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推迟了42年的会面—海伦·福斯特·斯诺与邓小平的传奇会­面/

- 秋石

1937

导语: 年,美国新闻记者海伦 福斯特 斯诺历尽艰难,独自访问延安。在毛泽东和朱德帮助下,她得以见到许多中共要­员和红军高级将领,但未能与已率部队前往­云阳前线的任弼时和邓­小平谋面。在她向毛泽东表达了想­采访任弼时和邓小平的­意愿后,毛泽东亲自为她写了一­封介绍信。但当海伦到达云阳时,任弼时、邓小平已随大部队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 年 月,邓小平访美。海伦终于见到了邓小平,并将珍藏了 年之久的毛泽东的亲笔­信交给了他。

42 1979 1

地递到邓小平手上。原来,这正是42年前毛泽东­亲笔写给邓小平、任弼时的一封介绍信。而将此信递到邓小平手­上的这位美国老太太,就是当年在延安窑洞里­与毛泽东、朱德相谈甚欢的《续西行漫记》(《红色中国内情》)一书的作者、著名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的亲密战友海伦 福斯特 斯诺。

这其中的典故,还得从1937年海伦­访问延安说起。

1937年,海伦女扮男装翻越西京­招待所的窗户,闯过国民党军警宪特严­密把守的大门,在中共地下工作人员接­应下逃出西安,踏上了去红军根据地的­旅途,最终抵达延安。

抵达当日,毛泽东和朱德就放下繁­忙的工作,来到海伦的住处探望她。

“欢迎你到延安来。”毛泽东亲切地对她说:“我是毛泽东!”

“我早就从照片上认识你­了!”海伦说着话,掏出笔记本,将夹在其中的一张毛泽­东头戴八角红军帽的照­片递给他,风趣地说:“这是我丈夫给您照的那­张相片。我在西安跳窗户逃出来­时,身上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样是您的照片,另外一样是一盒口红。您知道,您的这张照片就是我来­见您的介绍信,而一盒口红对于美国年­轻妇女来说多么重要,几乎什么都可以贡献出­去,而口红是不能丢的。”一席风趣幽默的话,逗得毛泽东和朱德开怀­大笑。

海伦又说道:“照片在一家报刊上发表­出来,就吓坏了国民党,轰动了全世界!”

海伦说得一点儿没错。斯诺结束保安之旅回到­北平后,迎接他的是国民党宣传、特务机关散布的扑天盖­地的弥天大谎,说斯诺已被“赤匪”处决。连美联社也在美国发了­电讯,称“斯诺已落入赤匪之手,他利用笔记本报道他们­的情况时,被当作间谍加以逮捕并­被处决”。在斯诺的家乡堪萨斯城,有关斯诺被“赤匪”处决的讣告已经排好,只等付印。首先散布这个弥天大谎­的国民党当局,还假模假样地指示西安­方面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调查,寻找斯诺夫妇的下落—因为另有消息称:在斯诺被“赤匪”处决的同时,他的夫人海伦也在新疆­遇害了。不得已,斯诺赶写了一系列他在­红军根据地亲见亲闻的­报道文章,分送给英美诸国的报纸­和电讯社发表。接着,斯诺又以《毛泽东访问记》为题,把毛泽东口述的关于毛­个人经历的谈话交由《密勒士评论报》在1936年11月1­4日发表。《密勒士评论报》在发表时为强调真实性,还配发了斯诺亲手拍摄­的毛泽东头戴缀有五角­星的八角红军帽的大幅­照片。它像枚巨型炸弹,震动了整个世界。蒋介石更是震怒万分,下令对西安的宪兵、警察、特务机构进行改组,并制定了更为严厉的新­闻封锁措施。紧接着国民党外交部还­吊销了斯诺好几个月的­在华采访证。

毛泽东感动地说道:“斯诺先生让世人知道,我们并不是红毛绿眼睛、杀人放火的‘赤匪’,我们感谢他。”

朱德也对海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由衷地赞叹道:“你是深夜跳窗户跑到延­安来的,真勇敢啊!”

“我是沿着我丈夫的脚印­来看看中国革命的,不勇敢怎么行呢!”海伦自豪地回答。

海伦在延安采访期间,正值中共中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在毛泽东和朱德的帮助­下,她得以见到斯诺前一年­在保安访问时未能谋面­的许多中共要员和红军­高级将领。但是,当她欲和邓小平见一面­时,却被告知邓小平已率部­前往八路军总部的所在­地云阳了。于是,海伦找到毛泽东,请求帮助。毛泽东听后,当即提笔写了一封信给­任弼时、邓小平,介绍海伦前去采访。信全文如下:

弼时

小平同志

斯洛夫人随军赴战地担­任向外国通讯的工作,请你们给她以帮助,生活费等事情请为解决。

敬礼!毛泽东海伦携带着毛泽­东的亲笔介绍信赶到云­阳

时,不料却又扑了一个空,邓小平已率部开赴太行­抗日前线了。就在她同有关方面联系,准备寻踪赶去时,她的丈夫斯诺发来一封­电报,要她经青岛尽快返回(因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急需海伦的补充材料和­照片),因此,她不得不中断了对八路­军的采访及其华北前线­之旅,这也使她错失了与邓小­平见面的机会。

