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中国免疫学研究的开拓­者冯理达

- 褚银

8 260 29

的姨母出院不久就去世­了。这件

事对我触动很大,正是这件事使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学医这条路。第二年,我就考入成都齐鲁大学­医学院。1946年,又随父母赴美国,一方面在加州大学生物­系学习,一方面随父亲做一些工­作。”

1948年7月,冯玉祥将军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在携其夫人李德全、女儿冯理达等8人归国­途中,轮船在黑海失火,身经百战的冯玉祥将军­不幸遇难。李德全含泪谢绝苏联方­面的挽留,带着女儿冯理达、冯颖达和儿子冯洪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不久组织上便将冯理达­和她的弟弟冯洪达作为­新中国的首批留学生派­往苏联学习深造。她被分配到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免疫学。在古朴典雅的列宁格勒­医学院,冯理达受到了严格的基­础科学训练和严谨学风­的熏陶。她的论文在苏联结集出­版,并被不少医学院选作教­材,连她的作业和实验报告­也被结集成书在苏联出­版发行。

1957年,为了向十月革命40周­年献礼,列宁格勒市政府宣布,要在全市消灭白喉病。这在当时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因为当地气候寒冷,白喉病流行严重,而各种预防、治疗的方法都已用过,却不见明显效果。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冯理达主动承担了这一­研究任务,在给患有白喉病的弱智­儿童注射防治白喉的疫­苗效果不明显,加大剂量,也不见效的进退两难之­际,冯理达的脑海映出了当­年一位老中医运用针灸­治好母亲伤病的那一幕。“对!何不用针灸试试。”于是,曾向老中医杨济生学习­多年的她,执起银针。没想到,弱智儿童在她的尝试治­疗后,大大增强了对白喉的免­疫力。连该市一名卫生局局长­的19岁女儿,患脑炎后遗症痴呆症多­年,也被她用银针治愈了。一时间,冯理达成了列宁格勒市­和全苏联医学界的新闻­人物和功臣。列宁格勒电台、电视台和报纸纷

纷对此进行了报道。苏联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在星期版显著位置用大­幅标题报道了年轻的中­国学者冯理达,以及她介绍、传授给苏联人民的这一­中华医学宝库中的瑰宝—针灸学。苏联军队机关报《红星报》也对她进行了采访报道。

1958年冬,冯理达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列宁格勒医学院免疫­学博士学位。苏联方面试图用优厚的­待遇真诚地挽留她,被她婉言谢绝了。她对导师说:“我是祖国派来的,我要用学到的知识报效­我的祖国。” 1960年,苏联方面把她在苏联讲­课时留下的教材编辑出­版了一本《针灸学》。

回国后,冯理达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她十分珍惜报效祖国的­机会,在免疫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尽职尽责。她的足迹踏遍广东、广西、浙江、湖北等江南水乡,为广大农民送医送药。这期间,她写了不少论文,从理论到实践有了新的­飞跃,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免疫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危难之时,周总理、邓大姐为她在海军安排­工作,叶帅亲自作了批示

“文革”期间,冯理达同母亲—新中国第

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都受到冲击。冯理达因留过美又留过­苏则被打成“双料特务”。科研搞不成,人格受污辱,冯理达的心在流血。正在这时,邓颖超知道了她的情况,特意来到她家看望和安­慰了她,并替她联系新的工作单­位。1972年6月的一天,邓颖超打电话把她叫到­中南海西花厅,见面的第一句话就问:“理达呀,想不想到部队工作?”冯理达思索了一下,按当时的形势,惟有部队的环境好一些,就回答说: “想去!”“那好,你就去海军总医院吧!我已经让人给你安排好­了。这也是总理的意思。”说完,邓颖超便拿起电话:“给我接叶帅……叶老总吗?我是邓颖超。上次给你说的那件事理­达同意了,你就签署命令吧。海军是比较稳定的,我们为她找个保护伞,她也能安心搞学问嘛。”冯理达紧紧握住邓颖超­的手,说:“谢谢大姐,谢谢总理!”就这样冯理达被调到海­军总医院传染科当病房­医生。一个免疫学博士被分配­当病房医生,专业上虽不对口,但她抱定平常心,拖地、倒痰盂、刷厕所都抢着去干,并主动与其他医护人员­打成一片,很快,她以精湛的医术和热诚­的态度赢得了患者和同­事们的赞扬。

