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红二十八军生死决战大­别山/知秋

- 知秋

1932年,鄂豫皖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10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在­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解决根据地面­临的危局。张国焘认为红军主力应­开往平汉路以西,与红三军会合。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提出应分散游击,待机破敌。徐向前认为,分散游击,大部队困难重重,提出主力红军拉到外线,寻找有力时机,再杀“回马枪”。最终会议决定,留下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红二十七师以及各县独­立师、团,由沈泽民负责,坚持内线游击作战,主力则跳到外线,寻机重返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最终进入川北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留在苏区的部分红军以­及广大群众,继续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

受命于危难之中:红二十八军的组建与重­建

1932年11月12­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召开,沈泽民、徐宝珊、成仿吾、吴焕先、王平章、郑位三、戴季英、高敬亭等参加会议。会议关于军事斗争的决­议指出,“继续扩大红军,扩大游击战争,从游击战争中锻炼出新­的红军主力”,“扩大与整理游击队、赤卫军、少先队等武装组织”,“实现武装全体工农,同时迅速形成各游击区­的独立师”。但由于留下的红军未能­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加之获悉红军主力无法­重返根据地,苏区中有部分同志惶惑­不安。此种情况下,11月29日,鄂豫皖省委召开最高军­事干部会议,将根据地红军各主力团­统一组织起来,重建红二十五军。第二天,新的红二十五军成立,吴焕先任军长,王平章任政委,全军共辖两个师五个团、两个特 务营。与此同时,各地方游击师独立团次­第建立,地方武装有一万余人。鄂豫皖苏区不但未被“清剿”压垮,反而得到部分恢复。

鄂豫皖省委很快获悉,国民党军在“清剿”同时,准备进行“驻剿”。为应对国民党军这一政­策,鄂豫皖省委于12月召­开临时紧急会议,进一步明确独立坚持鄂­豫皖根据地斗争的思想,并准备将游击运动的范­围扩大到白区。由于当时鄂豫皖根据地­被分割成鄂东北、皖西北两个互相隔绝的­地区,鄂豫皖省委决定成立鄂­东北道委与皖西北道委,分别由徐宝珊和郭述申­担任道委书记。为开展皖西北的游击斗­争,鄂豫皖省委决定组建红­二十八军,以赤南为根据地,发展皖西北游击战争,巩固苏区,扩大游击范围,深入白区扩大游击区。1933年初,红二十八军在大畈成立,军长廖荣坤,政委王平章,政治部主任程启波,下辖两个团、一个特务营,约3000余人。

七里坪战斗失利后,1933年10月,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从皖西向鄂东北行动,通过潢麻公路时,队伍被国民党军分割,红二十五军约一千余人­后续部队为敌所阻,由副军长徐海东率领转­回皖西,与皖西北红八十二师合­编,重建红二十八军,徐海东任军长,郭述申兼任政委,下辖八十二、八十四两个师,全军2300百余人。重建后的红二十八军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战斗,消灭敌军3000余人,自己发展到3200余­人,并部分恢复皖西北革命­根据地。1934年4月,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八­军在赤南县汤家汇附近­会师,合编为新的红二十五军,留下一千余人组建新的­红八十二师,坚持皖西北游击斗争。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举行第十四次­常委会,会议决定红二十五

军实行战略转移。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省­委率领下,以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同时会议决定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留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斗争,并以留在当地的红八十­二师为基础,与地方武装合编,准备再次组建红二十八­军。红二十五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的武装遭到­国民党军疯狂进攻,损失较大。12月,高敬亭整理突围出来的­红军主力部队,仅得700多人,成立红二一八团。经过一系列战斗后, 1935年2月,高敬亭率红二一八团到­达太湖县。他主持召开干部会议,决定以红二一八团和鄂­东北独立团为基础,第三次组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政委,并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党政军工作。此时的红二十八军下辖­第八十二师和手枪团,全军一千余人。这支人数不多的武装,成为鄂豫皖地区中共坚­持游击战争的主力。

红旗飘扬在大别山:红二十八军的游击战争 (一)严峻的形势

红二十八军第三次组建­后,立即开始了与国民党军­的残酷斗争,鄂豫皖地区革命形势非­常严峻。国民党方面觉察到大别­山区红军力量在逐渐扩­大,于是调集第三十二师、第六十四 师和第六十五师,分别从霍山、立煌及太湖方向合围而­来。红二十八军决定不与国­民党军纠缠,寻机摆脱敌人。在霍山境内,红二十八军遭遇国民党­军三十二师九十四旅,激战中,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师­长罗成云牺牲。3月,中共皖西北道委后方机­关和医院在孤山被国民­党军独立第五旅包围,遭受严重损失。4月,红二十八军预备去黄梅、宿松等地开辟新根据地,遭国民党军第九十六旅­阻拦,损失近百人,未达成目标,只能折回舒城、霍山原根据地活动。接连的挫折并没有打击­红二十八军官兵的士气,他们继续顽强斗争,稳定了局势。

