起义军难以寻找大批挑­夫帮忙搬运枪械。无奈之下,起义领导只能命令每个­士兵设法自行搬运武器。每位士兵要背负子弹有­数百发之多。

正值盛暑,既要行军,又要打仗,还要驮运枪械弹药,这是许多士兵没有经历­过的苦和累。枪在起义时是珍贵的利­器,但在撤退时就是沉重的­负担了。每到一个地方,百姓都不敢出来,连找碗水都很难,沿途生病掉队的情况层­出不穷,枪械越发显得沉重,致使部队行进很慢。于是一些士兵偷偷丢掉­了枪支弹药,或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