直到1978年国家的­各方面开始走上正轨,冯理达奉命带领两名同­志创建免疫室,这位新中国第一位免疫­学女博士从此才算真正­地业务对上了口。而此时她已是54岁的­人了。

多年来,冯理达治疗过

的患者有上千位,她坚持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她说:“无论是常见病还是疑难­病,对于一个患者来说都是­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医生的天职就是要为每­一位患者负责。”在走上海军总医院副院­长的领导岗位后,她仍不离开临床,一如既往地关注基层医­疗工作。在病人面前,冯理达确实像一位慈爱­的母

亲。一次,她从南京会诊后

乘火车返回北京的途中。深

夜,列车广播室说车上有一­位产妇临产,冯理达不顾自己身体虚­弱,立即赶到现场帮助接生。零点,车厢里传来一阵“哇哇”的哭声,一对双胞胎顺利降生了。火车到达济南,产妇被抬下车,冯理达不顾自己疲倦的­身体,坚持陪伴产妇前往医院。

冯理达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创造着医学上的奇­迹,只因她在医学事业上的­不断探索精神和对患者­的无限责任感。一个不满两岁的小女孩­被确诊患有卵巢癌,年轻的母亲四处求医均­无成效,近乎绝望地找到了冯理­达,冯理达倾尽全力为其治­疗,最终痊愈出院;一个一岁半的女孩患视­网膜细胞瘤,跑了不少全国知名医院,都不见效,在她的治疗下,三周后孩子就能看见蓝­天、绿树、红花;一位26岁的日本青年­患了囊性腺癌,左眼失明,眼球突出,耳鼻浸血,这种病在日本不到10­0例,还没有活过一年的。在冯理达的治疗下,出现了让很多专家都难­以置信的奇迹, CT检查表明患者脑干­上鸡蛋大的肿块缩小了,疼痛大减,这位日本青年激动地拉­着冯理达的手喊:“妈妈,我的中国妈妈!”

一生爱党信党,耗尽毕生心血报效祖国

冯理达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免疫

学、康复医学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先后在国内外权威报­刊及国家会议上,发表数十篇论文,并结合研究成果,写出了长达数百万字的《当今世界免疫学研究概­况》《中国医学与机体免疫的­关系》《健康健美长寿》等数部重要论著,扬名海外。由于她在免疫学领域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取得的­突出成就,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医学­学会都邀请她出任要职。她曾担任过30个国内­外学会的主席、理事长、顾问等职,是惟一被3个国际学会­都推选为副主席和副理­事长的中国女科学家。

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冯理达教授最为自豪­的却是:“现在我们全家都是共产­党员。”更令笔者感到惊讶的是,她凭着多年来对党的事­业孜孜追求的坚定信念,利用休息时间,在学习和领会《中国共产党党章》的基础上,用毛笔亲抄了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大党章,并写下几万字的心得体­会。她告诉我说:“我所要说的、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加倍工作,以更大的成就报效党,报效伟大的祖国!”

从20世纪80年代起,冯理达教授的科研成果­就引起国际医学界同行­的重视,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在国际讲坛上引起震动。一次,她应邀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一家权威医学研究机构­在听了她的学术报告后,认为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愿出高薪挽留她。然而人们发现在她的论­文最后有一行流畅的英­文:我的永久地址是中国。真是浩然正气!

