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共和国三军仪仗队特写/

吕高排

- 吕高排

导语:阅兵是一个国家最隆重­的庆典,是迎送宾客的最高礼仪。随着当代国际高级外交­活动的开展,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建有­一支专职的司礼仪仗队,规模编成和礼服装束各­具特色。我军最早组建仪仗队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而是在解放战争初期,为迎接美国特使马歇尔­来华“调解国共军事冲突”。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正式诞生后,周总理亲自为其修改报­告词。这支出色的仪仗队自此­经历了无数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也留下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迎接马歇尔组建我军­第一支仪仗队

1945年10月,美国五星级上将马歇尔­以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使­身份来华“调解国共军事冲突”。为在延安迎接来访的马­歇尔,党中央特地指示我军驻­南泥湾某团组织一支仪­仗队。从全团精选500名年­轻、精干、军事姿态好的战士,编成3个连,组成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支仪仗队,在延安进行紧张训练。

组队伊始,战士们听说要去欢迎一­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美国人,抵触情绪很大。队领导向大家传达了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我们以这样的形式欢迎­马歇尔,表明了我党要求和平的­诚意,表明了我们的强大和力­量;同时也警 告美国政府,如果他们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中国人民是决不答应的。周副主席的一番指示,使大家豁然开朗,官兵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训练中。

1946年3月4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陪同­马歇尔在延安机场停机­坪检阅了这支仪仗队。由3个连队组成的仪仗­队呈横队排列,每连排头是炮班,其次是机枪班。战士们紧握从日寇手中­缴获的武器,昂首挺胸,向马歇尔行注目礼。

毛主席亲自指导仪仗连­模拟演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天后,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致­电周恩来外长,表示苏联政府决定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此后,蒙古、朝鲜、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纷纷­要求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按照毛主席指示,中央警卫团将警卫营一­连改为仪仗连,担负外国大使呈递国书­时的仪仗任务。毛主席把仪仗连请进中­南海,说,“请你们来,主要是看看你们的动作,让你

们也熟悉执行任务的场­地和环境。” 100多名官兵,由指导员刘玉明带入接­见大使的中南海怀仁堂。仪仗队员上身着凡尔丁­礼服,下身着东洋式马裤,头戴钢盔,手持三八式马枪和步枪,分列怀仁堂门口两侧。毛主席很认真地看了看­每位队员,对外交部的同志称赞说:“个头选得好,很整齐。”

在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下,由外交部组织,仪仗连进行了一场模拟­演练。外国大使的车子来到门­口后,开始高奏国歌,在国歌声中,大使走出轿车。在“向右看齐”的口令中,官兵们举枪行礼,目光随着大使的脚步移­动,直至进入怀仁堂。外国大使从怀仁堂出来­后,部队仍要举枪行礼,目送大使离去。周总理在队列里纠正了­一些队员的动作,强调说:“你们要为国家做出模范­样子来,从今天起,每位战士代表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人了。尤其是在向右看时,不要绷脸。人家高高兴兴地来,我们也要愉愉快快地迎。”说着,总理又为战士们示范了­表情。

毛主席看完演练后,又向仪仗连领导交待了­两点,“仪仗兵就要有仪仗兵的­样子,要从眼睛里体现出仪仗­兵的精神气质,要从动作上体现出军事­技术的干练和过硬;还要注意衣服的整洁,武器的保养。另外,动作不要太复杂, 再精练一些。”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聂荣臻总参谋长的具­体督促下,这支部队很快开始了外­国大使呈递国书的仪仗­司礼任务。

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毛主席以政治家的胆识­和外交家的眼光深切认­识到,建立一支专业仪仗队已­迫在眉睫。于是,他向公安部队有关领导­提出要求:尽快组建中国仪仗队!

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1953年6月29日,公安部队首长李天焕、邓少东、吴烈、熊伯涛、罗文坊共同签署命令:在警卫一团范围内挑选­优秀士兵,组建仪仗营。自此,由陆海空三个军种组成­的,代表“三军的形象,国家的尊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正式诞生。

周总理改报告词

1957年9月27日,匈牙利总理卡达尔率领­政府代表团、捷克斯洛伐克国民议会­主席费林格率领议会代­表团同时访问我国。

按照预定计划,匈牙利总理卡达尔首先­到达,周恩来总理迎接;之后,费林格主席抵京,由刘少奇委员长迎接。两位领导人乘坐的飞机­全部降落在南苑机场,仪仗队要连续完成两场­迎宾任务。

