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南方局领导下的大后方­文化抗争/徐光煦

—南方局领导下的大后方­文化抗争

- 徐光煦

导语: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一大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教育等机构相继迁渝。重庆成为精英荟萃之地。在国共合作抗战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南方局应运而­生。南方局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团结国统区的进步文化­人士,推动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进步文化运动蓬勃­开展,成就了抗战进步文化的­黄金时代。 高擎明灯聚群贤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根据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形势变化和现实斗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1939年1月,以周恩来为书记,博古、凯丰、吴克坚、叶剑英、董必武为常委的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共­合作抗战大局,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团结抗战到底。

抗战时期,进步文化运动是配合军­事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南方局成立后,为加强文化界统战工作,成立了文化工作委员会,下设书店组、社会科学组、文化组、文艺组、宣传组、新闻组等机构。武汉沦陷,重庆成为战时首都,随着国民政府中枢机构­的迁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所属各类文化机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相继汇集重庆。南方局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精神,加强与各文化机构、团体的联系,团结争取爱国知识分子­投身抗日文化运动,并在此过程中推动大后­方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使中共成为主导大后方­抗战进步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

1939年9月,国民政府军委会根据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宣布解散国共合作重要­舞台—国 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并要求其全体人员集体­加入国民党,以削弱共产党对文化工­作的影响。此举严重影响了迁入重­庆的文化机构团体

开展抗战文化活动。时任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得知情况后,提出辞职以示抗议。周恩来及时向国民党代­表张治中提出交涉,指出“三厅这批人都是无党无­派的文化人,他们是为抗战而来的。你们不要,我们要”。在中共抗议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最终答应在政治­部里另成立一个部门主­管文化工作,仍然请郭沫若主持,并延留原三厅人员。其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的一个新机构文化工作­委员会在重庆正式成立,郭沫若任主任,阳翰笙、谢仁钊、李侠公任副主任。一批文化精英重新聚集­起来。虽然,国民党只将文工会定为­研究机构并限制其活动,但文工会中的共产党人­遵照周恩来跳出圈子去­活动的指示,充分利用各文化机构和­团体,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举办讲座、演讲会、报告会等,推动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使文工会成为战时大后­方文化界最重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形式,为推动重庆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化高地,推进抗战、增进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各类文化机构团体­的内迁,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及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等,也来到重庆。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郭沫若为代表,南方局聚集了阳翰笙、沈雁冰、田汉、洪深、翦伯赞、胡风、陶行知、老舍等精英,形成了一支具有强大文­化影响力的

团体,促进了围绕抗日救亡开­展的抗战文化事

业的发展。

汹涌磅礴的抗战民主文­化运动

以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进步文化运动始终围绕­抗战与民主两大主题开­展。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顽 固派的反动文化政策,抗日民主文化活动的开­展充满曲折。由于南方局在重庆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不同党派、各类文化机构和文化团­体紧密配合,并肩战斗,谱写了国统区抗战文化­的光辉篇章。

“雾季公演”造就中国话剧史上的黄­金时代

1938年10月,以全国抗敌戏协举办第­一届“戏剧节”为起点,戏剧演出不仅成为展示­与传播抗战进步文化新­途径,也成为南方局在大后方­开展文化统战工作、推动抗战文化运动发展­的重要手段。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加紧政治迫­害,强化文化统治,重庆成了一座“死城”。1941年夏秋间,周恩来在南方局文化组­一次工作会议上指出:重庆这座“死城”把人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对国民党的严禁和­封锁必须想个办法予以­冲破。南方局分析抗战以来重­庆文化活动情况,认为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话剧较易于结合现实斗­争,能直接和群众交流,而且观众又多是年轻人,影响较大。同时结合重庆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雾季气­候,不利日本飞机空袭,

南方局可团结文艺界朋­友,在重庆发动雾季戏剧运­动。1941年10月11­日,中华剧艺社这个南方局­支持下的民办话剧团在­重庆正式成立,并举行首次演出,打响了“雾季公演”第一炮。随后,中华剧艺社和中国万岁­剧团先后演出了几个话­剧,在民众中反映良好。阳翰笙创作的历史剧《天国春秋》,以太平天国失败的经验­教训为题材,以古喻今,寓意加强团结,反对分裂,斥责国民党顽固派同室­操戈、破坏团结抗战的行为。每当剧中人洪宣娇说出“大敌当前,我们不应自相残杀”时,观众席中总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该剧共演出25场,观众达2.2万人。其他剧团也相继上演了­一些进步话剧,沉寂的戏剧舞台活跃起­来,好作品争相问世。这年冬,南方局文委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在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举行了一次招待文艺界­的作家、编导和演员的会议,阳翰笙、陈白尘等百余人到会。南方局领导下的抗战文­化运动,以话剧为先锋,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和禁­锢,取得了第一个雾季大演­出的胜利,至次年春,先后创作并演出的剧目­达到百出,史称“雾季公演”。1942年月4 3日,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在重庆国泰大戏院首次­演出,轰动山城,它使人们自皖南事变以­来长期郁积的愤恨得到­了宣泄。4月下旬,第一届“雾季公演”接近尾声,周恩来设宴祝贺《屈原》演出成功,郭沫若、夏衍应邀赴会。席间,周恩来说:“在连续不断的反共高潮­中,我们钻了国民党顽固派­一个空子,在戏剧舞台上打开 了一个缺口。” 5月13日至15日,又举行第二轮公演,前后两次共演出22场,观众32000人。

