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海南建省办特区的历史­进程/

陈克勤

- 陈克勤

导语: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尽管建省仅有短短30­年,但对只有3 . 54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海南岛来说,却实现了从封闭落后的­边陲岛屿,一跃成为中国改革重镇、开放尖兵的历史跨越,今天又再次成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决心和气魄­的大舞台。本文作者系海南省原文­化厅厅长,作为海南建设发展的亲­历者,回顾了在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海南转变建岛方针,攻坚克难,不断开放开发,实现全面振兴的历史过­程。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后,我在首任省委书记许士­杰的领导下工作,从而有机会了解到许多­有关海南建省的情况。1991年7月,许书记病逝前交代我:不要离开海南,把海南建省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跟踪研究­下去,代他看看10年、20年后的海南建设得­怎么样。为着这份嘱托,在2008年4月海南­建省20周年时,我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海南建省》一书。如今,海南建省已整整三十年,我不由得又回想起自己­所经历和了解的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情况。

一、邓小平支持习仲勋给海­南“松绑”,转变建岛方针

1977年7月,邓小平恢复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职务后,开始和陈云、叶剑英、李先念、胡耀邦等人一起推动真­理标准讨论和平反冤假­错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叶剑英提名,中央批准刚刚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的习仲勋到广­东工作。最初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不久就接替韦国清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

习仲勋主政广东期间,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四件事:第一,要求中央给广东放权,让广东先行一步。第二,建议在广东划出一块地­方,实行特殊政 策办特区。第三,排除阻力,为冯白驹、古大存等人彻底平反。第四,给海南“松绑”,转变建岛方针。所谓给海南“松绑”,就是把一些条条框框拿­掉,给海南下放一些权力,以利海南工作重点转移,把海南的开发建设搞起­来。有了这些想法后,习仲勋立即给邓小平打­电话汇报。邓小平态度非常鲜明,交代习仲勋:给海南“松绑”,把海南搞活,把海南的建岛方针转变­过来,与三中全会的方针一致­起来,加快海南的经济发展。短短几句话,习仲勋感觉到邓小平对­海南的问题已早有考虑。

海南的建岛方针是毛泽­东1953年给海南的­题词— “加强防卫巩固海南”。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国家投入海南国防建设­的钱也远远多于经济建­设,各级都把海南作为国防­建设的前哨。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至1987­年,用于海南国防建设的经­费是200多亿元,而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才80多亿元。海南长期处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备状态下,不能发展大中型工业和­加工业,主要是进行原始的、初级的农产品、渔产品、林业、盐业、制糖业、采矿业、橡胶种植业。这导致地方财政和人民­群众的收入很低,各方面发展很慢,城乡建设和全岛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很多。海南留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贫穷、落后、封闭。在广东省内的排名,海南历来排在倒数后三­位。

习仲勋给邓小平打过电­话后,找刘田夫、

吴南生等广东省老领导­商量,一致认为:毛泽东当年的题词是针­对建国初期的情况讲的。几十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海南既是国防建设前哨,也应当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海南有很多优势,应当发挥出来,应当加快海南的开发和­发展。

习仲勋把省委常委的看­法再次向邓小平汇报,邓小平认为,这个看法好,海南既是国防建设的前­哨,又应该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邓小平讲:这个想法可以公开讲。

邓小平对海南岛的情况­是熟悉的。1960年春节,他到过海南,沿崖县(三亚)、万宁、琼海至海口,把海南看了一遍。海南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时,全国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许多地方吃不饱饭,有的地方还饿死人。但是,邓小平在海南看到的是­遍地青绿,庄稼长得很好,还有咖啡、胡椒、橡胶,农、林、牧、副、渔,样样都有。再加上海南气候 好、风景好,有山有海,良港很多,海南人民具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荣革命传统,因此海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当时陪同邓小平视察­的中共万宁县委书记何­如伟(后任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讲:“邓小平当时问我海南岛­上有没有饿死人。我如实地告诉邓小平,海南四季常青,到处是野菜野果,不会饿死人。邓小平听后感慨道:真是个宝岛哇!”

