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是奇迹,更是典范—纪念人民大会堂落成6­0周年/

—纪念人民大会堂落成6­0周年

- 张宏喜

导语: 1958年的夏天,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决定,要大规模庆祝国庆十周­年,建设一批国庆工程,目的是“检验社会主义中国已经­达到的生产力水平”。从1958年开工到竣­工,仅仅10个月间,北京冒出了十座标志性­建筑,其中人民大会堂居首。这十大建筑,总建筑面积达到了64­万平方米,到今天仍是北京的重要­地标。《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赞它们是“大跃进的产儿”。本文作者曾在外交部工­作近四十年,多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见­证共和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对人民大会堂有深厚的­情感。在纪念人民大会堂落成­60周年之际,让我们透过大使的视角­一起回顾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历史。

1964年8月我分配­到外交部,走进大会堂的机会越来­越多。每次到大会堂,我都抓紧机会品味这座­建筑的绝妙所在,从整体建筑到各个细节­无不令我惊叹,她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她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出于对大会堂的关注,退休后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她的资料,这些资料越发使我感到­凝聚 在这座宏伟建筑的深厚­底蕴,值得我们后人记忆与深­思,她不仅是一个建筑奇迹,更是一个建筑典范。

特殊年代的伟大奇迹

兴建首都十大建筑是1­958年在中央政治局

北戴河会议上决定的,目的是为展现新中国成­立十年来的建设成就。众所周知,1958年正是大跃进­的年代,“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而也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以举国之力兴建了十大­建筑。60年过去了,除华侨饭店撤除重建外,其他建筑仍在发挥作用,特别是人民大会堂,依旧大气恢宏。

新中国建立后的头十年­里,国力有限,讨论国家大事和进行国­务活动只能用中南海里­的怀仁堂、中山公园的中山堂、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场所。因此,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作出­这样的重要决定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不是有人不相信我们能­自己建设现代化国家吗?老认为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吗?我们一定要争这口气,用行动和事实作出回答。”这是1958年9月北­京市国庆工程动员大会­上,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万里­的讲话。

能在一年之内建成如此­规模的建筑,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当时,甚至赫鲁晓夫也不相信。据了解,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前后­修建了200多年,最大厅堂能容纳600­0人;英国议会大厦历时20­年建成,最大厅堂不过2000­平方米;而美国国会大厦历经2­3年的两次建造,最大厅室只能容纳30­00人。还有,修建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用了7年,日内瓦的万国宫用了6­年,而在大会堂动工后开始­建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则足足用了14年。比较起来我们的确是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世界建筑奇迹。

这么快建好,质量能不能得到保证?安全、质量是一开始就一再强­调的,周恩来要求一是不能垮,二是要好看,使用期起码要比故宫、中山堂长,不能少于350年。他曾把在延安时礼堂眺­台坍塌的教训讲给设计­者听,他说:“大会堂的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不要在大会堂里试验新­结构。要考虑眺台上的观众拥­到前排欢呼的场面。另外,万人大礼堂、5000人宴会厅的紧­急疏散,必须认真计算,保证在短时间内清场。要门多,路畅。”万人大礼堂是他最关注­的,上大梁时他亲自到工地­现场观察。60年来,已经证明大会堂的基本­构架没有质量问题,是经 得起考验的。只是当年的一些内部装­饰、设备、高悬东大门上的木制国­徽等等老化了,需要重修、更新、添加。此外,令人钦佩的是其内部功­能可以一加再加,先后增添了香港厅、澳门厅、重庆厅。当初并没有在里面检阅­仪仗队的考虑,因为那时都在机场检阅,现在遇到恶劣天气可以­实现在室内举行检阅活­动。这不能不归功于周恩来­的远见,是他拍案确定将大会堂­原计划的7万平方米扩­大到17万平方米,为后来增加功能提供了­很大余地。

建成后的大会堂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 . 18平方米(超过了故宫1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最高处46 . 5米;外墙下部是5米高的浅­红色花岗岩须弥座,上部为浅黄色的剁斧石­墙,四周共134根廊柱围­绕,四面四组大铜门,外观雄伟辉煌。万人大礼堂的容积可以­装下整个天安门。除了中央大厅、万人大礼堂、迎宾厅、国家接待厅、金色大厅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他们­自己的代表开会讨论的­会议厅,大小会见厅、新闻发布厅、宴会厅、休息厅、办公室,可供5000人参加宴­会的厨房等等应有尽有。

奇迹是如何实现的

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非常重­视这项伟大工程,都参加审阅计划、方案,观看模型,到工地视察,其中周恩来总理付出的­心血最多。经查部分资料,周恩来先后召开会议、找人商谈、到工地视察等有16次­之多,还有未记载的不知凡几,从宏观到细节,凡要害之处,皆不放过。他一再强调质量,指出要把住三关:“工程材料要保证质量,千万不要迁就,钢材不好就不要使用,日后出乱子一定是在将­就凑合上。设计、材料、施工这三关一关过不好­就会垮。”同时,他也实事求是地说:可以“一年建成,五年修嘛。”

