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解放战争中的周恩来

石… 雷

- 石雷

解放战争爆发后,我军“总参谋长”一职实际上出现空缺,军委作战部的工作由作­战部代部长李涛直接向­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汇报。1947年3月18日,军委作战部随同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为应对解放战争的艰苦­环境,避免全局性损失, 3月26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决定将中共中央和军委­领导机关一分为二,成立中央前敌委员会(简称中央前委)和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工委),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前委,代表中央和军委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率领工委,前往华北负责中央委托­的工作。随后又决定由叶剑英、杨尚昆等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简称中央后委),在晋西北临县地区统筹­后方工作,中央和军委指挥机关被­一分为三。主管军委作战部工作的­周恩来成为实际上辅佐­最高统帅毛泽东的副统­帅。1947年8月30日,中共中央决定:“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代理­军委代总参谋长。” [1]

周恩来参与解放战争的­战略决策

周恩来在兼代总参谋长­期间,协助毛泽东指挥了历时­4年的革命战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倾注了周恩来的大量­心血,他不仅是组织者和实施­者,更是战略决策者。

1946年6月下旬,虽然蒋介石已经发动全­面内战,但是广大中间人士对和­平仍然存在着幻想,到10月11日,国民党军攻占解放区的­大城市张家口,和谈已经破裂,而第三方面人士仍然害­怕破裂;国民党提出要很快召开“国大”,中共则要争取第三方面­人士中的大多数不参加“国大”以孤立蒋介石。在这样的形势下,10月 15日,周恩来给中共中央去电­报提出:“在军事战略上应与政治­相配合,在‘国大’前后不宜打出来,主要仍在解放区作战,易于歼敌。” [2] 11月16日,周恩来向中外记者宣告:国民党军队如进攻延安,中共将被迫从边区打出­来,那就是全国变动的局面。中共只要紧靠人民,为人民服务,必能成功。中共“愿同中国人民及一切真­正为民主而努力的党派,为真和平真民主奋斗到­底” [3]。

1947年6月30日­夜,晋冀野战军横渡黄河天­险南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20年来第一次向­国民党反动派发动战略­进攻。这个作

战方针,是周恩来提出来的。早在1946年月6中­旬,周恩来和几位友好的爱­国人士商谈国内军事态­势后,他给中共中央去电提出:“我如以两支强兵南下,一插津浦路东,一插路西,直抵江边,京沪局势必将大乱。” [4]这是“大军南下、中原突破”战略的最初提出,这个意见得到中央的重­视和接受。

1947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举­行。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提出对国民­党的军事斗争将用五年(从1946年7月算起)来完成的设想。周恩来在会议上总结了­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敌­军112万人的成绩。1947年11月下旬,中央纵队到达杨家沟,周恩来为召开12月会­议抓紧做会前准备工作。12月25日至28日­正式开会,毛泽东作了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重要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和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周恩来作了军事形势报­告,报告中提到:“战争第二年,各条战线无例外地投入­主动。” [5] 1948年1月11日,他在西北高干扩大会议­上继续报告说,“我们中央已经决定一直­打下去” [ 6 ],“三五年消灭蒋介石,全国胜利,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7]。他分析我军的作战方法,提出“一点两面战术,大胆地派部队从中间切­断敌人,另以主力包围其突出之­部以歼灭。再,敌人兵力一集结,其他地方就空了,我就可以收复地方,大搞土改。”这年春天,周思来还撰写《军事原则》提纲,阐发了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指出:“1.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野战军和地方军相呼应,正规军与民兵相配合。2.内线与外线配合,由内线转到外线,由外线形成内线,再由内线转到外线。

3.夺取敌人武器,加强自己,提高技术和战术。

4.大踏步前进、后退和机动,与发动群众创造战场相­结合。5.节省人力、物力及弹药,用于歼灭敌人解决战斗­方面。” [8]这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概括,也是对我军打败蒋介石­的作战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之后我军的作战起了­巨大作用[9]。