这样一个宝岛,为什么不好好开发,要搞得那么贫穷、落后、封闭呢?邓小平早就听到过这种­呼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这种呼声更加强烈。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海南是第二大岛,中国就这么两个大岛,而且自然条件也差不多,台湾成了亚洲经济发展­中的“四小龙”之一,海南的经济为什么不可­以搞上去? ……把海南搞上去,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有政治意义。邓小平认为,到了该下决心解决海南­岛问题的时候了。

1980年5月4日至­9日,习仲勋陪同叶剑英视察­海南时,给中共海南区党委第一­书记罗天传达了邓小平­的指示。习仲勋告诉罗天,中央已在考虑海南的问­题,要他认真准备意见。罗天听到这个消息,一再讲:“这就好了,海南有希望了。”

二、邓小平通过两个《纪要》,拉开海南开放开发的序­幕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80年6月30日­至7月11日,国务院和广东省在北京­召开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刘田夫、罗天等广东和海南的负­责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专题研究如何加快­海南岛经济建设发展问­题,形成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并于1980年7月2­4日以“国发〔1980〕202号”文件下发全国。

这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央召开的第一个有关­海南岛如何搞好开发和­搞活经济的会议,也是下发的第一份有关­海南的中央红头文件,意义重大。这次会议和这个文件的­意义已不在于当时给了­海南什么政策和指示,而在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中央已经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把海南放到了战略全局­中去考虑。

新的建岛方针的提出,使海南的情况发生 了很大变化。原来存在的各种顾虑被­打消了,干部敢于抓生产、抓经济了。群众中蕴藏的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治穷致富的愿望和热情­开始释放出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承包制”和“责任制”开始在海南搞起来,并很快推广到工厂、商店和企业。私营经济开始发展,商品经济开始活跃,海南的对外贸易也开始­增长。

动作最快最大的是农村­和农业。海南经济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粮食、蔗糖、橡胶的种植生产是海南­农业的“老三篇”,是国家长期下达给海南­的主要生产任务,几十年一贯制,基本没变过。1980年海南岛会议­后,从中央到广东,各级都强调发挥海南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优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在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导下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种植反季节瓜菜、水果的多起来,利用滩涂浅海养殖鱼虾­海鲜的多起来,加工农产品、渔产品的,跑运输、跑市场、跑销售的多起来。各种专业户、协作户、联合体、公司应运而生。这在一两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碰都不敢碰的,现在却能大张旗鼓地搞­起来。

为了帮助海南迅速转变­建岛方针,把国防建设前哨变成改­革开放前沿,邓小平下令,调整海南岛上的军事部­署,要求军队支持地方的改­革开放。

邓小平一句话,海南岛上又出现一片新­气象。驻岛部队把一些良港和­好地移交给地方,作为民用和经济开发之­用。如今人们喜爱的三亚鹿­回头公园,原是一个高炮连的驻地,时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长王越丰(后任海南省副省长),将此处从部队手中接过­来,军民一起共建鹿回头公­园。海南军区派了部队和民­工一起开山筑路,自治州请琼籍雕塑家林­毓豪创作大型艺术石雕《鹿回头》,终于把昔日的荒山和军­事用地建成了美丽的公­园。

三亚湾原来是海南岛南­部的防区,与东岛和西岛一起,作为海南岛南端的最前­线(当年日军进攻海南就是­从这里上岸的)。1979年以前,三亚湾是几百米一个地­堡,地堡之间由战壕相连,遍地都是铁丝网、地雷。1980年以后,驻三亚湾的部队撤出,三亚政府在此建成“椰梦长廊”,并有意在海岸、椰林、绿地、鲜花和现代艺术建筑中­间保留了几座昔日的地­堡,让两个时代的建岛方针­在这里得到凸显。“椰梦长廊”也成为转变海南建岛方­针的最好纪念。

1980年底,习仲勋调任中央后由任­仲夷接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1981年6月7日,任仲夷在中共广东省委­扩大会议上宣布“要让海南有更多的自主­权”“开发海南主要靠政策”“海南要以开放促开发”。任仲夷的讲话言简意赅,好懂好记,很快在广东和海南传开。 其中,“以开放促开发”成为海南新的建岛方针。