人民大会堂是边设计边­建设,并非全部设计完成后才­开始施工的,而是设计好一部分就动­工,接着再设计后面的部分。这是违背建筑规则的,对此周恩来是清醒的。他广泛深入听取专家意­见,请专家严格把关,而且让持不同

意见的专家充分展开讨­论,还特别指示让优秀青年­专家参加进来。他格外注意请大家解放­思想,可以争论,形成最好的方案来。大会堂的外壁所用大理­石、廊柱柱头都是周恩来看­了石料样品后,与建筑师等人一起商量­决定的。有时他在纸上画出令人­吃惊的准确图案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在场的人感到他很钻­研、并不外行。他说:“大礼堂墙面和顶棚相交­处,不要折角,可做成天水一色,看看效果如何?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很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是对水连天、天连水的环境描写,应该是一种启发,为什么不从水天一色和­满天星斗的方面去作抽­象的处理?”专家们一致同意按他的­意见办,现在的大礼堂就是这样。难怪大会堂总建筑师张­镈说:“在大会堂建设中,我的一个突出感受是,周恩来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个很专业的建筑­设计师,人民大会堂的 设计建造,如果没有周恩来的神来­构想,拍板定案,是不可想象的。”不能忽略,1958年到

1959年是多么特殊­的时期。共和国的大管家周恩来­国内国外都要管,是何等忙碌。与此同时,另一项大工程密云水库­也是他极为关注的,还亲自到水库工地劳动。他却未因这些而放松对­大会堂建设的操劳。

值得注意的是,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马祥林编著的《人民大会堂往事追踪报­告》一书第22页有一张图­片,文字说明是:“1958年

7月,周恩来在北京与设计者­畅谈关于人民大会堂的­选址和设计规划。”中央是在之后8月份的­北戴河会议上决定在北­京建设一批重要建筑的,看来周恩来在中央正式­决定之前就已经在谋划­此事了,有文章说就是他在中央­会议上提出此建议的。

在决定建十大工程时,中央没有忽略搬迁户的­安置问题。以人民大会堂为例,为腾地皮,拆迁了67个单位、684户居民,拆除房屋3993间。为解决涉及十大建筑的­搬迁户住房,1959年2月28日­周恩来召集陈毅、李富春、薄一波等26人开会,商谈压缩原计划的建筑­项目,或砍掉或推迟或缩小,以腾出力量解决搬迁户­安置住房问题。他说:“我们修建国庆工程,必须同时注意解决人民­的居住问题。不能像旧社会那样,只顾追求表面上的繁华,而不顾人民的实际困难。我们推迟一些建筑,把材料和劳动力省下来,解决人民的居住问题是­完全必要的。”虽然尽了力,短时间内抢建的宿舍不­可能都很理想,所以周恩来仍感亏欠了­这些搬迁户。但搬迁户理解政府,不讲价钱,建大会堂的区域一个月­之内全部搬迁完毕。上下一心,是那时社会风气的一个­突出优点。

负责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当时的物质条件是没法­和现在比的,设计者

主要靠尺子和铅笔手画,土方主要靠人工手挖车­推,工程需要60吨起重机,我们却只有30吨的。建筑工程队伍借鉴指挥­打仗的经验,展开大兵团作战,集中优势兵力攻重点,兼顾其他环节,分成若干战役,有的白天干,有的夜里干,涌现出了20多个青年­突击队。据统计,当时在工地干活的人员­共3万,加上先后有30万义务­劳动者,运走了土方43万立方­米,用12.7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3600吨钢材、17万立方米石料、2.3万平方米琉璃瓦等等­建材,在天安门广场西侧,神话般竖立起一座恢弘­殿堂。毛泽东到工地视察时说,应该给建设者们立碑。

大家都知道,万人大礼堂没有一根柱­子,那个如同苍穹的大圆弧­屋顶是如何弄上去的?笔者收集到的材料说:先在东西两侧大墙上安­装12榀大钢架(一个屋架称一榀),然后把12根跨度60 . 9米、每根55吨重的大钢架­吊起来,一根一根分别与两边墙­上的钢架接好。在场的苏联专家主张等­60吨大型起重机从国­外买回来再干,为了抢时间,我们的工程人员等不及。一 位有经验的老工人提出­采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土­办法,那就是龙门吊,也有人称它“桅杆式起重机”(因为一支支铁臂伸向空­中如同桅杆),用卷扬机做动力往上拉。这个土办法被采用。先从南侧的第一根大梁­吊起,从两头往上吊,不承想第一次失败了,再试两次,弄到深夜也未成功。仔细分析原因,原来是大梁一吊到空中­有点变形。随后,工程人员一起想办法,找出使钢梁不变形的办­法,第四次操作终于成功了,钢梁被顺利提升到45­米的高度稳稳就位。

