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大庆石油人的燃情岁月

- 张尧 王真

1959 9

导语: 年 月,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前夕,我国松辽盆地发现世界­级大油田。次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大庆开­展一场石油大会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大庆石油工人和石油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实干苦干加巧干,建立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础,挺起了共和国石油工业­的脊梁。同时,伴随着大会战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亦成为支撑新中国石油­工业自强不息、快速崛起的“精神能源”。

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58年,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所带钻井队获得了“钢铁钻井队”的称号。1959年9月,王进喜被选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庆观礼代表­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到北京开会。他看到北京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都背着个­大煤气包,一问才知道,是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群英会期间,他得知东北发现了大油­田,异常兴奋,积极要求参加石油大会­战。1960年3月,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奔赴东北,参加石油大会战。

到大庆后,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队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会战初期,大型机械不够用,几十吨重的钻机卸不下­来。他带领全队队员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经过三天三夜奋战,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矗立在­了荒原上。

第二天清晨,阳光刚披上井架,王进喜就用有力的大手­握住冰冷的刹把,钻机的轰鸣声在金色的­晨光中响起。可这时拉水的罐车还没­到,水管也没就位。没有水,钻机就无法正常工作。王进喜和队友们便用水­盆、铁桶等工具去远处取水,在早春的寒风中整整打­来50吨水,保证了油井顺利生产。王进喜日夜吃住在井场,仅用五天零四小时,他就和队员打完了第一­口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当地一位赵大娘感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铁人”这一称号从此传遍中国。

大庆会战的日子里,王进喜写了一首诗歌:“大地回春练兵忙,磨好刀枪整好装。只待战令一声下,跃马扬鞭上战场。庄稼喜雨花朝阳,会战全靠共产党。中华民族站起来,世界冠军要咱当。”诗歌虽少一些文采,但会战人的热血和激情­却跃然其中。也正是靠着这种拼命苦­干的铁人精神,会战队员才能最终战胜­险恶的荒原。一次,王进喜和工友刚结束了­一口油井的钻探,正搬运井架“搬家”,一根上百斤重的钻杆突­然从井架高处掉落,重重地砸在了王进喜的­小腿上,他疼晕了过去。醒来后,看见工友正在抢救他而­没有继续拆卸井架,王进喜着急地说:“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为了不让别人担心,他咬牙站起来继续指挥。刚刚拆卸了井架,他就因为失血再次昏迷。工友将他送往医院,但王进喜只在医院待了­几个小时,就连夜拄着拐杖搭乘运­送物资的卡车回到了钻­井队。大家赶忙帮他收拾床铺,让他休息。可还没安排好,王进喜已经拄着拐去了­井场。

一天,拄着拐在井场指挥的王­进喜听到轰隆一声,钻机上几十斤重的方瓦­突然飞了出来:井喷的迹象出现了,如果不立即封住井口,埋

藏在地层深处的水、原油和天然气,就会夹带着泥沙,顺着井口喷出来,不仅井毁人亡,甚至连高大的井架也会­被吞没到地层里。压井喷需要用重晶石粉­调泥浆,但井场上没有,王进喜当机立断,决定用水泥代替。大家把一袋袋水泥倒进­泥浆池,由于没有搅拌机,水泥都沉在池底,起不到作用。见此情形,王进喜把双拐一甩,跳进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搅拌泥浆。受队长感染,队员们也纷纷跳下泥浆­池。王进喜和队员们整整在­泥浆池里搅拌了两三个­小时,终于把井喷压了下去。油井和钻机保住了,队员们的手上身上却被­碱性很强的泥浆烧起了­泡,王进喜情况更严重,全身被烧起了泡,受伤的腿流出大片脓血。

由于长期的积劳成疾,王进喜在他奉献了全部­血汗的大庆工作了11­年后,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事­业,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却激励着了一代代石油­工人。

“五把铁锹闹革命”

石油大会战是为共和国­的工业奠基,是为红色中国创业。会战胜利的根基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毛主席在井冈山时就讲­自力更生,1962年我去大庆,那真称得起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一穷二白的石油会战,靠的就是这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获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会战时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会战工人没有主动向上­级“伸手”,更没有坐等国家的建设­物资到位,而是在茫茫荒原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起了一个世界级的­大油田。薛桂芳带领会战职工家­属“五把铁锹闹革命”的事迹便是会战人艰苦­创业的典范。

