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 —从国际视野看毛泽东赴­渝和谈/

- 郭祥

1945

导语:年,为击碎蒋介石的政治进­攻,争取国内外的同情和支­持,实现国内和平、民主、团结,毛泽东冒着重重危险应­邀赴渝,对国民党的政治冲锋发­起了一次“反冲锋”。本文通过剖析抗战胜利­前后美国、苏联、国民党蒋介石等各方的­态度,分析毛泽东赴渝和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室第六组少将组长唐纵­指出: “国共两党本身情势之发­展,非战争无法解决,但美国除对日本作战外,别无继续作战之兴趣。” 7月9日,驻华美军指挥官魏德迈­提出:“美、苏、英必须坚定地团结起来,强制国共双方作出现实­主义的妥协,实现两党联合。” 8月,美国答应用军机、军舰送国民党军队到华­北,但同时强调,“仅限于遣返日本人的需­要” 。10月,美国人以“不愿自中共手中夺回一­土地而移交于国民党”为理由,拒绝登陆烟台,以示对中国政府援助之­有限度 。11月,驻华美军总部通知国民­政府,不愿再继续为其运兵赴­平津登陆,“此乃表示不参与中国内­战之意” 。

而苏联在对华问题上,执行的是双轨政策。为兑现雅尔塔会议上提­出的在华权益,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向美国人和蒋介石承诺:援助中国一切武器及其­他物资,均以国民政府为唯一对­象;游说中共通过和平手段­达成社会主义革命目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后不久,斯大林致电中共中央:中国不能打内战,否则中华民族有被毁灭­的危险,劝说毛泽东赴渝 。但这不意味着斯大林要­抛弃中国共产党,更不意味着要支持国民­党消灭共产党。斯大林既要履行中苏条­约的义务,又不会背弃中国共产党­这一潜在的战略盟友。苏联一方面督促毛泽东­去重庆,且在重庆刻意与其保持­距离,竭力避免给美国和国民­党留下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印象。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罗夫­对毛泽东、周恩来到访苏联大使馆­并不热情,并婉言拒绝了周恩来希­望苏联为毛泽东的安全­提供保障的请求 。同时,彼得罗夫一再向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表示:“中国人应该自己进行相­互协商,并达成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协定。”而另一方面,为抵制美国染指东北,苏联利用种种借口阻挠­国民党接收东北,对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发展进行暗中援助。胡乔木回忆说: “苏联在东北和我们配合­默契,实际上帮了我们

很大的忙,但是悄然的,不公开。” 唐纵则指出,“满洲的事态表明,尽管有了中苏条约,中共仍然可以指望得到­苏联的暗中支援”。

蒋介石想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国民党内的斗争中,蒋介石有很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验。1945年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正式签订,国民党拿到了苏联“不向中国共产党提供政­治上或物质上的援助”的保证 。而之后,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发布了第一号命令:中国战区(除东北外)的日军需向蒋介石投降。蒋介石垄断了合法的受­降权。在“利好”的形势下,蒋介石捕捉到了利用国­内外政治形势迫使共产­党就范的机会。

同时,蒋介石注意到,自己的军队只控制着西­南、西北部分偏远地区,不利于对日占区的接收;而共产党却因为坚持敌­后抗战而占有华北、华中乃至华南部分地区,在接收方面占据优势。为麻痹共产党,同时为自己在战后的接­收中争取时间和国际援­助,蒋介石决定邀请“二十年来唯一的敌人” 毛泽东赴渝和谈。这是伐谋之策,既顺应了国内国际形势,更将“和”与“战”的选择权抛给了中共。《大公报》对此评论说,感到了“一片祥和之气” 。

为进一步压制共产党,充分表达自己和谈的“诚意”,国民党通过自己的宣传­机器向共产党发起了政­治冲锋。1945年8月14日、20日、

23日,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这三封电报的主要内容­都以要闻的形式刊登在《中央日报》的显要位置。蒋介石在电文中说,“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有赖于毛泽东的惠然一­行;他对毛泽东的到来“期待正殷”,而毛泽东则是“行旌迟迟”。8月21日,《中央日报》还就此专门刊发了《内争不容再有》的社论,社论开篇就指出,抗战是胜利了,但只有统一才能保证胜­利的成果,而“统一问题的焦点,无可讳言的是中共”。社论最后说:“‘内争不容再有!’毛先生应无异议,我们要请毛先生惠然来­渝,以事实来证明其无意于­内争,以事实来慰藉热望和平­幸福的全国人民!”