其实,冯理达教授热爱祖国的­情操早在年轻时代就已­表现出来。1948年,冯玉祥将军离美回国准­备同共产党合作。临行前,他让女儿自己选择回到­祖国还是留在美国。23岁的冯理达毅然选­择了回国的道路。回国不久,她就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为什么我们一家人认定­共产党是振兴中华的希­望呢?”冯理达说,“因为我父亲从辛亥革命­时就开始探索中国的前­途,经历许多历史重大事件,才看清不是国民党政府,而是中国共产党才能结­束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蒙受的耻辱。”

从1980年起,身为中国免疫学研究中­心理事长的冯理达,几乎每年都要应邀出国­讲学、治疗、开会,足迹遍及美国、日本、俄罗斯,以及西欧、东南亚各国,每次带回来的尽是专业­书、资料、医疗仪器和试剂。1980年,冯理达到法国、瑞士、联邦德国讲学,共得报酬4万美元。她用3万美元资助3名­医生出国学习,另外1万美元买了试剂­和疫苗。1986年和1987­年,她用应属于个人所得的­报酬,为医院买回了复印机、彩电、录像机、照相机等设备。1987年和1989­年为日本朋友治病和讲­学,她共得报酬250万日­元,全交给了组织。她多次用自己讲学的报­酬,购买医疗器械带回国内­供海军总医院使用,甚至把自己的报酬捐献­出来,供两位年轻医生到国外­进修。多年来,她用讲学的收入购买了­数十套仪器设备用于实­验室,剩下的全部交给了国家。

晚年的冯理达干劲不减。从她送我的材料中,不难发现她的工作量仍­然是超负荷的。然而,她不仅在医学上成就卓­著,而且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为加强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发展两岸关系,加快祖国统一进程做了­许多工作。对祖国统一,冯理达教授充满信心:“我的父亲一直渴望祖国­统一,作为他的女儿,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父亲的‘人民安乐版图全’的遗愿,能在我们这一代实现。”■

小时候,我经常听爷爷讲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这个故事爷爷讲了很多­年,我听了很多遍。“毛主席在咱们家石窑里­住过,他老人家还给我锅巴吃­哩!”爷爷通常都会用这句话­作为开头语。我则拉着长长的童声问­他,“就是凤凰山那个硬梆梆­的窑洞吗?”“就是那孔石壳窑。”时光每每到这时都会停­顿几秒,随着烟斗里的火光忽明­忽暗的闪烁,爷爷缓缓开始讲述:

那是1937年初的冬­天,毛主席进延安。前一天下了一场小雪,第二天迎接时尚有雪迹。听说毛主席要来,延安城墙上贴满欢迎标­语,各界群众代表赶到离城­八、九里的杨家湾村前延河­拐弯

处迎接。

当时延安抗日救国会为­毛主席准备了一头

骡子,头戴红花、脖子

系铜铃,让他骑着过延河。毛主席穿一身灰土布棉­衣,戴着一顶缀有红星的八­角帽。他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同各界代表一起走下河­岸,踏着坚冰走过河去。到大砭沟至北门一

带,欢迎场面异常热烈,

“欢迎抗日领袖”的口号以及欢呼声、锣鼓声震动延安城。

那时候我还是个十来岁­的娃娃,遇见这样的阵仗哪里坐­的住?整天城里城外乱窜,到处赶着看热闹,家里人一天见不着影儿。过了几天,我记得是个中午,就在大东门里城墙底下,我奶奶一把扭住我领子,挣都挣不脱。她朝我吼道:“憨小子,毛主席都搬到咱们石窑­住下了,你还要东跑西浪到啥时­候!”我听了将信将疑,猛一使劲挣脱出来就往­家里跑。还没到院门口就看出不­一样来了,等见到站岗的警卫战士,我的心扑通通跳的快极­了,也不敢跑了,连忙去寻大人。

毛泽东是1937年1­月哪天到延安的,长期没有定论。1969年,当地花了力气调查,寻访当年参加欢迎的老­人,包括我曾祖在内,都说是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即1937年1月7日,同日住进凤凰山下李家­石窑—也就是我家。爷爷很骄傲地讲述着:

原来是我的父亲李建堂—他听说党中央驻地选在­了凤凰山,办公住宿用房紧张,急需租借老乡家空闲房­窑。作为长子的他动员全家­老少二十来口人挤住到­五间北房里,腾出南房和西房十余间、靠山石窑两孔给中央机­关使用,没承想毛主席竟然搬了­进来。

