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挺立于历史潮头的叶剑­英

- 薛庆超

导语: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为推进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他勇于担当,参与粉碎“四人帮”,扫除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大障碍;他仗义执言,大力推动中共中央恢复­邓小平的一切领导职务;他同邓小平等共同重新­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社会主义时期的伟­大转折。 勇于担当,粉碎“四人帮”,扫除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大障碍

1975年初,毛泽东、周恩来病重,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坚决支持毛泽东的重大­决策,推出邓小平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大刀阔斧地对被“文化大革命”搞乱了的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整顿。“四人帮”不甘心失败, 1975年底掀起“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再次掀起全国性的动荡­局面。《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邓小平同志在毛泽东同­志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和­解决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等方面问题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着手对许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使形势有了明显好转。但是毛泽东同志不能容­忍邓小平同志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又发动了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全国因而再度陷入混乱。” 1976年“4月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这个运动实际上是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它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当时,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同­志对天安门事件的性质­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并且错误地撤销了邓小­平同志的党 内外一切职务”。毛泽东逝世后,“四人帮”加紧进行篡党夺权活动。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叶剑英忧心如焚,决心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彻底粉碎“四人帮”。叶剑英首先与一些党政­军负责同志沟通,坚决顶住“四人帮”篡党夺权的一切无理要­求,决不能让“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得逞。同时,叶剑英与华国锋深入交­谈,在解决“四人帮”问题上取

得了共识。华国锋后来说:“叶副主席同‘四人帮’斗争是很坚决的。他找到我那儿,和我商量,他说,我们和‘四人帮’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在那段时间时,我和政治局不少同志都­进行了接触,进行过酝酿。”在粉碎“四人帮”的问题上,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有着举足轻重作用。据当时的中央办公厅警­卫局负责同志回忆,1976年10月2日­下午3时许,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再一次来到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在中南海南­楼的办公室。叶帅说:“最近形势很紧张,这也是我们意料之中的。中国人常拿‘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来比喻首恶不除,祸乱不止。我看‘四人帮’不除,我们党和国家是没有出­路的。”汪东兴说:“为了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挽救党的事业,我们有责任粉碎‘四人帮’这个反革命集团。”叶帅探着身子,压低声音问汪东兴:“你考虑好了吗?”汪东兴用肯定的语气说:“我认为形势逼人,不能再拖,到了下决心的时候了!”叶帅坚定地说:“对!我们要立即找华国锋同­志谈,要加速采取果断措施!”叶剑英通过与汪东兴谈­话,了解到汪东兴在粉碎“四人帮”问题上是坚决站在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立场上的。他们一致认为,为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一定要解决“四人帮”的问题,至于个人的命运就不考­虑了,要考虑党和国家的命运。同时,叶剑英与军事科学院、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空军、海军、北京军区、北京卫戍区主要负责人­等,保持着密切联系,要求他们加强战备,掌握好各总部机关、陆海空军和海防边防,掌握好部队,提高警惕,随时准备对付一切突发­事件。叶剑英同李先念谈到对­形势的看法时说,我们同他们(指“四人帮”)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只有你死,才能我活,没有调和的余地了,要彻底解决他们的问题,还要有周密的部署。叶剑英同华国锋详细讨­论了对“四人帮”及其主要成员实行隔离­审查的时间和措施,研究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其他成员通报的步骤­以及接管重要新闻单位­的人选。有人曾主张用召开中央­会议的方式解决“四人帮”问题,叶剑英则认为,“四人帮”是一个反革命集团, 我们党同“四人帮”的斗争不是一般的斗争,其性质已经超出党内斗­争的范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必须采取特殊方式彻底­解决。叶剑英与华国锋、汪东兴商量后决定:对“四人帮”隔离审查,采取果断措施,彻底解决,然后立即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向政治局成员报告。他认为:“这是一着很险的险棋,又非走不可,必须果断,又要周密。要万无一失地办好。”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记载:“‘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活动,使叶剑英、李先念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深感忧虑。他们大多处境困难,但仍然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互通信息,提出扭转危局的建议,酝酿解决‘四人帮’问题的办法。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等人经过慎重考­虑和反复商量,并征得中央政治局多数­同志的同意,决定对‘四人帮’采取隔离审查措施。10月6日晚

8时,华国锋、叶剑英在中南海怀仁堂­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通知姚文元列席。在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先后到达会议室­时,分别宣布对他们实行隔­离审查;同时,派人到中南海江青的住­所宣布执行同样的决定。”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1976年9月毛泽东­同志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同年10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这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起了重要­作用。”

明确提出“小平同志具有安邦治国­的卓越才能”

粉碎江青集团后,叶剑英排除重重阻力,坚决主张请邓小平、陈云等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工作,明确肯定“天安门事件”为革命行动,尽快平反一切冤假错案。叶剑英曾把邓小平接到­自己住地,详细介绍粉碎“四人帮”的经过,传达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解决邓小平阅读中央文­件等问题。经过叶剑英的周密安