1948年夏,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人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 战略进攻进一步引向深­入的问题,决定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商议。正式会议于9月8日至­13日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以及其他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和中央军委重要工­作人员共32人,这是中央自撤出延安后­举行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也是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基于对敌我力量发展变­化的深刻了解,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人民解放军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战” [ 10 ]。周恩来对整个战争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他强调:经过两年作战锻炼,我军消灭了大量敌人,缴获了大批现代化武器,加强了自己的装备,初步取得了攻坚战经验,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同时,人民解放军用诉苦、三查和群众性练兵的方­法,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提高了部队的政治和军­事素质[ 11 ]。周恩来在13日的会议­上作了关于第三年军事­作战计划与军队建设的­长篇发言。他说,“第一,把战争继续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把战争负担加到敌人身­上,并且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战”, “第二,今后仍力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但攻坚战则可能增多”,使“攻坚与野战互相结合”,“第三,增强各战场的战役上的­协同和配合”,“第四,做到后勤供应统一计划­与相互配合”,“第五,军事组织逐渐走向正规­化、集中化”。他说,全国作战的“重心在中原,北线的重心在北宁路” [ 12 ]。关于“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周恩来留下了珍贵的手­稿。手稿是个提纲,共分八个部分:一、战略方针;二、作战计划;三、军队建设;四、后方勤务;五、干部训练;六、政治工作;七、克服军队无纪律性;八、军委在部队走向正规的­过渡时期的准备工作[ 13 ]。

对于东北战场的战略方­针,周恩来在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中写道:“全国以中原战场为中心,东北战场如能控制和消­灭多数敌人,敌必将逐渐失去在中原­战场上的机动。”“一年内我东北野战军及­华北二、三兵团如能大量歼敌,肃清北线除平、津、沈以外的各大据点,则东北、华北便可打通,东北敌人增援中原的可­能便将减少。” [ 14 ]这里表达了两个思想,一

是消灭敌军在东北的势­力,二是控制敌军,使其不能增援中原。

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周恩来提出人民解放军­在继续贯彻既定作战方­针、发扬光荣传统的同时,要不断研究新的作战方­法,解决新问题。在攻坚、打点与阻援、打援的兵力分配上,勿须拘泥于一种模式,要根据任务、敌情和战场的不同情况,灵活使用兵力。要加强对攻坚战的研究,树立敢于夺取敌坚固设­防的战略要点的思想,在大力发展炮兵和工兵­的同时,“注重爆破技术、工兵战术和指挥艺术,并使之互相配合” [ 15 ]。对采取大兵团集中滚进­的敌军,要树立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歼灭战的决心。对实施村落阵地战之敌,“我们的办法,是一点两面,大胆地派部队从中间切­断敌人” [ 16 ]。即采取先包围、分割,后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的­战法。周恩来提出的这些新战­法,丰富了毛泽东战略决战­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战略战术水平。周恩来还对国际形势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美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干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1948年9月,周恩来在政治局会议上­指出:“争取五年胜利是根据过­去两年经验所作的谨慎­的估计。如果蒋介石垮台早些,胜利来得更快。如果美国出兵,困难要大些。我们今天,自然还是争取五年胜利。因此,果断地同国民党军队决­战,蒋介石垮台得越早,美国出兵的可能性就越­小,夺取全国胜利就来得更­快。” [ 17 ]

经过慎重考虑,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战­争全局上首先以攻占济­南为目标,北线以首先攻占锦州为­目标,以攻坚战开局,从而拉开战略决战的序­幕。基于首战必胜这一基本­原则,周恩来指出,“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 [ 18 ]。毛泽东和周恩来缜密研­究了战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后,共同致电粟裕:“我们要求你们的是以一­部兵力真攻济南(不是佯攻,也不是只占飞机场),而集中最大兵力于阻授­与打援,济南是否攻克,决定于时间,而取得时间则决定于是­否能阻援与打援。” [ 19 ]这样不仅从战役的决策­上,而且从战役的计划和部­署上为夺取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在战略决战中挂­帅,周恩来参与决 策,并具体组织实施。当时,除了军委作战部外,周恩来还有个小作战室,他常到作战室了解情况,对敌我双方的战争态势、兵力部署、部队特点、战斗力强弱,甚至国民党方面指挥官­的简历、性格等都了如指掌。对前方的作战情况,一般经毛泽东和周恩来­商量研究确定对策后,多数由毛泽东起草电文,少数由周恩来起草,而所有军事方面的电文­都经周恩来签发[ 20]。在战略决战的日子里,周恩来起草作战电报,最多时一昼夜达到22­份。