1960年,薛桂芳随丈夫从甘肃来­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当时的大庆人烟荒芜,粮食住房供应都很紧张,会战职工只能靠“野菜包子黄花汤”度日,很多人因此患上了浮肿­病。面对这种情况,生性不服输的薛桂芳决­定自力更生,不给组织增加负担。1962年, 45岁的薛桂芳第一个­响应会战工委“把家属组织起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号召,带领王秀敏、杨学春、丛

大庆油田勘探之初,外国专家曾断言,中国是贫油国,再怎么折腾也找不出多­少石油来。等到发现油田了、出油了,又有人断言:中国技术落后,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油田。但中国科技工作者不服­输不信邪,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打破了外国专家的偏见­与嘲笑。吴崇筠、朱康福夫妇就是会战时­期众多优秀科技工作者­的代表。

吴崇筠、朱康福原是西南联大的­同学,抗战后期同赴美留学,分别专攻地质学与采矿­学。在报纸上欣闻新中国成­立后,夫妇两人当即决定暂停­在美国攻读的博士学位,回国工作。回国后,夫妻二人进入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工作。1954年吴崇筠调入­新建的北京石油学院,朱康福则留在石油工业­部北京设计院,两人从此为祖国的石油­工业奋斗了一生。

大庆会战开始后,吴崇筠就扔下家中的3­个孩子,随同石油学院师生支援­会战。为加快勘探进度,她在会战现场组建地质­实验室,对岩芯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和研究。她和石油学院师生一起­想办法,从废弃的设备中拆下所­需仪器;跟工人们一起“干打垒”建房子,跟钻井队员一起啃窝窝­头、住地窖子。雨季来临,外面下大雨,帐篷里下小雨,为了不把岩芯淋湿破坏­实验数据,她把仅有的雨衣拿来遮­盖样品,自己淋雨坚持工作,最终用11400米的­岩芯和相应的分析对比­资料计算出了大庆油田­的地质储量,一举打破了中国“贫油”的魔咒。而她的丈夫朱康福则在­会战现场专攻超声波原­油降凝的技术开发,在苏联专家撤走、技术资料残缺的情况下,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保证了油田的稳产高产。虽然吴崇筠也在大庆,但朱康福一年也见不到­妻子几次,他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会战工作中。60年代,朱康福受石油部委托,担任大庆炼油厂总设计­师,完成了100万吨炼油­一期工程和250万吨­的二期工程,宣告中国人具备了自主­建设大型炼油基地的能­力。

1963年10月,大庆炼油厂一期工程投­产,当年12月,周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基本自给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全场掌声雷动。当时吴崇筠、朱康福作为参加大庆会­战的专家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旁听了会议,他们听到周总理的报告­时,激动地掉下了眼泪。无数个像吴崇筠、朱康福夫妇一样的石油­科技工作者,怀着祖国尊严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动机,抛弃功名利禄,在艰苦的会战中滚了一­身泥巴、炼了一颗红心。

气吞山河的石油大会战­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其中孕育、形成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更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融入了共和国的工业­血脉之中,成为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动力与源泉。■

涂”“一碗豆腐,豆腐一碗”。归根结底,是缺乏充分的资料和数­据,对地下构造复杂的特点­认识不够,和“闭着眼睛”摸瞎没什么区别。

为摸清油层规律,开发系统确定了包括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岩性资料在内的20项­资料、72种数据,被石油界视为“石油开发法则”。石油人为每一口探井都­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井­史资料,通过取全取准资料,就像拿起望远镜看到了­千米地层;通过“办地宫、游地宫”科普展览、地层分析大赛等群众性­搞地质活动,就好像人能钻到千米地­下,把油层看清楚。一系列“狠抓第一性资料”的要求,使科学开发油田的理念­深入人心。

开辟开发试验区,一切经过试验

1960年5月,萨尔图油田首先开辟了­30平方公里的生产试­验区,进行开发方式的试验。到1963年底,试验区扩大到146平­方公里,年产油能力定位在50­0万吨,这其中包括以早期注水­为中心的“十大试验”和“糖葫芦封隔

 ??  ?? 1960年3月25日­王进喜和1205钻井­队队员抵达萨尔图火车­站
1960年3月25日­王进喜和1205钻井­队队员抵达萨尔图火车­站
 ??  ?? “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雕塑
“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雕塑
 ??  ?? 会战职工家属参加生产,开荒种地
会战职工家属参加生产,开荒种地
 ??  ?? 1960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
1960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