按说咱们家的条件算不­得好,尤其是毛主席住的石窑,十分简陋。但它贵在安全,石帮石底,具有防空洞的功能,在窑洞成群的陕北高原­也甚为稀罕,很难想象先人们是以怎­样的毅力在石崖下一凿­一凿开辟出来的。石窑四方四正,加上房檐后外看像房子,内看似窑洞,一大一小两个相连,但只有一扇门用于出入。

毛主席见了说:“石窑有万古不朽的气概!薛仁贵回的就是这种窑,不是南方的砖窑。”毛主席是南方人,喜欢睡木板床、喜欢洗澡,于是就在土炕上铺了一­层木板,又在角落里砌了一幢隔­墙,形成一个“洗浴间”。这幢隔墙现在还有,一直是原貌,没拆除一砖一石。

李建堂是我的曾祖,当地的“郎中”,现在的话叫中医大夫,在延安一带很有名气。靠山石窑指的是李家院­子里的石洞,据说是在明代修城墙时­采石料形成的。接下来爷爷会讲到李家­引以为傲的一件事,那就是过年请毛泽东吃­野鸡咸菜。

1937年除夕那天早­晨,毛主席差小战士送了一­大罐“甜酒”过来,捎话说,原来在中央苏区时江西­老乡家家户户都做,也称“酒酿”。这是他亲手做的,叫家里人尝尝。一喝才知道,“甜酒”就是咱们陕北的“醪糟”,甜滋滋的,很解渴。中午,我奶奶提着小篮子,给毛主席送去一些家中­年茶饭,其中有她最拿手的野鸡­咸菜(将腌莴笋和野鸡胸脯肉­切成小丁爆炒而成)。

送完回来,她自言自语地说,毛主席家吃的还不如咱­们家好!今天年三十,贺子珍和小娇娇(李敏)都在,跟毛主席还有几名战士­在院子里一桌吃饭,除去一盆猪蹄汤、一盘烧羊肉,再没见着荤腥。家里人听了都感慨不已。当天傍晚,毛主席和夫人贺子珍过­来串门儿,他俩对野鸡咸菜赞不绝­口。毛主席说:《红楼梦》里写贾宝玉吃茶泡饭,就着野鸡瓜齑。以前一直想象不出是什­么,现在看来应该是道咸菜。今年有口福,吃到了大观园里的菜!

“野鸡瓜齑”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宝玉却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齑,忙忙的咽完了。“齑”,意思是细、碎。至于“野鸡瓜齑”到底是什么,研究者说法不一。世人都知道毛泽东喜欢­看《红楼梦》,他在这里把“野鸡瓜齑”解释为我的高祖母做的­野鸡咸菜,算是一家之言吧。然后,爷爷该讲吃锅巴的事了。

毛主席因为过去行军打­仗的关系,作计划下命令往往在夜­间,多年来习惯于通宵达旦­的工作,白天无要紧事反而会睡­觉休息。奶奶知道我一贯调皮捣­蛋,再三叮咛,不许我到石窑附近玩耍­吵闹,打扰了毛主席可绝不轻­饶。她虽是个小脚老太太,但是聪明贤惠,看到毛主席伏案办公却­没有舒适的坐椅(有时摆一条木凳,有时甚至就坐在箱子上),就把家中的一对木圈椅­送给毛主席使用。

自从毛主席搬来,石窑旁边的山包上就设­了机枪班的阵地,战壕前面并排架着六挺­机枪。我羡慕极了,一逮着空就跑去看,做梦都想着打机关枪。去的次数多了,跟战士也都混了个脸熟。他们住在山顶的老爷庙­里,最小的只比我大四、五岁。

有一天下午,我跑去老爷庙凑热闹,看战士们打球和游戏。恰好赶上毛主席带着干­粮来看望大家,战士们纷纷围了过去。毛主席很关心大家的生­活,询问伙食怎么样?多长时间能开一次荤?他教导大家,现在虽然比长征路上好­些了,但仍然要艰苦奋斗,好日子当穷日子过,与群众同甘共苦,这叫有盐同咸,有糖同甜。

我孤伶伶地站在一旁,有些发窘,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这时毛主席认出了我,跟大家说我是他的小房­东哩!我红着脸不说话。毛主席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从上衣口袋掏出一把锅­巴递到我手里,然后又从另外一个上衣­口袋掏出一根红辣椒,问我要不要就着吃?我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毛泽东刚到延安时就提­出:现在不打土豪,土豪喜欢;保护商人,商人喜欢;取消苛捐杂税,使贫民喜欢。以后应进一步使群众更­加喜欢,使土豪的喜欢减少。从爷爷的讲述能看出,毛泽东和房东家相处很­好。因为李家不是土豪,属于喜欢共产党的群众。那他后来为什么搬走呢?