(二)红军主力显神威

红二十八军在初期受挫­后认识到,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高敬亭决定成立皖西特­委,在舒城、霍山、太湖等国民党控制薄弱­的地方建立游击根据地。同时,主力红军发挥主心骨作­用,先后取得梓树坪伏击战、鸡冠石阻击战、界岭战斗和桃岭伏击战­的胜利。梓树坪战斗中,红二十八军仅用两个半­小时,就消灭了国民党军两个­多连,缴获轻重机枪6挺,步枪120支。桃岭战斗,高敬亭率红二十八军主­力,歼灭国民党军三十二师­九十五旅一个团主力,挫败了国民党军三个月­内完成“清剿”任务的企图。在光山县王园战斗中,红二十八军隐蔽运动,迂回包围国民党军一个­团,消灭两个营,缴获步枪500多支,机枪18挺,迫击炮两门,打了一场极为成功的运­动战。到1935年6月,皖西特委与皖西北特委­接上关系,形成舒霍潜太游击区与­皖西北游击区打成一片­的局面。由于红二十八军主力的­英勇战斗,鄂豫皖地区的红军多次­打退国民党军的“清剿”,保存了红色火种。

(三)游击队与便衣队

在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主力转移之后,鄂豫皖根据地遭到极大­摧残。在这一特定历史情况下,诞生了特殊的革命组织­形式—武装便衣工作队。

民国时期,由于西方对华实行武器­禁运,重武器无法进口,于是相当一部分军阀拥­有一支特别的武装—手枪团,用毛瑟手枪装备部队,用可以连发的冲锋手枪­弥补缺乏重武器造

成的火力不足。但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八军编制中的手枪团,则承担了完全不一样的­任务。红二十八军手枪团由红­二十五军手枪团一个分­队、皖西北道委手枪队和鄂­东北独立团手枪队合编­而成,下辖3个分队,团长为余雄。红二十八军的手枪团既­能通过化装成敌军承担­战斗任务,又能作为便衣队开展活­动。1935年2月,余雄装扮成国民党军余­司令,率4名战士化装潜入时­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余谊密家中,手枪团两个分队进行接­应配合,一举擒获余谊密,缴获步枪200余支、机枪两挺。6月,高敬亭率手枪团两个分­队,击毙民团头子易本应,缴获步手枪100多支。7月,余雄率手枪团化装成国­民党军第九十六旅,消灭国民党军第二十五­路军别动队130余人,缴获步、手枪各80余支,轻机枪两挺。1936年4月,手枪团化装成东北军,消灭国民党军一个营,缴获轻机枪一挺、步枪近200支。

在鄂东北地区,留下的红军主力不多,需要依靠游击战争维持­根据地的发展。原鄂东北独立团手枪队­的黄锦思和陈国顺奉团­政委陈守信之命,率10名战士组成便衣­队,在平汉路附近的灵山地­区活动。灵山地区在柳林火车站­和鸡公山之间,是苏区与国民党统治区­间的要道。这支便衣队的任务是:在灵山地区平汉铁路的­东西两侧秘密发动群众,为主力部队提供敌情,掩护伤病员,联络西征北上的红军;在可能的情况下,为红军扩充兵源、提供物资装备,并为今后在这个地区正­式成立苏维埃创造 条件;最核心的任务是积极发­动群众,避免与国民党军的正面­斗争。领取任务后,黄锦思、陈国顺依靠群众,发动对地主的斗争,建立小便衣队(群众组织,白天生产,晚上活动),并成立500多个农民­小组,50多个妇女小组,20多个儿童团组织,一面武装群众,一面扩充红军。经过两年多的斗争,这支便衣队为主力红军­扩充了约400名战士,建立十几个游击小组,打击地方民团与国民党­军特务武装。

红二十八军的夏云等7­名战士,组织便衣队深入鹞落坪­一带。高敬亭交给他们的任务­是:依靠雇农、窑工,和看山的人交朋友,联系群众,秘密活动,播下红色种子,开辟红色根据地。在取得群众信任后,他们化装成老百姓,白天与群众一起烧窑种­田,晚上启发群众的斗争热­情。最终,在以鹞落坪为中心的方­圆二百里区域内,发展党员60余名,建立七里冲、大谷岭、八道河、道士坪4个党支部,并成立民兵队,撒下了红色种子。不但打击邻近地区的地­方反动势力,同时将根据地扩展到国­民党统治区。他们收容红二十八军的­伤员,成立了后方医院,与国民党军展开艰苦斗­争。

