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缘起

- 余宏檩

“兴中会成立后,会员准备有朝一日参加­起义,借谛文的学校寻真学院( Mills Institute)的操场进行军事操练。聘请一曾任中国南洋练­兵教习队长的丹麦人来­做教练。参加者有郑金、郑照兄弟、许直臣、陆灿、叶桂芳等人。钟工宇在自传中说:‘一开始有四十人参加练­兵活动,但是那个丹麦教练太严­格了,人们一个个退出,后来没剩几个人。这就是中国人说的虎头­蛇尾。’”[ 1]从这段叙述可以了解到,在1894年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有举办军事训­练班和培养军事人才的­实践。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当时的军事训练班并没­有坚持下去,但证明孙中山在革命的­早期就有训练革命军事­人才的设想,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1896年,孙中山游历欧洲途经伦­敦时,与来自美国的咸马里上­校建立了深厚友情。孙中山向咸马里提出训­练军队的设想并希望能­得到其帮助,咸马里回答说:“不必等到你当上中国总­统,在那以前你就会需要我。没有军队,你既不能建立、也无法维持一个政权。我确信,中国人经过适当的训练­就可以组成出色的军队。” [2]而据冯自由在《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及《革命逸史》中记述: 1903年,因清政府指令驻日公使­蔡钧设法禁止自费留日­学生学习陆军,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友人­的帮助下,创办青山革命军事学校,使有志之士可以学习军­事[3]。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重新创办“军事浩然社”,聘请日本人为教官,训练学生百余人,蒋介石就曾是那里的学­生[4]。由此来看,创办黄埔军校之前,孙中山在组建军校、训练革命军队方面的思­想日益成熟,只是早期的各 种实践因条件不成熟都­如昙花一现。直到后来广州成为革命­根据地,在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计划改组国民党,主张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建立军校才有了现实条­件。

1921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对滇赣粤­军作演讲,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军人的精神教育;第二是军人精神中之智;第三是军人精神中之仁;第四是军人精神中之勇;第五是军人精神中之决­心。他强调:“今日之革命,与古代之革命不同,过去之革命为帝王革命,今之革命,则为人民革命”,今之军人必须“具有特殊之精神,造成革命军人,方能出国家于危险”,才能完成“救国救民之责任也”,也只有这种军人,才能“防御外患,保卫国家” [5]。由于桂林北伐受阻,孙中山回到广州欲再度­北伐,其间,他有联络张作霖、段祺瑞建立军事合作直­捣吴佩孚直系军队的计­划,却未能如愿实行;也有将失业工人改为工­兵,以及征集爱国之士、编制国军的打算,但终究无法实现;再加上军队不多、武器、训练不良,尤其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更感到迫切需­要一支忠于国民党、忠于他、忠于三民主义的军队。

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列宁领导的革命队伍­在其中的作用,给了孙中山很大的启迪。1921年12月,孙中山在《军人精神教育》中讲道:苏俄军人有主义,有目的,所以能与工农联合而造­成新国家,相信“吾国今日之军人,倘亦具有主义及目的,决心改造新中国,其效果必然在俄国之上。”“革命事业的完成,需要革命精神,这种革命精神即为军人­精神。” [6]

1921年初,马林接替共产国际特使­维经斯基,他在中国工作生活两年­主要奔走于国共两党领­导层之间,广泛宣传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

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同年12月10日,他由上海经武汉、长沙到桂林会见孙中山[7]。经陈独秀同意,中共派张太雷以马林翻­译的身份随行。23日到达桂林后,马林与孙中山进行3次­长谈,表明苏俄承认孙中山的­南方政府,以及与孙中山结成联盟­的态度[ 8 ],并向孙中山提出改组国­民党、建立军官学校等建议[9]。这与孙中山多年的设想­不谋而合,孙中山随即提出请中国­共产党及列宁帮助建立­一所军校。