周恩来参与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

对于东北的决战,毛泽东和周恩来开始设­想用10个月的时间,组织三次战役基本解决­东北问题。“决战阶段的斗争,是全战争或全战役中最­激烈、最复杂、最变化多端的,也是最困难、最艰苦的,在指挥上说来,是最不容易的时节” [ 21 ]。确定首先打东北后,我军进攻的主要方向首­先应选在哪里是个问题。东北的敌人被压制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地区内,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央军委确定­首先攻取锦州,以调动长春、沈阳之敌援锦,然后在锦州、山海关、唐山线连续大举歼灭援­敌,争取将东北国民党全军­就地消灭。同时,攻占锦州,也就切断了敌人东北与­华北两个军事集团的联­系,也切断了东北向华北撤­退的通道,将东北敌军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 22 ]。

9月12日,锦州战役打响后,蒋介石意识到东北国民­党军撤退的大门有被关­闭的危险。他急忙调集了22个师­又3个旅的兵力,组成东、西两个兵团增援锦州。我军攻克锦州后,蒋介石两次飞到沈阳,部署“总退却”。他命令廖耀湘率“西进兵团”夺回锦州,掩护东北国民党军撤回­关内。东北野战军首长发现敌­人动向后,向军委建议在辽西地区­消灭企图退往关内的全­部敌军。毛泽东、周恩来认为原先设想的­最理想情况已经出现,应立即抓住战机,力争迅速解放全东北。他们指示东北野战军将­廖耀湘兵团诱至辽西地­区,予以歼灭,同时强调,必须以一部兵力“堵塞沈敌向营口的退路” [ 23 ],

“只要此着成功,敌无逃路,你们就在战略上胜利了” [ 24 ]。

锦州解放后,周恩来立即起草中央贺­电,这次贺电与往常的贺电­不同,往常都用中央军委的名­义,这次用的是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可见中央对首先攻打锦­州和取得锦州作战胜利­的重视。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使东北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10月15日,蒋介石再次飞抵沈阳,严令长春守军向沈阳突­围。长春守军中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于17日起义,使我军控制了长春东城,接着新七军官兵也纷纷­投诚。18日,周恩来起草中央军委致­东北局并林彪、罗荣桓电,要他们对曾泽生“应开会表示热烈欢迎” [ 25 ]。19日,郑洞国率余部放下武器,长春和平解放。

10月20日,周恩来起草中共中央致­东北局等电,提醒林彪等“必须估计到沈阳敌人在­受锦州、长春两处惨重失败的打­击下,有选择依现态势西退或­转向营口由海路撤退的­两种可能,如此两种可能均告失败­或无法实现,则只有退集沈阳,依靠空运撤退一部” [ 26 ]。这封电报对敌情估计十­分准确。辽沈战役之后的战势发­展与这封电报的估计完­全一致。

辽沈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和傅作义对于平­津地区的守军是南下还­是西撤举棋不定,国民党内部本身也是明­争暗斗。9日,周恩来起草中共中央军­委致华北、东北有关领导同志的电­报,说傅作义“正徘徊于平、张、津、保之间,对坚守平、津或西退绥、包,似尚未下最后决心” [ 27 ]。为了抑留傅作义部队于­平、津、张、保地区,命令华北第三兵团西开­协同第一兵团攻太原后­北返,华北第三兵团停止执行­围攻归绥计划,以防傅部西退,等待东北野战军入关共­同夺取平、津。这月上旬,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扩大­原定的淮海战役作战规­模,并指示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协同作战。

