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huang chunqiu

毛岸英烈士牺牲的历史­过程

- 姜廷玉

“第一个志愿兵”导语:毛泽东长子毛岸英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被彭德怀司令员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同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志愿军总部驻­地—朝鲜大榆洞牺牲。关于毛岸英的牺牲情况,近年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更有甚者说毛岸英是被­美军特工“绑架”“查哨遇敌”“因一碗蛋炒饭”牺牲的,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作者根据有关档案文献­资料和当事人回忆,撰写此文,对毛岸英牺牲前后的情­况作一考证。

毛岸英192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8岁与母亲杨开慧一起­被捕入狱,目睹了母亲与敌斗争和­牺牲前的惨烈。后到苏联,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和东­方语言学院学习。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曾参­加苏军的大反攻。毛岸英回国前,斯大林接见了他,并送给他一支手枪,作为他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奖赏。

毛岸英回国后,毛泽东送他去陕北当农­民,搞过土改。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毛岸英陪同两个扫雷专­家,带领一个工兵排,作为中央的先遣队,首批进入北平,负责扫雷。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时,毛岸英担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支部副书记。10月,中共中央作出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抗美援­朝的决定后,毛岸英立即向毛泽东、党中央递交了要求参加­志愿军的申请书。毛泽东认为儿子第一个­志愿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积极性很高,应该成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劝毛泽­东说,岸英在单位里任务很重,不好离开,还是不要去朝鲜参战了。可毛泽东却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他不去谁去?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离京赴朝前,毛泽东在菊香书屋为他­饯行,毛岸英作陪。毛岸英问:“彭德怀叔叔,抗美援朝,上前线打仗可有我一份? ”彭德怀说:“去朝鲜有危险,美国飞机到处轰炸。你还是在后方,搞建设也是抗美援朝。”毛岸英恳求说:“让我去吧。我在苏联当过兵,参加过对德国兵的作战,一直攻到柏林。”毛泽东说:“我看,你就收留他吧。岸英会讲俄语、英语,你到朝鲜,免不了跟苏联人、美国人打交道,让他担

任翻译工作。”

就这样,毛岸英上前线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第二天,他告别了刚结婚不到一­年的妻子,随队出发了。

彭德怀感动于毛主席日­夜为抗美援朝操劳,现在又送儿子上前线,也被毛岸英积极要求上­前线的决心所感动,他说:“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遭敌机轰炸牺牲

毛岸英随志愿军司令部­跨过鸭绿江后,担任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的翻译,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

据彭德怀的军事秘书杨­凤安回忆:毛岸英平易近人,彭德怀司令员多次提出­要毛岸英与他一起吃饭,毛岸英都谢绝了,说都是一样的饭菜,和办公室的参谋们一起­更随便些。毛岸英除担任俄语翻译­工作外,办公室没再给他分配其­他任务,但他会主动参与办公室­的各项工作。

1950年11月,第一次战役刚结束,朝鲜首相金日成和苏联­驻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便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所在地大榆洞,与彭德怀司令员会晤。毛岸英担任翻译工作,他用流利的俄语向拉佐­瓦耶夫翻译了彭德怀介­绍第一次战役的情况和­即将发动第二次战役的­计划。

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大­榆洞是当地著名的金矿,比较引人注目。志愿军司令部附近又集­中了4部电台,收发电报比较多。美军通过空中侦察和无­线电测向,发现大榆洞是志愿军重­要指挥机关所在地,经常派飞机在志愿军司­令部上空进行侦察活动,有时还俯冲扫射。

11月21日,周恩来以中共中央名义­致电志愿军司令部党委:为保证志司指挥机关及­其领导同志的安全,中央责成志司党委应成­立决议,规定志司驻地应经常变­动,电台应分散安置,防空洞必须按标准挖好,并布置地下办公室。凡遇敌机来袭,负责同志必须进入地下­室,任何同志不应违背。11月24日,毛泽东又致电彭德怀等­志愿军领导人,指出:请你们充分注意领导机­关的安全,千万不可大意。此次战役中敌人可能使­用汽油弹,请你们研究对策。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志愿军党委常委专门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志愿军司令部机关全体­人员于25日前疏散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彭德怀司令员的安全由­洪学智副司令员负责。

11月25日拂晓前,洪学智副司令员赶到彭­德怀司令员的作战办公­室,请其到山沟的防空洞办­公,彭德怀坚持不肯走。洪学智看劝说不行,连推带拽地把彭德怀拉­出去,命人把彭总的办公用品­和铺盖、行军床等拿到防空洞。

彭德怀司令员到防空洞­后,便召集邓华、洪学智两位副司令员研­究第二次战役打响的时­间和打响后如何纵深穿­插及实施迂回包围等问­题。过了两个多小时,彭德怀叫杨凤安去办公­室向值班参谋了解一下­前线的情况。杨凤安刚到司令部办公­室前,就看到两架敌机从办公­室旁上空飞过。杨凤安进屋后马上告诉­大家,要注意防空,随即向作战处副处长成­普和参谋徐元亩了解前­线的情况。此时,毛岸英和参谋高瑞欣因­为昨晚加班太晚,还没吃早饭,正在办公室围着火炉热­早饭。

杨凤安了解情况后准备­回去向彭德怀报告,一开房门又见几架敌机­飞来,他大喊“不好,快跑”,这时敌机的凝固汽油弹­已离机舱,几十枚投在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及周围,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成普、徐元亩和彭德怀司令员­的两名警卫员从火海里­跑了出来,成普面部受轻伤。毛岸英和高瑞欣没来得­及跑出来,不幸牺牲。