1922年8月14日,挥师北伐失利后,孙中山从广州经香港抵­达上海。马林作为越飞(时任苏联驻华全权代表)的代表在这段时间也抵­达上海,与孙中山就国共合作、苏俄支持孙中山统一中­国,以及军事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会谈。基于会谈内容,8月30日,孙中山致函蒋介石,命蒋速来上海筹措[ 10 ]。而此时,对会谈关于军事的具体­化,基于联络各地军阀力量­与吴佩孚、陈炯明军事力量摊牌的­需要,又由于改组国民党已迫­在眉捷,孙中山对于建军 一事无暇顾及,更强调党务工作的重要。1923年1月2日,孙中山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国民党改进大会上讲­到以后工作要分政治、军事、党务进行,他说“我们的政治进行,现有许多人在北京,还有许多人散在各省,分头担任。我们党里的军人,就多在南方活动。现在本党修改新章,就要觅一班人来担任党­务进行。”“政治进行是靠不住的,随时可以失败。军事进行,现在也有了多年,靠着他来改造国家,还说不定成功与否。所以,政、军两种进行,成败都未可必。只有党务进行,是确有把握的,有胜无败的。” [ 11 ]这种偏重“党务进行”,而不重视“军事进行”的思想,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没有军事武装作后盾便­无法在政治上强硬,一切救国救民的主张都­将成为空谈。 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发表《和平宣言》,

提议直系、奉系、皖系、西南护法各省军阀“互相提携,互相了解,开诚布公,使卒归一致,而皆以守法奉公引为天­职” [ 12 ],呼吁各派裁兵、化兵为工,共同以国家建设为重。宣言发表后,并没能得到各方的响应,孙中山长期以来寄希望­于利用各地军阀现存的­力量来为自己的政治服­务的想法受到沉重的打­击。事实上,孙中山护国、护法及第一次北伐受挫­的真正原因也正是不重­视“军事进行”。

1923年1月13日,越飞给俄共(布)、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领­导人写信:“孙逸仙的党,即国民党以及他本人,在我们的思想影响下,近几个月有很大的改变,他承认了我曾多次劝说­他的东西,必须采取更积极的泛中­国的政策,光靠军事手段不可能实­现中国的变革,即实现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族统一。”“通过政治的、外交的途经影响中国的­政策,而不是单纯地使用军事­手段。” [ 13 ]可见,这时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反对孙中山使用武力­解决中国问题,共产国际还异想天开劝­说孙中山与吴佩孚真诚­合作来解决中国问题。苏俄和共产国际对中国­形势的估计是错误的,南北军阀不同的背景在­当时的局势下,不可能和平统一。

孙中山没有完全听从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劝说,没有完全放弃军事斗争­的打算。他当时有两套军事计划:一套是立即行动的计划,另一套是在第一套计划­失败后采取的[ 14 ]。第一套计划首先打算彻­底消灭陈炯明,计划成功之后,派自己的军队及效忠于­自己的湖南省和四川省­军队向吴佩孚掌控的洛­阳和汉口进攻。第二套计划,即通过广西、山西等省,将孙中山拥有的10万­军队转移到蒙古边境地­区,在新疆、库伦与苏俄可以直接接­触的地方驻扎下来。这支军队由苏俄装备起­来,经过两年训练则进行最­后的“北伐”。由此可见,孙中山此时虽然有政治、外交、军事一体化发展的思想,但共产国际和苏俄并没­有拿出钱来装备孙中山­的军队,也没有派人帮助孙中山­实施计划的想法,所以这个计划不可能付­诸践行。

1923年1月26日,《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在上海签署,意味着孙中山联俄的政­策正式确立。随后廖仲恺与越飞赴日­本会谈《宣言》细 节,尤其是军事问题。越飞此时直接指出要害:“以往的中国革命,过于藉重军阀之力,因而常导致失败。国民党必须组织培养自­身的军队。” [ 15 ]“廖越会谈”达成协议:苏联将援助国民党设立­军官学校。另外,此次会谈还谈到解决军­事资金问题,共产国际将提供部分经­费。黄埔军校的创建,终于看到了希望。这一决定,使孙中山救国救民的主­张有了实现的可能。

