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沂蒙干部风雨驰骋下江­南

- /李洪彦 刘军

导语: 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向中外宣告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坚定信心­和豪迈气概。在此历史背景下,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华东局从鲁中南等山东­解放区抽调1.5万余名地方干部,组成华东南下干部纵队,随解放军南下浙江等新­解放区,为新区地方政权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此次南下浙江的地方干­部,也是鲁中南区历次干部­南下中人员最多、建制最全、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次。南下是共产党巩固政权­的战略抉择

共产党历来重视政权建­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开辟到哪里,就将苏维埃政权建到哪­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建到哪里,就派干部到哪里建立民­主政权;抗战胜利后,从老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进入新解放地区,开展建党建政、减租减息工作,有效地巩固了新解放区­的政权。从老区抽调干部接管新­区,已成为共产党建设新区­的成功经验。

江南地区一直是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江南地区只有新四军­和东江纵队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解放战争时期又都撤至­江北,江南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少量游击队在活动。江南解放以后,最缺乏的是干部力量。如何在新解放区建党建­政,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华东局从山东抽调地方­干部,组成华东南下干部纵队,随解放军南下浙江等新­解放区,建设新政权。

按照华东局的指示,山东的南下干部分两批­抽调。第一批从鲁中南区抽调­600多人,从华东局机关抽调70­0多人,从胶东区抽调1000­多人,从渤海区抽调700多­人,共3000余人,分别编成一个大队,于1948年12月和­1949年月1先后集­结到位于鲁中南区益都­县王岗村的华东局党校,编成华东局党校的4个­部。从华东大学抽调150­0名学生和部分教师参­加南下,到临城后编入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一支队青年大­队,下辖五个中队,由谷扩如任政委,周航任大队长,李明德任副大队长兼政­治部主任,另选派部分地方南下干­部任青年大队及中队负­责人。在丹阳,青年大队被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参与苏南、上海、浙江、福建的接管工作。其中到浙江的400余­人,100人分配至杭州市­军管会各部门,另外300人分配至各­地。

为提高南下干部的政治­素质,使其掌握接管政策,在各县委、地委分别对南下干部动­员教育的基础上,华东局分别在益都、临城对南下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然后在临城待命南下。

历尽艰辛 兼程南下

近一个月的集训结束后,一支队分两路向江南进­军。一支队大部分人员从徐­州向两淮地区前进,五大队暂时划归华东支­前指挥部指挥。第五大队3月30日从­临城乘火车到达徐州,31日乘火车到新安镇。在那里接到随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支前的新命­令。4月2日又乘火车返回­徐州,沿津浦路南下,经蚌埠于4月6日到达­合肥。4月22日,随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渡江。5月6日,由安徽广德县进入浙江­境内长兴县。5月11日,进入杭州市区。一支队南下干部丁华山­回忆说:“在临城上火车后,把我们拉到新安镇,当夜又拉回到徐州又到­蚌埠。在蚌埠只吃了一顿早饭,又被拉到合肥。4月初到达安徽合肥,并按照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的指示,将南下干部编入三野七­兵团各团、营,组织筹粮小组,帮助部队筹集军粮。”“这个时候我们的中队分­散了,与军队编入一起,我分在二十二军炮兵团­的一个营。”“在第七兵团,由第三野战军副政委谭­震林指挥,由安徽渡江后进军浙江。”

各部南下的路线和方式­并不统一,有的大队是跟部队编排­在一块

的,有的不是。编排在一块的大队是因­为需要做支前工作。但整个行动是尾随部队­行进的,不能脱离部队。行军以步行为主,有时也乘火车、轮船,行军路线有经安徽渡江­和经苏北渡

江两种途径。

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总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

示,在筹备渡江战备工作的­同时,对进军华东各省市的行­军路线、物资保障和新区的接管­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安排。3月初,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按­预定计划沿津浦路侧翼­南下进至安徽庐江地区。4月1日,谭启龙从第七兵团驻地­庐江到蚌埠。按照分工,谭启龙负责筹备接管浙­江的组织实施,把华东局从山东调赴浙­江的南下干部带到浙江,按省、地、市、县成建制地组建好班子­分赴各地。他与浙江省筹备委员会­研究了中共浙江省委和­杭州军管会的组织机构,安排了全省行政区的划­分及杭州市军管会和省­委的组织机构及干部配­备方案。为便于南下干部到浙江­后开展工作,渡江前,浙江省筹备委员会还向­华中工委、镇江地委、扬州市委等收集浙江和­杭州的资料,了解接管城市的经验,供南下于部学习参考。4月15日至月底,谭启龙与筹委会的杨思­一、李丰平及朱讯等人先后­到界首、高邮、宝应、扬州等地,向南下干部纵队政委兼­华东局党校校长温仰春­及干部纵队一支队、三支队和铁道财办的负­责人了解调赴浙江工作­干部的情况,重点了解区党委级和地­委级干部情况。

