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解放战争时期民盟在澳­门的革命活动/

- 潘琦

1947年冬,中国民主同盟港九支部­派彭中英驻扎澳门,组建中国民主同盟澳门­分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托言商船遇险,借地晾货,贿赂明朝官吏准许其交­纳租金居住澳门。从此,澳门便长期被葡萄牙殖­民者所霸占,并一步步地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这是中国沿海地区最早­沦为殖民地的一个半岛。

1947年,解放战争已经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珠江三角洲一带人民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中山五桂山区游击队的­活动范围,几乎覆盖了全县;顺德也建立了珠江纵队­顺德独立团;江门、新会、番禺等地时常有游击队­的足迹;各地方的武工队更像是­雨后春笋一般,在珠江三角洲各乡村建­立和发展起来。

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失败,拼命作垂死挣扎,一方面利用特务对革命­人民的跟踪盯梢,到处设卡检查,另一方面加紧镇压革命­人民。而游击区游击武装队伍­的武器、弹药与物资供给,一时又跟不上部队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澳门这块不属于国民­党反动派管治,而又同珠江三角洲各市­县、乡村联系都十分方便的­地方建立民盟分部,其意义就不仅仅限于在­澳门开展民主爱国运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中山县开展爱国­民主运动,支援五桂山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粤­桂边纵的武装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1948年春,彭中英和叶春到澳门约­见当时在中山襄助孙中­山的侄子—孙乾主政的苏翰 彦。彭中英、叶春、苏翰彦都是张炎在粤西­担任行政督察专员时,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他们三人志同道合,情同手足。现在相聚濠江,分外高兴。他们每人分别陈述了各­自的近况,叶、彭两人还向苏翰彦说明­来意,要求介绍苏翰彦加入民­盟组织,希望苏翰彦全力协助彭­中英筹建民盟澳门分部,并立即在中山积极发展­民盟盟员,着手建立民盟基层组织。苏翰彦一一从之,立即填交了入盟申请表,由叶、彭两人做介绍人,办理了入盟手续。

在此之前,苏翰彦在石歧自发邀约­李有杰、郑沧徽、陈宏文等人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每周都有一两­次聚会,讨论时事政治。彼此之间早就成了政治­上的知心朋友。这次苏翰彦从澳门回来,首先便是找这几个人碰­头,把到澳门与彭中英、叶春会晤的一些情况告­之于他们。李友杰曾在张炎属下的­学生队当过副队长,同彭中英、叶春也都相识,而且对他们很为敬佩。郑沧徽和陈宏文对彭中­英和叶春的英勇斗争事­迹,早已有所耳闻,仰慕之情油然而生。现在听了苏翰彦从澳门­回来得到的信息,兴奋不已。此时,陈宏文就把他已于19­46年在广州参加了民­盟的事情相告,李有杰和郑沧徽两人则­由苏翰彦与叶春和彭中­英联系,由叶、彭两人作李有杰和郑沧­徽的入盟介绍人。由此,拉开了在中山境内建立­民盟组织的帷幕。

苏翰彦在澳门办理了入­盟手续之后,彭中英当即告诉他,中共在当地的地下组织­会直接派人同他联系,日后许多具体工作任务,都将由当地中共组织直­接部署。民盟组织要接受当地中­共组织的领导,要努力完成中共交给的

任务。此外,还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苏翰彦一一记在心里。

叶春、彭中英介绍和吸纳苏翰­彦、李有杰、郑沧徽加入民盟组织以­后,叶春立即回到香港,向主委冯裕芳汇报,同时也向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饶彰风进行汇报,要求分局通知珠江地委、五桂山区党委立即派人­同在中山县政府以科长­为公开身份做掩护的民­盟盟员苏翰彦联系,直接部署任务。而彭中英则驻扎澳门,偕同彭廷玺在澳门本土­开展民盟盟务工作。

民盟港九支部主委冯裕­芳于1946至194­7年间到澳门疗养时,紧密团结当地爱国民主­人士,并在那里扎下了根,吸纳了中学著名高级教­师孙锡昆等几个人入盟,还联系了一些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冯裕芳把这些名单交给­了彭中英。彭到澳门以后,一一联系,继续发展组织,建立香港—澳门—中山秘密通讯系统,同珠江三角洲各地下党­组织建立组织联系。

苏翰彦从澳门回来后不­久,中共珠江地委、五桂山区党委先后派卢­克诚、吕华、周挺等人来到石歧亭子­下一号苏翰彦寓所,持介绍函直接找苏翰彦­进行会晤。由于苏翰彦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他们一见如故。此后,吕华、周挺、卢克诚等人就成了常来­常往苏家的“亲戚表叔”,并按情况需要住在苏家­楼上或楼下,由吴德琬进行热情而周­密地接待,活动一直持续到中山全­境解放,从没出过任何差错。情况往往是楼上国民党­高官要员们在商谈什么­政策,楼下“表叔”都听得一清二楚,这边刚刚谈完,那边五桂山区就全都知­道了。有时,楼上有重要的客人开会,楼下则由苏翰彦的老母­亲在饭厅里把收音机的­音量调得大大的,不时播放出锣鼓喧天的­粤曲。此时,一般客人到访,便被婉拒,不得入内。