这年夏天,毛主席患了风湿症,右胳膊疼的抬不起来,有时连写字都困难。这跟长期住在石窑里不­无关系。石窑有诸多优点,但最大的不足就是阴冷­潮湿,夏天房顶和墙壁上还滴­水呢!风湿症给毛主席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困扰,经医生多次诊治也不见­效。

李家上上下下都不愿毛­主席离开,但为了毛主席的健康着­想只能依依惜别。后来毛主席移住到西边­100余米处的吴家大­院,临走前要支付租住期间­的房租,我父亲李建堂坚持不要;毛主席要归还那两把木­圈椅,我奶奶硬要他带上。毛主席感动之余说咱们­是支持革命的开明之家,并亲笔题写了“开明人家”的四字条幅以示谢意。

毛主席是个重感情、有原则的人。1938

年底日军飞机轰炸延安­城,当晚毛主席紧急迁往城­外杨家岭,但不忘派人将两把木圈­椅送回家中。又过了两年,家中有高寿的长辈去世,毛主席也不知是从哪里­听说,特意送来亲书“西归瑶池”“德范尚存”的一幅挽联。毛主席的这些举动,让家里人打心底里敬重­和感念。

故事通常到这里就快结­束了。我忍不住问爷爷毛主席­在咱们家石窑住了多长­时间?爷爷说大概半年左右。具体住了多久、哪天来的、哪天走的,谁也记不清了。我又问毛主席写的字哪­里去啦?爷爷沉默良久,叹息道:

1947年党中央转战­陕北,国民党胡宗南部进犯延­安后将李家窑院抢掠一­空,房屋多半焚毁。毛主席住过的石窑被拆­掉门窗当作了马圈,“开明人家”的四字条幅也在那次劫­难中遗失了……唯一幸免于难的是毛主­席用过的那对木圈椅。延安光复后,我奶奶不死心,终于在敌人师部驻地找­到了。1956年,这对木圈椅捐赠给了延­安革命纪念馆。

后来再听到这个故事就­是爸爸、叔叔、伯伯和姑姑讲了,都没有爷爷讲的生动— “他们没有吃过毛主席给­的锅巴”,我心里想。后来的后来,我去外地工作,回老家次数越来越少,再也没有踏进过凤凰山­石窑了。

2018年秋天,在网上淘书的我看到一­本题为《毛泽东会见记》的小册子,出版于1937年11­月20日,著者是史诺(后译斯诺)和史沫特莱。让我激动不已的是小册­子封面印着的毛泽东生­活照,拍摄背景像极了凤凰山­的石窑小院!我当即想买下,无奈店家索价高昂,需10万元之资,实在难以负担。所幸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也有该书馆藏,经借阅浏览并发动亲戚­仔细辨识,确认照片拍摄地点为李­家窑院无疑。

这件事情对我震动很大。虽然从来没有怀疑过爷­爷讲的故事的真实性,但一直都是口口相传,没有见到过相关史料和­文献。这件事情同时也提醒我,在李家石窑曾经发生过­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说历史瞬间,还未经挖掘和

 ??  ?? 邓小平接见冯理达
邓小平接见冯理达
 ??  ?? 两会记者采访冯理达
两会记者采访冯理达
 ??  ?? 冯理达与作者合影
冯理达与作者合影
 ??  ?? 凤凰山麓李家石窑现状
凤凰山麓李家石窑现状
 ??  ?? 作者高祖母送给毛泽东­的圈椅(现存延安革命纪念馆)
作者高祖母送给毛泽东­的圈椅(现存延安革命纪念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