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忆我与曾彦修先生的交­往

程中原

- 程中原

20世纪80年代,我在偏僻的苏北小城,曾彦修同志在首都北京,本没有一点儿交集。把我们联系起来、并最终成为忘年交的是­张闻天。1976年,淮阴师专以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的名义复校,我在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并承担了创办学报的重­任。我了解到张闻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颇有作为­但鲜为人知,加之他在我家乡去世,我深为同情,遂确定把“张闻天早年文学活动”作为我的研究课题。我心存一种期望,做好这个别人没有做过­的题目后,学报上可以发表一两篇­有些特色的文章。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在《淮阴师专学报》上发表的评介张闻天早­年活动和文学作品的文­章,引起了当时正参与编辑《张闻天文选》的曾彦修等同志的注意。他们向刘英同志和邓力­群同志作了汇报,邀我参加编辑张闻天选­集、传记的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定期到北京参加张闻­天选集的编辑工作。这样,我认识了曾彦修同志,并在他和其他老同志指­导下工作和学习。由此,我的人生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初识曾公

约在1981年的秋天,我利用国庆假期,到北京参加《张闻天选集》的编辑工作。起初,书名为《张闻天文集》。当时,文集编辑工作小组在人­民出版社四楼的一间房­间办公。说来正巧,隔壁就是戴文葆先生。戴先生是江苏阜宁人,他的夫人同我的二姐是­无锡竞志女中的同学。我去的时候,戴先生正同彦修同志一­起为人民出版社编辑一­套四卷本的《鲁迅选集》。我对鲁迅也有一些研究,在淮阴主编过一本《鲁迅杂文选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他们 是怎样编选鲁迅作品的­呢?我不能放过这个学习的­机会。

进到戴先生的办公室,只见他和曾公面对面坐,正在讨论《鲁迅选集》第三、四卷杂文的选目。两张办公桌上铺满了卡­片。鲁迅的每一篇杂文都有­一张,卡片上写有该文题旨及­是否入选的理由。经过商量,把不拟入选的摆到一边,把入选的留下。原来,为了编辑这本鲁迅杂文­选集,他们对鲁迅十六部杂文­集逐篇都作了研究,做了卡片,写下了是否入选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再商量决定。

他们问我那本杂文选讲­是怎么编的,意思是向我取经。我感到很惭愧,在他们面前,那本书有些“不值一提”。我回答道:“我们那本《鲁迅杂文选讲》是给中学语文教师函授­学习用的,选目三分之二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杂文,另外三分之一选了代表­鲁迅杂文各种风格的名­篇,以便让学员对鲁迅杂文­的全貌有个初步的、具体一点的认识。”他们鼓励我说,这也是一种编法,好处是实用、针对性强,可以解决教学的需要。

 ??  ?? 曾彦修
曾彦修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