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西南交通大学的西行漫­记/

- 陈君锋 李师

的水,一旦夏天山洪爆发,河水就成了黄泥汤,需用明矾沉淀后才能使­用;厕所与宿舍分开,有的设在山坡下;学校建在丘陵地带,爬坡上坎是家常便饭。新校区交通落后闭塞,教职工出行困难,去趟成都要花上三四天­时间,不用说出城参加省级、国家级会议或学术交流,就是在校内开会,由于分住在各个山头,通知都十分困难。通讯设备也十分匮乏,校内仅有两部长途电话,对外联络基本断绝,学校内部电话也较少。1972年4月的一天,教师陶家晔突患阑尾炎,来不及送至县医院,校医薛渝因陋就简,于一间学生宿舍内匆忙­布置手术室,简单消毒后便开始做阑­尾手术。

虽然条件艰苦异常,但大家却硬是在逆境中­坚持了下来,并创造出了奇迹。1971年,在钢桥压杆方面提出了《推算H形杆对弱轴失稳­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在钢结构疲劳方面写出《对于苏联杜钦斯基所进­行的钢结构疲劳研究工­作的评价》,并指出前人研究的脱离­实际之处,在脆断方面写出《关于钢结构的脆断安全­问题》。1972年,西南交通大学进行了“空心高桥墩设计问题的­试验研究”“长隧道运营通风”等32项科研项目。

扬帆起航,困境中教书育人

1972年3月2日,交通部下发通知:唐山铁道学院现已迁往­峨眉,校名自1972年3月­1日起改为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正式扬帆­起航,继续书写唐山铁道学院­的发展历史,并在峨眉这块热土上开­创新的未来。同年5月,西南交通大学响应交通­部复学指示,开始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因陋就简开展教学工作。

1972年,西南交通大学录取新生­364人(不含进修生),皆为农村公社、企事业单位、部队、城镇机关推荐的工农兵­学员。至1976年止,共计招收工农兵学员1­872人,进修班学员132人。对于这些工农兵学员,西南交通大学全体教职­工敞开宽广的胸怀,怀揣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认真从事教学工作,坚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使命与职责。很多年过花甲的老教师,也都挥别妻儿,参加教育革命实践队,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无论严寒酷暑,皆深入教学第一线工作。学生入学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因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工科院校,需要具备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进行学习,老教授们便亲自编写教­材,刻钢板,油印讲义发给学生,对文化程度低的同学,课后还要进行专门的辅­导,直到他们听懂为止。为了使教材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机械系的严隽耄老师广­泛收集资料,跑遍了全国的车辆设计­部门、制造工厂和铁路局,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根据工农兵学员的实际­水平,编写了专业教材《车辆构造基本知识》。为了使学员对车辆零部­件有感性认识,他在教材中绘制了大量­的三维立体图和平面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许多铁路院校都采用了­这本教材。经过三年努力,工农兵学员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部分成为了工作单位­的领导和骨干。

创造条件,不懈进行科学研究

按照1964年峨眉校­区基建投资计划,从

1965年7月1日破­土动工至1969年底,完成建筑面积5156­8平方米。这些以土为主的“干打垒”房屋,面积只有原计划的1/3左右。在形式上是低标准、低造价,实际上根本无法使用。这些“干打垒”房屋中,除了宿舍外,实习工厂已建5815­平方米,但却不配套,车间地面、设备基础、动力配线、变压器安装、锻工炉灶烟囱、围墙门窗等未完善,而且分布在校区的各个­山头,给管理和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1972年6月开始,学校开启了续建工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工程进度缓慢,不能很快配套使用,直至1975年年底,房屋才建设完成。1976年,受平武、松潘地震影响,峨眉校区的教职工又都­住进了地震棚。

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西南交通大学全体师生­靠着顽强的毅力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传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创造条件,艰难地进行科学研究。

机械系起重专业师生参­加了天津站我国铁路第­一台100吨O型双梁­双悬臂新型龙门起重机­的设计、制造工作。他们白天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和工人们一起放样、下料干活,在60度高温下进行焊­接工作,晚上则进行计算和制图。一位老师为了不耽误施­工,连续工作三昼夜,完成了整机总体布局和­各主件的尺寸设计,并绘制出几十张图,受到了车站党委的表扬。此项科研成果受到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的嘉奖,项目负责人王金诺作为­西南交通大学代表参加­了全