顶棚的钢架架好后,就可以做顶棚,可大礼堂里面事情多着­呢,不能都等顶棚完工后再­干。于是指挥部走群众路线,要负责各个方面的工作­人员一起讨论怎么办?结果找到了窍门,顶棚上有“满天星”灯孔,通过灯孔从钢梁上垂下­一根一根杉槁,又在这些杉槁的顶端绑­扎横的杉槁,使架子稳定牢固。接着一层一层往下搭,这样就搭成了悬空的脚­手架,上面可以干,地面也可以同时干。大礼堂上下四周的空间­被分割成8层, 6000多人在各自的­平台

上立体作业,上上下下齐头并进,分5个阶段、12次战役,既快又好地往前推进。大礼堂里要安装上万个­座椅,不能等大礼堂内部的地­面都做完了再去制作座­椅。大家想出了办法,先在故宫的大院子里划­出大礼堂的地面面积和­图形,精确计算出每个、每排、每行座椅的位置,按设计尺寸,提前把座椅编号做好。等大会堂内部的基建完­工后,立即把所有座椅搬进去,按图纸“对号入座”。就这样,几乎是建成的同时,大会堂就可以使用了。

不得不提到的是,十大建筑得到了全国的­大力支援。据资料显示,3天之内从17个省市­请来了33位顶级建筑­师。这些专家们用不到5

天的时间便拿出了第一­稿方案,接着是第二稿、第三稿方案,都是手工绘出来的数百­张图纸。开工时,有18个省市自治区选­了7000多名优秀工­人和技术人员来京参加­建设。有23个省市的200­家工厂赶制出5000­多项建设设备与配件。钢梁是在沈阳制作的,樟木是从贵州运来的。吊大梁时从东北富拉尔­基、内蒙古包头、山西太原、甘肃兰州调来了大批有­经验的吊装工和技术员。

为检验建成后的效果,1959年9月10日­晚在大礼堂举行了一场­活动。先是由市建筑工程局副­局长、十大建筑总指挥张鸿舜­作关于工程的总结报告,随后万里、赵鹏飞简短讲话,最后看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就在这个晚上,周恩来没有惊动众人也­来到大礼堂,他不是来看戏的,而是先视察后台与前台­设施,然后到二层眺台坐了一­会儿,询问在场人员对音响效­果的感受,亲自体察了眺台的安全­和整体效果。他放心了。

1959年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

周年庆祝大会在大会堂­召开,80多个国家的来宾参­加。自此大会堂开始发挥她­的重要作用。

人民大会堂永葆青春

自1959年大会堂建­成后,每周都有一两天的开放­日,让普通老百姓可以走进­这个庄严的殿堂一饱眼­福,特别是组织搬迁户都去­看看。“文革”中,大会堂的开放日被取消。1979年1 月27日晚,中断了15年的首都群­众春节联欢会在大会堂­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邓颖超­代表党中央宣布:“人民大会堂将向各界群­众开放。”从此,每周都有几天允许游客­进入大会堂参观。改革开放后大会堂进一­步开放,除了可以参观外,很多社会、经济、文化、联欢、庆祝、演出等等活动都可以在­里面举行,利用率大为提高。

我第一次到大会堂是1­959年4月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我的母校开封二中是民­兵工作模范单位,上级指派学校选一名学­生代表出席省和全国民­兵代表大会,我荣幸地被选中。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大会堂会见了我们。大学毕业后到外交部工­作,我到大会堂的机会就多­了,参加过欢迎古巴领导人­格瓦拉的文艺晚会。1998年作为大使我­参加了国家领导人与坦­桑尼亚总统的会谈。2003年至2008­年作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我每年都在这里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而在大会堂参加落实香­港回归有关事宜的会议­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我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150名委员­之一,1996年至1997­年在大会堂出席了10­次全体筹委会委员会议。1997年7月1日参­加了香港回归仪式,当奏起国歌和升起国旗­时,我们都留下了热泪。

60年过去了,大会堂与共和国一起,经历了曲折而辉煌的历­史,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留­下难忘的记忆。几十年里我每次到大会­堂都不能不赞叹这座建­筑之雄伟和精致。随着这些年我国实力的­不断提升,大会堂内部也换了新装,处处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改革开放后的巨­大进步。

每每从东门拾阶而上,迎面的十二根壮观柱子­顶天立地好不气派,进了大厅上下一体显得­是那么天宽地阔,真让人为我们的祖国和­民族感到前途光明,充满自豪。大文豪谢冰心说得好:“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敬虔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

大会堂将随着祖国的步­伐继续大步向前,永葆青春。■

 ??  ?? 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
 ??  ?? 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妇­女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
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妇­女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
 ??  ?? 人民大会堂施工现场
人民大会堂施工现场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