周恩来把辽沈战役的经­验进一步运用到决战的­全局上来。东北卫立煌集团的覆灭­使华北的傅作义集团更­加孤立,成为惊弓之鸟,随时可能撤逃。摆在华北国民党军面前­有两条路:一是西撤绥远,这是傅作义所希望的。二是撤往江南,这是蒋介石所希望的。但是 蒋、傅都认为我东北野战军­经过辽沈战役后,要有较长时间的休整,才能入关作战。因此,华北尚可固守一段时间,以屏障南线作战和编练­第二线部队。对于我军来说有三种可­能:一是将傅作义集团全部­就地歼灭,这是上策;二是歼敌大部,其余撤往绥远继续顽抗­一段时间,这是中策;三是歼敌一部,主力撤往江南,这是下策。1948年11月17­日,周恩来起草了中央军委­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电,指出“在我胜利威胁下,蒋匪必将考虑其长江防­线问题”,而“蒋匪嫡系24个师从华­北海运江南,是蒋介石今天惟一可以­使用的机动兵力”, “从全局看来,抑留蒋系24个师及傅­系步骑16个师于华北­来消灭,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将加速蒋匪统治的­崩溃,使其江南防线无法组成,华东、中原两野战军既可继续­在徐淮地区歼敌,也便东北野战军将来沿­津浦路南下,直捣长江下游” [ 28 ]。电报要东北野战军考虑­改变原定的休整到12­月末的计划,提前进关。

18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东北­野战军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进关。中央军委正式发布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的命令,规定东北野战军“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 [ 29 ]。29日,平津战役开始。12月中旬起,周恩来协助毛泽东指导­平津前线领导人开始同­傅作义派来的人员进行­谈判,基本原则是争取敌方放­下武器。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至此,蒋介石国民党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15日,天津解放。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从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人,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夺取中国全国性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放战争是一部威武雄­壮的战争史诗,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把这部战争史诗推向了­高潮。大决战的胜利,是党中央集体领导的结­晶,是毛泽东、周恩来天作之合的结晶。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代总参谋长周恩来辅佐­毛泽东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

之外,参加指挥了这场震惊世­界的伟大战略决战。“在开展三大战役的日子­里,周恩来是最忙的中央领­导人,仅起草电文就达86篇,处理其他事务更是难以­计数。说三大战役的胜利,凝聚了周恩来的心血毫­不过分” [ 30 ]。战略决战的胜利,充分展现了周恩来非凡­的胆略和娴熟的指挥艺­术。

除了参与指导决战外,周恩来还承担了解放军­后勤保障的组织领导工­作。为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他要求军委及各级后勤­部门的工作必须“一切服从前线,一切为了前线”。1948年12月26­日,周恩来组织召开了军委­后勤工作会议,总结战略决战阶段后勤­保障工作的新经验。会议总结了解放战争两­年半来的后勤工作,为了更有效地保障大规­模的决战和向南方的大­进军,制定了后勤工作的方针:一是军委后勤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与统一规律标­准,各大军区在军委后勤的­指导下,分担后勤各种任务,保证野战军的供应;二是健全组织机构;三是坚持与贯彻各种制­度,克服贪污浪费的现象;四是加强工作的科学性­和纪律性,以提高工作效率。他在总结报告中指出:“战争是五年计划三年完­成,后勤工作就加重、加快、加大了。前后方合作才能更快地­从根本上打倒蒋介石,取得全国胜利。”他提出“部队要正规化,首先是后勤工作要正规­化”的思想,指出“后勤工作的中心关键在­于检查效率” [ 31 ]。全国后方勤务工作要“在分区经营的基础之上,在可能与必须的条件下,有重点地、有步骤地走向统一” [ 32 ]。周恩来组织领导战略决­战期间后勤保障工作的­实践,以及对后勤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考,为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周恩来领导解放战争第­二战场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解放战争,实际包括两个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这是第一战场;中国共产党发动蒋管区­人民开展反内战、 反独裁、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战场,有力地配合了自卫战争­的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既协助毛泽东指­挥第一战场的武装军事­斗争,同时还肩负着领导第二­战场的重任[ 33 ]。

自南京谈判破裂回到延­安后,周恩来兼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负责指导国统区的党的­工作。当1945年的昆明“一二·一”运动和1946年底北­京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群众性­斗争的高潮后,1947年2月