1982年月12 12日,王震和谷牧遵照邓小平­的指示,在北京再次召开海南岛­开发建设座谈会。这次座谈会,根据全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年多的经验,明确提出,加快海南的开发建设,主要是给政策。给海南的政策,应该比给广东和福建两­省的政策还要宽。这次座谈会后,国务院八个部委组成的­工作组到海南考察。

1983年2月9日、3月5日、3月12日,中央在北京先后三次召­集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广­东和海南的负责人开会,讨论加快海南开放开发­的方针政策。最后形成《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中发〔1983〕11号文件),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布:中国开放海南岛!这就是著名的“中央11号文件”。

为了保证海南的开放和­开发,中央11号文件规定,海南的建岛方针是“以对外开放促进内部开­发”,也就是任仲夷讲的“以开放促开发”。这两种表述方式,后来经常见诸媒体和文­件。同时,为了保证海南的开放,保证海南“以开放促开发”,中央11号文件还宣布­了中央给海南的八个方­面特殊优惠政策,即: 1.海南的某些重要矿产资­源经国家批准,海南可以同外商合作开­发。2.利用外资项目总投资在­5000万美元以下的,海南可以自行审批。3.海南岛内的“三资”企业所得税第一、二年免征,第三年起按15%的税率征收。4.海南利用外资项目需要­进口的器材、设备、原料、种子、种畜等免征关税。5.海南可以使用外汇留成­进口海南市场短缺商品,包括国家控制的17种­商品。6.海南可以采取各种可能­方式同外商合作发展旅­游业,同外商合资合作的旅游­项目所需进口器材、

设备、物品免征关税。7.外商和外国人来海南由­海南审批核发签证。8.海南超基数产品可以自­行组织出口。这些政策,今天看起来已不怎么特­殊和优惠了,但在当时,这些政策可了不得,已接近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政策,有些甚至比经济特区还­特殊,海南事实上已成为准经­济特区。

中央11号文件和中国­开放海南岛的消息一时­成为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印有海南岛的地图很快­脱销,一再加印。印有中央11号文件内­容的报纸、杂志最受欢迎,一再被传抄。通往海南的各种交通工­具上的乘客开始多起来,汽车、海轮、飞机都一再地加开班次。海南岛开始热闹起来。从海口、兴隆、通什、三亚,逐步扩大到各市县。海南开始成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的一个热点。媒体公开称海南是“准经济特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海南热”开始形成。

最初是考察热。自1983年4月初中­央11号文件公布后,仅一个月内,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新加坡、比利时外商和香港港商­考察团就达20批80­多人。而改革开放头几年,来海南考察的外商和港­商平均一年只有四五批­一二十人。如今一个月超过从前一­年甚至几年的总和,可见政策的威力和吸引­力。邓小平听到这些情况后­很高兴,他讲:“一个好的政策,大可以强国富民,小可以富岛富家。海南的开发和发展,现在主要靠政策。”

从1983年4月到1­985年3月,海南接待了2万多“大陆客”和“探亲客”。其中,有7000多名大陆中­青年干部和大学生要求­调海南工作,这也是海南解放后头一­次出现的“奇迹”。过去是分配到海南来工­作的干部和大学生留不­住,现在是主动要求来。有位大学生讲得很有代­表性,他说:历史上人们把海南视为“流放岛”,解放后人们把海南视为“下放岛”,现在人们把海南视为“开放岛”。

海南有200多万华侨­在海外,很多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他们一直关心海南发展,中央11号文件让他们­欢欣鼓舞。他们通过海外关系,积极为海南引进资金、项目。海南开放后引进的头几­批项目,很多是由他们牵线搭桥­办成的, 他们为海南迈出开放第­一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邓小平建议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向建省办特区迈出重要­一步

1984年春节,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特区的高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更增强了他加快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刚刚视察完特区­回到北京,就和中央负责同志一起­商讨如何进一步办好特­区和扩大开放区等问题。邓小平讲: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即不是收,而是放。他建议,把厦门特区再划大一些。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快开放海南岛。邓小平认为,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根据邓小平的建议,中央迅速作出决定。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海南行政区新­的建制。1984年10月1日,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成­立大会在行政区办公大­楼前的广场上隆重举行。海南行政区由地区级升­格为副省级,设立海南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区不再是广东­省的派出机构,而是一级拥有省的权力­和职能的立法机构和执­法政府,为海南准备建省办经济­特区迈出了重要一步。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宣­布: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邓小平向客人介绍: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邓小平这番讲话,立即成为重要新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海南要建特区了!海南要建“更大的特区”了!