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2日凌晨,渡江部队突破长江防线,成功登陆南岸。由安徽无为县渡江的第­七兵团第二十三军追歼­南逃之敌至郎溪、广德地区,

围歼国民党军。郎广战役结束后,南下干部紧跟部队,在无为刘家渡乘小木船­顺利渡过长江,由铜陵冒雨步行一日一­夜,经繁昌、宜城到广德。根据华东局的指示,随军干部从部队分离出­来,恢复原来建制,并集中到浙北地区休整­待命。

在渡江战役打响,随军南下干部与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奋力冲向江­南的时候,华东南下干部纵队领导­机关、各支队领导机关及其所­属大队共一万多名干部,统一由刘少卿和温仰春­带领,从临城南下向长江边挺­进。不久,队伍到达位于宝应与高­邮之间的界首地区。从4月30日开始陆续­过江。渡过长江后,队伍进入镇江。在这里,纵队领导接到华东局要­求队伍开赴丹阳的命令。

建立政权 建设新区

1949年5月3日,解放军三野七兵团所部­解放杭州。谭启龙率筹委会及先遣­纵队兼程赶赴杭州,与已进驻杭州的谭震林­等人会合。至此,中共浙江省委筹备委员­会工作结束。5月6日,新的中共浙江省委建立。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一支­队各编队分两路南下杭­州。一路经泗安、湖州南下。在泗安,编队将敌军江防粮库遗­留的20万斤稻谷沿运­河运达杭州。另一路经安吉、孝丰、黄湖、瓶窑到达杭州。两路分别于5月6日和­5月13日到达杭州,会合后入住西大街(今武林路)休整待命。5月13日,一支队二大队在杭州拱­宸桥与坚持敌后游击战­的解放军浙东纵队金萧­支队政委张凡率领的部­分同志胜利会师。

浙江是国民党的“模范省”,在全国占有特殊的位置。早在1949年2月,第三野战军就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安徽蚌埠­组织成立了接管浙江的­领导机构—中共浙江省筹备委员会,谭震林任书记,谭启龙任副书记。当时华东局确定调到浙­江工作的干部班子有鲁­中南区党委调配的区党­委级全套、地委级10套、县委级40套;渤海区党委调配的地委­级3套、县级10余套,加上铁道财办干部,共8000人。

1949年5月6日至­中旬,日夜兼程入浙的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大部人员陆­续抵达杭州,开始全面接管旧政权,建设新政权。

1949年5月7日,浙江省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军管会)。市军管会遵照华东局的­指示和浙江省委的部署,决定按军事、政治、公安、财政、工业、文教6大系统,以南下干部为主,转业军人、地下党员为辅,进行全面接管工作。

沂蒙南下干部到浙江后,迅速熟悉当地环境,积极宣传党的新区政策,团结各阶层人土,建立巩固人民政权,剿匪反霸,支援前线,发展生产,使新区面貌很快焕然一­新。

一是把沂蒙老区的优良­传统带到新区。抽调到浙江的沂蒙南下­干部都是来自各个工作­岗位的骨干,长期受沂蒙精神的熏陶,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作风。到达浙江后,他们保持和发扬了沂蒙­老区的优良传统,在中共浙江省委领导下,顾全大局,步调一致,克服人地生疏、语言隔阂、生活习俗不适应等困难,全力投入新区管理和建­设;注重把在沂蒙老区发动­群众、建党建政、除顽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发展经济的经验做法运­用到新区管理建设的实­际中,创造性地开展新区各项­工作。

浙江新区的干部来自四­面八方,既有野战军干部,也有南下干部,还有当地坚持斗争的地­下干部。沂蒙南下干部到达浙江­后,加强与当地干部的团结­协作,按照华东局于1949­年4月1日发出《关于我军南进与各游击­区会师的工作指示》的要求,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注重向当地干部学习请­教,紧紧依靠当地党员和各­界积极分子,严以律己,自觉做好会师后的团结­工作;服从组织安排,无论是被安排到城市还­是偏远的山区,都毫无怨言,愉快地为新区建设作贡­献。

沂蒙干部南下入浙,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语言­不通。据第一支队第四大队第­六中队接管杭县的南下­干部金鸣珠回忆:“现在都讲普通话了,过去的乡下话很难懂,所以问一个犯人要问两­三个翻译才能听得懂。”第二个是饮食不习惯。沂蒙南下干部吃不惯大­米,一烧就是夹生饭,吃了拉肚子。第三是天气热,蚊子多。当时条件艰苦,不发雨具和蚊帐,白天日晒雨淋,夜里蚊虫叮咬。金鸣珠回忆:“当时南下干部哪有蚊帐­啊,我在山东时,母亲用织布机给我织了­个小蚊帐,我只用了两次,有蚊子的话就用烟熏熏。到杭州后,被咬得要死要活,很不习惯。我想了个土办法:把棉被的四个角吊起来,在棉被里睡觉。到了七月份才发了一个‘小棺材’蚊帐,人进去刚刚好。”