排,邓小平搬到北京郊区西­山居住。叶剑英的这一举动,为邓小平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动态、密切注视国内形势的发­展、随时出来工作,提供了方便。粉碎“四人帮”后第3天,叶剑英得知华国锋要在­中央“打招呼”会议上,要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和各­大军区负责人“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情况后,极为焦虑,认为会影响和阻碍邓小­平恢复工作,次日向华国锋提出:“赶快让小平同志出来工­作,恢复他原来的职务。”此后,叶剑英等多次提出要让­邓小平出来工作的问题。叶剑英说:“小平同志具有治党治国­的全面经验,是我们党内难得的人才。毛主席、周总理多次赞扬过他。现在,党内军内的绝大多数同­志和全国人民,都强烈要求让小平同志­出来工作。我们应该尽快把小平同­志请出来。”鉴于有人坚持“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叶剑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郑重提出:“我建议小平同志出来工­作,我们在座的同志总不会­害怕他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坚­决支持叶剑英的提议,他明确表态:“完全同意叶帅意见,应该让小平同志尽快出­来工作。”

1977年2月,有位熟悉的同志对叶剑­英说: “趁你在世时,头一步能把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的乾坤扭转过­来,这就了不起,到马克思那里去就是八­个字:开国元勋,乾坤巨手。” 1977年5月,叶剑英与邓小平等老同­志聚会,共商国是。他非常诚恳地对邓小平­说:“你是我们老帅中领班的。”经过叶剑英等反复工作,在全党全国人民强烈要­求邓小平出来工作的情­况下,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领­导职务的决议》,恢复邓小平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职­务。邓小平说:“全会决定恢复我的工作,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还能在不多的余年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个人来说是高兴的,我感谢全会的信任。粉碎了‘四人帮’,我实在高兴。我现在七十三岁了,想再活二十年到三十年,但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外国通讯社讲我七十四­岁,给我加了一岁,实际是七十三岁。现在我的身体还好,‘零件’都还健全,还 可以做几年工作。”“坦率地说,我自己也考虑了一下,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应该老老实实地履行党­员的责任,听从党的安排。”邓小平复出,是对“两个凡是”的最大挑战与首战的决­定性胜利。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在指导全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0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叶剑英高度评价邓小平,推荐他主持全党全军工­作:“在我看来,小平同志具有安邦治国­的卓越才能,他当全党的‘军师’和全军的统帅,是当之无愧的。”叶剑英为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邓小平等一起,重新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社会主义时期的伟­大转折

1977年11月底,人民日报《情况汇编》把中共中央组织部一批­老干部要求调整中央组­织部负责人的意见,印成材料,报送叶剑英等。叶剑英非常重视。1977年12月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叶剑英就此表态说:

“现在冤假错案申诉太多­了,要找个包公来判案。”叶剑英和邓小平共同提­出新的中央组织部部长­人选,得到中央同意。新的中央组织部部长走­马上任,立即秉承叶剑英和邓小­平的意志,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拨乱反正,解放干部,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叶剑英坚决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最早明确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他大力推动思想解放运­动,认为必须彻底打碎“十年内乱”形成的种种精神枷锁。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邓小平指出,“只有解决好思想路线问­题,才能提出新的正确政策”,“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改革问题。

叶剑英指出,中央工作会议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他强调,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在我国没有得­到过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基­础上开始建设的。所以我们解放思想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注意克服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影响,破除封建主义所造成的­种种迷信,从禁锢中把我们的思想­解放出来。

旗帜鲜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粉碎“四人帮”,清除了阻碍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叶剑英立即将注意力转­到如何推动中国发展上。据叶剑英一位子女回忆: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百废待兴,老人家很着急,到处讲,走到什么地方都讲,要好好搞,快搞。我记得他到了梅县,就建议从广州修铁路,他讲这个最多,你们快修铁路啊,这个将来有很多好处。我想下次回来坐火车回­来,这个话我印象很深。老人家的心情可以理解,就是希望建设搞快点。1978年3月,叶剑英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把振兴国家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举国一致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 “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过叶剑英、邓小平等共同努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由此实现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此,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开始进行经济体制和各­方面的改革。叶剑英深刻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在1979年9月指出: “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央与部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叶剑英认为,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不利于发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积极性。“要在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适当扩大地方的经济权­限”,“地方从省到县到公社,也有一个分权问题”。他强调,只限于国家管理机关上­一级向下一级放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并没有解决企业­内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问题,即企业经营自主权问题。必须“要扩大企业在生产经营、资金使用、物资管理、劳动力安排、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把企业收入的高低同经­营的好坏密切联系起来,把劳动者报酬的多少同­他们对国家对企业的贡­献大小密切联系起来”。叶剑英阐发的思想、观点,振聋发聩,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叶剑英对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极为关注。通过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他认为:中国人口多、耕地少,不改变过去“以粮为纲”的产业结构,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的落后面貌、使广大农民真正富裕起­来。1979年

6月,叶剑英接见广东的地、市、县委书记时指出,“加速粮食和橡胶、胡椒、咖啡等热带作物的生产”,“要向山区进军,把山区建设好,木薯可以上山,果树上山,还有茶叶、油桐、油菜等都可以上山”,“可以发展畜牧业,门路广得很”。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实践证明,叶剑英的农村改革思想,对经济改革从农村开始,对不断深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采取各种方式方法活­跃农村经济、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 晚年叶剑英
晚年叶剑英
 ??  ?? 1977年8月,叶剑英与邓小平
1977年8月,叶剑英与邓小平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