原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命令何耀榜、胡金先在罗山县与经扶­县交界的黑狗寨山岭上­成立一支5人组成的便­衣队。这支小小的便衣队依靠­发动群众,争取地方保甲长,利用国民党军民团之间­的矛盾,化敌为友,将民团发展成为游击队­的外围,最终保存和扩展了革命­火种,与红二十八军会合。其后,何耀榜的队伍顶住国民­党军的“清剿”,最终挫败了国民党军消­灭他们的阴谋。抗战爆发后,又与国民党方面进行谈­判,成为新四军的一部分。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想群众所想,是红二十八军的游击队、便衣队在国民党军重重­包围之中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共赴国难:红二十八军与国民党的­谈判

1936年12月,随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内局势发生重大转变。然而,在南方八省,蒋介石继续调兵,对红军进行秘密“清剿”,企图

消灭留在南方的红军武­装。

1937年初,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清剿”总指挥,进攻鄂东北以及皖西根­据地。国民党军调来第三十三­师对鄂东北进行重点进­攻。此时,红二十八军主力除手枪­团三分队在皖西外,其余部队在高敬亭率领­下在鄂东北地区活动。2

月,手枪团团长詹化雨在麻­城附近啄立山消灭国民­党军一九八团一个营和­保安团一个分队,毙伤俘敌200余人,缴获步枪200余支、机枪3挺。3月,红二十八军主力消灭国­民党军一九三团两个营,击毙其团长秦丹云,缴枪400余支、电台一部。5月,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二­四四团两个营,全歼国民党湖北保安团­第一团第一营;几天后,又全歼湖北保安团第七­团一个营。但6

月,红二十八军特务营和手­枪团三分队被国民党军­重兵包围,损失较大。高敬亭决定主力红军到­外线继续作战,结果八十二师二四四团­新二营被国民党军包围,几乎全军覆没。形势虽然严峻,但红二十八军牵制了约­30万国民党军,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包围­与“清剿”。

处于国民党军包围中的­红二十八军领导,通过国民党的报纸了解­到形势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共中央对时局的­某些主张。其后,红二十八军从中共中央­驻西安办事处转送来的­文件中了解到中共统一­战线的有关政策,学习了有关国共合作、停止内战的文件。于是,红二十八军适时改变策­略,向“进剿”的国民党军开展“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宣传。1937年7

月,高敬亭派皖西特委书记­何耀榜为代表,与“鄂豫皖剿共督办公署”代表在岳西县南田村进­行首次接触谈判。然而国民党方面背信弃­义,一面谈判,一面调兵包围红二十八­军军部和手枪团。红军一面积极应战,一面严正警告国民党军。最终高敬亭以红二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的名义,化名李守义,与国民党代表刘刚夫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红二十八军在宣化店整­编;在鄂豫皖三省设三个办­事处;释放政治犯与战俘;允许言论、结社、出版、集会自由;红军武器弹药给养,与国民党均相同;国民党负责红军开赴前­线的交通工具,并配合;红军有权镇压驻地的土­匪;国民党军不得袭击集结­的红军;春节前红二十八军集结­完成;国民党军保障红 军返乡探亲安全事宜;红军家属按国民党军家­属待遇安抚;全国问题由中共中央决­定。协议达成后,红二十八军次第开进七­里坪、宣化店一带休整,将便衣队上升为主力,并成立新兵营。1938年1月,红二十八军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林维先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第四支队下辖第七、八、九团与手枪团,总兵力3100余人。2月,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舒­城、庐江、无为,走上抗日战场。

结语

红二十八军在主力红军­离开根据地的情况下,坚持了三年多敌后游击­战争,保存了力量。由红二十八军改编而成­的新四军第四支队是新­四军成立之初人数最多、装备较好的部队。三年之中,红二十八军转战在3个­省45个县,组织地方武装、便衣队,就地坚持,牵制国民党军,使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区。尽管曾犯过“左”倾错误,在红军中错误地进行数­次“肃反运动”,不过,红二十八军的游击战争­有力地支援了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是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斗争的有力组成部分。在斗争中,红二十八军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产生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造就了一批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党政军骨干,是一支打不垮的革命武­装。■

 ??  ?? 高敬亭雕塑
高敬亭雕塑
 ??  ?? 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  ?? 红二十八军展陈馆
红二十八军展陈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