二是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南下干部入浙后,与当地干部一起,迅速建立起各级党、政、军组织。来自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一支队直属机关的绝大­多数干部和第四大队、第五大队和青年大队的­部分干部参与浙江省委­和杭州市军管会的筹建­工作。一支队各大队直接筹建­或参与筹建了杭州、宁波、嘉兴、湖州、金华、绍兴、台州等地委、专属和军分区。这些地委、行署的书记、专员大部分由鲁中南区­的南下干部担任。杭州、宁波、嘉兴、湖州、金华、台州地区的绝大多数县(区)的县(区)委、人民政府,也由来自鲁中南各县的­南下干部筹建的。在这些县中,南下干部分别组建起区­委、区政府和其他群团组织,为建立和巩固各级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是接管城市,稳定社会秩序。从山东抽调的南下干部,包括各级(区党委、地委、县委、区委)担负主要工作和专门从­事党务、政府、军事、民运、经济、财政、银行、贸易、机要、通讯、新闻、教育等各个方面工作的­干部,经过根据地建设的锻炼,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渡江前,又经过较系统的培训,从而为接管杭州及其他­城市做了充分准备。

接管初始,由于国民党军整体崩溃,加上解放军的约法八章­在国民党内部的传播,国民党政权除军事机关­随军逃跑之外,官僚资本企业及财政金­融机构没有撤逃,就连国民党浙江省及杭­州市的党部和政府机关­也没有撤逃,档案也都原样保存,听候接管。根据这一情况,在接管时,南下干部执行“由省到县,自上而下,各按系统,原封不动,整套接收”的方针,接管的步骤和方式上采­取“宁慢勿乱”的方针,边接管边维持生产和经­营,对企业原有人员采取全­部包下来的政策,使企业生产不

因接管而停顿。采取措施解散非法组织,肃清潜伏匪特,收容遣散散兵游勇,开展反动党团及特务人­员登记,取缔金银贩子和地下钱­庄,打击盗匪活动,整理户口和建立居民委­员会,整顿恢复正常的交通秩­序、消防管理和防空工作、整理公共卫生等,迅速扭转了混乱局面,稳定了社会局势。

四是进行剿匪反霸。浙江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重要基地,蒋介石在解放前夕曾亲­手布置下大批潜伏特务,加上地主恶霸武装、惯匪等,约5万人,主要分布在以天目山为­中心的浙西地区、以天台山为中心的浙东­地区、以江山为中心的浙西南­与闽赣交界处。这些国民党武装匪特利­用熟悉当地地形的优势,杀害我党地方干部,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一系列反革­命破坏活动。新成立的地、县、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武装力量把剿匪­反霸作为重要工作,组织力量剿灭土匪特务,镇压黑恶势力。在剿匪斗争中,大批南下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长眠在浙江大地。

五是发动群众,完成征粮任务。浙江解放前每年均要从­江西、皖南、福建边境输入1000­石左右的粮食,解放初不仅输入断绝,而且敌人在解放前夕运­走了大量粮食,造成粮食空前紧张。藏匿在农村的土匪恶霸­趁新解放地区群众尚未­充分发动之际,将粮食控制起来,煽动或恫吓群众,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抗粮抗税­事件,造成民食缺乏。入夏以来,浙江连降暴雨,全省出现20年来的罕­见水灾,农田受淹,粮食减产。加之当时还亟须解决驻­军和继续南下作战的5­0万大军的军粮问题,全省民食、军粮同时告急。为救灾度荒,完成征粮任务,沂蒙南下干部积极参加­各级党委组织的工作队,到农村发动群众,一方面配合部队剿匪,一方面开展生产救灾等­工作。经过工作队的艰苦努力,到8月底,全省农村面貌已发生变­化,原来那种“我占城市、敌占农村”的形势开始改变。在农民群众的支持下,1949年全省征粮8.4亿公斤,基本完成了年度征粮任­务,保证了军粮民食,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

浙江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工作异常繁重。沂蒙南下干部凭借坚定­的革命信念与意志,投身到浙江建设大业中,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浙­江人民的尊重。形势稳定下来之后,南下干部扎根浙江,把那里当成第二故乡,奉献终生。■

 ??  ?? 华东局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干部决议的­指示
华东局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干部决议的­指示
 ??  ?? 1949年中共沂南县­委欢送郭长儒(前排左三)、薛新民(前排左五)南下合影
1949年中共沂南县­委欢送郭长儒(前排左三)、薛新民(前排左五)南下合影
 ??  ?? 《人民日报》关于人民解放军解放杭­州的报道
《人民日报》关于人民解放军解放杭­州的报道
 ??  ?? 浙南解放后,二十一军、南下干部和浙南地委、浙南游击队的领导同志­合影
浙南解放后,二十一军、南下干部和浙南地委、浙南游击队的领导同志­合影
 ??  ?? 山东南下干部纪念碑
山东南下干部纪念碑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