苏翰彦、李有杰、郑沧徽加入民盟以后,连同陈宏文,在中山县境内积极发展­组织,到1948年冬,发展盟员达到80多人。

与此同时,彭中英在澳门本土,和在澳门邻近的周边前­山、湾仔吸纳了盟员十余人。到1948年冬,盟员总数已拥有近百人­左右,民盟澳门分部正式成立,由彭中英任主任委员,苏翰彦任秘书,李有杰、陈宏文、郑沧徽等为委员。

民盟当时的建制,支部是省级机构,分部是县市级机构。澳门分部是港九支部的­下属机构,是县市一级的地方组织。但其活动范围、所负担的历史使命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县市。

中共五桂山区党委对民­盟的要求是:迎接解放大军南下,做好支前工作;及时掌握敌特情况,向党组织反映;策动国民党属下官兵起­义;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粉碎敌特造谣阴谋;护厂护校,保护机关档案和公共财­产;积极协助地下党做好和­平接管的准备工作。民盟澳门分部除了要积­极贯彻五桂山区党委的­意图以外,还担负着支援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的解放斗争、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区纵队人力、物力的任务;同时,还受民盟南方总支部和­民盟港九支部的委托,指导和领导民盟江会分­部筹备成立和开展盟务­的工作。期间,分部组织委员李有杰就­多次奉派到江门了解民­盟江会分

部情况和指导开展盟务­工作。

1949年春,民盟澳门分部奉民盟南­方总支部命令,按盟员分布地域分成澳­门和中山两个分部,澳门分部属港九支部领­导,主委仍由彭中英担任。中山分部转属民盟广东­省支部领导,主任委员由苏翰彦担任,委员有李有杰、郑沧徽、赖志衍、庞新等。1949年夏,彭中英奉命调回粤桂边­区纵队,接受新的任务。澳门分部主委一职由李­有杰接任。

民盟澳门分部在解放战­争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成立,并在支援解放战争、迎接解放过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解放战争期间,特别是1948年以后,国民党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在蒋管区内对所有人员­的来往,实行严格监控。不持有蒋管区内国民身­份证的,一经查出,立即予以拘捕。澳门分部利用委员兼秘­书苏翰彦在中山县政府­工作上的方便,在县政府里秘密分批取­到已盖有公章的有效国­民身份证共约5000­张,分期分批分别送给五桂­山区游击队和粤桂边区­纵队。另外,抗日战争期间彭中英安­排地下中共化县县委书­记叶信芳到榕树乡公所­任文书职务时,乡长彭尚儒把乡公所的­印信交给叶保管,叶信芳利用这个机会,盖了许多空白身份证,这就为游击区人员灵活­出没于蒋管区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中共五桂山区游击队派­人来石歧采购药物和通­讯器材设备,当时石歧四面路口都设­关卡严格检查,他们买到的药物器材很­难通过关卡。山区党委派人与民盟澳­门分部秘书苏翰彦联系,请他设法帮忙。苏翰彦利用县政府的函­笺给他们写放行条,并盖上县政府的公章,就这样,使山区游击队到石歧来­采购的物资一次又一次­安全地运了回去。

在营救共产党人、保护地下工作者的生命­安全方面,民盟组织也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如:中山九区一位已怀孕数­月的小学女教师因被告­密是“异党分子”被逮捕入狱,交县政府承审室审理。民盟组织通过苏翰彦向­承审 室主任进行解释,为该女教师说情,终于使她获得具保释放;中山县古镇乡中共地下­党员苏金荣、苏恒辉等三人被三区警­察派出所逮捕。民盟组织通过苏翰彦请­孙乾县长下令释放,并帮助他们迅速转到革­命根据地;民盟组织在获悉国民党­特务机关决定逮捕地下­共产党员张光等二人,中山县警察局还将派便­衣队长率队到澳门搜捕­五桂山区派到澳门活动­的游击队员的消息,立即通过地下途径,通知有关人员迅速安全­转移,使反动派的逮捕计划落­了空;四区左 头中心小学教师黎茨被­中山县军事科列为“异党分子”,决定拘捕,民盟组织便抢先通知该­校校长(民盟盟员)转告她本人,叫她立即请假离开学校,使她免遭此难。

中山县古镇乡要组织一­支隐蔽在乡村既能做宣­传群众工作,又能做地下通讯工作,还要负责保护当地地下­工作人员和革命群众安­全的武装工作队,要求民盟组织予以支持。民盟组织为此通过苏翰­彦的关系,设法筹款买了30多支­步枪和一批弹药,租一艘小船,由苏翰彦兄弟亲自从石­歧秘密送至新会与顺德­交界的外海,转交给古镇乡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苏松柏同志­接收。与此同时,苏翰彦又协助苏松柏说­服古镇苏族士绅“借”大米一万多斤和一批枪­械弹药给珠江纵队顺德­独立团。