1日,在延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周恩来分析时局时明确­指出,蒋管区的人民运动是“第二战场”,认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要准备迎接中国革命的­更大高潮。在党的领导人中,这是第一次把蒋管区人­民的斗争提高到同第一­战场相配合的战略地位。在上海、北京等地学生掀起的1­947年“五二○ ”运动爆发后,转战途中的周恩来,于

5月23日为中央起草­的文件中进一步强调:要“使一切群众斗争都为着­开辟蒋管区的第二战场,把人民的爱国和平民主­运动大大地向前推进”。一个星期后,毛泽东在《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面­的包围中》的评论文章中也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学生运动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 34 ]这既对第二战场的和平­民主运动作了高度评价,也对周恩来的“第二战场”的战略思想作了充分肯­定。

1947年5月,周恩来在为中央起草的­文件中将抗战时期形成­的地下党的工作方法作­了系统化表述。他指出,“党的组织要严守精干隐­蔽,平行组织,单线领导,不转关系,城乡分开,上下分开,公开与秘密分开等原则”,各级领导机关“少开会、少接头,多做局势研究与策略指­导的工作” [ 35 ]。在蒋管区的爱国民主运­动蓬勃兴起后,1948年8月24日,周恩来在为中央起草的­文件中及时指出:国统区的党组织“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和灵­活的策略,必须

依靠广大群众而不要犯­冒险主义的错误”,“在城市方面,应坚决实行疏散隐蔽、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凡是已经暴露或为敌特­注意的分子,都应设法离开岗位,首先向解放区撤退”,“凡未暴露而又未为敌特­注意的分子,应继续深入隐蔽”,“以便积蓄新的力量”, “隐蔽后的组织形式,应采取抗战后期的经验,实行平行组织、单线领导、转移地区不转关系的方­针。在蒋管区城市中的党的­领异机关,亦须严格遵守单线联络、分散领导的原则,不得违犯” [ 36 ]。

周恩来组织策动国民党­军的战场起义

在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同时兼任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并领导中央社会部(中央情报部)。城工部统管党在国统区­的工作,中社部(中情部)负责国民党党政军情报­及统战策反工作。从党的情报工作历史来­看,这一时期国内情报工作­在党中央和周恩来正确­指导下全面铺开,取得卓越成就。周恩来亲自派出、指导的情报工作人员发­挥了极大作用。如受周恩来派遣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的沈安娜­将1945年11月间­蒋介石召开两次军事会­议讨论向解放区进攻的­军事部署、兵力调配、战区划分、长官任免和对我兵力、特点估测的会议记录全­部抄出报送中共中央,使中央能根据敌人兵力­部署、进犯顺序作相应的兵力­调动。周恩来在重庆表扬她(沈安娜)所属的吴克坚系统这一­时期提供的情报“迅速、准确” [ 37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毛泽东曾满意地评价:这个时期“我们的情报工作是最成­功的” [ 38 ]。对统战策反工作的指导­是党中央交给周恩来分­工领导的中央情报部的­重要任务。周恩来认为,国民党内部在各种复杂­微妙随时变化的矛盾中,可能分化出一些人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事实上,长期以来他与国民党将­领秘密联系的工作从未­间断,并一直派人通过各种渠­道策动他们弃暗投明。比如经他做工作后起义­的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第一兵团司令长官陈明­仁;由华北局城工 部做工作,以著名的“北平方式”投向人民阵营的傅作义;由南方局在抗战时期就­建立了良好关系,于1949年起义的西­南地区实力派龙云、刘文辉、潘文华、邓锡侯等人。又如他指导策动了国民­党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和著名的“两航”(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起义,其中包括信号、联络的方法细节都由他­安排。

周恩来创造性地运用了­瓦解敌军这项政治工作­原则,组织策动了一系列国民­党军的战场起义和和平­改编工作,进而创造了解决敌军的“北平”“绥远”两种新方式。济南战役中,当我军与敌人进行激烈­的外围争夺战之际,国民党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经过我军的­争取,率部约2万人举行战场­起义。淮海战役前夕,周恩来指示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首长,要协助何基沣、张克侠两将军组织好战­场起义。淮海战役发起的第二天,原在运河以东的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兵团部及所­属两个军就撤到运河以­西,另三个军也到达运河东­岸,准备向徐州靠拢。在如此紧要时刻,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我党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3个半师共2.3万余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为我军切断敌第七兵团­的退路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穿插部队乘机按预定­计划,穿越第三绥靖区防区,直插陇海路,切断了敌人西窜的退路。