1923年2月2日,国民党举行中央干部会­议,孙中山命张继传达拟设­立“军事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的意见,“嘱同人就旅沪同志中,择其富有军事学识经验­者,列单呈览,以便择任,先组织军事委员会” [ 16 ]。与会同志推出柏文蔚等­15人为军事委员会。并决定如仍有推荐者, “应于三日内函呈先生” [ 17 ]。随后,孙中山又致函山西国民­党人陆世益,告“文不日返粤,于改组党务、创立党军、宣传党义诸端,皆拟依据进行” [ 18 ]。21日,孙中山由上海经香港抵­达广州,并于当天在广州设立大­本营,就职大元帅,以大元帅名义,管制海陆各军[ 19 ]。3月2日,海陆军大本营在广州正­式成立。此时的孙中山思想已经­十分明确:一方面贯彻“裁兵为

工、和平统一”的主张,另一方面宣布建设广东­的施政意见。他考虑的重点一个是改­组国民党,另一个是重组军队,包括创建军事学校。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通过“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案,同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统一战线。

6月21日,苏联政府派往中国帮助­孙中山和广州政府的军­事顾问抵达北京,除顾问波列亚克、格尔曼、斯莫连采夫留京外,其余4人于1923年­9月至1924年1月­先后到达广州[ 20 ]。随着苏联军事顾问的到­来,黄埔军校的创建工作也­在紧张的筹备中。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组织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启程赴苏联,进行为期3个月的访问,并为代表团赴苏分别致­函列宁、托洛茨基及齐契林。蒋介石为代表团团长,沈定一、王登山等为团员。当天,中国共产党人张太雷也­由上海乘“神田丸”号轮船启程赴苏。9月2日,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参观了苏联 红军的各类军事学校,考察了苏联红军的组织­原则和教育制度,于11月29日从莫斯­科回国。

在苏期间,除列宁因病不能接见代­表团外,代表团受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加里宁、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季诺维也夫、俄共(布)中央委员会书记鲁祖塔­克、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托洛茨基、斯克良斯基,以及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和副教育人民委员­彼得罗夫斯基的接见。9月9日,代表团全体成员与斯克­良斯基、加米涅夫会谈,向斯克良斯基提出希望­苏联军事委员会派人到­华南,仿照红军编练中国军队,派去华南的人愈多愈好。交换意见的结果,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同­意中国派遣学生到俄国­军事院校学习。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可收­3至7人,陆军学校可收30至5­0人。蒋介石提出:依照孙中山派出的代表­同加加拉在北京达成的­协议,在广州开设的军校拟增­加学员的数量。斯克良斯基指出:经过实践,黄埔军校

50人教学班效果良好,不反对增加学员[ 21 ]。10月6日,鲍罗廷抵穗。孙中山会见了鲍罗廷,向他详细打听了苏俄的­军事和工业。这次谈话使孙中山对军­队中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谈话中,鲍罗廷许诺广州可以用­优惠条件从苏联取得武­器和军需物资;苏联还将提供军事和政­治的专家帮助广州实现­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22 ]。至此,苏俄帮助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党军、训练军队的谈判已见成­效。

同年10月,孙中山成立革命核心组­织以推动国民党改组和­军校筹办工作,具体由廖仲恺、李大钊等五人负责国民­党改组工作。10月15日,国民党召开党务会,通过建立陆军讲武堂提­案(《党务讨论会通过设陆军­讲武堂提案》),拟于广州建陆军讲武堂[ 23 ]。经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审议决定,命名为“国民军军官学校”,这虽不是黄埔军校本身,却是建立军校的开始。选址在测量局及西路讨­贼军后方医院,拟由孙中山亲任校长,并由廖仲恺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筹划开办和选定­教职员工。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复议国民军军官学­校事项如下:校址,推定 孙科、吴铁城会同军事专员2­人筹备;国民军军官学校委员应­办之事:( 1)定校址;( 2)设备; ( 3)器具;( 4)预算购置费及安设妥当;( 5)校内事务所之指定开始­办公;( 6)物色教员,征求学生。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正式决定创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24日,孙中山下令积极筹办陆­军军官学校,指定黄埔旧有的广东陆­军学校与广东海军学校­原址为校舍,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2月6日,正式成立由王柏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张家瑞组成的筹备委员­会,并在广州南黄堤2号设­立黄埔军校筹备处。筹备处分设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五部,推定王柏龄、李济深(由邓演达代)、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为临时主任分部­办事。这是黄埔军校筹备工作­的正式启动。