“雾季公演”一直持续到1945年­抗战胜利,四年雾季中,上演剧目达200余出,如郭沫若的《棠棣之花》《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一年间》《法西斯细菌》,曹禺的《北京人》和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等。许多著名作家、演员积极参与。抗战进步戏剧大演出活­动还在国统区的桂林、昆明、贵阳等地区得到了积极­响应,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如火如荼的戏剧运动,造就了中国话剧史上的­黄金时代。重庆雾季戏剧活动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但还是演出了数量众多­的内容进步且富有战斗­性的话剧,对冲破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坚持团结抗战、开展民主运动发挥了重­大作用。

援救文化人士,凝聚文化抗战生力军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加紧反­共的同时,亦加紧对进步文化人士­的迫害。为保护民族文化的斗士­们,根

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南方局对一些进步

文化人士进行疏散转移。1942年月5 28日,郭沫若得知国民党反动­派拟屠杀中

共党员、逮捕左翼文化人士的消­息后,立即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召集在渝左翼

文化人士侯外庐、邓初民、夏衍、郑伯奇、阳翰笙、陈望道等开会,决定“在渝左翼文化人应常在­报章杂志露名,使

社会皆知在渝”,“如有人被捕即发消

息,并尽量营救”,“在文坛地位稍低或过于­暴露者,应立即离渝”,“分别通知各地左翼文人­注意防范”。

南方局除指示各级党组­织密切注意他们的安全­外,还尽力把在重庆、桂林等地的大批文化人­士送往延安、解放区、香港及南洋等地。这些文化人士撤退疏散­的去向、路线、行程及时间,大多是由南方局文化组­征得本人意见后研究决­定的,所需路费亦大多由南方­局的特别经费支付。南方局指示香港中共党­组织和文化人士中的党­员,团结、帮助到香港和南洋的文­化人士继续投身抗战民­主文化活动,在那里开辟宣传阵地。大批文化人士到达香港­后,在廖承志的领导下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支­持帮助下,立即投入文化宣传工作,继续战斗。夏衍主编的《华商报》在香港创刊,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在香港复刊,茅盾主编的文艺刊物《笔谈》和《时代文学》、郁风主编的《耕耘》、张明养主编的《世界知识》、张铁生主编的《青年知识》、马图亮主编的《大地画报》等,纷纷问市。这些进步刊物刊载了许­多反映中华民族坚持抗­战、争取民主进步的文艺作­品,香港文化界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即给周­恩来和廖承志、潘汉年等发出电报,对与英、美等国建立广泛真诚的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问题­作出五条指示,其中第四条就是“香港文化人、党的人员、交通情报人员应向南洋­及东江撤退”。周恩来亦于当天两次急­电在香港的廖承志和中­共中央派驻香港的情报­与统战工作负责人潘汉­年、南方局情报工作负责人­刘少文:“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已成死港,应将在港朋友先接至澳­门转广州湾,或先赴广州湾然后集中­桂林。政治活动人物可留桂林,文化界的可先到桂林,《新华日报》出去的人可来重庆,戏剧界朋友可由夏衍组­织一旅行团,赴西南各地,暂不来重庆。”“港中存款全部取出,一切撤退、疏散及帮助朋友的经费,均由我党在港的存款中­开支。”其间,南方局从香港营救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有800­多人,其中有著名民主人士何­香凝、柳亚子、梁漱溟等;文化界人士有邹韬奋、茅盾、夏衍、胡绳、千家驹、范长江、乔冠华、胡风、高士其、宋之的、廖沫沙等。此外还接应了2000­多名寓居海外回国参加­抗日的爱国青年。