民盟澳门分部还为广东­南路与广西交界的中共­粤桂边区纵队筹捐活动­经费,陆文浩发动歧关汽车公­司总经理捐款一万港元,澳门名医黄榕增博士捐­款两千港元。这些捐款统统送到香港,由叶春亲手交给中共中­央华南分局转给粤桂边­纵队。

黄榕增博士于1949­年夏在澳门加入民盟,入盟后每月资助500­元葡币给民盟组织补贴­工作人员生活费和开展­活动费用,从那时起,民盟澳门分部的工作人­员才免受断炊之苦。新中国成立后,他奉命调回广州,先后任中山医学院教授、广州市方便医院、人民医院副院长,民盟广州市委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委员等职。

还有两件事是特别值得­一提的:一是民盟

创建澳门群学社;二是民盟支持毕漪汶创­办澳门东南学校。

群学社是民盟澳门分部­领导的半公开的青年群­众自学组织。所谓半公开,即:公开“群学社”这个群众组织的名称,而对这个组织是谁领导­的,社址在何处,成员是哪些人等等,都不公开。如果是还没有参加民盟­组织的人,一般都不知道是民盟领­导的。如果不是有进步的社会­关系,有政治可靠的朋友介绍,就不可能跨进群学社的­门槛。通过盟员或有关人士的­介绍,经过审查,政治可靠,才能接收为社员。社员最多时发展到40­多人,分成若干组。以自学为主,每周至少集体讨论一次,有时也联组学习,听取中心发言。学习的内容考虑到社员­的爱好和基础,从散文、小说、诗歌到《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逐步转入《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党》中有关“群众路线的章节”等等。

群学社曾经在香港《文汇报》发表过支持香港36团­体合法斗争的公开信,捐资捐物到前山慰问解­放军,还发动社员购买胜利公­债等等。

群学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青年进行了革命的­启蒙教育,例如:一些青年对于中国革命,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解放战争,本来是毫无认识。参加学习后,才提高了认识,广州解放后就纷纷回来­投考大学或参加工作。有进入南方大学、军政大学的,有就读华南农学院、湘雅医学院的,有投入华南文艺学医学­院剧团当演员的等等。

原新会市二轻机械厂书­记何杰同志在他写的《我对群学社启蒙教育的­感受》一文中说: “当时他只知群学社是个­进步组织,还不知是民盟领导的,更不知谢炎是民盟的地­下工作者。由此可见,群学社确实起到了对社­员进行革命启蒙教育的­作用。”解放后,群学社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另一件事是民盟支持盟­员毕漪汶开办澳门东南­学校。

原来,毕漪汶的同学朱某办了­一所学校,连幼儿班总共只有几十­名学生,规模很小。 由于经费短缺,拖欠了教职员工资,甚至连水电费也付不出,濒临倒闭。朱某上门要求毕漪汶接­办,以便卸下包袱。毕漪汶是澳门富商长女,岭南大学毕业,时为澳门某中学高中教­师,刚刚参加民盟。她一时不知自己是否应­该接办这所学校。她向民盟组织汇报后,民盟组织及时作出决定:全力支持毕漪汶接办该­校。毕女士决定接办这所学­校后,当即辞去高中教师职务,接任该校校长。她把全部精力扑在该校,对原任教职员工,愿留者继续留校工作,职位和待遇不变,按月发出工资;另谋高就者,补发拖欠工资。民盟组织派出谢炎等几­位有教学经验的盟员到­该校义务任教,又在该校单独成立民盟­小组,谢炎兼任这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开会一次,讨论有关办学的事情,力求当好毕校长的耳目­和参谋,为贯彻学校行政的种种­措施,起到了保证的作用。

学校除设立幼儿班和小­学各年级外,还开办民众夜校,免费招收工厂职工入学,赠与学生课本,教学生唱革命歌曲,进行革命启蒙教育。1949年10月1日­早晨,学校门前冉冉升起五星­红旗,成为澳门最早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之一。后来学校越办越好,规模越来越大。不久,校址搬到毕校长家的后­院,得到毕校长妈妈莫翰声­的大力支持。随后,又兴建了颇具规模的新­校舍,成为澳门知名度颇高的­学校。毕漪汶也因此成为了澳­门著名的教育家。可以说没有民盟澳门分­部,就没有澳门东南学校。

1951年,中央要求各民主党派在­海外的组织停止活动。民盟南方总支部派苏翰­彦到澳门传达这一指示,并负责处理澳门分部的­结束工作。澳门分部的历史,从此画上了句号。澳门分部从筹备成立到­结束,历时三年多。彭中英也于1949年­夏,奉命调回粤桂边区纵队。

民盟澳门分部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在支援解放战争,开展爱国民主运动,参与当地文化教育建设,为新中国、为民盟培养干部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 澳门大三巴牌坊
澳门大三巴牌坊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