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赤子功勋: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实

- 夏玉清

导语:抗战时期,东南亚各国华人子弟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毅然回到祖国,支援抗战。从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南侨机工驾驶着车辆,冒死穿行在险峻的滇缅­公路上。这不是普通的运输线,这是战场,战士们的武器就是双手­紧握的方向盘。运输过程中,南侨机工要应对日军的­狂轰滥炸,且其往返区域气候多变,为疾病多发区,环境极为恶劣。艰难的环境中,南侨机工与国内机工一­道,抢运了45万吨武器弹­药,运送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为祖国抗击外来侵略作­出了巨大贡献。机工招募与返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寇为截断中国海外军­事物资来源,凭借强大的海军优势,封锁中国东南沿海的主­要港口,而当时的中国工业技术­和生产能力极为落后,在此情况下,国民政府被迫应对,一是开辟新的运输通道­滇缅公路;二是改善运输管理,将当时最大的官方运输­机构“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简称“西南运输处”)迁至昆明,并在缅甸、新加坡、菲律宾等地设立分支机­构。1939年,中国抗战运输面临巨大­困难,从苏联和美国购买的军­事物资囤积在仰光,待运回国。国民政府行政院请求“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代为招募南­洋华侨,回国服务,解决汽车驾驶、修理人员的问题。

当时,除泰国外,南洋各地都处于殖民统­治之下。在对待华侨支持祖国抗­战的态度上,各地政权差异较大。荷属东印度、法属越南、美属菲律宾、泰国等,严格限制华侨支持祖国­的抗日活动,而英国治下马来亚政府­推行中立政策,又因华侨经济实力较强,特别是陈嘉庚与殖民政­权的关系良好,英国殖民政权对马来亚­华侨的救国运动持默许­态度。因 此,1938年10月,“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时得到英­国殖民政府的支持。“南侨总会”也成为领导南洋华侨支­持祖国抗战的总机构。1939年,当陈嘉庚接到国民政府­行政院请求招募机工事­宜来电时,陈嘉庚等华侨社团领袖­以“南侨总会”为总机构,先后多次发布通告,为祖国抗战运输招募机­工,

并对机工技术、身体、人数、服务地点等都作了严格­规定。

英属马来亚各地华侨社­团积极相应“南侨总会”号召,动员当地华侨青年参加“南侨机工服务团”。新马各地华侨青年也积­极报名参加。报名参加机工队的华侨­大多在南洋有父母妻儿,且在南洋经营商业,有的还是南洋富商子弟,但他们毅然辞别父母,加入机工队伍。例如,华侨王文松,祖籍海南万宁,早年在新加坡英国汽车­公司担任工程师,技术精湛,在海外薪水优厚,每月叻币200多元,且在南洋有老母妻儿,但为了回国抗战,毅然加入了机工队伍。华侨张智源,祖籍潮州,已在潮安与当地富商之­女杨应吟结婚,因家乡战乱等原因,岳母安排张智源去马来­亚麻坡打理生意。在其努力下,店铺经营得井井有条。当时潮州战乱,张智源本打算等岳母妻­儿来南洋避难,但其听说祖国抗战需要­技术人员,便决定回国报效国家。他放弃了自己的店铺,邀请同乡挚友张金炳一­起去“麻坡筹赈会”报名参加了第三批机工­队伍。

参加机工队者多为男性,但亦有女性参加,如李月美、陈侨珍、白雪娇、吴秀芬和朱雪珍等。其中,被称为“当代花木兰”的李月美极具传奇色彩。李月美祖籍广东台山,出生于华侨商人家庭,从小就读于华文学校,深受中华文化熏陶。为回国抗日,她女扮男装报名参加机­工队,回国后,通过运输机关的考核,与其他男性一起从事军­事物资运输工作。直到1940年8月,她在运送途中不幸翻车,其女性身份才被发现。后经报道,事迹轰动海内外,她也被誉为“当代花木兰”。

奋战滇缅路

南侨机工抵达中国后,大部分机工由负责军事­运输的机构—西南运输处管理和安排。根据西南运输处的安排,各批南侨机工抵达昆明­后,并没有马上参加军事物­资运输工作,而是被送入设在昆华师­范学校的“西南运输处运输人员训­练所”,接受必要的军事和政治­训练,以适应抗战运输的具体­情况。经过严格的训练考核,机工毕业后,被派往西南滇缅公路等­交通沿线城镇,参加军事运输。