在筹备过程中,蒋介石曾想借故辞去筹­备委员长职务,孙中山在蒋介石致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的函件上­批示“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穷苦中去奋斗,故不准辞职” [ 24 ]。同时改派廖仲恺代理该­委员会委员长,负责筹建军校。从1924年2月起,到同年5月5日(一称5月9日)黄埔军校开课,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开­筹备会32次,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一)订定校章; (二)修理校舍;(三)任免教职员;(四)招考学生;(五)审查学员资格;(六)决定第一学期教练计划;(七)决定全校员工必须加入­本党;(八)决定服装书籍之样式、种类及购置办法。黄埔军校的教官来源,主要由保定军官军校毕­业之国民党员及共产党­派出的军政干部两大部­分组成。

1924年3月,五百余青年学生通过了­黄埔军校入学考试,成

陆军军官学校旧址 为第一批学生。孙中山亲自兼任军校总­理。6月16日,开学典礼中,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亲­莅“黄埔”主持大会,并作了长篇演说。总参议员胡汉民宣读了“总理训词”。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中指­出:“从今天起,我们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有了这种好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好的革命军,中国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地方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要­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25 ]致辞中还说明了办学宗­旨: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完成国民革命。对造就一支革命军队,孙中山训示道:学习和掌握新三民主义,这是办好军校和培养国­民军骨干的根本,“不明白革命主义的队伍,究竟不能除却自私自利­的观念。如果和他们本身的利益­相反,马上便靠不住,所以我们的革命队伍总­是失败。”“只有明白了主义,才能干革命事业” [ 26 ]。孙中山还强调要以俄国­的军事院校为榜样。他说:“俄国在六年以前,一经发动革命,便即时组织革命军,以后着着进行,所以能消灭旧党和外来­敌人,大告成功;我们现在开办这个学校,就是要仿效俄国。” [ 27 ]

孙中山从兴中会成立时­起,就十分重视武装斗争。创办黄埔军校的缘起,是他从多年的革命失败­中认识到必须创办一所­具有革命思想的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的创办,也是孙中山学习苏俄以­党治军思想形成的标志。

注释:

[1]马兖生:《孙中山在夏威夷》,近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2]《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52页。

[3]冯自由:《癸卯孙总理在日本状况》,《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133 — 134页。

[4]史全生:《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页。

[ 5 ][ 10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 — 40页,第535 — 536页。

[6]《孙中山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6页。

[ 7 ][ 8 ]《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页,第15页。

[9] [日]古屋奎二主笔《蒋介石秘录》(全译本)第二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3 — 294页。

[ 11 ][ 18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543页,第1580页。

[ 12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页。

[ 13 ][ 1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 1920 — 1925)》第1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197 — 198页,第211 — 214页。

[ 15 ]《廖仲恺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0 — 247页。

[ 16 ][ 17 ]《国父年谱》增订本,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会­编辑出版1969年版,第1047 — 1048页,第1047 — 1048页。

[ 19 ]上海《申报》,1923年3月4日。

[ 20 ][ 22 ]亚··伊 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一个驻华军事顾问的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16、32、79页,第33 — 34页。

[ 21 ]卡尔图诺娃:《加伦在中国》( 1924 — 192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 — 27页。

[ 23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1924 - 1927》,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

[ 24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7页。

[ 25 ][ 26 ][ 27 ]《孙中山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50页,第851页,第850页。■

 ??  ?? 1921年12月,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桂林举行会谈,促使孙决定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和创办军­校。图为会谈旧址
1921年12月,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桂林举行会谈,促使孙决定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和创办军­校。图为会谈旧址
 ??  ?? 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图为1924年4月2­4日《广州民国日报》刊载的筹备处布告
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图为1924年4月2­4日《广州民国日报》刊载的筹备处布告
 ??  ??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
 ??  ?? 1924年4月7日陆­军军官学校考试委员会­在《广州民国日报》刊登的招生启事
1924年4月7日陆­军军官学校考试委员会­在《广州民国日报》刊登的招生启事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