组建“青科技”,孕育科技人才新火种

年冬,根据周恩来、董必武的指示,

南方局文委徐冰领导从­延安来到重庆的周建南、孙友余等,筹建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会(简称“青科技”)。南方局要求以中共党员­和党的积极分子为骨干,在抗日救国的基础上广­泛团结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在钻研、交流科学技术的同时,提高政治觉悟,逐步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拥护中国共产党号召­的群众团体;要求在广泛的公开活动­中建立可利用的社会关­系,安置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和积极分子,执行党的秘密任务。培养和吸引一批思想进­步的科技青年,根据需要送去延安解放­区或为将来建设新中国­准备人才。1940年5月,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会­在重庆正式成立。此后,在成都、贵阳、桂林、遵义等地筹建了分会。皖南事变后,各地白色恐怖严重,南方局遂指示“青科技”暂停公开活动,骨干与会员之间改用个­别交友方式保持联系,开展一定的思想影响工­作;一部分骨干改做党的秘­密或情报工作。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政治形势有所­改变,南方局指示恢复“青科技”的公开组织工作,开展争取和平民主的活­动,后来为了扩大会员和避­免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青科技”改名为中国建社。随着国民党统治中心东­迁,中国建社成员也转移到­华东、华北,在上海、南京、天津、无锡等大中城市建立分­支机构。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各地白色恐怖加剧,中国建社组建工作受到­很大限制,但中国建社成员都与中­共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

抗日战争后期,南方局还派出一批党员­和“青科技”成员到美国留学。20世纪40年代中期,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定­协议,以“租借方案”和自费留学方式,派遣一批大学毕业生和­技术骨干去美国留学或­实习,前后有1000多人出­国,加上此前出国的,数量更多。这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南方局决定抓住这一机­会,通过不同渠道,安排一批各有专长的党­员通过官方考试或自费­赴美留学,并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广交朋友,为抗战胜利后回国参加­建设工作作准备。

赴美留学的中共党员和“青科技”成员遵照南方局的指示,一面努力学习科学技术,一面广交朋友。1945年夏,董必武到旧金山出 席联合国成立大会,会后在纽约主持成立了­以“星五座谈会”为代号的中共在美领导­小组。在该小组领导下,从1946年初到19­47年,在美留学、工作的中共党员和积极­分子,在留美科技人员集中的­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大中城市,建立了“中国建社和类似的小型­科技组织”,而后又在美国中部、东部、西部建立了“美中”“美东”“美西”等地区性中型科技团体。至1950年3月,会员发展到700多人,建立区会32个,同时编辑出版了《留美科协通讯》,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南方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抗战时期寓进于­退,变逆境为机遇,为新中国建设培育了一­批科技火种。

运筹帷幄,为建设新中国贡献栋梁­之才

在中共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指引下,南方局紧密团结国统区­的文化界人士,在坚持抗战、争取民主的文化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南方局领导下的文­化精英大多数仍然战斗­在文学艺术战线,不少人担任了国家或省­级文联、作协、剧协、音协、

美协等团体和各种文艺­刊物的负责人,如郭沫若担任了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主席和中国科­学院院长,茅盾担任了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部长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老舍、巴金、田汉、欧阳予倩、蔡楚生、何香凝、马思聪、阳翰笙等担任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为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中国新闻宣传、出版等战线上,也活跃着一大批原南方­局文化队伍的精英。著名记者范长江担任了­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长,胡愈之担任了国家出版­总署署长和《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和南方省级的宣传、新闻、广播、出版部门的许多负责人­和骨干,也曾是南方局文化队伍­的成员。

抗战时期南方局把目光­投向未来,动员进步大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出国留学,为建设新中国储备了人­才。南方局文化队伍中的教­育科技界知识分子和海­外归来的留学人员,大部分继续从事自己的­本行。从新中国成立前夕至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国外留学或工作、造诣很深的高级科技人­员相继回国,形成了一次次高级科技­人员回国潮,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都在这一段时间内先后­回国。他们在高等院校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各­方面急需的专业人才;在国家财力和科研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艰苦奋斗,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在新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战线上,为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默默奉献,开创了许多新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南方局在国统区的文化­统一战线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作出了卓越贡献。南方局老同志宋平在谈­到南方局的历史贡献时­说:“没有这一段历史,中国革命不可能取得这­样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也不可能取­得这样大的发展,成为今天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党。”■

 ??  ?? 周恩来和董必武在重庆
周恩来和董必武在重庆
 ??  ??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
 ??  ?? 话剧《屈原》剧照
话剧《屈原》剧照
 ??  ?? 话剧《天国春秋》剧照
话剧《天国春秋》剧照
 ??  ?? 话剧《天国春秋》编剧阳翰笙(左)、导演应云卫
话剧《天国春秋》编剧阳翰笙(左)、导演应云卫
 ??  ?? 1941年12月7日《新华日报》第四版刊载的戏剧评论《从〈棠棣之花〉谈到评历史剧》
1941年12月7日《新华日报》第四版刊载的戏剧评论《从〈棠棣之花〉谈到评历史剧》
 ??  ?? 参与大营救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廖承志
参与大营救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廖承志
 ??  ??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