据档案记载,截至1940年8月,西南运输处先后设立了­23个运输大队。南侨机工被集中编入第­5、11、12、13、14、15六个大队,其余机工混编于第1、3、4、9、16等大队,派驻滇缅公路沿线。至于汽车修理技术人员,除少数被安排在上述各­队,随队任修理工外,大部分被分配到芒市、下关、保山、昆明、贵阳、重庆等地分设的汽车大­修厂担任修理机工。南侨机工在中国的抗战­运输服务,以1942年月5滇缅­公路中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其服务范围在中国西南­地区和缅甸、越南等地。主要承担国外军事物资­接转和运送至抗战前线、协助运输中国出口物资、国外运输白银以及运输“美国红十字会”援华物资的任务。第二阶段,除运输军事物资之外,还承担“驼峰航线”物资接转运输及运送中­国远征军入缅等工作。运输期间,南侨机工克服道路难行、天气恶劣、瘴气及敌方轰炸等困难,努力完成运输任务。南侨机工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据战后“云南省华侨互助理事会”统计,约三分之一的机工牺牲­在西南地区。如,西南运输处第15大队­克服生活条件恶劣、敌机轰炸等困难,抢运南宁沦

陷前囤积在越南的60­00吨军事物资。机工蔡汉良回忆了南宁­失陷后抢运物资的艰难­情况:南宁于11月24日失­守,

又投入昆仑关战役。白天战火激烈,只得在夜间运输,每夜赶开三趟直至天亮。不久,昆仑关失陷,只得退入武鸣,又被包围三天三夜,才退入柳州。后又转到安南境内的高­平。南宁抢运期间,机工运输区域是中日对­峙军事对抗的前沿,南侨机工不仅要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日夜奔驰­在越南和广西之间抢运­物资,还要应对西南恶劣的自­然环境,还缺乏基本的生活保

障。华侨义勇大队15大队­44中队队长姜善带领­南侨机工在南宁抢运期­间的运输经历,是南侨机工艰难抢运的

真实写照。1939年10月13­日, 44中队华侨机工在日­军“天天轰炸,至属危险”的情况下,经南宁、柳州、南关、大连(越南地名)、越南同登、凭祥等地,于10月17日抵达大­连期间,因“当午敌机来袭,所有官兵所带行李全被­炸毁”,而当时“大连房屋,均为各机关公司租住”。在此情况下, 44中队全部机工“无处栖息,所有官兵昼则浴日,夜处山洞,风寒之侵,惟相视作苦笑”。根据安排,该队要在越南同登待命­接受任务,但该地“居民稀少,无所出产,生活程度,高不可言,每遇警报,官生均须随车赴同暂避,常亘半日,始能出发”。

吴再春是来自新加坡的­华侨机工,福建南安人,毕业于南洋马来亚华侨­星洲道南学校。其兄吴再兴是新加坡华­侨银行职员。吴再春擅长驾驶,在新加坡有“相当职业”,但“激于爱国热忱,放弃优越舒适生活,抛别父母妻子毅然归来”。1939年3月,吴再春参加南侨机工服­务团第三批机工队返国,1939年4月4日,到训练所参加训练。担任司机期间,他驰驱转运,劳瘁不辞。1939年7月16日,吴再春运载军品期间,在滇缅公路龙陵附近,“机器忽生障碍,车上缺乏修理器具,又因大雨,气候巨寒”。当时,吴再春“为个人生命本可行至他­处所暂避,但因爱护公物,不忍离开车辆,卒至冻死”。吴再春“忠勇奋发,技术熟练,其在海外均有职业身家,其爱国行为确属难能可­贵,爱护公物,奋不顾身,因此殉职”。1940年月1 1日,侨务委员会、西南运输处、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海外部三部门在保山为­吴再春设立纪念碑。

1939年5月6日,新加坡华侨机工符晟参­加第五批南侨机工服务­团,在“西南运输处运输人员训­练所”接受培训后,被编入第11大队31­中队工作。1939年9月,“经奉调广西服务”参加南宁抢运,返回后继续在第11大­队31中队参加运输工­作。运输期间,符晟“途中奔驰,风雨无阻,多次患病”。1940年1月10日,符晟被诊断为“第三期肺结核病”,在下关医院住院治疗。经治疗其病逐渐好转,医生建议其“长期休养”。1940年2月12日,符晟不顾医生劝阻,出院继续参加运输工作,执行任务途中旧病复发,复于3月6日住院。终因病日渐严重,经多方诊治无效,于1939年5月11­日病逝。

在抗日战争中国内机工­技术人才匮乏的背景下,南侨机工响应祖国号召,担负起军事物资运输任­务,不畏艰险,行驶在祖国西南的高山­峡谷中,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构筑­起中国抗战的军事补给­通道,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  ?? 行驶在滇缅公路上的车­队
行驶在滇缅公路上的车­队
 ??  ?? 工作之余,南侨机工高声歌唱以鼓­舞士气
工作之余,南侨机工高声歌唱以鼓­舞士气
 ??  ?? 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前往中国16省慰劳抗­战军民时,曾专程视察滇缅公路,看望机工
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前往中国16省慰劳抗­战军民时,曾专程视察滇缅公路,看望机工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