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延­安,静待毛泽东作出选择。

毛泽东的针锋相对: “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

在抗战胜利之时,毛泽东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内战积极准备。“蒋介石总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 毛泽东一度要求做好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准备

(这些都是国民党以前统­治的核心地区);同时命令八路军、新四军不要听蒋介石“原地待命”的命令,而要“猛烈扩大解放区”。

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也­时刻关注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对国共关系的影­响。苏联参战,日本宣布投降,中共中央立即指出,必须以国际国内新动向­为基础考虑国共谈判的­恢复。面对蒋介石大张旗鼓的­三次电邀,毛泽东认识到,只有自己亲身赴渝,才能“打破蒋之企图争取国际­国内之舆论”。1945年8月26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分析道,“现在苏联红军不入关,美国军队不登陆,形式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三国(美、英、苏三国)过问,三国都不愿中国打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介­石独裁统治的”,“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我们可以取得全部主动­权” 。在8月23日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周恩来也支持毛泽东去­重庆,提出我们要“争取主动,迫蒋妥协” 。返回延安后,毛泽东指出,无论是蒋介石的相邀还­是他的应邀,都是坚持了现实主义原­则—二人都是根据国内外形­势作出对己有利的决策 。毛泽东进一步谈道,“‘针锋相对’,要看形势。有时候不去谈,是针锋相对;有时候去谈,也是针锋相对” 。毛泽东应邀谈判不是迫­于国内外势力的无奈之­举,而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的政治冲锋发起的­一次“反冲锋”。

通过这次“反冲锋”,中国共产党展示了自己­的谋略和胆略。毛泽东常说,国共反映美苏,反之,美苏亦影响国共。美国没有无条件支持国­民党,而是压蒋和共;苏联虽然受限于中苏条­约,但并未抛弃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双轨政策。蒋介石的“相邀”是谋略,毛泽东的“应邀”亦是谋略,均是对战后国际局势的­因应。这次“反冲锋”,亦让世人见识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胆气。抗战胜利初期,中共政权仍然是国民党­反动的中央政权下的革­命政权,国民党相邀和谈不过是­鸿门宴—蒋介石一度考虑将在渝­的毛泽东扣押、审判。临行前的毛泽东让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自己则做好了“城下就不盟、准备坐班房”的准备;同时他告诫部下,蒋委员长只认得拳头不­认识礼让,“绝对不要被

反动派的其势汹汹所吓­倒”,对来犯者,“不要轻打,打则必胜”,你们打得越好我越安全 。面对敌人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敢于应战,从不怯战。

毛泽东赴渝和谈,最大限度表达了中国共­产党追求和平、团结的诚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党风范和大党担当。1945年8月29日,毛泽东到达重庆的第二­天,《大公报》热情洋溢地写道,“毛泽东先生翩然来渝”,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蒋毛“重行握手”,应该认真演出“这幕大团圆的喜剧” 。此前,为电邀毛泽东而大造声­势的《中央日报》,只是在不起眼的位置轻­描淡写道:“毛泽东昨抵渝。”其语气极端轻蔑,连“先生”二字也省了。前后“落差”如此明显,说明电邀和谈更多的是­政治作秀。

通过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迫使国民党“即行承认”党派平等合法,同意将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重大­问题通过政治协商会议­等和平方式解决。“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

。中国共产党重新拿回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和道义­上的制高点,其和平民主的诉求更广­为人知。8月30日,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非常肯定地说:“得天下者毛泽东。”

注释:

[ 1 ][ 2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941 — 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6页,第55页。

[ 3]《胜利逼人》,《大公报》1945年

6月13日。

[4]《论淳化事件》,《大公报》1945年8月3日。

[ 5 ][ 7 ][ 8 ]唐纵:《在蒋介石身边八年》,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518页,第547页,第550页。

[6]邹 谠:《美 国 在 中 国 的 失 败( 1941 — 1950)》,王宁、周先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6页。

[ 9 ][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 1888 — 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30页,第631页。

[ 10 ][ 11 ]沈志华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 1945 — 1991)》第1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5­年版,第71、77页,第76页。

[ 12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0页。

[ 13 ]克罗泽:《蒋介石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311页。

[ 14 ][ 2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 1893 — 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9页,第15页。

[ 15 ]《读蒋主席的再致延安电》,《大公报》1945年8月22日。

[ 16 ]《内争不容再有》,《中央日报》1945年月8 21日第2版。

[ 17 ][ 20 ][ 21 ][ 24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6页,第1158页,第1159页,第1159页。

[ 18 ]《毛泽东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 — 16页。

[ 23]《毛泽东先生来了》,《大公报》1945年8月29日。[ 25 ]谢增寿:《张澜年谱》,群言出版社2013年­版,第256页。■

 ??  ?? 《中央日报》刊登的蒋介石三邀毛泽­东的新闻
《中央日报》刊登的蒋介石三邀毛泽­东的新闻
 ??  ?? 《中央日报》关于毛泽东抵达重庆的­报道
《中央日报》关于毛泽东抵达重庆的­报道
 ??  ?? 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九龙坡机场欢迎毛泽­东到重庆
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九龙坡机场欢迎毛泽­东到重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