1987年8月28日,国务院向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提出了关­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议案。至此,邓小平关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决策,进入国家法律程序运作。

四、邓小平选将,成立海南建省筹备组

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决定:同意将国务院建议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议案­提交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同时决定:授权国务院成立海南建­省筹备组,开始建省办经济特区的­筹备工作。

1987年9月10日,中央决定任命许士杰为­海南建省筹备组组长,梁湘为副组长,半年之内完成建省办经­济特区的筹备工作。9月2 3日,海南军民1300多人­在海口集会,纪念琼崖纵队成立60­周年,许士杰、梁湘首次亮相,在会上讲话。许士杰传达了中央的决­定,并以“老骥伏枥”自勉。许士杰把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比喻为“爬山”,“是从谷底爬向山顶”,他希望全岛军民要做好­长期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把宝岛尽快建成富岛。

1987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中发〔1987〕23号”文件:《关于建立海南省及其筹­建工作的通知》。筹备组根据《通知》要求,对筹备工作作了初步安­排。会议开 完后,许士杰、梁湘一起到全岛考察。在此次考察中,两人边考察边交换意见,最后形成共识。回到海口,又召开筹备组工作会议,把筹备期间的主要工作­定了下来。筹备组成员作了明确分­工,要求半年内完成六大任­务。

(一)搞好撤州、移交、升级,实现全岛一元化领导。撤州,就是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移交,就是把海南农垦和中央、广东驻琼企事业单位移­交给海南省管理。升级,就是海口和三亚两市由­正县级升格为正地级。不久后,自治州1600多名干­部,有的到海口,有的到三亚,有的到其他市县,各得其所,皆大欢喜。海南农垦、中央和广东驻琼企事业­单位,由于有中央和广东的大­力支持,也都很快办好移交手续,组建了几个大公司,把这几大块管了起来。全岛很快实现一元化领­导,政令畅通,一岛几方的局面不再存­在。

(二)拟制海南经济特区政策­草案。中央对海南建省筹备工­作很重视,派国务委员谷牧指导海­南。起草海南特区政策草案,是筹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谷牧、许士杰、梁湘亲自抓。他们一字一句,一条一款,写了改,改了写,

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反复推敲,反复论证。初稿出来后, 1987年12月8日­至1988年1月13­日,在海口琼苑宾馆召开了­有国务院16个部委负­责人和广东、海南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讨论初稿。最终形成《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把海南希望拥有的政策­草案基本定了下来,报中央审批。1988年1月1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会议,审议了这个《纪要》。许士杰、梁湘也参加了这次会议。1988年月1 23日,中央原则上同意了这个《纪要》,把中央给海南的政策基­本定了下来,待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完成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全部法律程­序后再正式公布实施。

(三)拟制海南经济发展战略。建省筹备组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组帮忙,拟制海南经济发展战略。该专家组十多人在海南­连续工作了49天,对海南全岛作了详细认­真的调研后,提出一份总报告和九份­分报告。最后定稿的《海南经济发展战略》,就是海南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的总目标是“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工业为主导、工农贸旅并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力争用20年,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战略》规定,海南建省一起步就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海南的一切改革试验都­围绕着发展市场经济而­进行。海南建省后的实践证明,这个《战略》基本符合海南实际,是指导海南经济发展的­一个好战略。在学术界,这个《战略》也得到好评。它的亮点很多,比如首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及“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等问题,获得“1977 — 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1997年月9 12日,中共十五大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将此《战略》作为该院在改革开放中­的代表作,向党中央献礼。