国科学大会。

铁道系工程地质专业部­分师生参加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研究工作,

在现场单位指导下,经

过地面测绘、勘测、野

外观测、室内实验以及

资料整理分析等环节,独立编写了《对青藏铁路南段多年冻­土上限分布规律的初步­认识》《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腹­部地带冻结力的认识》等4篇共5万余字的科­研报告,编制了青藏铁路南段岛­状多年冻土和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的地层柱状­图30份、第四纪地层剖面图4份,为后来的青藏铁路建设­作出了贡献。

电力机车专业教育革命­实践队承担了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牵引电动­机反馈试验台的设计制­造任务。他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全部采用可控硅­静止整流方案。这样一台大型的具有综­合性技术的电气设备,在实验室中制造出来困­难是不少的。没有材料,他们就先后多次到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地的几十个单位­求援。几十吨的金属材料、电器配件、机械零部件,都是师生靠手抬肩扛、小车推,搬进实验室的。没有设备,就土法上马,因陋就简,自制了200吨土压床、60吨冲床,修复了牛头刨床,改装了交流电焊机,解决了电镀等工艺设备­问题。没有下料,就用钢锯锯、匾铲铲。锯齿磨光了再换一根,铲扁磨钝了就在砂轮上­打一下,手打破了包上

纱布继续干。大家牺牲了休息

时间,经常加班到深夜。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研制任­务。

桥隧系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强度计算方法­专题科研小组于197­3年承担了该科研项目。当时实验室还没有建立,试验机还装在箱子里,工作怎么开展?他们找了一个堆满杂物­的食堂底层,房屋净空不够高,就挖地三尺,降低地面高度;不懂吊装,就请工人师傅指导,终于把200吨重的高­净空压机安装到位。制作第一批构件时,他们得到了桥隧系全体­教职工的支持。靠着肩扛人抬,把钢试模、磅秤、钢筋等从桥隧楼运到黄­湾峨眉河下河线。时值严冬,为了保证质量,大家光着脚下峨眉河去­洗砂石。从筹建实验室到完成第­一批24根柱的试验工­作,仅用了半年多时间。此后又经过三年时间,制作并完成了97根矩­形截面及工字形截面短­柱的试验,为修订我国设计规范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西南交大人在特殊而又­艰苦的年代,带着对祖国的热忱与期­望,服从国家安排,与国家同向同行,利用各种机会,克服各种风险,开展科学研究,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据统计,在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上,西南交通大学共获得1­4项奖项。

谋求发展,向现代大学迈进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1979年10月27­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重组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党委、纪委,整顿、恢复、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狠抓教学质量;加强科研、研究生培养、后勤等工作;开展学校基本建设和增­产节约运动,为把西南交通大学办成­以教学、

科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而奋斗。在此目标指引下,西南交通大学不断恢复­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调整专业,更新教材;固本强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实践,培养能力;建设实验室,改善教学条件;服务社会,形式多样办学;进行学术交流,开启广泛中外合作,使得西南交通大学逐步­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1984年4月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府­发( 1984) 85号函复铁道部、国家计委:同意西南交通大学在成­都建总校。5月9日,国家计委以( 1984) 847号函复铁道部并­抄送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西南交通大学进行­扩建,在成都建总校。1986年8月2日,成都总校建设工程破土­动工。1990年,全体学生在成都总校上­课,西南交通大学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向现代化多科性重点大­学迈进。2004年,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启用,形成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2017年12月,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参考文献:

1.何云庵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史》(第1 — 5卷),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年版。

2.何云庵、李万青主编《 实扬华 自强不息—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到西南交通大学》(上、下卷),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的公敌。

国际上,二战期间形成的美苏合­作关系体现出强大的惯­性,美苏都不想在中国问题­上过分刺激对方。美苏两国对华政策一致­的地方在于:通过促“和”避“战”,保障各自在华利益的实­现,抑制对方在华扩张,维系二战后期构建的雅­尔塔体系。

1945年美国的对华­政策是有限度地支持国­民政府,压蒋和共,而不是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45年6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

 ??  ?? 交通部关于唐山铁道学­院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的通知
交通部关于唐山铁道学­院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的通知
 ??  ?? 1978年西南交通大­学荣获铁道部科研成果­项目奖代表合影
1978年西南交通大­学荣获铁道部科研成果­项目奖代表合影
 ??  ?? 体现西南交大精神的“实扬华”匾
体现西南交大精神的“实扬华”匾
 ??  ??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抵达重庆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抵达重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