辽沈战役期间,在我军强有力的军事政­治攻势下,困守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动摇了敌人死守长春的­信心。周恩来认为这是一个争­取国民党高级将领,特别是蒋介石嫡系将领­的一个极好机会。中共中央同意这个分析,由周恩来起草致东北局­和东北野战军首长的电­报,告知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长春守军司­令郑洞国“现即已动摇,可努力争取之” [ 39 ]。随后,周恩来又亲自给郑洞国­写信,劝其“回念当年黄埔革命之初­衷,毅然重举反帝反封建大­旗,率领长春全部守军,宣布反美反蒋、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赞成土地改革,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 [ 40 ]。10月19日,郑洞国率部起义,长春宣告解放。

平津战役发起前,周恩来指示华北局加强

对傅作义集团的政治攻­势。人民解放军以凌厉的攻­势迅速将新保安、天津之敌歼灭,迫使傅作义接受了人民­解放军提出的条件,同意放下武器,进行和平改编。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在和平谈判中,双方还就解决绥远问题­达成协议。协议规定,绥远的国民党军暂时原­封不动,使它在政治上站在人民­方面,以后再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制度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北平方式”“绥远方式”是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实行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原则的重大­发展,不仅取得了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而且与攻歼天津守敌的­方法并列在一起,成为尔后解决国民党军­残余力量的三种基本方­式,对加速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据统计,解放战争中起义人员达­177万,占被歼敌军总数的22% [ 41 ]。这些起义,增强了解放军的政治声­势,减少了战场的阻力、压力和牺牲,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这一切都包含着周恩来­倾注的心血和无数情报­工作人员的卓越功绩。

结语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统一管辖和指挥人民解­放军及其他武装力量。毛泽东任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任副主席,“由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 42 ]。由徐向前任总参谋长,聂荣臻任副总参谋长,至此,周恩来结束了两年多的“代总参谋长”一职。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1949年,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拥有­四百万人的大军。周恩来为这支军队的创­立、成长和壮大,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二十一年来,他的工作和战斗,始终同我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参与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革命历程,也是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在他的身上,凝铸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无产阶级的优秀­品格。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已经成为推进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 [ 43 ]种巨大力量 。

注释:

[ 1 ][ 4 ][ 5 ][ 7 ][ 10 ][ 25 ][ 26 ][ 27 ][ 28 ][ 39 ]《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54页,第687页,第768页,第1页,第37页,第45页,第46页,第54页,第57页,第45页。

[ 2 ][ 3 ][ 6 ][ 8 ][ 12 ][ 40 ][ 42 ]《周恩来年谱( 1898— 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698页,第705页,第759页,第764页,第786页,第792页,第

5页。

[ 9 ][ 30 ][ 33 ][ 43 ]石仲泉:《我观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第166页,第166页,第373页。

[ 11 ][ 35 ][ 36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7页,第270 — 271页,第311 — 312页。

[ 13 ][ 14 ][ 18 ][ 22 ]力平、彭红:《周恩来的军事生涯》,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705页,第705页,第351页,第705页。

[ 16 ]贾启玉:《伟大的军事家周恩来》,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3页。

[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4页。

[ 19 ][ 23 ][ 24 ][ 29 ]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80页,第101页,第105页,第239页。

[ 15 ][ 20 ][ 31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99页,第730页,第899页。

[ 2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5 — 216页。

[ 3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页。

[ 34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4 — 1225页。

[ 37 ]转引自《保密工作》,1997年第4期。

[ 38 ]林聪:《李克农传略》,载《中共党史资料》第57辑, 1989年版,第792页。

[ 41 ]《南方局军事组前段工作­概况》,载《中共党史资料》第12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215页。■

 ??  ?? 解放战争时期的周恩来
解放战争时期的周恩来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