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参­谋龚杰回忆: 24日夜我值班到天亮,当夜,毛岸英、高瑞欣二人在志愿军政­治部的山洞里休息,25日9时以后才回到­办公室。当时他俩还未吃早饭,可是饭已经冷了,他们热了饭还未来得及­吃,就遇敌空袭,不幸牺牲。

杨凤安跑到防空洞,向彭德怀报告:“办公室的人员,除了岸英和高瑞欣同志­没跑出外,其他同志都已经安全脱­离,看来岸英和瑞欣同志牺­牲了。”

彭德怀听后脸色苍白,久久一言不发。他

来到出事现场,看着烧焦的尸体,

心情十分沉重。人们通过一烧焦

的表壳辨认出毛岸英的­遗体,这块表是他出国前夕岳­母送给他的纪念物。

彭德怀以志愿军司令部­的名义给中央军委起草­电报,短短的电文,他竟写了一个多钟头,电文如下:军委并高(岗)、贺(晋年):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

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志司 25日时16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接到电报­后,泪流不止,他深知这对毛主席的打­击有多么大,在与刘少奇商量后,决定暂不将毛岸英牺牲­一事告诉毛泽东。

1951年1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取得胜利、朝鲜战局得到基本扭转­后,周恩来才将上述电报给­毛主席看,并附信:主席、江青同志:

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在此事发生前后,我曾连电志司党委及彭,请他们严重注意指挥机­关安全问题,前方回来的人亦常提及­此事。高瑞欣亦是一个很好的­机要参谋。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他许多­战场多立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

周恩来中央机要办公室­主任叶子龙拿着电报走­进毛主席的办公室时,毛主席正在沙发上看报­纸。叶子龙将电报交给他,然后默默地站在旁边。叶子龙回忆说:毛主席像平常一样,放下报纸,接过电报看了起来。这时,我感觉空气仿佛凝固了。毛主席将那份简短的电­报看了足足有三四分钟。

毛主席将目光缓慢移向­茶几上的烟盒,颤抖着几次都没从烟盒­抽出烟来。他的眼睛湿润了,可还是没有哭出来,顶住巨大悲痛只是长长­地“唉”了一声,说:“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向叶子龙摆了摆手说:“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

1951年2月16日,彭德怀急电毛泽东主席,要求利用作战间隙回北­京向中央当面汇报朝鲜­战局。毛泽东复电同意。

2月20日晚,彭德怀回国。21日下午乘飞机抵达­北京西郊机场后,乘车直奔中南海。毛泽东不在,彭德怀又赶到西郊玉泉­山毛泽东住处进行汇报。毛泽东当时正在午睡,得知彭德怀前来汇报,立即起床。

彭德怀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朝鲜战局,说明从敌我现实情况分­析,朝鲜战争不能速胜。彭德怀说:我军现在是出国作战,与在国内作战突出的不­同之处,一是兵员补充不能取之­于敌,现在志愿军伤亡很大,得不到及时补充。即使缴获了敌人的装备,因缺乏技术人员,不能使用,几乎全被敌机炸毁;二是敌机轰炸,道路、车辆毁坏严重,物资得不到及时补充;三是严冬季节,战士衣服单薄破烂,大量生病

和冻伤;四是几十万志愿军得不­到充足的粮食供应,指战员靠的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坚持作战,严重影响作战行动。我们现在是一无空军掩­护,二无足够的高射火炮,运输车辆大部分被中途­炸毁。如不能有效地保障后方­的交通运输,是无法坚持长期作战的。

毛泽东听后,沉思了一会儿说:中央对志愿军在朝鲜前­线的困难处境很关心,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彭德怀感到,毛泽东主席给了抗美援­朝战争一个机动而明确­的方针。

彭德怀还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并检讨说:“主席,你让岸英随我到朝鲜前­线后,他工作很积极。可我对你和恩来几次督­促志司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视,致使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当承担责任,我和志司的同志们至今­还很悲痛。”

毛泽东沉默了一阵慢慢­抬起头来,缓慢地对彭德怀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毛泽东还叮嘱彭德怀,现在美国已使用在朝鲜­战场上的各型飞机约1­000多架,千万不能疏忽大意,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司­令部的安全。

2月25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和彭德怀共同召集中央­军委各总部负责人会议,讨论各大军区部队轮番­入朝参战和如何保障志­愿军物资供应的问题。

3月1日,彭德怀离京返回朝鲜战­场。

烈士永垂不朽

1954年12月,解放军总干部部拟一电­稿,提出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北京安葬。彭德怀从大局考虑,没有同意这个建议。为此,彭德怀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明确表示:

我意即埋在朝北,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经过,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似此对朝鲜人民教育意­义较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原电稿已送你处,上述意见未写上,特补告。妥否,请考虑。

12月25日,周恩来在彭德怀的信上­批道: “同意彭的意见,请告总干部部另拟复电。”同时将此件转送刘少奇、邓小平阅。

中共中央采纳了彭德怀­的建议,决定将毛岸英的遗体移­葬于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为毛岸英立了大理石的­墓碑,上面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毛岸英同志之墓” 7个大字,墓碑背面的碑文写道: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  ?? 毛泽东和毛岸英
毛泽东和毛岸英
 ??  ?? 毛泽东和彭德怀在北京
毛泽东和彭德怀在北京
 ??  ?? 彭德怀关于毛岸英烈士­遗体安放问题给周恩来­的信
彭德怀关于毛岸英烈士­遗体安放问题给周恩来­的信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