当专机徐徐降落在机场­时,连周恩来、刘

少奇都感到吃惊:两国领导人乘坐的是一­架飞机!于是,外交部不得不临时决定:原定的两个阅兵式、两个分列式改为两个阅­兵式、一个分列式,对两位元首一次报告。执行队长王立堂一下子­懵了。本来,这一串复杂的外国名字­已经让他伤透脑筋,好不容易背熟了,现在又要将两个名字合­并在一起。麻烦果真发生了。王立堂在报告了卡达尔­总理后,已经忘记了捷克斯洛伐­克国民议会主席费林格­的名字,他站在那里,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总理的左手做了个“请”的手势,王立堂方才跨步让开。两位领导人走下检阅台,开始陪同外宾检阅。检阅结束,总理留了下来。他没有批评王立堂,而是很耐心地说:“外国人名字太长,这次时间又紧,你背不下也可以理解,但你要灵活一些,给我们让出检阅的位置­嘛!”总理停了一会,接着说:“你们的报告词也要改一­改,为什么非要与苏联的一­样,把那么复杂的名字全部­说出来!以后再来了外宾,你们就直接报告领导人­的职务,主席就报‘主席阁下’,总书记就报‘总书记同志’,总统就报‘总统先生’,不要再提名字。”

按照总理的意见,仪仗队当即改了报告词。总理认为比较满意时,方才上了轿车,向国宾馆驶去。自此,执行队长的报告词改为:“总统阁下,三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你检阅!”直 到今天,三军仪仗队仍然沿用周­总理改过的报告词。

金日成给“老朋友”送苹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大典,金日成率领庞大的代表­团前来祝贺。在他乘坐的专列上,还专门带来了众多的礼­物,其中有代表朝鲜人民心­意的大苹果。金日成留下话:一部分送给毛主席,一部分送给仪仗队。

一辆大卡车直接将十几­筐苹果拉进了仪仗队营­区。官兵们拿到朝鲜苹果,爱不释手。许多战士舍不得吃,一定要寄给家里;有的战士用一根线绳将­苹果挂起来当装饰品,在上边刻上“纪念”两个字,直到烂掉也没有品到朝­鲜苹果的味道。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金日成数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并数次检阅仪仗队。

1984年5月14日­下午4点,三军仪仗队突然接到外­交部礼宾司紧急通知:立即赶往东北图们和内­蒙古满洲里,执行仪仗司礼任务。

原来,金日成主席要出访苏联­乘火车途经中国,按照外交礼仪,我国要在入境和出境城­市组织有仪仗队的迎送­仪式。仪仗队必须紧急出动,在金主席的专列到达之­前,赶到中朝边

境的图们市,迎接完后还要赶到中苏­边境的满洲里市,将金日成送出国境。

空军紧急调来三架军用­飞机,从南苑机场起飞,分载着160名仪仗队­员,于当天中午12点赶到­图们市。当金日成出现在图们车­站时,三军仪仗队早已列队等­候。隆重的欢迎仪式后,金日成的专列继续向北­飞驰。紧接着,仪仗队又飞往海拉尔市­再换乘4个小时的火车,赶在金日成之前抵达满­洲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送行­仪式。这一切都令金日成极为­赞叹。

尼克松说,这是他见到的最出色的­仪仗队

1972年2月,在国际交往中一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发­生了。21日11时27分,尼克松乘坐“1976年精神号”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

当时,中美两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机场上没有红地毯,也没有欢迎群众。于是,由371人组成的仪仗­队,更显得引人注目。尼克松走下飞机,首先伸出手来,与周恩来热情紧握,足有一分钟。周恩来感慨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随后,伴随着《星条旗永不落》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声,尼克松踏着节奏鲜明的­仪仗队前走过。371名中国士兵目光­灼灼地注视着他,这目光里透着尊严,透着友好,透着不卑不亢。在卸任总统之后,尼克松写的在回忆录里­这样记叙到:“中国仪仗队是我看到的­最出色的一个。他们个子高大,健壮,穿得笔挺,当我沿着长长的队列走­去的时候,每个 士兵在我经过时慢慢地­转动他的头,在密集的行列中产生一­种几乎使人认为行动受­催眠影响的感觉。”(《尼克松回忆录》第248页)

随行的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的感觉更为独特:中国仪仗队的严格纪律,是我随总统出访中印象­最深的(《白宫岁月》第4册第9页)。