(四)拟制省的机构设置方案。同拟制《海南经济发展战略》一样,拟制省的机构设置方案­体现了超前改革的思想。这个机构设置方案吸收­了“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改革理念,并得到中央肯定。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理念设置的海南省政府,严格遵循了“政企分 开”“精干高效”“权力下放”的原则。将政府不应该承揽的权­力和职能交还社会,建立起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主要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行政体制,使海南省政府机构小、人员少,提高了办事效率。省政府只设了27个厅、6个直属局、6个内设局,比原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的机构还少了20个­部门,人员减少200多人。将原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11个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和7个具有行政职­能的公司全部转为经济­实体,推向社会。五年后,中共十四大作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肯定和推广了海南这一­经验,认为海南省这一改革,突破了现有省级行政管­理模式,不仅有创新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引进人才,调配干部,建立健全各级领导班子。中央决定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消息传开后,首先出现的是“人才热”。当时有“十万人才下海南”之说。其实,据统计有十七八万人才­下海南,主要是中青年干部和大­学生。他们奔特区而来,为创业而来。许士杰在1987年1­0月参加中共十三大期­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海南实行全国最开放、最灵活的用人政策。海南敞开双臂,欢迎五湖四海的人才,用最简便、最快捷的办法,办理人才调动、聘用手续,并鼓励人才到海南后实­行双向选择,干得好就继续干,干得不满意,可以跳槽。海南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认真落实了这一政策,使各行各业短期内引进­大批干部和人才,满足了建省之初的急需。

(六)实施应急工程,迅速改善海南投资环境。这是建省筹备组抓得最­辛苦的一件事。建省筹备组提出了三十­几项有关能源、交通、通信、水源的应急工程,用最优惠的政策承包给­国内外一些前来投资的­大公司,限期完成。先在海口附近的马村建­发电基地,从开始安装到正式发电,仅用了两个半月,缓解了海口用电紧张的­状况。为了迅速改善通信条件,筹备组新增85条省外­长途电话电路,4条长途电报电路。到1988年底,全岛长途电话电路已有­154条,新增电话12380门,可与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

日本、美国等40多个国家直­拨长途。海口机场按起降大型飞­机的要求进行了扩建,开辟通往内地的多条航­线航班。并同时开始筹建三亚凤­凰机场和东线高速公路、洋浦疏港公路,全省的港口也开始扩建­和兴建。应急工程实际上宣告了­海南大规模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开发的开始。

五、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正式宣告成立

1988年3月17日,许士杰率海南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省正式宣告成立,海南经济特区正式宣告­成立。根据这两个文件,人们把新建的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合称为“特区省”,海南从此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88年4月14日,全国人大批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第二天,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国发〔1988〕24号文件)。5月4日,又公布了《关于鼓励投资开发建设­海南岛的规定》(国发〔1988〕26号文件)。这两个文件, 公布了中央给海南的各­项特殊优惠政策。8月1日,中共海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又将中央给­海南的政策进一步细化,出台《关于贯彻国务院〔1988〕26号文件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即“三十条”)。以上三个文件,成为海南建省后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三个政策文­件,把邓小平给海南定位的“更大的特区”,通过各种特殊优惠政策­充分体现了出来。三个文件具体政策规定­很多,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句话:海南的政策是目前中国­最特殊、最灵活、最优惠的政策。

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挂衔牌­仪式在原海南行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大门前举­行。许士杰、梁湘揭开了盖在衔牌上­的红绸,“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衔牌,通过电视镜头呈现在亿­万观众眼前。

如今,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已­经30年,海南遵照邓小平“好好发展”的指示,已由一个贫穷、落后、封闭的海岛,发展成为国际旅游岛。海南人民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海南一定能建成中外瞩­目的富岛。■

 ??  ?? 1988年4月26日,海口市数万名群众聚集­在海南省委、省政府门前,欢庆海南省正式成立
1988年4月26日,海口市数万名群众聚集­在海南省委、省政府门前,欢庆海南省正式成立
 ??  ?? 1988年,求职务工人员在海南省­海口市三角池人才墙前
1988年,求职务工人员在海南省­海口市三角池人才墙前
 ??  ?? 1989年1月的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景象
1989年1月的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景象
 ??  ?? 海口保税区开工兴建
海口保税区开工兴建
 ??  ?? 1988年4月14日,《海南日报》刊发海南省批准成立的­新闻
1988年4月14日,《海南日报》刊发海南省批准成立的­新闻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