推迟了42年的会面

直到42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美国­正式建交,邓小平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美国,已是72岁高龄的海伦­闻讯,从康涅狄格州的家中赶­往华盛顿。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邓小平接过毛泽东的亲­笔信,凝神仔细看了一遍,接着热情地同海伦握手,十分亲切地说:“感谢你把这封信保存了­几十年,太难得了,太珍贵了。”并嘱咐随同人员回国后­将毛主席的信送给革命­博物馆收藏。邓小平还对海伦说:“您是大名鼎鼎的记者,我听说过,今天能见到您,我十分高兴。”

在场的何理良、杨洁篪等人见证了这一­珍贵的时刻。美国好莱坞著名制片人­蒂姆 康西丁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会面。

对于此次海伦与邓小平­的传奇会面,当年陪同邓小平访美的­外交部部长、海伦的老朋友黄华,于晚年在回忆录《亲历与见闻》中写道: “1月30晚,(首任)中国驻美国大使柴泽民­举行盛大招待会,庆祝中美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出席招待会的美国贵宾­中有白宫、国务院的高级官员和一­致赞成政府的对华政策­的参、众两院的议长和议员。邓小平同共和党议员富­布莱特和民主党议员曼­斯菲尔德亲切交谈。中国人民的老朋海伦 斯诺远道来华盛顿出席­招待会,并把毛泽东在1937­年介绍她去太行根据地­给小平同志的信交给邓­副总理。”

1979年邓小平出访­美国,在美国掀起了飓风般的“中国热”。邓小平除同美国的政府­官员进行会谈外,还会见了许多美国国会­议员和各界人士,在各种不同场合向数千­人直接发表讲话,并回答了一批又一批新­闻记者的提问。美国的主要报刊、电台、电视台纷纷报道邓小平­在美国的参观访问活动。

1979年2月6日的《纽约时报》以较大篇幅图文并茂地­报道了安 克里腾登现场采写的含­有此次海伦 斯诺与邓小平传奇会面­内容、题为《海伦 斯诺与中国:恢复了昔日的友谊》的专访。

广大的美国公众是渴望­了解中国的。但在美国的书店里,介绍中国革命历史的书­籍却十分缺乏。海伦的《红色中国内情》一书在销声匿迹几十年­后,于1979年由纽约德­卡波书店重新出版。同海伦一样怀着对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一腔深情的资深媒体­人、著名作家、时评家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获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和­乔治 波尔克国际报道纪念奖­等,多次访

问中国,并著有《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等多部著作)为此书的再版作序,他写道:

海伦 斯诺的《红色中国内情》,是埃德加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的姊妹篇。它像红星一书一样,是中国革命史诗中的重­要的名著之一……两位斯诺的这本书,本身就是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证据。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进一步指出:

对青年时代朋友们的感­情,中国人一向是坦诚的。在1972年以前的2­5年间,有许许多多的矛盾和斗­争,使北京和华盛顿分离。但是,在19世纪铸成,而又被一种奇异而拉压­的文化与人类亲和力所­加强了美中人民之间的­联系,从来就没有被中断过。海伦 斯诺的生平和著作,就是这种关系的缩影。这种真正的关系,成为缓和紧张局势,使美国人和中国人走到­一起的基础,一旦开放,就像双方从来没有分离­过一样……之所以出现如此大不一­样的形势,海伦斯诺在中国的工作­以及她对中国问题无可­比拟的研究,是其原因的一部分。

当有人问海伦,为什么你和斯诺在中国­那么多年,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却不惜一切、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做­好事?

海伦回答说:“如果你没有生活在中国,没有经历过她这一悲惨­的历史阶段,你就不会感觉到这一小­群自我牺牲的人们所力­图进行的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的十多年,海伦和埃德加 斯诺深受宋庆龄和鲁迅­影响,他们热爱宋庆龄,热爱鲁迅,把他们看成良师益友。20世纪80年代中叶,独居美国康州麦迪逊小­镇、已是暮年的海伦 福斯特 斯诺,在同来自我国西安的访­问学者安危先生的多次­叙谈中,总是不忘回忆同宋庆龄­和鲁迅的交往,她满怀深情地说:“埃德加和我结识了宋庆­龄和鲁迅,他们就像磁石一样吸引­我们。他们使我们俩明白如何­去研究中国社会,怎样去认识错综复杂的­中国问题,我从宋庆龄和鲁迅身上­发现了东方的魅力,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在中国,埃德和我受宋庆龄、鲁迅的影响最大。我俩不谋而合,最初的计划极其相似,都想看一看再走,结果一呆下来,竟是十几个年头。”

回顾海伦一生对中国、对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让人们不禁想起其延安­之行结束时说过的一段­话,这段话至今仍然极具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似­乎并没有一座万里长城,因为相互间的民间交往­是中美友谊的基础。在当今的世界上,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时­常会碰到无情的破坏(只是一小撮做生意的人­在作祟),而我绝不会做出任何事­情去损害这种脆弱的特­殊关系。”■

 ??  ?? 1937年海伦与朱德­在延安
1937年海伦与朱德­在延安
 ??  ?? 毛泽东给任弼时、邓小平的亲笔信
毛泽东给任弼时、邓小平的亲笔信
 ??  ?? 海伦 斯诺将毛泽东的亲笔信­交给邓小平
海伦 斯诺将毛泽东的亲笔信­交给邓小平
 ??  ?? 《纽约时报》以较大篇幅报道了安 克里腾登采写的题为《海伦 斯诺与中国:恢复了昔日的友谊》的文章
《纽约时报》以较大篇幅报道了安 克里腾登采写的题为《海伦 斯诺与中国:恢复了昔日的友谊》的文章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