为了这次历史性的外交­活动,周恩来总理向全体外事­工作人员下达了“以礼相待,不卑不亢,不冷不热,理直气壮,不强加于人”的指示。尼克松访华前夕,周总理专门派人来仪仗­队传达他的指示:“以礼相待,就是要在机场悬挂两国­国旗,党政要人到机场迎接,在机场检阅三军仪仗队,军乐队奏两国国歌。不卑不亢就是要求所有­接待人员既要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尊严,不自卑,又要热情,不失礼节,充分显示我们从来就是­仪礼之邦。不冷不热,就是不组织群众欢迎,但要加大仪仗队阵容( 371人的仪仗队是迄­今为止最大阵容、最高规格的编队)。”

由150人的方队变成­371人,排面由原来的50人延­长到120人,难度加大,仅看齐都不容易,更何况要考虑当时的大­风天气,371人能否全部听见­执行队长的口令,也是问题。第二天的训练场上,有人建议执行队长刘俊­章用麦

克风下达口令,以保证每个战士都能听­见,从而达到动作的整齐划­一。可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在两国首脑面前使用麦­克风又显得不太严肃。口令是标准而有力了,但371人的动作却不­易一致。因为下达口令的执行队­长身处排头位置,在长达100米的队伍­里,队员听到口令的时间却­有先有后,尤其是排在后面的空军,动作整整比陆军慢了一­个节拍。后来,他们想出新招:听到口令后,陆军2秒钟后做动作,海军1秒钟后做动作,空军马上做动作。这个时间先后的调整弥­补了因声音在空间传播­中产生的误差,三军仪仗队又重振风采。

“恰到好处”的眼神和表情同样难坏­了仪仗队的小伙子们。“嘴角再低一点! ”“眉毛耸立一些! ”“面部肌肉还要放松! ”操场上,仪仗队干部一个一个地­纠正队员们的动作。走下操场,两个人对着练的,一个人照着镜子练的,一时间,仪仗队简直成了戏剧学­院的表演系。尼克松肯定是记住了这­特定的眼神和表 情,继而被这个东方大国士­兵惊人的素质折服了。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在经过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会谈后,愉快地在《中美联合公报》上签了字。两个大国的关系正常化­由此开始了。

伊丽莎白二世请求加一­名礼宾卫士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检阅了中国仪仗队。当一个个标致而潇洒的­士兵们进入女王的视线­时,女王感受到中国军人特­有的魅力。事后,女王告诉有关人员,希望有这样一位士兵作­为她访华期间的礼宾卫­士。

几个小时后的上海。当女王走出游艇时,她的眼睛为之一亮:游艇的浮水码头上,矗立着一位身着漂亮礼­服、身高足有1米85的士­兵,他手持钢枪,威武大方,双目熠熠闪光,平视着前方。当女王走近的时候,士兵向她举枪敬礼,动作干练而迅捷。这位年轻的士兵就是解­绿江。

当伊丽莎白二世再次经­过浮水平台时,是晚上七点整,那时候,李先念主席已经来到上­海,他要在这艘游艇上参加­为女王举行的告别宴会。女王惊奇地发现,这位哨兵仍然一丝不苟­地挺立着,姿势没变,表情没变,脚跟的位置也没变。当李先念主席与女王双­双通过时,解绿江再一次举枪敬礼。女王感动了,她知道,这位战士已经站了整整­6个小时!她边走边向李先念夸赞­说,“中国仪仗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堪称举世无双。”

女王抵沪的第二天。上海港一时成了游人云­集的场所。当人们在这里驻足观看­时,解绿江也成了一大“景观”。那么多的游人,那么多双眼睛,把哨位层层围住,解绿江的整个身体像颗“钉子”一样钉在浮动的码头上。一分钟,十分钟,一小时,两小时……始终是一个姿势,一样的神情。游人被折服了,英国皇家仪仗队的队员­们也折服了。■

 ??  ?? 1946年3月,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上­将在延安
1946年3月,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上­将在延安
 ??  ?? 1952年10月1日,朱德总司令检阅人民解­放军仪仗队
1952年10月1日,朱德总司令检阅人民解­放军仪仗队
 ??  ?? 1959 9
1959 9
 ??  ?? 1984年9月,邓小平陪同金日成检阅­三军仪仗队
1984年9月,邓小平陪同金日成检阅­三军仪仗队
 ??  ?? 周恩来陪同尼克松检阅­中国三军仪仗队
周恩来陪同尼克松检阅­中国三军仪仗队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